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帝王不沉迷女色是怎么回事?却为什么长期荒废朝政不上朝?
【千问解读】
我们知道,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也不能说就是平庸之辈。
毕竟他执政期间,亲自布置完成了(指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同时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哱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
据载,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
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身影。
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
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但并非不关注国家大事,毕竟他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长达48年),沉浸在中。
每年不仅进行选美,还好营建,经常,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自己的陵园。
总结历朝历代沸沸扬扬的不同见解,归纳古今中外纷纷扰扰的各类评价,对万历皇帝何以不上朝的原因,不外乎主要是三种(报复说、逃避说、吸毒说)。
其实,笔者觉得导致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不能单纯归结为某一类,而是诸多因素掺杂其中相互起作用的结果。
其一,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
在神宗看来,皇帝既要亲政,大臣们就应当无为;皇帝既要无为,大臣们就更应当谦逊地表示顺服。
可是,皇帝这个万人之上的权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为封建体制乃至封建时代的一大悲剧。
而万历皇帝又生逢末世,更难以摆脱这种体制的扼杀,徒添其悲剧的色彩。
当时,皇帝再也不像人们曾经认为的那样,是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而是受到众多因素制衡,尤其是受到文官集团的许多制约。
一般讲,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权力制衡,已与以往朝代有很大不同,自以来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在明朝已基本结束,文官制度却日益成熟,势力日益稳固,同时也更趋保守。
所以,中央的权力争夺已从皇帝和宰相之间变成皇帝和庞大文官集团之间的纷争。
从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博弈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虽仅一人,但他是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文官集团虽人数众多,但单个权力不大,且未必团结一心。
只不过,当他们在与皇帝的斗争中为了维护集团和各自的切身利益,能暂时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
这样的一种政治环境,让万历皇帝很是无奈。
尤其是他在位期间,透过争和两件大事,已经发现君主想做点事情,就会被文官不厌其烦进行阻挠阻挡,故而他不得不萌生一种“君愿不能遂,还要受人摆布”的悲观情绪,逐渐丧失了年少时候对治国的热情、对社稷的关注。
于是乎,在与文官不断抗争却常常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干脆选择了“无声的抗议”做法,那就是了不再上朝。
其二,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当时现状的一种逃避。
黄仁宇在其撰写的《万历十五年》文末中总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现状,那就是明朝社会此刻已经一塌糊涂,文臣多贪婪,武将多怕死。
所谓的“东林七君子”,其实是腐儒误国。
试想,身为一介皇帝,,看似,大权在握,却令不能行、禁不能止,连个心腹干将都没有,成为了真正的“寡人”一个,又能奈现状如何?若与天下士子为敌,神宗不仅没那个气概,也没那般能力。
唯有“眼不见心不烦”,选择逃避的方式,尚且可过得安生些。
其三,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言官制度的一种抵抗。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
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
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
正因如此,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风是,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夸张,往往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
关心的并非所论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
通过骂皇帝、骂重臣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
所以,那个时候,不仅皇帝常常被骂,就连明朝各位名臣,也没有一位能够不挨言官“骂”,如、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申时行等等,都深受其苦。
其实,那些喜欢骂人的言官,也不断会被人骂。
在一个以“骂”人为荣耀、被“骂”为正常的年代,只打口水仗,不做实在事,就暗藏悲剧在其中了。
明亡于万历皇帝的说法由来已久。
《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则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
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
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
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
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主要是源于缘于万历皇帝30年怠政,表现在其所谓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上。
按说,万历执政前10年,是明朝中后期一个辉煌瞬间,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他为何突然要“六不做”呢?细细分析,若说被言官骂成如此,并不为过。
