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虎毒不食子,王莽的六个儿子却都被他设计害死
【千问解读】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王莽的儿子有6个,其中嫡出的4个被他杀死了,另2个庶出的做了他的殉葬品。
都说虎毒不食子,王莽这个亲爹难道是假的吗? 首先,我们还是看一看王莽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书记载,王莽出身世宦之家,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王家凭着的身份得势,在朝中先后有9人封侯,5人担任大司马,是当时最为权贵的家族。
王家权贵,家中子弟多,不学无术,唯有王莽勤奋好学,崇尚简朴,行为检点,为人持重谨慎。
另外由于父兄早亡,他孝顺母亲、帮扶寡嫂抚育幼子,总之他操行高尚,成了争相称赞的道德榜样人物。
汉成帝为了树立榜样人物,让全国人民学习,很快就将他提拔为朝中重臣。
尝到甜头的王莽深觉做道德榜样人物实在是本小利大的事情,于是他尥开蹶子在这条路上狂奔。
王莽做官后,收入大大提高,他并没有买铺置地,反而是走访穷苦老百姓,将他的收入分给了这些人,有时候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他,还要卖掉马车去资助穷人。
这下不光是达官贵人称赞他,就连穷苦百姓也在歌颂他,可以说当时朝中最受百戴的官员,非他莫属。
因此王莽再次被升为大司马,也就是宰相的职位。
然而王莽并没有因为是榜样人物,就逃脱外戚失势的危机。
公元前7年,汉成帝病逝,继位。
汉哀帝的祖母定陶和丁皇后的家族势力成了朝廷新贵,王莽被迫辞去了大司马的职务,归乡隐居。
王莽好不容易坐上大司马的位子,自然心里很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于是他杀掉了二儿子。
事情起因是王获杀了一个家奴。
在西汉,家奴只能算是一个物件,说白了家奴的命并不值钱,因此不算犯法,所以时人认为这只是小事。
可是,正想着要制造声势的王莽却小题大做,严厉地指责王获,并要求以命抵命,逼迫王获自尽而死。
事情很快就被吃瓜群众传播开来,大家认为王莽这是啊,于是好评如潮,许多人甚至还为王莽鸣不平。
这么好的干部居然不得朝廷重用,实在是没有天理。
迫于舆论,汉哀帝只得征召他入宫侍奉王太后,却不给他职务。
不过,随着汉哀帝的离世,王政君重新把持了后宫,而王莽很快就再次被举荐为大司马,政权重回到了他的手中。
。
这次王莽不光要树立高大上的形象,还要在朝中培植势力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经过挑选,他拥立了才9 岁的汉平帝登基。
由于他一向贤名在外,再加上朝中多有他的势力,因此他很快就代为辅政,成为了汉平帝的代言人。
王莽吸取汉哀帝继位后教训,这次坚决不允许汉平帝的母亲卫姬和族人进京。
不仅如此,他还将女儿嫁给汉平帝,这样自己就成了的岳父,地位也就更加巩固。
然而,王莽的做法却让他的大儿子王宇非常担忧。
王宇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在他看来,平帝如今是年少,待他长大后,势必对王莽的做法有意见,到时候王家就会有灭顶之灾了。
但是不管王宇怎么规劝,王莽只是不理。
万般无奈的王宇,只好和老师吴章和妻舅吕宽设计,准备将狗血泼在王莽的门上,再以鬼怪之说吓唬王莽,让他改变主意。
谁知道吕宽做事不力,居然给王莽抓了个现形。
正好朝中有一部分人对王莽的做法表示反对,王莽便以王宇流言惑众,诛杀了王宇,甚至还把王宇的媳妇一并诛杀了。
王莽杀儿子王宇,当然是要有回报的。
他上奏朝廷说:“宇为吕宽等所诖误,流言惑众,与管、蔡同罪,臣不敢隐,其诛!”他的意思是自比,而他的儿子和一些则比造成“”的和蔡叔。
借着这个由头,王莽将反对他的官员尽数诛杀,自然平帝母系一族也未能幸免于难。
这次杀了大儿子,清洗了反对他的政治对手们,这笔账,王莽认为是赚了。
此时的王莽已经不甘心做一个权势显赫的外戚大臣了,他毒死了汉平帝,颇有取代之意。
王莽的心思自然让依附他的人看得明明白白,于是大家大肆献符命、符书、祥瑞等等,总之弄得神乎其神就是为了给王莽一个合理的解释。
王莽很高兴,凡是这样做的人都得到了财物或者官职,不久他便在这些“天意”中夺了大汉江山,自立为“新帝”。
王莽做了新皇帝,将儿子王临立为太子。
王临却不是个好货,他在探望王太后的时候,居然染指了王太后身边的侍女。
后来得知这个侍女早与王莽有关系,吓得不清,于是便和侍女谋划,干脆杀了王莽,自己既能名正言顺的接管江山,又能抱得美人归。
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人告发了他。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就算是亲儿子,王莽也决计不干,所以王莽命他服毒自尽。
王临硬气,偏不喝王莽送来的毒药,拿刀往脖子上一抹,自尽身亡。
四个嫡出的儿子,还剩下最后一个叫王安的,王安倒是没有犯事,可是受了惊吓,最后疯魔而死,也算王莽间接害死掉的。
