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明朝帝王必须遵守的那些礼仪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盘点:皇帝必须遵守的那些礼仪,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中国是礼仪之邦,两千多年的传承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礼仪,特别是封建社会时期,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礼仪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

古代礼仪最具有代表性肯定是皇帝的礼节,不论举行何等仪式,都要严格按照礼仪程序进行,一点都马虎不得。

祭奠祖先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礼记》 从《礼记》的记载中我们可知礼仪对于古人之重要性。

当然,随着历朝历代不断的发展,礼仪也在不断的变化中。

在北伐之时提出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然也包括的礼仪,今天我们就是从皇帝登基说说明朝的礼仪。

万历皇帝是明朝皇帝中最具有代表性,九岁登基,在位48年,除了成人冠礼其他的礼仪都是其在位期间举行的,比如大婚、老皇帝的葬礼等等。

一国之君,一动都代表这个国家,如若有不合礼数的地方,可是丢国家的脸面。

即便是九岁登基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但在礼仪方面也要进行严格的要求。

万历皇帝的成人冠礼 不得不说的是古代的成人冠礼,古代男子要想成婚,必须先进行成人冠礼,以表示到达“法定”年龄可以结婚了。

古代的成年礼,一般规定是男子20岁行、女子15岁,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万历皇帝的成人冠礼。

由于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病入膏肓,不得已提前给儿子举行成人礼,以方便其继承皇位。

明朝恢复了被破坏的华夏礼仪制度,冠礼在明朝实现了第二次复兴,所以冠礼比较盛行。

成人冠礼是必不可缺的礼仪,但是对于小小的繁杂的仪式却是一种负担。

作为皇子的朱翊钧,要面对满朝的文武大臣,这么大的场面,换成什么样的小孩也会“蒙圈”,但是仪式还是要进行下去。

在朱翊钧成人冠礼之时,他要前后三次不同的装束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手拿玉圭,被礼部官员引导行礼,并且还要用特设的酒杯饮酒,全套的成人冠礼下来需要半天的时间。

你们认为这样就半天就能完事吗?太小看明朝的礼节,在举行完成人冠礼的第二天,还要用最庄重的姿态坐在殿前接受百官的庆贺,这样才是一个完成的皇家成人冠礼。

万历皇帝的继位礼仪 谦虚是古人的优良品质,哪怕是关系到皇帝继位的大事。

朱翊钧已经是官方认定的唯一皇帝了,但是九岁的他还必须要做一套谦让礼仪。

按照继位的传统流程,全体官员以最诚恳的言语请求朱翊钧继承皇位,不过面对官员的前两次请求,朱翊钧必须严词拒绝,表示自己不能胜任的态度。

到了百官第三次请求,他才把父亲丧葬放在一边,以国家社稷为重而继承皇位,这一套推辞和接受的过程看似“无聊”却必须有条不紊的进行。

从开始,明朝皇帝都要在天安门举行登基仪式。

《·礼志》中记载:“先期,‘司设监’陈御座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皇帝登基的前期工作有司设监、尚宝司、教坊司等部门做好准备。

登基当天,再有礼部的官员分别到天坛、先农坛、太庙告知祖先,然后新皇帝登上天安门等待百官到来祝贺,司礼正式宣读诏书,确认新皇帝的身份。

皇帝登基场面之宏大,文字已经不能完全表达,只能通过简述登基大体流程来体会一下了。

古代有两类皇帝,一类是结婚以后当上的皇帝,一类是未结婚当上的皇帝,万历皇帝属于后者,那么万历皇帝迎娶皇后的礼仪就是属于大型的礼仪,毕竟娶的是正房夫人,不是迎娶贵妃那种概念可以比拟的。

皇帝迎娶皇后,也和普通百姓的流程差不多,一般也要遵守《礼记》中约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但是场面要隆重和讲究很多。