自从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万历皇帝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的、一无是处的皇帝,而受到了革职为民的处分后,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对这种群狼式的围攻、暴风雨式的谩骂,皇帝没了脾气,只能装聋子不理睬。
到后来,万历皇帝见怪不怪了,就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躲避,选择了“六不做”,任由言官去骂吧。
本来敢于谏言、勇于谏言、善于谏言,是件好事,尽人臣之责,是关心社稷,是件好事,但无端放纵,奖罚不明,逐步扭曲了言官进谏的本意,最终反倒严重干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就本末倒置了,反为不美。
这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其四,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奢侈生活的一种沉迷。
据史书记载,神宗帝确实也是位。
说好酒,他在17岁时,曾因为醉酒杖责的义子,差点被慈圣废掉帝位。
对好色,他在万历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其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玩起同性恋的勾当,即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起了小。
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
酒色的过度,使神宗的身体极为虚弱。
万历十四年(1586),24岁的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
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虚则,肾虚则腰痛精泄”。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
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为病情加剧,召首辅沈一贯入阁嘱托后事。
从这些现象看来,神宗的身体状况实是每况愈下。
因此,神宗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万历皇帝还可能在吸毒。
当时,鸦片在中国原本是一种药,从开始,四川就种罂粟产鸦片,叫做阿芙蓉。
直到明朝初期,鸦片仍然仅是一种贵重的药品。
但到了明朝中期,鸦片由药品变成了春药。
想那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皇帝,常以淫乱为乐,一旦发现鸦片有壮阳作用,焉能轻易放过?曾有消息称,“数百年后的1958年,定陵被挖掘,科学家对万历皇帝的尸体进行化验时,发现他的骨头中含有吗啡成分,这是万历皇帝食用鸦片的铁证。
”笔者未能找到史料,故在此只能说是存在可能。
故有学者指出,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借口是,其实主要原因是纵欲过度,再加上鸦片毒瘾所致。
笔者虽不完全苟同,但也认为这种说法不无一定道理。
综上所述,通过我们从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看法: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并非某一种因素独立所致,而是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是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罢了。
随机文章南宋名相张浚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张浚?最强俄罗斯亚森级核潜艇,欧美核潜艇会在15秒内被击沉秦始皇陵是龙脉吗,挖秦陵破坏中华龙脉/中国技术太菜不敢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牢骚效应,企业应对发泄情绪的员工宽容对待冥王星和海王星哪个大,海王星比冥王星大20倍(八大行星之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秦始皇嬴政追求长生不老药只是幌子?背后隐藏目的
前者已有许多史料附证,无须再多言,但对于后者,则非也。
其实在这追求长生不老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目的。
网络配图 打着寻找长生不老的旗号,秦始皇派遣带着数千名童男童女出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但等到徐福回来之时,却是两手空空。
这让秦始皇十分震怒,徐福便向秦始皇解释道,自己其实已经到了蓬莱,但是因为自己带去的礼物神仙并不满意,所以不肯给予长生不老之药。
听到这番话,秦始皇便又给了徐福三千名童男童女、数百名能工巧匠和五谷的种子。
这一次徐福离开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
秦始皇也在不久之后病逝。
这桩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但难道徐福真的是遇见了仙山上的神仙了吗?其实非也,秦始皇与徐福二人是在打哑谜。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并不满足于仅限于中国的统治范围,极为渴望能够拓展自己的疆土。
而徐福的出海,不仅带了五谷的种子,还带了童男童女、能工巧匠,这难道只是给神仙的供品吗?实际上这是为了替秦始皇开拓疆土而进行的移民活动。
而这所谓的三座仙山,实际上就是离中国并不远的韩国济州岛、日本和台湾三座岛屿。
而以当时中国的航海水平来说,到达这三处地方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从史料中找到徐福替秦始皇拓展疆土一事的蛛丝马迹。
网络配图 比如,从战国时期到中期,日本从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突然向前大跨步,不仅拥有了青铜农具和铁农具,还具备了生产水稻等作物的生产技术,形成了农业文明。
如此突然的进步,着实是没有依据的,毕竟时代的发展总是需要时间和一定的基础的。
网络配图 而日本发生巨变的时间正好与徐福出海的时间相吻合,这就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些联系了。
难道正是徐福出海到达日本,为这片蛮荒之地带来了农业文明,使其进入了文明社会?这是有极大的可能的,可是由于缺乏确实的史料记载,所以我们也无法因此断定徐福的出海实则是到了日本,并且统治了这里。
但对于日本文明在中期突然的大跨步,这背后必定有着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
当然了,这只有寄希望于历史学家找到更多更为确凿的史料来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了,有兴趣的人自也是可以一探其中奥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咸丰为什么要骂曾国藩虚伪?不喜欢曾国藩?
