唐太宗李世民托孤于李世勣后,为什么要将他贬为外官?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李勣(jì),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唐初,是为大唐开拓疆土的的主要战将之一,他与一直保持着一层关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贞观七年,任命年幼的晋王李治为并州大都督,其实并不能到任,而任命李世勣为大都督府长史,负责具体事务。

由于李世勣能征善战、威名赫赫,在他的管理下并州附近的少数民族一直风平浪静,李世民赞誉他为“国之长城”,所以,这一职务李世勣一直兼领。

贞观十七年,李治被立为太子,李世民立即任命李世勣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并对李世勣说:“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

”不久,李世民又再一次公开宴会上对李世勣说:“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

公往不遗于,今岂负于朕哉。

”这两次对话,明显是托孤之意,对于皇上的信任,李世勣感动的一塌糊涂,将自己的手指头咬破,以示忠贞不二。

除托孤于李世勣外,李世民还托孤于李治坚定的支持者,和褚遂良。

计划用这三人组成李治统治的班底,三人中有文有武,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安排。

面对的信任,正当三人准备倾尽全力扶保新帝登基时,病危中的李世民突然做了一项让人的安排:他对李治说:“李世勣才智有余,但你对他没有恩德,恐怕不能让他心服口服,我现在下诏将他贬官边地。

如果他立即赴任,等我死后,你就亲自任命他为仆射;如果他徘徊不去,你就杀了他!” 于是,圣旨下达: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

而李世勣接旨后,没有丝毫犹豫,连家都没回,直接上路去了叠州。

那么,李世民已托孤李世勣,为何临终前还要把他贬出长安? 通常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李世民对李世勣还有些不放心,这是对他的最终考验。

其二,李世民教给儿子驭下之术,像李世勣这样有能力的老油条,不上点手段他不会对你心服口服。

但我认为这这两条都不是李世民的初衷,因为: 第一,李世民对李世勣很了解,一直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

他叫徐世绩时,在瓦岗山过着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论秤分金银的生活。

失败后,头领李密归降大唐,在的劝说下,徐世绩也决定归降大唐,但他并没有直接向大唐投降,而是将自己控制的地盘罗列成清单转给李密,由老领导呈给新领导。

高祖听说后,对徐世绩的忠诚大为赞叹,赐为,之后便改为李世勣。

李密叛变被杀后,他的旧部都噤若寒蝉,只有李世勣出面上奏朝廷,希望能够以王侯之礼安葬李密,由此其忠诚可见一斑。

这些都是李世民亲眼见到的。

随后,李世勣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虽是上下级,但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所以李世民才会说:“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

”由此看来,李世民对李世勣的忠心并不怀疑。

第二、虽然驭下之术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但作为帝王,偶尔用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世民很会用人,驭下之术也会根据下属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手段,对李世勣这样一个忠诚的老兄,李世民采用了煽情的手段,正中下怀,感动的李世勣两次出血: 第一次,李世勣患了急病,李世民亲自去探望,听说需要胡须作为药引,就剪下自己的胡须给李世勣入药。

端着这样一碗“龙须汤”,李世勣感动的,不住的磕头,直到磕出血。

第二次,就是托孤的公开宴会上,听了李世民的话,李世勣感动的“流泪辞谢”,不但咬破了手指,更是喝的伶仃大醉,,为了表现对李世勣的荣宠,李世民将自己的龙袍脱下给亲自给李世勣盖上。

所以,通过这两次煽情,李世勣已经完全折服,不需要使用贬官这的一招。

我认为李世勣之所以被李世民贬官,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对长孙无忌留了一手,希望关键时刻李世勣对他进行牵制。

长孙无忌权力太大,李世民任命他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事,也就是中央三省全由长孙无忌负责。

