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乌丸是哪里?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要征伐乌丸?
【千问解读】
乌丸也叫乌桓,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当时反对征伐乌丸的人很多,为什么要征伐乌丸?乌丸也叫乌桓,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此前一直倒向。
后,袁绍病死,袁谭和高干被杀。
和袁熙被曹操打败,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逃入乌丸,想借乌丸的力量与曹操抗衡。
所以,曹操要消灭残余势力,统一北部中国,非征伐乌丸不可。
但是乌丸并不好打,许多人都不主张打,最后胜得也很险。
据《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当时,荒无人烟,连续行军二百里不见滴水,军粮也,曹操“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
因此回到邺城后,曹操下令彻查并重赏当初劝谏他不要征讨乌桓的人。
曹操说,我这场胜利,完全是侥幸。
诸君的劝阻,才是。
可见这场战争实在是惊险得很。
事实上,当时反对征伐乌丸的人很多。
据《三国志·武帝纪》,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第一,他们认为,袁尚不过是一个狼狈逃窜的“亡虏”。
乌丸是“夷狄”,“贪而无亲”,哪里会帮助袁尚?因此用不着打。
第二,他们认为,乌丸地处偏远,我军一旦远征,一定鼓动趁机偷袭许都,“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因此打不得。
然而却认为可以打、应该打、打得赢,因此力主此战。
据《三国志·郭嘉传》,郭嘉认为,第一,乌丸是很远,但正因为离得远,他们必定“恃其远”而“不设备”。
如果我们出其不意,突然袭击,一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因此“可破灭也”。
第二,袁绍家族的影响不可小看,三郡乌丸的实力也不可低估。
一旦他们联合起来,“招死主之臣”,“成觊觎之计”,只怕青州和冀州就不再是我们的了。
至于刘表——这是第三点,不过是个的家伙(坐谈客耳)。
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刘备,因此对刘备是有防范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刘备。
委以重任吧,怕自己控制不了;不予重任吧,刘备肯定不会真心实意地帮助他。
所以,尽管我们“虚国远征”,却不必顾虑后院失火。
曹公你就放心吧! 事情果然如郭嘉之所预料。
据《三国志·先主传》及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征乌丸,刘备劝刘表偷袭许都,刘表不干(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等到曹操从乌丸王踏顿大本营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附近)班师时,刘表才后悔,说不听刘备的话,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
刘备只好安慰他说,现在天下大乱,战事频仍,恨不得天天都要打仗(日寻干戈),机会嘛那还多得很。
如果今后能够迅速反应(应之于后者),这一次也不算遗憾(此未足为恨也)。
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曹操平定三郡乌丸以后,很快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他;而他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和曹操交锋,就见上帝去了。
曹操接受郭嘉的建议,不理会刘表,率军北上,五月的时候到达了易县(今河北省雄县西北)。
这时,郭嘉对曹操说,。
现在我们千里奔袭,辎重多,速度慢,难以迅速取得胜利。
一旦走露风声,对方必有准备。
不如留下辎重,日夜兼程,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操然其计,率轻兵来到无终(今天津蓟县),然后在当地名士田畴的导引下,抄小路经徐无(今河北省玉田北)、卢龙塞(今河北省喜峰口)、白檀(今河北省宽城)、平岗(今河北省平泉),登上了距离柳城只有二百多里地的白狼堆(今辽宁省布佑图山)。
这时乌丸王踏顿才知道曹军来了,仓促应战,结果兵败被杀。
袁尚和袁熙也只好远走辽东,投奔公孙康。
随机文章阿拉里克一世简介中国万里长城有多长?21196公里(俄罗斯东西跨度2倍)未来的中国600吨重型运输机,超越美俄成空中巨无霸万里长城起点和终点在哪,丹东虎山长城是起点/终点是嘉峪关揭秘2018年星象吓人视频图片,谣传2018年将迎来世界末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晚清时期出现一个同治中兴 晚清为什么还很快的灭亡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出现了“中兴”,必然会带来盛世,整个王朝将会由此往前延续很多年,但是,晚期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国家却很快就灭亡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慈禧听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在“同治中兴”中,有什么变化。