王莽为了攫取权力,在不同的时段利用了儿子的生命得到了他想要的权力,最后他终于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嫡生的儿子一个也没有剩下,怎么办呢? 没关系,王莽这个道德圣人,还有两个私生子,本来一直藏在民间,鬼都不知道,但为了后继有人,他把两个私生子接到宫中,并承认了他们的身份。
不过,此时的王莽早就撕下了道德圣人的那层面纱,再加上他屡施新政却,社会上暴乱不断,不久他便被杀,而他两个私生子,本来还在为能接王莽的班而兴高采烈,结果也随王莽在乱军中被杀,成了王莽的殉葬品。
王莽用儿子的生命换来的王朝,之所以不能长久,是因为他披着圣贤的外衣,却是个为了权力连亲情都不顾的人。
这样的人能蒙蔽吃瓜群众一时,却不能蒙蔽一世,所以他最终还是赔光了儿子,失了江山,一无所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古人为什么还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所以从古至今,读书,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但是有一句话却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这个最没有用的就是读书人。
书生 但是在古代,读书、考功名、做官,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并且读书人在古代的社会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寒门子弟想要翻身,几乎只有靠读书考取功名这 一条路。
古时候的读书人地位比一般的农商从业者要高,如果考取了一定的功名更可以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名士,和举人都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更不用说那些通过读书入仕的人了。
既然读书人的地位如此之高,为何古人却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其实啊,对于这句话,很多人往往是断章取义,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意思就是“读书无用论”,这完全是片面而错误的。
首先来看一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出处,这句名言出自诗人所写一首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书生 从这首诗,我们大致就可以看出作者黄景仁是十分愁苦的,他四岁就没了父亲,家世贫寒,一生四处奔波怀才不遇,最终客死他乡。
在这首诗当中,他就写了自己的身世与经历,把自己比作随风而飘的蓬草和被泥水沾湿的柳絮。
可以看出,坎坷的经历,使黄景仁身上那种读书人的骄傲与慷慨之气被消磨殆尽。
而诗中的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里面的“书生”其实指的就是他自己,这是一种委屈与不甘的自嘲,同时也是在感叹世间的种种不公平。
历史的大环境,以及坎坷的人生际遇,让黄景仁无比悲观,不仅仅是这一首,他还有很多的诗句都是这种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感,那么读过这些诗句的人往往都会感觉心情非常的沉重,同时也会对他的人生际遇非常同情。
当然,在古代,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可以,绝大多数的人,最终都只能像黄景仁一样,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也就成为了很多,无法出人头地的读书人,心中的一种共鸣。
书生 但是这句话放到现代,也可以解释为不要成为一个只了解死读书的书呆子,不能够学以致用的书生,当然也是毫无用处的。
饱读诗书文化程度极高、但却手无毫无自理能力的书呆子,在如今非常的常见,在某些名校旁,往往可以看到那些已经快要成年的孩子却依旧需要父母保姆式的陪读,除开做题之外他们既不会劳动、也没有任何为人处世的情商,这大概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代写实版本。
所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读书,能够学以致用,就有用,不能够学以致用,那就是“无用”。
怎样读书其实是一门学问,读书更是一种必不可缺的学习方式,所以樊登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如何让自己别变成“百无一用”的书生呢?向您推荐一本好书——樊登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让读书转化为你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世人都说刘禅坑爹,可是三国这几人都不如刘禅?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