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有哪两位女子参加了科举考试?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千问解读】
说到林幼玉和吴志端,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著名艺术下严凤英在1959年所主演的古装黄梅戏《女驸马》相信有不少的老一辈人都有看过。
在这部戏当中,湖北襄阳道台的女儿冯素贞为了拯救恋人李兆廷,女扮男装,进京赶考,最终考上状元,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
戏剧里面有一段唱词,几乎家喻户晓:“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然而,在真实历史里,女子想以女扮男装的方式,去参加考试,是绝无可能发生的事情。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考场实行严格的入场检查制度,要求考生在入场时解开衣服和袜子,女扮男装者很容易被检查出来。
其实,纵观中国古代1200多年科举考试历史,并没有明文规定拒绝女子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吏。
女子是不能当官的。
历朝历代,都想尽办法,用尽手段,让女子离开科举考试的考场。
因此,哪怕是文化繁荣、兼容并包的,也没有出现一位参加科举考试的女子。
许多才华横溢的女子,被科举考试的大门拒之门外,空生许多遗憾。
晚唐著名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却无缘参加科举考试。
有一年科举考试结束后,朝廷在崇真观南楼张贴新科名单,吸引了众多围观者。
鱼玄机看得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写下了一首诗:“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 不过,在时,有两名女子参加了科举考试,其中一名还得到了的封赏。
《宋会要辑稿·选举九》记载:“自置童子科以来,未有女童应试者。
自淳熙元年夏,女童林幼玉求试,中书后省挑试所诵经书四十三件,并通,诏特封孺人。
” 淳熙是第二位皇帝的年号,淳熙元年正是1174年。
当年夏天,一名叫林幼玉的女童参加了童子科的考试。
在宋朝,科举考试分为很多种类,我们所熟知的进士科,只是其中一种,此外还有九经科、五经科、开元礼科、三礼科、三史科、三传科、学究科、明经科、明法科、制科、词科、童子科、武科、绘画试等。
所谓童子科,是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少年参加考试,及第后予以出身并授以官职。
林幼玉是科举开考以来,第一名参加童子科的女子。
幸运的是,林幼玉通过了童子科的考试,被宋孝宗下诏,封为孺人。
孺人是宋朝赐予官员母亲或者妻子的封号,官员通常为通直郎以上、承议郎以下。
在明清时期,孺人是七品官员母亲或者妻子的封号。
虽然林幼玉并没有被宋孝宗任命实际官职,但她的出现,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她是中国古代唯一通过科举考试后,得到皇帝封赏的女子。
宋朝诗人喻良能为她写了一首诗《赠神童林公滋公泽女神童幼玉》:“一英二孺同一家、衮衮诵书几五车。
语音娅姹春帘燕,稚齿清便兰砌芽。
联茵并载惊都市,万里青云从此始。
两驹应佩金削刀,双鬟会作女博士。
” 后来,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将林幼玉收入“女状元”名录,将她称为女进士:“女侍中,魏元叉妻也;女学士,孔贵嫔也;女校书,唐也;女进士,宋女娘林也;女状元,王蜀也。
”其实,林幼玉并没有考中进士。
林幼玉参加童子科的事情,鼓励了许多女子参加科举考试。
嘉定五年(1212年),另一名女童吴志端也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得到了挑试的资格。
可是,有大臣提出反对,说:“今志端乃以女子应此科,纵使尽合程度,不知他日将安所用?况艳妆怪服,遍见朝士,所至聚观,无不骇愕。
” 在这名大臣看来,假如吴志端通过了国子监挑试,将来将她封为什么官职呢?吴志端作为一名女子,当了官后,穿着奇装异服在朝廷里与大臣们见面,那样子也太惊骇了。
更何况,说过“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女子公然在外面,实在有伤风化。
在大臣们的反对下,宋宁宗取消了吴志端参加国子监挑试的资格。
林幼玉和吴志端,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里屈指可数的两名女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记录。
遗憾的是,她们没能更进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鬼谷子中经译文 鬼谷子徒弟都有谁
是我国古代比较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和教育家。
他是纵横家的鼻祖,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鬼谷子门下有非常多的弟子其中最为出名的有兵家的和、纵横家的和。