其一,慈禧确立了领导权。
由于同治是小,又由于皇后不太管事。
因此,在这个阶段,基本确立了慈禧的领导权,逐渐成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国家做到了政令统一。
其二,汉人官员逐渐走上最高政治舞台。
由于在平定运动、起义及回民叛乱中的优异表现,包括、、在内的一大批汉人官员走上了清朝最高的政治舞台,和满人官员分庭抗礼。
改变了满人官员在朝廷中一枝独大的局面。
其三,在中国兴起。
由于在对外国列强的战争中,清政府看到了自己武器的落后,因此以奕訢、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大力展开“洋务运动”,让中国的近代工业兴盛起来。
并且因此收留了不少流民,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
其四,加大力度吸纳了不少民间有才之人。
由于因为科举失败,的事实,因此,清政府在平定了以后,加大了科举考试的力度,把更多的人吸纳进来,让整个社会的怨气得到了较好的疏解。
因为有以上一些措施和做法,因此使得清政府在那一段出现了短暂的和谐安宁,似乎出现了复兴的景象。
(中兴大臣) 但是,“中兴”以后,清朝却不断受挫,一泻千里。
因此,让人产生怀疑,这个“中兴”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兴”以后,清朝反而更衰了呢? 有人说,所谓“中兴”,其实是虚构的。
是慈禧太后以及李鸿章之类的大臣为了笼络人心,哄骗全国人民的。
诚然,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等大臣,确实会大肆宣扬这个“中兴”。
因为对于慈禧来说,那是她“垂帘听政”的政绩。
为了她能够继续“垂帘听政”,确实需要这样做。
对于李鸿章等汉人大臣来说,也是需要大肆宣传的,因此这是整个清朝时期,汉人大臣第一次主宰朝廷。
他们需要表达汉人很厉害,很管用,比满人大臣管用,这也符合他们的心理。
不过,这个说法却抹杀不掉,在那一段时期,清朝确实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和谐蓬勃。
虽然比较微弱,但至少是一个反弹。
那么,既然那时候已经出现了好的局面,后来清朝为何恶化得那么快呢? 我认为,恰恰是这一个“中兴”的状况,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为什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这个“中兴”,究竟“中兴”了什么? (洋务运动) 从上面的列举,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中兴”实际上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在政治层面上,就是造成了慈禧的一家独大。
而且这种一家独大,还在往极端方向发展。
特别是同治皇帝早死,以及慈安太后越来越边缘化,以至于后来莫名去世以后,整个朝廷,就完全到了慈禧的手里。
一家独大,确实可以保障政令畅通。
但是却也因此造成独断专行,造成思想僵化和武断。
在西方逐渐走向民主的同时,中国走向独裁,政治方向是相反的。
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的上台,确实是一个新变化。
但是这个新变化,只是满汉之间的人员变化,并没有带来思想变化。
尤其是曾国藩,大力提倡在当时来说,较为封闭落后的儒家文化,他也成为儒家的“圣人”。
这对当时的中国,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
在经济层面,清朝实施“洋务运动”。
但是这个“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连李鸿章都说,中国与西方人比,就是武器落后,其它方面都比西方人先进。
这个认识显然是极为狭隘和落后的。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洋务运动最终只是小敲小打,并没有引起经济上革命性的变化。
而且由于制度的腐败,大量财物流入贪腐者的腰包,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帮助。
在文化层面上,当时在上的加大力度,虽然说搜罗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并不是对社会发展有帮助的“英才”,反而是在科举杠杆的指导,搜罗了一些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腐朽之才。
靠这样一些人,怎么能够推行社会往前发展呢? 所以,短暂的“中兴”,其实是把清朝往更加相反的方向推动了。
清朝后期怎么能不急速往后下滑呢? (参考资料:《》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三国实力最强的魏国为什么最先亡国
先是在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国第三任,另立为第四任皇帝,司马师独掌大权;其次在景元元年(260年),司马昭派人杀死了曹髦,另立曹奂为魏国的第五任皇帝。
曹芳、曹髦、曹奂名为一国之君,但皇权旁落,他们不过是司兄弟及操控下的傀儡而已。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魏国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是名存实亡。
