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到底跟程咬金说了什么?
【千问解读】
临终前到底跟程咬金说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驾崩时,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后事交代,当然这是指正常死亡的皇帝,比如像这种,被水淹死的都无法交代后事了,皇帝交代的后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立下一任皇帝是谁,二是选择可靠的大臣辅佐新君,李世民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李世民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因为他年纪轻轻就登基了,所以他死时身边已经没有多少亲信,那些跟随者打仗的兄弟们,几乎都已经去世了,就拿中的武将来说,也就只还剩下爱、程咬金等少数几人。
尉迟恭是李世民最信任的武将,可后来他十分嚣张跋扈,被李世民威吓之后,躲在家里修仙炼丹,这一搞就是15年,李世民去世时他也65岁了,李世民没再交代他什么事,反而是对程咬金进行了一些叮嘱,并且派给程咬金一个神秘的人物。
在《隋唐演义》中,程咬金被刻画成一个搞笑的人物,只有三招,俗称程咬金三板斧,但实际上的程咬金武功了得,丝毫不弱于秦叔宝、尉迟恭等人,李世民去世的时候,程咬金才60岁,完全还可以再做点事,而且李世民没有把他当成托孤大臣,就是因为派他去做了一项秘密任务。
根据《程知节墓志铭》中的记载: 廿十三年,自翠微宫奉敕统飞骑,从今上还,即于左延明门外宿卫,经乎百日。
这里的 翠微宫 是什么地方,这是李世民驾崩的地方, 奉敕 就是指奉了皇帝命令,也就是李世民临终前,在翠微宫给程咬金下命令,让他去左延明门外守护百日,而 左延明门 正是太子回朝继位的地方。
因为李世民知道,自己一死李治就要登基,每当新旧皇帝交替的时候,难免会有宵小之徒趁机捣乱,当年自己也是通过夺得皇位的,李世民对这种事情自然十分在意,他怕自己死后宫里出了乱子,所以让年纪才60岁的程咬金去守护三个月,保证长安的一切安全。
在程咬金的守护之下,新皇帝李治顺利登基了,没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也没有想当年玄武门之变那种情况,假如程咬金不守着三个月,很可能就有其他皇子来捣乱,趁机想要抢夺皇位了,要知道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这一吵起来那还得了? 但因为程咬金的的镇守,其他皇子也就不敢嚣张放肆,他保卫了的安全,不让长安出现动荡的现象,为后来唐朝两百多年的江山延续做出了贡献,如果李治继位不顺利的话,恐怕唐朝就会陷入战乱,搞不好提前到来也很难说。
从这个事情来看,可见李世民不愧为一代明君,临死前还想到了这些安排,做得滴水不漏,让李治完美的继承王位,王者就是王者,并非青铜可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是怎么回事?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关系分析
杨坚和李世民的关系 李渊他妈,也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是的二女儿。
而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杨坚,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也就是说,杨坚是李世民的舅老爷,算是李世民的舅舅,但是都已经出了3代,按照今天的法律,属于远亲,都是可以结婚的。
当时,由于孩子多,这个亲戚就更远了。
堂兄弟、表兄弟如果不常走,都不是特别亲。
李世民和杨坚有血缘关系吗 杨广与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
1.长女嫁明帝(为儿子),为敬皇后,有子——周宣帝。
2.四女嫁唐世祖李炳,被追封为元贞皇后,有子——唐高祖 3.七女嫁隋文帝杨坚,为文皇后,有子——隋炀帝 够BT吧。
所以这三朝的首层亲戚关系,就是这三朝都有是独孤信的女婿和外孙。
抛开独孤世家,他们三朝两两间都还互有的亲戚关系 1.北周-----隋 抛开独孤皇后,另外杨家是北周的外戚,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
就不多说了。
杨坚的女儿嫁给了,后来到宣帝的儿子(也就是杨坚的外孙)即位时,杨坚就把国家给夺了,改周为隋。
2.北周-----唐 抛开独孤皇后,另外宇文泰的长女,也就是北周明帝和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嫁给了神武公窦毅,他俩后来生了个女儿,就嫁给了李渊,后来此女被封为,也就是李世民的亲母。
所以,李家当时也是北周外戚(确切是窦家,但是后来窦家都依靠李家,也就这么看了) 3.隋------唐 一般人都知道由于有独孤皇后的关系,李渊是杨坚的外甥,但是,抛开这层关系李渊的妹妹,有女,乃隋炀帝的妃子,也就是说李渊的外甥女是杨广的妻子(当然不是正妻,但李渊靠这层关系也是外戚啊)。
有人可能注意到:李渊和杨广应该是同辈的,怎么李渊的外甥女嫁杨广呢!呵呵,请注意帝王纳妃子,往往不看辈分的。
随机文章令妃有何「特别之处」?让乾隆第一次临幸时嗨到不行在杨家将演义中的萧天佐怎么死的?卡桑德简介宋朝与日本的交流?不是袁世凯!李鸿章临终前举荐「他」 葬送了大清帝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戒日王和唐太宗关系如何样?有着哪些轶事趣闻