如果这个舅舅起了歹心,年轻的李治如何能够制服他呢!论资历、功劳、人缘,李世勣无疑是最佳人选。

所以,将李世勣贬官外地是做个样子给长孙无忌看。

这样做好处有三: 第一、代表皇帝也不太信任李世勣,可以麻痹长孙无忌,避免让李世勣,过早被干掉。

第二、皇权交接的过程往往充满凶险与变数,将李世勣支开,可以远离旋涡,避免被趁乱除掉的可能。

第三、将来任命李世勣为尚书仆射,分长孙无忌的权利名正言顺,因为李世民对李治的遗言说的。

至于李世勣万一犹豫不决不去叠州赴任这一问题,李世民则丝毫不担心。

因为李世勣不但武功卓越,政治水平也不低。

试问一个宰相,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被贬官外地是多么的不正常。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皇帝不希望自己留在长安。

所以,李世勣才义无反顾,连趟家都不回,直接去叠州赴任。

李世民托孤李世勣是君臣之间的高度信任,是聪明人之间的默契。

李世民作为帝王,对帝国的未来可谓,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李治才得以扳倒长孙无忌,夺回本该属于自己权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是怎么回事?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关系分析

和的关系,众所周知唐高祖李渊和杨坚的皇后是一对姐妹,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李渊就是杨坚的外甥哦,那么身为李渊儿子的李世民和杨坚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吧,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

杨坚和李世民的关系 李渊他妈,也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是的二女儿。

而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杨坚,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也就是说,杨坚是李世民的舅老爷,算是李世民的舅舅,但是都已经出了3代,按照今天的法律,属于远亲,都是可以结婚的。

当时,由于孩子多,这个亲戚就更远了。

堂兄弟、表兄弟如果不常走,都不是特别亲。

李世民和杨坚有血缘关系吗 杨广与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

1.长女嫁明帝(为儿子),为敬皇后,有子——周宣帝。

2.四女嫁唐世祖李炳,被追封为元贞皇后,有子——唐高祖 3.七女嫁隋文帝杨坚,为文皇后,有子——隋炀帝 够BT吧。

所以这三朝的首层亲戚关系,就是这三朝都有是独孤信的女婿和外孙。

抛开独孤世家,他们三朝两两间都还互有的亲戚关系 1.北周-----隋 抛开独孤皇后,另外杨家是北周的外戚,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

就不多说了。

杨坚的女儿嫁给了,后来到宣帝的儿子(也就是杨坚的外孙)即位时,杨坚就把国家给夺了,改周为隋。

2.北周-----唐 抛开独孤皇后,另外宇文泰的长女,也就是北周明帝和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嫁给了神武公窦毅,他俩后来生了个女儿,就嫁给了李渊,后来此女被封为,也就是李世民的亲母。

所以,李家当时也是北周外戚(确切是窦家,但是后来窦家都依靠李家,也就这么看了) 3.隋------唐 一般人都知道由于有独孤皇后的关系,李渊是杨坚的外甥,但是,抛开这层关系李渊的妹妹,有女,乃隋炀帝的妃子,也就是说李渊的外甥女是杨广的妻子(当然不是正妻,但李渊靠这层关系也是外戚啊)。

有人可能注意到:李渊和杨广应该是同辈的,怎么李渊的外甥女嫁杨广呢!呵呵,请注意帝王纳妃子,往往不看辈分的。

随机文章令妃有何「特别之处」?让乾隆第一次临幸时嗨到不行在杨家将演义中的萧天佐怎么死的?卡桑德简介宋朝与日本的交流?不是袁世凯!李鸿章临终前举荐「他」 葬送了大清帝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戒日王和唐太宗关系如何样?有着哪些轶事趣闻

唐太宗李世民所开创的贞观时代,是中国最为辉煌的历史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中外友好交流的。

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和印度有了正式外交上的交往。

初期,正逢印度戒日王朝时代。

戒日王尸罗逸多的统治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时代。

戒日王依靠六万庞大的象军部队,“勒兵战无前,象不驰鞍,士不释甲”以征伐四方,终于统一了北印度。

而此时的戒日王就已经听说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同样强大的国家的存在;在这个强大的国家里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神往、好奇和疑问,迟迟得不到解答。

这个时候,一个名叫的和尚出现了,他的要召见这位远方来的沙门。

两国交往,一般都由民间交流开始。

中印的民间交流,在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到了唐朝,推动中印两国政府间直接交往的正是如今妇孺皆知的唐僧玄奘。