鬼谷子深谙兵法谋略,长于纵横之术,有《鬼谷子》等著作传世。
《中经》也是鬼谷子的著作之一。
这一篇主要讲的是那些救人于危,教会他人道义,在生死关头对人施以援手的人。
他们救了那些身处危急之中的人们,那些被他们救了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们的。
有一句俗话说“施比受有福”,“中经”便是这个意思。
因此,相信“中经”的人,要将“中经”的道法教于别人,而不是反过来被他人控制。
这里主要是讲需要掌握主动权,这样才能施予别人,不然就只能失去先机,被别人控制。
这世道善良的人很多,能言善辩的人也很多。
但是并不是多有的良善之人都有机会做善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此给自己带来好处。
人受环境社会的影响,一旦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权就无法掌握自身命运。
当生不逢时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先机,不要被环境所控制,随波逐流,而是要利用当下的局势,制造有利于自己的机会。
“中经”之道看起来非常复杂,但仔细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就是一本讲怎么做人的书,所以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秦时明月中鬼谷子去哪里了 中国首部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中的鬼谷子是一个可以以一人之力抵百万之师的人,只要他一怒,诸侯都觉得害怕,只要他安居,那么天下太平,从这可以看出鬼谷子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那么《秦时明月》中的鬼谷子最后去哪了呢? 鬼谷子有两个徒弟,一个叫,一个叫,其中卫庄学会了百步飞剑后,便想对师傅下手了,可是他正准备去鬼谷找师傅的时候,发现师傅并没有在那,只是留下了戒指和剑谱就离开了。
至于鬼谷子去了哪里,无人知晓。
不过有人说,鬼谷子最后被卫庄杀了,可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当时鬼谷子不在,况且鬼谷子后来并没有死,所以,鬼谷子最后的结局是一个谜,而卫庄离开了韩国三年后才又出现,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满是白发,很多人觉得他之所以头发会白是和他师傅的死有关,但这只是部分人的猜测。
动漫《秦时明月》中的鬼谷子是根据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改变的,这个人是时期纵横家鬼谷子,在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他于公元前320年出生,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去各国游说,建功立业,后来他招了几个徒弟,他们分别是孙膑、庞涓、张仪、苏秦和,后来徒弟们学业有成,而他也善终了。
根据史料记载,鬼谷子于公元前320年仙逝,享年八十岁,只是具体什么原因去世的,无人知晓。
鬼谷子徒弟都有谁 据史料记载,鬼谷子有五百弟子,其中最有名气的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其余的有、、徐福、、、等等。
下面详细介绍四位: 军事家:孙膑,是齐国阿、鄄人。
据说他是的后代。
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活动。
传说他与庞涓同时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
庞涓因为忌妒孙膑的能力,将他欺骗到魏国,命人割去了膝盖骨,从此以后自称孙膑。
军事家:庞涓,是战国中期魏国人,是魏国大将。
早年与孙膑同时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出仕后在魏国任大将军。
他因为妒忌孙膑能力而将其骗到魏国,割去了膝盖骨,从此埋下了二十多年相斗的仇恨。
纵横家:苏秦,《》记载他是东周洛阳人。
先在齐国师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年,最终一无所获而回,但遭到家人的嘲笑,于是他发愤图强。
说服周显王、和赵肃侯,都没能成功。
又到燕国面见燕文侯,燕文侯接受了他的说服,并出资帮助他去各国游说。
六国经过他的说服最终结合起来。
他因得罪燕易王而使齐国灭亡,齐国官员记恨苏秦,派人把他杀了。
纵横家:张仪,战国时期纵横家。
魏国人,时进入秦国做官。
惠文王十年,秦使张仪、公子华讨伐魏国。
当年,张仪为秦国宰相。
十二年,张仪在楚国任宰相,后来又回到秦国。
死后称帝,武王平日里与张仪不是一条心,张仪于武王元年离开秦国去了魏国。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张仪在这一年五月死于魏国。
鬼谷子传说有哪些 关于鬼谷子的生平以及事迹,都是后人依据史料推测揣摩出来的,到底是哪里,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