为了办好万历皇帝的婚礼,户部就买各色珍珠重达八万两,足色金二千八百两,九成色金一百两,八成色金一百两,从准备的钱财方面就可以窥视皇帝大婚的奢侈与隆重。

除了登基与大婚,皇帝还有许多象征性的礼节在每年的节气举行,比如祭天地、庆元旦、赏端阳等等。

每年阴历的十一月,皇帝还有颁行下一年的天文和节气日历,以方便百姓种植谷物、走亲访友等。

在古代,什么节气做什么事情都是传承千年不变的,只等皇帝颁布新年日历作为全年的标准。

在这些象征性礼节中,皇帝每年在农坛举行的亲耕最具有仪式性,如同演戏般的仪式,皇帝象征性的在田地里耕种一番,官员中选取代表一些人作为风雨雷电神,代表来年。

皇帝耕种完以后,教坊司会献上五谷,表达皇帝辛勤的劳动收获甜美的果实,百官也向皇帝祝贺丰收的喜悦。

从这个亲耕仪式看,明朝皇帝才是最会做“形式主义”之人。

举行大型礼仪,皇帝的着装问题 大家是不是认为明朝皇帝每天都是穿着黄色龙袍的?不是大家认为的这样,明朝皇帝只有在礼仪上才穿黄色的龙袍,平常的生活中,皇帝则是穿着青色或者黑色的龙袍。

换句话说,关于明朝的电视剧中,皇帝平常穿着黄色龙袍那就是不对的,没有对于明朝皇帝生活做深入的了解。

从万历皇帝参加的各种礼仪,我们大体了解了明朝的许多礼仪,当然我们没有提及的礼仪还有很多,简单聊几句,在平常的聊天之时也能听懂一二。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传承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去其糟粕、留其精华,让我们的中华礼仪文化在现代也能大放异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帝王驾崩后 后妃竟被这样处置

根据史书记载。

一般皇上驾崩之后,都会有几个妃子去陪葬,但实际上根据时代的不同,“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处境也会有所不同。

鉴于问题是中国古代皇上,那么就从算起好了。

网络配图 秦 殉葬 《·秦始皇本纪》提到:“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意思是没有孩子的妃要殉葬,发掘出这些妃子的墓葬在秦陵内城西北部,有近一百座。

:分不同的情况 1、后宫妃嫔有生养皇子,且其子有封国者都可以出宫,可前往其子的封国安享晚年,称王,如妾侍,在汉高祖死后前往其子代王的封国--代国,称代太后。

又因被废后称中山王太后,可知东汉沿西汉俗。

2、守陵《汉书》中记载,西汉“武帝时,又多取好女至数千人,以填后宫,及弃天下,昭帝幼弱,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大失礼,逆天心,又未必称武帝意也。

昭帝晏驾,光复行之。

至孝宣皇帝时,陛下(元帝)恶有所言,群臣亦随故事,甚可痛也。

” 此处置于园陵可作两意解,有人说是令其守陵,有人说是直接殉葬。

前者的证据更多一些。

如在成帝死后,就到陵园守陵至死,死后葬入陵园。

《汉书》卷 97 下《外戚传》:“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

”传中还录有班婕妤的一篇赋,其中写到:“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所以知至陵园后并未死。

东汉皇帝驾崩,其未育子女或夭折者妃嫔者,称“诸园贵人”,《汉书·安帝纪》注云:“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

