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可是你知道狗从哪里来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6 点击数:
简介:如果要在这个星球上选出一位人类最好的朋友,那就是狗,这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和猫不同,狗不但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同时也为人类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这从一句就可以得

【千问解读】

如果要在这个星球上选出一位人类最好的朋友,那就是狗,这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和猫不同,狗不但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同时也为人类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这从一句就可以得到印证——犬马之劳。

正因为狗是如此重要,人们对弄清这位朋友的来历也十分好奇。

然而,虽然人们对其他家畜,比如鸡、马、羊之类的来历已经知道得,但狗的来历却仍然是扑朔迷离。

大致确定狗的祖先是灰狼 家犬与狼、狐狸、豺和野生猎狗等相似的动物属于同一科。

他们共同的名字叫犬科。

真正的犬科动物首次出现在500万至700万年前。

它开始用四个脚趾行走(第五个脚趾逐渐退化成了残留趾),并且趾间比较靠紧,这种构造很适合捕猎。

从达尔文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对家犬的驯化起源问题争论不休。

在这个问题上达尔文比较悲观,他认为“大多数家养动物的起源,也许会永远暧昧不明。

”狗的多样性如此明显,达尔文倾向于认为狗的祖先很可能是豺,因为豺的多样性也十分明显。

没有任何一种家养动物其外形和性情上的多样性达到狗那样的夸张,想想凶猛的藏獒和温顺哈巴狗之间的巨大差别,而它们居然是同一个物种,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狗一定起源于数种犬科动物。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大约100年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最终确立了DNA就是寻觅已久的遗传物质。

有了DNA,寻究物种的起源就有了新的更可靠的方法。

1997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率先使用线粒体DNA来追溯狗的祖先,他们将来自世界各地140只不同种类的狗、162只灰狼、5只北美小狼和12只豺的线粒体DNA进行相互比对。

研究显示,狗与灰狼的亲缘关系最近,这意味着,狗最可能来自人类对灰狼的驯化。

2003年,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赫奇逊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了85个品种414只纯种狗的基因,将它们相互比较并与狼的基因比较,得出了一些结果。

在某个特定品种的狗之间,基因的相似度很高,而不同品种的狗基因存在一定差异。

这种差异就像不同种族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一样。

尽管所有狗的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剩下1%的基因差异却决定了狗的品种。

是一次驯化,还是多次驯化? 接下来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狗是在某一个地方被人类一次性驯化,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还是在不同的地方被独立驯化的?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尔斯·维拉等,把67个品种的狗的线粒体DNA与狼、小狼和豺狼的线粒体DNA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狗追溯到狼至少有4种分别独立的遗传线索。

从这一结果得出的推论是,狗至少分别被4种有效的方式饲养过。

因此他们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家犬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驯化事件,而且家犬驯化后仍然和狼有基因交流。

根据学的成果,世界上最早出土的家犬化石是在中国东北吉林榆树市的周家油坊,距今26000至10000年。

在西方,最早的家犬化石证据出土于德国,是一个14000年前家犬的下颌骨化石。

另外一个较早的化石证据来源于中东,是出土于以色列的北部,大约距今12000年前的一个小型犬科动物骨架化石。

而根据家犬DNA序列与狼的DNA的差异,维拉等认为人类饲养狗应当是在13500年前——毫无疑问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

然而,如果狗在多个彼此相距遥远的地方被独立驯化,那么美洲新大陆的本地狗最具有这种可能性。

在1万多年前人类跨过当时冰冻的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后来冰期结束,白令海峡恢复原貌再次成为一片汪洋,到达美洲的人类后裔与其它大陆上的人彼此隔绝数千年,直到再次发现美洲。

欧洲人殖民美洲的时候,带去了他们自己的狗,欧洲人的狗和美洲本地狗之间可能无法避免地发生了混血。

幸运的是,考古发掘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美洲狗遗骨。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想办法收集了48只狗的遗骨,这些遗骨来自现今的玻利维亚、墨西哥、秘鲁以及阿拉斯加,它们生存的年代均早于欧洲移民到达的时间,是毫无疑问的美洲本地狗。