我相信历史上是真有其人,不然如此精辟的纵横之术,捭阖之道又是谁将之总结出来的?无论鬼谷子是哪里人,他都是生于华夏,长在神州,他的谋略也会指导着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鬼谷子原名名诩。
据说是春秋时卫国人,因为他经常背着药篓在云梦山采药修道,并且隐居在归谷,因为“归”与“鬼”二字读音差不多,鬼有比较不具有神秘色彩,所以归谷慢慢的就成了鬼谷。
而王诩自称自己为鬼谷子。
他的另一个称号“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敬称,鬼谷子精通纵横之术,著有《鬼谷子》一书,捭阖之道,与纵横之术齐名。
史书鬼谷子本人记载内容比较少,现代人一般是跟据他的弟子活动的时期作出以下一些推理。
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十几岁就离开母亲;公元前380年,鬼谷子20岁的时候,离开云梦山周游各国游说,建功立业;公元前361年,鬼谷子回到云梦山开始隐居并教书授课,孙、庞20岁拜鬼谷子,学习技艺;公元前355年,孙膑、庞涓学成;公元前353年,孙膑、庞涓于桂陵展开战争;公元前330年,张仪和苏秦拜鬼谷子学艺;公元前323年,张仪苏秦学成;公元前320年,鬼谷子逝世,享年八十岁; 根据以上推断,鬼谷子大概是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活动,从公元前400年鬼谷子出生,寿命在八十岁左右。
鬼谷子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培养奇才伟人最多的人物。
鬼谷子的徒弟在战国时期,屡屡登上历史的舞台。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鬼谷子》纵横术精要 纵横之术,也叫合纵连横,战国至秦汉一些善于游说君王的纵横家,所使用的谋术都都统称为纵横之术。
至今为众人所知的,是鬼谷子老先生所创的合纵连横之术,合纵指的是几个国家联合对付一个强大的国家。
连横则指的是一个强国与敌对集团的一个或几个结成一个或多个联盟,然后打入内部瓦解对方。
纵横之术最基本思想是“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用计谋和雄辩展开心理战术。
直到今天,纵横术依旧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真正是之间,之外。
与兵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今,很多的领导人,财富人物、外交家、谈判家、企业高管、营销专家等都将《鬼谷子》列为枕边书,其中纵横之术的原则和精神,是我们今日处世为人,甚至是国际形势中所需要了解的。
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和国家方面的外交都必须要有这样的智慧,抓得住别人的弱点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纵横之术,在于揣摩,在于。
纵横家推崇的是策略和雄辩,他们的指导思想和儒家的仁义道德相差很多。
因此,很多学者对《鬼谷子》都不太看好。
但是其实这样一本能拿来作为外交教科的书,又能当作生意场指点迷津的书,被历史选择性的放在一边,实在可惜。
好在纵横之术随时都要用到,好在鬼谷子写的就是世世代代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你来我往,分分合合,计谋与交往,这本传世的书籍才会在今天依旧大放异彩。
有人就会有计谋,有国就会有纵横。
纵横之术不是历史,而是生活。
鬼谷子十三篇 白话译文 鬼谷子,本姓王,名诩,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之人,是史上一代圣人,做过宰相,后隐居,一心授教,是纵横家的祖鼻,著有《鬼谷子》一书流传于后, 最常见的有道藏本,及十年江都刊本。
因为其传教与儒家内容太过相似之处,而一直不被推崇,其个人因常年喜欢在深山采药修炼,后隐居鬼谷山,因此自称鬼谷子。
《鬼谷子》一书共有十三篇,其中第十三、十四两篇已经失传,至于失传原因不明,也许是其弟子担心内容太过张扬,故意收藏,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
鬼谷子十三篇,内容主要记述了修养、致富、兵法、相术,等多种知识。
鬼谷子知识渊博,其撰写的《鬼谷子》一书中其内容精妙绝伦,只需精通其中一项,足以成为一代人物。
鬼谷子十三篇,主要教人怎样结合阴阳辨万物,结合万物辨命运,还有在对人对物上,要懂的,要识得自己轻重,要懂的出门观天色,进门观颜色,要想发家致富,就要懂的商道,了解市场,要想说服别人,要想战胜别人, 就的先知道别人的弱点, 要知道别人有多大能力,自己有多少本事,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战百胜。
在对人上,一定要谦和对人,在对事上,要保证平常心,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反复推敲,没有不知道的事,对事一定不要先开口,要等人说清,然后再引导旁人发表意见,再作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哪些好处?为什么董卓“挟天子”却被围殴?
