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发生过什么瘟疫吗?是如何解决的?
【千问解读】
《春秋》里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20年夏天的时候,发生了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疫情。当时的疫情便是波及全国的传染病。
这里的全国指的不仅仅是齐国,因为这里专门记载道,这一传染病已经波及到了境内。
这本书的作者是齐国人公羊高,可是本书却是以鲁国的视角来撰写的。
因为这场疫情,从齐国传到了鲁国,所以特地记载了下来。
由此可见时期,因为连年兵祸,的确是爆发过传染病疫情的。
公元673年,是鲁庄公20年,也是12年。
齐桓公5年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战败以后,选择将遂邑献给齐国,以此换取和平。
此后齐桓公与鲁庄公达成盟约。
再往后并没有记载这段时间发生过战争,期间在齐桓公14年的时候,陈厉公的儿子完前来投靠齐桓公,想要让他作为自己的卿,可是完表示推辞。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如莒。
夏,齐大灾。
大灾者何?大痔也。
大痔者何?痢也。
---《春秋羊公传》由此可见,这一段时间,齐国没有因为这一场疫情而停止国家运转。
至少没有采取隔离措施,陈国的公子可以自如地逃到齐国来,可见这一场疫情当时应该已经结束了。
齐桓公这段时间依旧处于称霸状态,可见齐国并没有因为疫情而衰弱。
疫情传播到了鲁国,但是鲁国这段时间也没有相应的突发情况。
由此可见这一场疫情应该不是很严重。
可能是传染性比较强,但是致死率不高,而且恢复起来比较容易。
我认为这应该是普通的病毒性流感,虽然在当时来说已经比较难治疗了,可毕竟不是太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从有限的资料上来推测,这一场疫情,和战争没有任何关系。
应该是因为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疫情。
22年,爆发疫情。
这个故事是在《》里面有记载的,赵惠文王是个比较喜欢打仗的国王,他是灵王的小儿子,因为得到父亲的宠爱,所以取代长子,成为了继承人。
他在任期间,手下有一票非常著名的文臣武将,比如说、、、等人。
能人异士这么多,赵惠文王自然也是不甘寂寞。
恰逢赵武灵王结束,赵国军事实力大为提升,所以赵惠文王为了地盘问题常常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
一旦有战争,就会有大量士卒死亡,而士卒的死亡,则是疫情爆发的关键点。
赵惠文王20年的时候,廉颇带领大军,进攻强大的齐国。
而赵惠文王本人则和秦昭王一起在河西之外相会。
赵惠文王21年的时候,他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漳水改道的事情,他将漳水改到了武平的西边,这件事对瘟疫到底有没有影响呢?很难说清楚。
因为第二年,也就是赵惠文王22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这场瘟疫对赵国的影响大不大呢?其实也不是很大。
在瘟疫爆发的当年,赵惠文王将公子丹立为了太子,仅仅过了一年以后,赵国大臣楼昌便带领大军进攻的几邑,可惜没打下来的。
二十年,廉颇将,攻齐。
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
二十一年,赵徙漳水武平西。
二十二年,大疫。
置公子丹为太子。
二十三年,楼昌将,攻魏几,不能取。
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
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
又攻安阳,取之。
---《史记》 等到12月份的时候,廉颇亲自带兵,这才打下了几邑。
这么来说,赵国爆发瘟疫的第二年就能带兵出征,可见瘟疫对国家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这次瘟疫极有可能是因为漳水改道所造成的。
河水改道极有可能造成洪水爆发,而洪水爆发是瘟疫盛行的条件之一。
伴随着洪水的消失,瘟疫也逐渐慢慢跟着消失了。
我们找不到治疗的相关记录,由此可以认为,这场瘟疫无疾而终了。
4年,蝗灾出现,天下大疫。
公元前243年,这个时候秦始皇还没有一统天下,秦国将赵国的质子归还给了赵国,也就是赵国太子出。
这一年的10年份,蝗虫居然从东方飞来,可以说是遮天蔽日。
于是就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这里说是天下都有瘟疫,那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这场蝗灾,导致了粮食严重减产,秦国国库里面的粮食也不多了。
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只要能够向国库献出一千石的粮食,那么就可以提升一个级别的爵位。
四年,拔篸、有诡。
三月,军罢。
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
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
天下疫。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
---《史记》 那么蝗灾为何会爆发全国范围的瘟疫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蝗虫过来把庄家都给吃了,没有粮食吃的老百姓,饿死的居多。
一旦饿死的人多了,那在民间自然就会爆发瘟疫。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5年,蒙骜带领大军进攻魏国,打下了酸枣、燕、虚、长平等等20座城池。
由此可见,瘟疫对秦国的伤害,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至少士卒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可是魏国之所以丢了20座城池,跟他们的瘟疫是不是有关系呢?这里没有详细记载,这次的瘟疫应该不是个小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晚清时期出现一个同治中兴 晚清为什么还很快的灭亡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出现了“中兴”,必然会带来盛世,整个王朝将会由此往前延续很多年,但是,晚期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国家却很快就灭亡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慈禧听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在“同治中兴”中,有什么变化。
其一,慈禧确立了领导权。
由于同治是小,又由于皇后不太管事。
因此,在这个阶段,基本确立了慈禧的领导权,逐渐成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国家做到了政令统一。
其二,汉人官员逐渐走上最高政治舞台。
由于在平定运动、起义及回民叛乱中的优异表现,包括、、在内的一大批汉人官员走上了清朝最高的政治舞台,和满人官员分庭抗礼。
改变了满人官员在朝廷中一枝独大的局面。
其三,在中国兴起。
由于在对外国列强的战争中,清政府看到了自己武器的落后,因此以奕訢、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大力展开“洋务运动”,让中国的近代工业兴盛起来。
并且因此收留了不少流民,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
其四,加大力度吸纳了不少民间有才之人。
由于因为科举失败,的事实,因此,清政府在平定了以后,加大了科举考试的力度,把更多的人吸纳进来,让整个社会的怨气得到了较好的疏解。
因为有以上一些措施和做法,因此使得清政府在那一段出现了短暂的和谐安宁,似乎出现了复兴的景象。
(中兴大臣) 但是,“中兴”以后,清朝却不断受挫,一泻千里。
因此,让人产生怀疑,这个“中兴”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兴”以后,清朝反而更衰了呢? 有人说,所谓“中兴”,其实是虚构的。