所以可知这些妃嫔也去守陵了。

网络配图 13、特殊的妃子,如,因被皇太后记恨,皇帝死后即被杀。

汉朝几乎没有妃嫔生殉之事。

时代及 1、三国时代以蜀国为例,称帝后的后妃有史料记载的有吴皇后,有子二人。

即位时,尊她为皇太后,住长乐宫,病死后与刘备合葬。

因此女为”瑁死后寡居“再嫁刘备,考虑到当时三国寡妇再嫁的热潮,故国君下葬后的妃嫔也有可能遣散后改嫁他人。

2、:无记载妃嫔太多。

有记载的有子之妃嫔,随子封王后称王太妃 3、魏朝。

《》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遗诏,三夫人以下皆遣还家。

可知部分皇帝死后,其中低等妃嫔可发还家中,至于改嫁,估计不行。

魏孝明帝之生母尊为皇太妃,后为皇太后。

而其余高品级妃子记载如下:北魏宣武帝李婕妤”世宗崩,为比丘尼“,可知未得出宫的无子妃一般应以出家为结局。

4、陈朝 之后,于叔宝被俘入隋,隋灭之后出家”后自广陵过江,于毗陵寺为尼,名观音“ 5、南朝其余妃嫔一般出自高门大族,故皇帝崩后还家的可能性比较大。

1、:除弘政夫人无记载之外,宣华夫人,容华夫人都为其子之妃。

2、炀帝:于炀帝崩后先后嫁、,后被其小姑义成公主迎往突厥,突厥灭后,被太宗迎入长安,安逝。

1、有子妃嫔随其子出藩国,可有王太妃号,如太宗妃”永徽元年正月廿九日,册拜纪国太妃“。

2、唐初,无子之妃有两种结局 一种是低等妃嫔出家为尼,如四品才人之于感业氏 一种是高等妃嫔无需出家,依例居于太宗别庙崇圣宫。

如昭容韦尼子和后来自殉的充容徐氏,都死于此地。

3、殉葬 .有两妃殉葬,一为王贤妃 .”帝熟视曰:“吾气奄奄,情虑耗尽,顾与汝辞。

”答曰:“陛下大福未艾,安语不祥?”帝曰:“脱如我言,奈何?”对曰:“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

”故帝崩后殉葬。

另一妃孟才人,正史未录,但唐人张祜有《孟才人叹》。

武宗病重,自觉不久将去世,于是把孟才人召到跟前,问之“我如果死了,你准备怎么办?”,孟才人抱着笙囊哭泣,答道愿自缢以追随陛下,武宗默许。

网络配图 孟才人要求唱一曲以表达自己的哀伤,武宗点头应之,于是她高歌《何满子》,唱罢后昏倒在皇帝的榻前,即死。

4、守陵 《资治通鉴》卷 249,《唐纪·宣宗大中十二年》胡三省注引宋白云:唐制,“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丰陵行(顺宗陵也,在富平县东北三十里)》:“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

” 1、皇后高等妃嫔等迁居别宫,如高宗后于帝崩后迁居德寿宫,并可有位号之不断升级,如之武贤妃,“历美人、婕妤。

徽宗即位,进昭仪、贤妃” 2、殉葬。

宋高宗宠幸才人、,高宗驾崩后,孝宗探知此情,即迫告命,让其自便,李氏王氏等唯能殉。

3、低等妃嫔守陵。

宋神宗死后,其美人等守陵,中有,收一义女,后此女亦入徽宗掖庭,陈美人为赵之母。

4、死于非命,据《开封府状》统计,之难时,徽宗有封号的妃嫔及女官共 143 人,无封号的宫女多达 504 人。

多数为金人所杀或掳。

元 1、殉葬 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写到去世时说到“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

”此处陪灵当以殉葬解。

2、为后任皇帝之妃妾。

即位后,经常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宠幸遗留下来的妃子。

3、遵为太后或太妃成吉思汗也遂妃于成吉思汗死后尊为皇后(太后);另有太宗昭慈皇后,名脱列哥那,乃马真氏,生定宗。

岁辛丑十一月,太宗崩,后称制摄国者五年。

网络配图 明 1、为太后或太妃 2、殉葬: 死后就有多达 38 人为之殉葬且都是太祖的嫔妃。

据《》本纪和后妃传等记载仅太祖加上其后继的四位皇帝就一共有上百位嫔妃殉葬。

为殉葬的共有宫女嫔妃三十多人。

景帝逝世后,英宗让其后宫等人殉葬。

3、奉养于别院别宫。

刘昭妃为的妃嫔。

册封为昭妃,年 21 岁。

无宠无出。

天、时受尊封太妃,尝居慈宁宫。

4、发还原家。

英宗曾下旨给周宪王弟朱有爝,“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

年少有父母者遣归。

”虽只说是亲王家,但也可以看出皇帝的态度。

清 1、殉葬 死后,大妃乌拉那拉氏和二位妃子阿济根、代因扎殉葬。

2、居别宫奉养。

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门为先皇妃嫔修建的宫殿群,包括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慈宁花园等。

继任帝一般会为先皇之妃加封号而奉养其中。

3、少数可归其子奉养,如世宗妃,世宗崩后得太后特许,至其子和亲王弘昼府居住。

但正式史未载,仅见于诗作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生前就是一介平民出身 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当上开国帝王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成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刘邦,出生在,祖辈都是沛县丰邑中阳里的农民。