与世界各地的140只(67种)狗以及来自世界大约30个地方的259只狼的DNA对比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古老的狗与现代狗极其相似,而与狼则有所不同。

尤其引起关注的是,阿拉斯加的古代狗更像现代狗而不是本地的狼。

这项研究显示,古人是带着已经驯化的狗一道跨越白令海峡的。

学术界关于狗的起源争议大 说法之1起源于东亚? 在2002年《科学》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瑞典皇家技术研究院发出的一篇共同报道,在国内外学术界和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

研究人员采用网络法,通过对包含品种犬在内的家犬数据的遗传结构分析,提出了世界范围内的家犬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群体。

他们在对家犬起源时间进行了估测后认为,家犬东亚起源的时间为15000或40000年前,驯化地点是在东亚的某一地区。

原因是,来自东亚地区的家犬群体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

就像在现代人类起源的研究中,来自起源地——非洲的人群持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一样,也可以据此推断家犬的起源地为东亚。

此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直继续进行着这个研究。

来自2016年本报的一个较新报道是,张亚平院士领导的团队收集了采自世界各地的12只灰狼、27只土狗(未经历品种化的家犬群体)和19只不同品种犬的样品,利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

基于分析的结果,研究人员推断,从3.3万年前左右开始,东亚南部地区的一些灰狼可能由于被人类居住地周围的食物残余等所吸引,逐渐与其他灰狼群体分离,而与人类慢慢地相互靠近(拾荒者假说)。

家犬在这一地区与人类共同生活了上万年之后,于1.5万年前开始向西迁徙。

在到达中东地区后,家犬又从这一地区向非洲和欧洲等地辐射扩散,并在1万年前左右到达欧洲地区。

研究还发现,这些迁徙出亚洲的家犬群体中的一个支系又向东迁移。

在1万年前左右,这一迁回东亚的家犬群体,在中国北部与东亚家犬群体杂交形成了一系列混合群体。

这些混合群体和一些从西部迁回的没有发生混合的群体,又随人类多次迁往美洲地区。

遗憾的是,这个研究结论目前还缺乏考古学发现的支持。

目前已发掘的比较古老的家犬化石都不是在东亚南部地区发现的。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考虑到考古学研究手段的一些局限性,这一现象也并不让人意外。

说法之2起源于欧洲? 2013年11月15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芬兰图尔库大学奥拉夫·塞尔曼研究团队的文章,作者的结论是,狗大约是在1.88万年至3.21万年前在欧洲驯化的。

当时狼与欧洲狩猎者接触,并分享狩猎者给它们的食物,由此欧洲人教会了狼如何坐下、取物、翻滚,并帮助人类狩猎,从而让狼变成了狗。

研究人员从阿根廷、比利时、德国、俄罗斯、瑞士和美国收集了18种犬科动物的化石并提取了线粒体DNA,这些动物化石最早可追溯至3.6万年前,其中有2008年10月比利时皇家科学院的古生物学家在古耶特洞穴发现的距今3.17万年的狗头盖骨化石。

在把这18种犬科动物的线粒体DNA序列与来自49只现代狼和77只现代犬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对比后,塞尔曼等人建构了一个线粒体DNA遗传树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了这个遗传树的全部信息后,研究人员认为几乎所有现代犬都与古欧洲犬科动物有更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与中国或东亚的狼关系并不密切。

这一遗传树还确定了四个现代犬进化分支,并确认欧洲是狗驯化的主要中心。

不过,这个研究只是检测了狼和狗的线粒体DNA,并没有进行细胞核DNA的测序和比对,也没有进行Y染色体DNA的测序和比对,同时研究人员没有比对来自中东或中国的狼和狗的DNA,因此,他们的研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全面,因此缺少足够的说服力。