经过数十年的战争消耗,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减少,当时蜀国仅有二十八万户,人口约九十四万;吴国只有五十二万户,人口约二百三十万;而魏国有一百三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三万。
三国中,魏国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广,吴蜀两国人口加起来,也不如魏国多。
然而,实力最强的魏国却最早亡了国,这让很多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感到不可思议。
笔者认为,魏国之所以先亡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的负面影响。
魏国的最初奠定者,一开始是的官员,但后来却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大权,把持朝政,让沦为傀儡皇帝。
曹操自己虽然迫于形势没敢称帝,却暗示让他的儿子废汉立魏,取而代之。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其位,便强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于他。
尽管曹丕在篡位过程中,为了堵住众人之口,的表示谦让,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最终还是颠覆了四百年的基业,自己当上了魏国的第一任皇帝。
曹丕的这种作为,为后来逐步崛起的做出了榜样,只要实力强大,条件允许,就可以取而代之。
后来,衰败,司马氏崛起,司马炎依葫芦画瓢,像当年曹丕那样篡夺神器的恶性循环再次上演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人才的严重匮乏。
曹操在位时,很注意招贤纳士,文臣武将,且多为心腹。
到了曹丕、曹时代,他们则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将才,没有及时发掘外姓的能臣,人才变得比较匮乏,军事指挥上几乎完全依赖,甚至出现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马懿一人支撑的尴尬局面。
魏国的将才或者说是人才虽然不少,但称之为曹氏的心腹却很少,他们绝大多数都站在司马氏这一边,唯司马氏之命是从。
后来的邓艾、钟会,则是司马懿父子发掘的杰出军事人才。
人才由谁推荐提携,必然心向之,魏国在人才方面已经被司马氏垄断了。
其三,特殊的特殊位置。
魏国地处广袤的中原,人口密集,经济强盛,是每一个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
而中原,历来被看作是正统。
可以说,谁占领了中原,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霸主。
因此,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其他的弱国、小国都,一有机会就发起战争。
为了攻取中原,曾六出祁山。
为了攻取中原,曾九伐中原。
作为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灭了公孙渊以后,司马懿得知病危,没有在辽东那个破地方久住,就忙着班师回朝,急匆匆的赶回到了中原,以防中原这个好地方被他人占了去。
如果说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中原就是杰出政治家的首选良所。
其四,用人的严重不当。
曹操临死前,把王位传给了曹丕,并安排曹洪、、、司马懿四人辅政。
曹操对司马懿是很有戒心的,但是考虑到司马懿军事才能卓着,如果不用他,自己死后儿子篡位,势必会引起蜀国和吴国的激愤,如果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就很难对付,只好派曹洪、陈群、贾诩来制约司马懿,即使司马懿有很大野心,也形不成气候。
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后,把皇位传给了曹睿,安排、曹休、陈群、司马懿辅政。
司马懿虽然和曹丕是好朋友,但曹丕深得父亲教诲,对司马懿也是有戒心的,安排了曹真、曹休、陈群来制约司马懿,也是正确的。
曹睿做了十三年皇帝后,把皇位传给了曹芳,却安排了司马懿和两个人辅政。
曹睿在这个问题上就显得不是很聪明了,不但把司马懿定为主要辅臣,而且只安排了一个无能的曹爽来牵制司马懿。
作为三朝老臣,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和影响是无人能及的,的司马懿对付一个曹爽简直是绰绰有余,于是借曹爽外出之机,抓住机会一举消灭了曹爽,终于掌握了大权。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肆无忌惮,索性把废了曹芳,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魏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随机文章揭秘各国为什么都取消登月,载人登月的实验通过探测器都可以实现黑鳞鲛人真的存在吗,揭秘黑鳞鲛人被美国抓获(探测海底文明)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深海恐惧症测试图测出心理疾病,深海恐惧症怎么治疗(增强意志力)爱琴海在哪个国家,爱情海属于希腊/爱情海可以看到最美的日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