性格 受父母影响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
”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一口气。
这是从正面解读,然而,凡事看两面,在忍气发奋的同时,却也是在积累情绪垃圾,埋头生闷气。
隐忍而争气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老曾的秉性,先从曾妈妈这一代人分析开来。
老曾的母亲,在娘家过得衣食无虞,嫁到曾家,在经济上却很不如意。
这江太性格好强,因此喜欢自己给自己壮胆,“好为自强之语”。
嘴硬的同时,生过不少闷气。
而曾爸爸是个性格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爷爷训斥,估计也生了不少闷气。
网络配图曾爸爸和曾妈妈性格方面的一些负面因素,对曾大哥还是有消极影响的,曾国藩在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书中也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
”可见老曾受父母影响,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家书背后的委屈 显示谦虚姿态 却骂他虚伪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
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破你。
例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掌握实权了,掌管湖北一方——署理湖北巡抚,有了一方的财权和人事权,手里还有兵,应该得瑟了吧?然而,老曾想得挺远,一则觉得正在戴孝,二则觉得要显摆谦逊的美德,于是上书向朝廷辞官。
本以为咸丰会表扬一番,没想到咸丰是个聪明人,一道谕旨戳破老曾的假谦虚:“朕料汝必辞。
”你肚子那点小九九我知道,辞官是意料中的事。
“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直接骂曾国藩好名,而且事情性质很严重——抗旨不遵。
结果既要免官,同时还要严肃批评。
这是咸丰给他的一棒,皇上的批评你还能回嘴吗?闷气是生定了。
曾国藩对自己平生受的闷气有一个总结,我们看日记:“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
”遭遇的都是唾骂,在京城被权贵骂,不能还嘴;在长沙被绿营兵骂,还是不能还嘴,还嘴就必死无疑;在江西筹集粮草,像叫花子一样被人骂,又是不能还嘴。
老曾都忍了,祸是没惹了,但气却上来了,一层层堆积在心里,这不是揣度,而是有曾国藩自个的心声为证:“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
”怄气了,不说,只管忍,这明摆是在生闷气,多压抑,多难受啊。
爱生闷气的他,该怎么排遣?如何将其转化为正能量?网络配图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写给家人看的。
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作为一代重臣的他,其身负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还有一方军政局面,因此,对老曾家书的解读也会往上延伸,例如有观点认为他的家书是写给咸丰皇帝看的,以表明自己的姿态。
然而,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用来吓鬼的,而是用来给自己壮胆的。
曾国藩性格 受父母影响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
”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一口气。
这是从正面解读,然而,凡事看两面,在忍气发奋的同时,却也是在积累情绪垃圾,埋头生闷气。
隐忍而争气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老曾的秉性,先从曾妈妈这一代人分析开来。
老曾的母亲姓江,在娘家过得衣食无虞,嫁到曾家,在经济上却很不如意。
这江太性格好强,因此喜欢自己给自己壮胆,“好为自强之语”。
嘴硬的同时,生过不少闷气。
而曾爸爸是个性格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爷爷训斥,估计也生了不少闷气。
曾爸爸和曾妈妈性格方面的一些负面因素,对曾大哥还是有消极影响的,曾国藩在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书中也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
”可见老曾受父母影响,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家书背后的委屈 显示谦虚姿态 咸丰却骂他虚伪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
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破你。
例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掌握实权了,掌管湖北一方——署理湖北巡抚,有了一方的财权和人事权,手里还有兵,应该得瑟了吧?网络配图然而,老曾想得挺远,一则觉得正在戴孝,二则觉得要显摆谦逊的美德,于是上书向朝廷辞官。
本以为咸丰皇帝会表扬一番,没想到咸丰是个聪明人,一道谕旨戳破老曾的假谦虚:“朕料汝必辞。
”你肚子那点小九九我知道,辞官是意料中的事。
“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直接骂曾国藩好名,而且事情性质很严重——抗旨不遵。
结果既要免官,同时还要严肃批评。
这是咸丰给他的一棒,皇上的批评你还能回嘴吗?闷气是生定了。
曾国藩对自己平生受的闷气有一个总结,我们看日记:“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
”遭遇的都是唾骂,在京城被权贵骂,不能还嘴;在长沙被绿营兵骂,还是不能还嘴,还嘴就必死无疑;在江西筹集粮草,像叫花子一样被人骂,又是不能还嘴。
老曾都忍了,祸是没惹了,但气却上来了,一层层堆积在心里,这不是揣度,而是有曾国藩自个的心声为证:“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
”怄气了,不说,只管忍,这明摆是在生闷气,多压抑,多难受啊。
爱生闷气的他,该怎么排遣?如何将其转化为正能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