说法之3起源于中东? 在塞尔曼团队的研究结果发表之前,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林德布拉德·托赫团队在2013年3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却认定,狗起源于中东。

他们采用的是对狗和狼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而且比较了狼和狗参与食物消化的基因。

狼是食肉动物,而狗是杂食动物,因此从狼演化到狗的一个关键是,狗应该逐渐产生和拥有消化淀粉食物(碳水化合物)的基因。

从消化淀粉的基因突变可以看到,现代狗的祖先是在食用富含淀粉的饮食中演变的,相较于以肉为食的狼,这是早期狗驯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在长达几个世纪食用人类给予的富含淀粉的食品后,狗终于具备了消化淀粉食物的基因。

因此,这一研究支持“狗是被早期人类定居点的剩饭剩菜吸引过来的狼进化而来”的观点。

人类的淀粉类食物当然是因为在农业发展和发达之后,人类能大量享用麦类和谷类食物才能分给狼一杯羹。

由此推论,在大约1万年前中东地区农业起源时,狼开始在人类聚居地和垃圾堆附近游荡,从而出现了犬类的驯化。

不过,中东不是一个严格的地理范畴,它几乎涵盖整个西亚,并包含部分北非地区。

但是,从中东地区当时最早的人类定居点杰里科城发现迄今最早的人工小麦可以推论,狗起源于中东(西亚)。

然而,这个观点的弱点在于,狗的化石出现的时间与农业革命的时间不符。

狗的驯化在农业革命之前很早就发生了。

这并不符合该研究提出的人们在农业革命之时和之后用淀粉类食物喂养野狼才将其驯化为狗的结论。

或许,狗的驯化过程要远比人们认识到的复杂得多,现在的人们只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岑港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嘉靖三十五年(1556),以参将职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是年秋,倭寇龙山,大掠乡民,戚继光先后与参将卢镗、等协同作战。

龙山初战,兵多怯阵,戚继光身先士卒,以“擒贼先擒王”、“三箭射三酋”,威退倭兵。

龙山三战三捷,戚继光崭露头角,威名三军。

战后,戚继光针对明军在龙山作战中暴露出的军令不行、松散怯阵的弱点,向上司提出了旨在提高军队素质的《练兵议》。

在遭之冷遇后,戚继光再次向条陈练兵强兵之策,并保证“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

”几经周折拖延,终于三十六年(1557年)冬获准练兵计划。

然时隔不久,岑港之战拉开了序幕。

之前,即是年秋九月,王直拥众据岑港。

王直即,嘉靖中向以走私违禁之货,与日本、暹罗等国互市,为夷人信服,称之五峰船主。

王直勾引岛夷门多郎,结伙亡命徐海等,往来海上抢掠,屡禁不止。

三十一年,王直遣人叩关求市,因不许,即率众频入内地纷肆寇掠,据泊岑港。

参将俞大猷驱舟师围剿,王直突围远遁日本浦津,自称“日徽王”。

自此,时时遣岛夷入寇,滨海千里,咸遭荼毒。

因之,王直遂成之明军歼剿对象。

三十四年十二月胡宗宪命蒋洲、陈可愿抵日本五岛,以求贡互市抚诱王直出比丰岛。

时,日太守源义镇派日僧德阳为使,随蒋洲求贡中国。

三十六年五月,蒋洲与德阳先至浙境,因无勘令表暂栖石牛港以待王直。

是月二十五日,王直抵达舟山,率众列泊岑港,意指莫测。

舟山人闻之,人心震骇,咸思避之。

其时,先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报国之志的戚继光对其夫人说:“吾封疆之臣,分必死绥,汝涉居郡城,毋为贼辱。