玄奘西游到达印度,一路宣讲大乘教义,名声播于四方。

玄奘来到戒日王的宫廷,受到隆重礼遇。

关于两人的对话,在正史《新唐书》中有明确记载,在玄奘回国后撰写的回忆录《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则更为详细: 戒日王问:“高僧从哪国来?来此何为?” 唐僧答:“从东土大唐而来,以求取佛法。

”这句话在《》中无数次出现。

戒日王又问:“听说你们摩诃震旦有个秦王圣人(古印度人称中国为“摩诃震旦”),少而灵鉴长而神武。

......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

......咸歌 秦王破阵乐 。

关于他的伟大传说在我们这里流传很久了。

对于他的盛德的赞誉,是真的吗?请你为我讲讲他的为人。

”玄奘大略的为戒日王讲述了唐太宗的神武,平祸乱,定四海,天下宾服的情况。

戒日王听闻大喜,终于一解心中疑惑且甚是尊敬,说:“我要向东面而致礼于他!” 公元641年即贞观十五年,戒日王与玄奘会晤后不久,就派遣了使者向大唐进发,并递交了国书。

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使,为能在万里之外有这么一个知音而感到高兴,也命令云骑尉梁怀璥持节出使印度,答礼戒日王。

戒日王尸罗逸多既惊且喜,问国人:“自古以来有中国使者到我们国家的先例吗?”国人皆答:“没有! 于是,出城迎接使者,把诏书举到头顶以拜之。

随后戒日王第二次派使者入唐朝拜,唐太宗也再派卫尉丞李义表去传达旨意。

这次出使,唐朝使者受到戒日王朝大臣的郊迎,整个国都曲女城的人都前来围观、道路上焚香。

然后,戒日王率领群臣用面朝东面的礼节接受了诏书,并献上火珠、郁金香和菩提树做为礼物。

这次出使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做为副使随行。

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唐太宗派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做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第三次出使印度。

这次出使不太顺利,还没走到印度,戒日王尸罗逸多就死了。

戒日王没有儿子,死后国家大乱,又起来。

大臣阿罗顺那发动叛乱,自立为王,发兵在半道上截杀王玄策的使团。

使团总共不过几十人,除王玄策和蒋师仁逃出外,其余皆被杀死,并抢劫了沿途各国进贡的礼物。

王玄策本为中印友好而来,却逢此大难,愤怒不已,一个人跑到唐朝属国吐蕃借兵复仇。

最后借得吐蕃兵一千,尼泊尔兵七千,发兵征讨阿罗那顺。

大战三日,斩首三千,溺水而死上万人,阿罗那顺逃走。

不久,阿罗那顺收散兵再战王玄策,这次输的更惨,连自己都搭进去了,副使蒋师仁活捉了他。

王玄策、蒋师仁随后率军再击破其国,俘虏王妃、王子以及男女一万二千人,58座城池投降。

曾援助阿罗顺那的东天竺国国王尸鸠摩,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

这就是所谓的“一人灭一国”的典故。

其实,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事件,“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是有些夸大的。

因为戒日王死后,印度已四分五裂,阿罗顺那只是继承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小朝廷而已。

王玄策在攻杀了阿罗顺那之后,天竺迦没路国也进献了奇珍礼物以及地图,并请求赐予像及《》。

这是中国的道教文化向中国以外传播最远的记载。

由结果来看,道教显然未能在印度生根发芽。

其后,时期,五大天竺国都曾来朝拜。

时期,中天竺国先后三次派遣使者入唐;南天竺国来使一次,进献五色鹦鹉等,请求唐军帮助其讨伐大食、吐蕃,并请求唐帝为其国家的军队赐名。

唐玄宗赐其军队名为怀德军,并以锦袍、金带、鱼带等赐其使者。

再其后,两国的高僧往来密切,研习佛法、宣扬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互为影响。

这一切也要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和戒日王尸罗逸多这一对英雄惜英雄式的交流所打下的基础,虽然中间出现了王玄策和阿罗那顺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但从历史大局来看,它并没有对中印交流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托孤于李世勣后,为什么要将他贬为外官?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