是慈禧太后以及李鸿章之类的大臣为了笼络人心,哄骗全国人民的。
诚然,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等大臣,确实会大肆宣扬这个“中兴”。
因为对于慈禧来说,那是她“垂帘听政”的政绩。
为了她能够继续“垂帘听政”,确实需要这样做。
对于李鸿章等汉人大臣来说,也是需要大肆宣传的,因此这是整个清朝时期,汉人大臣第一次主宰朝廷。
他们需要表达汉人很厉害,很管用,比满人大臣管用,这也符合他们的心理。
不过,这个说法却抹杀不掉,在那一段时期,清朝确实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和谐蓬勃。
虽然比较微弱,但至少是一个反弹。
那么,既然那时候已经出现了好的局面,后来清朝为何恶化得那么快呢? 我认为,恰恰是这一个“中兴”的状况,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为什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这个“中兴”,究竟“中兴”了什么? (洋务运动) 从上面的列举,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中兴”实际上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在政治层面上,就是造成了慈禧的一家独大。
而且这种一家独大,还在往极端方向发展。
特别是同治皇帝早死,以及慈安太后越来越边缘化,以至于后来莫名去世以后,整个朝廷,就完全到了慈禧的手里。
一家独大,确实可以保障政令畅通。
但是却也因此造成独断专行,造成思想僵化和武断。
在西方逐渐走向民主的同时,中国走向独裁,政治方向是相反的。
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的上台,确实是一个新变化。
但是这个新变化,只是满汉之间的人员变化,并没有带来思想变化。
尤其是曾国藩,大力提倡在当时来说,较为封闭落后的儒家文化,他也成为儒家的“圣人”。
这对当时的中国,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
在经济层面,清朝实施“洋务运动”。
但是这个“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连李鸿章都说,中国与西方人比,就是武器落后,其它方面都比西方人先进。
这个认识显然是极为狭隘和落后的。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洋务运动最终只是小敲小打,并没有引起经济上革命性的变化。
而且由于制度的腐败,大量财物流入贪腐者的腰包,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帮助。
在文化层面上,当时在上的加大力度,虽然说搜罗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并不是对社会发展有帮助的“英才”,反而是在科举杠杆的指导,搜罗了一些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腐朽之才。
靠这样一些人,怎么能够推行社会往前发展呢? 所以,短暂的“中兴”,其实是把清朝往更加相反的方向推动了。
清朝后期怎么能不急速往后下滑呢? (参考资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为什么最后会被活活饿死?
的儿子之首。
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桓公任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 那时候他还不能叫齐桓公,大家都叫他小白,而且在争夺王位继承的时候,差点就被他的后来最重要的助手管仲一箭射死,齐襄公时,国政混乱。
小白的师傅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就保护小白逃到。
襄公十二年,杀齐襄公,自立为君。
次年,雍林人杀公孙无知。
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
小白和齐国正卿高傒从小相好,一听说雍林人杀公孙无知,就和秘密召小白从莒国回来。
听说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而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
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咬舌吐血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
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六日方抵。
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其为国君,是为桓公。
管仲雕像 当时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骗过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
桓公发兵迎击鲁国,在干时(今山东省桓台县)大战,鲁军败走。
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
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
”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
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
如果君上只想让齐国成为强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
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
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
”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
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就是这一次,齐桓公能尽释前嫌大胆任用管仲为相,全力支持改革,使得齐桓公一度成为天下最威武的霸主,是春秋大戏的领军风云人物。
如果按照事情的发展推演下去,管仲就算不推翻周王朝的名誉地位,也能把自己的赫赫武功永载史册,遗憾的是,在管仲去世之后,齐桓公就开始昏庸起来。
易牙迷惑齐桓公 易牙以厨艺服侍齐桓公。
齐桓公说:“只有蒸婴儿肉还没尝过。
”于是易牙将其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吃。
管仲重病的时候,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管仲说:“了解臣下没有人比得上君主。
”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说:“开方如何?”管仲回答:“背弃亲人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近。
” 桓公说:“如何?”管仲回答:“把自己阉割来讨好君主,不合人情,难以亲爱。
”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人,三人专权,最终使得齐桓公权力失控。
他的五个公子(公子无亏、公、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
朝政内外大乱,齐桓公被限制竟然被活活饿死。
五公子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
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身死不葬,虫流出户”。
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一带霸主竟然如此惨痛结局,这实在需要让人为之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