”王氏乃深明大义之人,决意与戚以死相随,遂曰:“君能为忠臣,妾独不能为烈妇乎?”终未徙。

十一月,王直“统诸倭据舟山岑港,志在互市”。

胡宗宪抚剿并举,施巧计以擒王直。

一面以应诺互市,并先后遣方大忠、夏正劝降,一面又令各路兵马进兵,督兵出马目断其后,同时密调戚继光、俞大猷、张四维,布兵数匝于水陆要冲。

虑于重兵包围,王直出降。

平定王直,毛烈(王滶,即毛海峰,王直养子)复拥众盘踞岑港,声言为王直报仇雪恨。

三十七年正月,倭盗意将合盟谋攻。

巡海道惴虑倭盗合谋,难以抵御,遂会商戚继光,催德阳等开洋归国。

二月三日,倭僧从伴吴四郎等30余人,各持刃至舟山城下,欲见继光。

继光命其去刃卸械,不从,遂不予纳见。

随之出示督府抚谕,令诸倭翌日归国。

吴四郎等8人愤然登舟,挟张四维,又令从倭急报岑港,纠集500余人,由舟山西高岭而来。

四维情急,督家丁击毙数倭,幸而脱险。

由是倭僧贡船聚集岑港,与毛烈等共拒明军。

三十七年春二月,胡宗宪调兵遣将,令各路兵马围剿岑港倭寇。

戚继光奉命由左路进击,其余诸将或进泊港南、港北,或由中路进攻,俞大猷往来策应(见《定海县志》)。

岑港位于舟山之西,其地山岭逶迤,山径崎岖狭隘,岙口众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倭寇居高临下,据险死守。

戚继光等率部奋勇作战,“蹂尸而进”。

为阻止明军进攻,毛烈诸寇事先“绝塞诸道,止通一径,隘险难行”,明军于隘道“”,然“行将尽,贼兵自尾击之,我军大溃,死者过半。

”三月,,山水骤发,溪涧涌溢,倭盗“于山之高堑处,相其堤者堤之,后官兵进击,决而注之,兵多漂死”。

而倭盗死伤也数不胜数。

正当两军激战、难分胜负之际,大批新倭又乘春讯接踵而至。

先是“泊普陀小道头”,继而又“窜沈家门与岑港贼合”。

新旧倭盗汇而为一,其势大张。

岑港未克,温台又起烽火。

是年夏四月,倭寇温台,戚继光奉命率部于二十三日“自舟山渡海”,“驰援台城”,而“捷于乌牛”,夏五月,诸倭“再寇温州”,戚继光疾驰救援,“复捷于乌牛之小崎”。

三十七年春夏之交,浙江、福建各地倭患频起,明军分兵进剿,疲于奔命,而于岑港只能是围而御之(见《年谱耆编》)。

秋七月,为清剿岑港倭寇,戚继光又奉命调至岑港战场(《戚继光大事年表》)。

朝延以岑港久困不克,遂将戚继光、俞大猷等革职留用,戴罪杀敌,限期一月内克平岑港。

《沿海倭乱》载:“秋七月,以浙江岑港海寇未平,诏夺俞大猷、参将戚继光职,期一月荡平,命胡宗宪督之。

”胡宗宪奉旨亲莅定海,分遣将领,刻期大举进击。

毛烈等“依山阻水列栅”,固守其寨,利用颇多火器阻击明军。

俞大猷、戚继光等诸将率部舍生忘死,冒险挺进,虽“陷阵先登者间多被害”,仍冒死强攻,官兵“逼垒而陈”,“更番迭战”,“折其锐气”,又施计惑敌“互相猜疑至持刀自击”,乘隙进攻。