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和印度有了正式外交上的交往。
初期,正逢印度戒日王朝时代。
戒日王尸罗逸多的统治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时代。
戒日王依靠六万庞大的象军部队,“勒兵战无前,象不驰鞍,士不释甲”以征伐四方,终于统一了北印度。
而此时的戒日王就已经听说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同样强大的国家的存在;在这个强大的国家里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神往、好奇和疑问,迟迟得不到解答。
这个时候,一个名叫的和尚出现了,他的要召见这位远方来的沙门。
两国交往,一般都由民间交流开始。
中印的民间交流,在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到了唐朝,推动中印两国政府间直接交往的正是如今妇孺皆知的唐僧玄奘。
玄奘西游到达印度,一路宣讲大乘教义,名声播于四方。
玄奘来到戒日王的宫廷,受到隆重礼遇。
关于两人的对话,在正史《新唐书》中有明确记载,在玄奘回国后撰写的回忆录《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则更为详细: 戒日王问:“高僧从哪国来?来此何为?” 唐僧答:“从东土大唐而来,以求取佛法。
”这句话在《》中无数次出现。
戒日王又问:“听说你们摩诃震旦有个秦王圣人(古印度人称中国为“摩诃震旦”),少而灵鉴长而神武。
......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
......咸歌 秦王破阵乐 。
关于他的伟大传说在我们这里流传很久了。
对于他的盛德的赞誉,是真的吗?请你为我讲讲他的为人。
”玄奘大略的为戒日王讲述了唐太宗的神武,平祸乱,定四海,天下宾服的情况。
戒日王听闻大喜,终于一解心中疑惑且甚是尊敬,说:“我要向东面而致礼于他!” 公元641年即贞观十五年,戒日王与玄奘会晤后不久,就派遣了使者向大唐进发,并递交了国书。
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使,为能在万里之外有这么一个知音而感到高兴,也命令云骑尉梁怀璥持节出使印度,答礼戒日王。
戒日王尸罗逸多既惊且喜,问国人:“自古以来有中国使者到我们国家的先例吗?”国人皆答:“没有! 于是,出城迎接使者,把诏书举到头顶以拜之。
随后戒日王第二次派使者入唐朝拜,唐太宗也再派卫尉丞李义表去传达旨意。
这次出使,唐朝使者受到戒日王朝大臣的郊迎,整个国都曲女城的人都前来围观、道路上焚香。
然后,戒日王率领群臣用面朝东面的礼节接受了诏书,并献上火珠、郁金香和菩提树做为礼物。
这次出使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做为副使随行。
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唐太宗派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做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第三次出使印度。
这次出使不太顺利,还没走到印度,戒日王尸罗逸多就死了。
戒日王没有儿子,死后国家大乱,又起来。
大臣阿罗顺那发动叛乱,自立为王,发兵在半道上截杀王玄策的使团。
使团总共不过几十人,除王玄策和蒋师仁逃出外,其余皆被杀死,并抢劫了沿途各国进贡的礼物。
王玄策本为中印友好而来,却逢此大难,愤怒不已,一个人跑到唐朝属国吐蕃借兵复仇。
最后借得吐蕃兵一千,尼泊尔兵七千,发兵征讨阿罗那顺。
大战三日,斩首三千,溺水而死上万人,阿罗那顺逃走。
不久,阿罗那顺收散兵再战王玄策,这次输的更惨,连自己都搭进去了,副使蒋师仁活捉了他。
王玄策、蒋师仁随后率军再击破其国,俘虏王妃、王子以及男女一万二千人,58座城池投降。
曾援助阿罗顺那的东天竺国国王尸鸠摩,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
这就是所谓的“一人灭一国”的典故。
其实,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事件,“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是有些夸大的。
因为戒日王死后,印度已四分五裂,阿罗顺那只是继承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小朝廷而已。
王玄策在攻杀了阿罗顺那之后,天竺迦没路国也进献了奇珍礼物以及地图,并请求赐予像及《》。
这是中国的道教文化向中国以外传播最远的记载。
由结果来看,道教显然未能在印度生根发芽。
其后,时期,五大天竺国都曾来朝拜。
时期,中天竺国先后三次派遣使者入唐;南天竺国来使一次,进献五色鹦鹉等,请求唐军帮助其讨伐大食、吐蕃,并请求唐帝为其国家的军队赐名。
唐玄宗赐其军队名为怀德军,并以锦袍、金带、鱼带等赐其使者。
再其后,两国的高僧往来密切,研习佛法、宣扬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互为影响。
这一切也要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和戒日王尸罗逸多这一对英雄惜英雄式的交流所打下的基础,虽然中间出现了王玄策和阿罗那顺的一段不愉快的经历。
但从历史大局来看,它并没有对中印交流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