《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
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
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挟”这个字眼威胁性太强,曹操谋士提的建议都比较柔和,如的“奉主上以从民望”、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不过二者的意思是一样,把攥在自己手里,既可以获得合法性,占据道义制高点,又可以合法地收买人心。
或许你会认为乱世之中拳头最大,扯这么多虚名没用,但名头这个东西,说没用确实没用,一个皇帝也差点被饿死;说有用确实有用,有了皇帝以后,曹操封官揍人都容易多了。
这就是挟天子有优势的第一个前提:天子还有号召力。
如果天子没有号召力的话,其实是个烫手山芋。
汉朝的灭亡其实是自上而下的结果,黄巾起义只起了催化效果,决定因素是地方豪强支持产生的军阀混战。
曹操起家的时候就是典型的豪强军阀,他跑回老家扯旗一喊,、夏带着人马来投,这就是曹操的第一桶金。
曹操是宦官之后,这个身份是比较受歧视的,跟袁绍四世三公的身份比起来,号召力要低很多,获取更多豪强支持也就成了难事。
所以荀彧建议“奉主上以从民望”,这个“民”不是老百姓,老百姓可不管汉朝死活,而是那一帮地方豪族。
手中握有天子后,曹操就能以政府的名义取得豪族的支持,如颍川、钟繇、、华歆、等等。
这些豪强的支持也成为曹操在初期巩固后方稳定,得以进行屯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了天子这张大牌,曹操跟其他军阀的关系也大有回旋余地,既能以朝廷名义安抚距离远的、实力强的,如、韩遂都派了人质,以示服从。
也能以天子名义征讨距离近的、实力弱的,被打败后,这些军阀投降也没什么负担,毕竟是降汉,符合大义。
官渡之战前贾诩劝张绣投降时,首要理由就是“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甚至赤壁之战前劝投降时,用的也是曹操占据政治、军事双重优势。
其实曹操接到汉献帝后,受影响最大的是袁绍,在此之前他是军阀中最具号召力的(世家身份摆在那里),现在完全被曹操压制,汉献帝一封诏书下来,责问他“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他再咬牙切齿也只能上表谢罪。
曹操很快为自己的翘尾巴付出了代价,给袁绍太尉,袁绍不要,曹操吓得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出去,生怕袁绍兴兵来攻。
因为此时的曹操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刚脱离袁绍附庸呢,翻身装个十三就被教做人。
这就是挟天子有优势的第二个前提:要有足够的武力守住天子。
天子要在你手里才是你的优势,在别人手里就不是了。
汉末盯着天子的军阀其实不少,袁绍阵营就早有人提议抢天子,但袁绍觉得自己的号召力足够了,没这个必要。
而且他干过另立天子的事,跟汉献帝有过节,把人接来就是个麻烦。
后面袁绍被人下诏下烦了,又找借口想让汉献帝从许都搬到他的地盘去,曹操不傻,自然不让。
袁绍南下官渡之时,沮授还劝道:“今举兵南向,于义则违”,这就是没有天子的苦恼。
也是官渡之战时,“阴欲袭许,迎汉帝”,幸亏他被刺杀了,不然曹操还要应付一番。
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只有优点,只要第三个前提没搞好,优势瞬间被劣势,那就是跟天子的关系。
董卓手里也有天子,结果被群殴。
袁绍也是考虑到自己跟汉献帝的关系,接受“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的建议,不迎天子。
从曹操受到的待遇来看,曹操跟汉献帝的关系还算好的,曹操从没有真正威胁过汉献帝的生命安全,杀也是汉献帝先动的手。
至少在表面上,曹操给了汉献帝足够的尊重,这使得他没成为董卓,落下把柄给军阀围殴。
曹操跟董卓结局的差别,恐怕还是内政方面的,董卓残暴不仁、骄奢淫逸,曹操却兴修水利、提倡节俭,这些政策既可以为百姓带来有饭吃的好处,也可以大大增强曹操的实力,让曹操有足够武力守住天子、剪除群雄,把政治口号落到实处。
还有一个前提,是曹操没遇到的,那就是天子没有武力,如果天子身边跟着一支,迎天子搞不好把自己迎没了,所幸汉献帝身边没几个人,曹操直接捡回家就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