众寇大乱,死者无算,夜间遂纵火焚其舟,余寇多奔其巢,官兵蹑踪,砍栅直入,暂首百余,其余倭冠遂亡命柯梅岭。

冬十月,岑港倭盗溃退移巢柯梅后,胡宗宪屡督兵讨之,仍未克平。

是月,郎中唐顺之奉旨视师浙江,与胡宗宪协谋剿倭。

十一月十三日,柯梅倭盗出海,俞大猷、戚继光等率舟师自沈家门拦击,乘胜追击,直捣其巢,倭盗遂扬帆南去。

事后,胡宗宪上言道:“舟山残孽,移往柯梅,即其焚巢夜徙”,南奔闽广。

冬十二月,戚继光“督兵清岑港”,并“获白猿白鹿以献。

”表略云:“……联臂仙威,顿使犬孤伏命。

犄角制胜,全驱豺虎投荒。

”(《戚少保年谱耆编》)) 戚继光以岑港初战不克而夺职,也终以岑港之役大捷与平定王直而复职。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杨家将 佘太君其实姓折不是袁世凯!李鸿章临终前举荐「他」 葬送了大清帝国谷歌创始人佩奇布林,曾计划将230亿美元资产捐给马斯克揭秘美国不敢公开的秘密,早就和外星人建立外交出卖地球换取利益意念移物1分钟学会,现代科学用意念操控机器人移动/变相超能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有过六次婚姻的萧皇后是历史上最美的皇后吗?

中国历史历经5000年,自然有很多皇后,那么在这么多的皇后中最美的是哪一位呢?杨玉环???还是或者?其实都不是,而是一位伺候六位君王的。

这位萧皇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传奇女子呢?她不是政治上能建立显赫功名的女人,也不是一个能够影响历程的女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中,她以她的美貌、她的聪慧、她的贤淑常伴君王侧,享受着生命的无奈与可贵,谱写着命运的无常与奇特。

她,就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人们一般称她为萧皇后。

女人的魅力是否可以对岁月免疫?答案是肯定的,萧氏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从13岁嫁为晋王妃开始,历经、、、突厥处罗可汗、吉利可汗和李世民等6位丈夫,虽然身上的标签从少女、熟女、大妈一直换到大娘,但是她的魅力从未打折,直到67岁那年快快乐乐地病死在大唐的皇宫。

在萧皇后生活的时代,连变化相对缓慢的国号都换了梁、陈、隋、唐四个,而她本人作为魅力女人的代言人身份却能长盛不衰,古今中外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萧皇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

萧皇后一生之中一共经历了六次婚姻,而且各个都属于君王。

第一次:萧皇后的第一次婚姻是嫁给了后被封为皇后。

第二次: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以后为了按照帝王礼仪隋炀帝遂答应宇文化及做了他的偏房,在宇文化及称帝以后封萧皇后为淑妃。

第三次:窦建德在杀死宇文化及以后被萧皇后的美色吸引,然后将萧皇后纳为小妾。

第四次、第五次: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也就是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终于打听到了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到乐寿迎接萧皇后。

窦建德迫于无奈只好将萧皇后交给了使者。

岂知突厥番王处罗可汗初见萧皇后,顿感天下之美都集于此女一身。

当天夜里,蒙古包中,萧氏女便由大隋的皇后变成了塞外番王的爱妃。

后来,老番王死了,由他的弟弟继位。

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二人就被新任的番王接纳成妃。

第六次:这一次是发生在10年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大破突厥,萧皇后自然又被当做战利品送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此时的萧皇后已经四十八岁,李世民则只有三十三岁,萧皇后在唐宫中度过了十八年平静的岁月,六十七岁时溘然而逝。

李世民以厚礼将萧皇后葬于杨广之陵,上谥愍皇后。

就是怎么一个传奇的女子,历经伺候隋炀帝杨广、许帝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 、突厥吉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六位君主,一般女子怎能伺候六代君主呢?可见萧皇后其美貌作为历史上最美的皇后也不为过吧。

随机文章龙吸水拍到真龙图片,疑似真龙快速飞过云层英国700年前的圣比兹木乃伊,蜂蜡密封尸体出土宛如活人史上最强双翼战斗机,英国剑鱼蹂躏德军潜艇(时速仅222公里/时)美国NASA承认外星人存在,NASA的秘密档案公布外星飞行器电池爆炸的原因,手机电池充电过满引发爆炸/导致女孩双手炸伤毁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都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可是你知道狗从哪里来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