出身农民的刘邦,不愿老老实实做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却常年在外鬼魂,接交一帮“”,好不容易才当上一个沛县泗水,也仅仅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

那么后来的刘邦,凭借什么从一介平民,翻身当上了的开国皇帝呢? 刘邦的外貌长相 关于刘邦的长相,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记述的: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概是什么样子,从这些描述中基本可以想像得出来。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哪就是绝对不是一个帅哥。

刘邦虽然长相平平,但在算命先生眼里,却是,是大富大贵的面相。

而且不仅是哪一个算命先生这样认为,而是凡是懂得相面的人,都是这种看法。

这可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资源。

您可别忙着批评我封建迷信。

在当时刘邦所处的那个年代,所有的人都封建迷信,所有的人都崇尚面相,都绝对相信相面这会事。

由于刘邦的相面好,这个说法在社会上传播的时候,总会有好事者添油加醋,又增加几个造谣或传说:说刘邦的母亲,在大泽的山坡上休息时,与蛟龙相交才有了身孕,刘邦是龙种;说刘邦喝醉了酒时,身体上方常常有龙盘旋;说刘邦是赤帝的儿子,喝醉了酒斩杀挡道的白帝的儿子;说刘邦居住的地方,常常有云雾笼罩等等。

其结果是越传越神,越神相信的人就越多,相信的人越多,前来追随依附的人就越多。

这就会衍生出一个大问题,如果一个人被世人所公认是贵不可言的面相,就会导致很多人去崇拜、去追随、去帮助,都希望依靠他或者追随他,跟随他一起创业打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富贵。

的父亲吕太公,就是因为看上了刘邦大富大贵的面相,才将自己正值妙龄、的女儿,嫁给一个家庭贫困、的街头小流氓刘邦的。

吕太公是大户人家,财产丰厚、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对刘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刘邦娶了吕雉,可以说是挖掘了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桶金。

当时地位、实力都比刘邦强得多的、等人,都坚定地跟随刘邦起事,绝对有刘邦富贵面相的因素。

所以说,在当时,好的面相就是政治资本。

刘邦的脾气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古今皆然。

刘邦的性格,领导特质非常突出:仗义疏财、胆大敢为、皮厚心黑。

仗义疏财,为人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

同时对钱财看得很淡,与朋友有福同享,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同时有难同当、帮贫济困。

做泗水亭长时的刘邦,负责押送徒役去郦山,发现在半路上已经走了很多了,就干脆将剩下的人全部放走,自己一个人承担责任。

这种仗义举动,吸纳了几十个壮士跟随他一起逃亡,这也成为刘邦最开始的创业团队。

胆大敢为,就是做事有气魄有胆识,敢做敢当,这是做领导的必备气质。

在之后,很多郡县的士人都杀了当地的县官来响应陈胜。

沛县非常害怕,打算主动起义。

县衙的官吏曹参、萧何等人,首先想到的起事首领,不是县令而是胆大敢为的刘邦。

于是派出去寻找逃亡在外的刘邦。

后来,县令反悔,一帮人与沛县的民众里应外合,攻下县城杀了县令。

这个时候聚集了二三千人的队伍,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当头。

大家都明白,这个时候造反,是。

出来当头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不当头领,造反失败了,逃跑就是。

如果当了头领,一旦失败,就等于上了朝廷的黑名单,必死无疑。

这个时候,众人一致推举的头领,仍然是逃亡的犯人刘邦,原因就是刘邦的性格与特质,非常适合做领导。

皮厚心黑,对于没有任何经济和政治基础的平民刘邦来说,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道。

吕雉的父亲吕太公,宴请沛县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定的规矩是“送礼不满千金的,都坐到堂下,礼金超过一千的,堂上正坐。

”而刘邦身无分文,一文钱贺礼都没拿,却直接闯了进来,径直坐在正座上,还大声吆喝“贺礼一万钱”。

也正是这次不要脸的行为,被喜欢相面的吕太公看上,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刘邦与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威胁刘邦,“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爹炖汤喝了”,刘邦却一点儿也不着急不生气,心平气和地回答说,“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

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今你打算把我们的父亲煮汤喝,记得也分给我一碗”。

面对如此不要脸的刘邦,贵族出生的项羽,很无奈也毫无办法,只好将刘太公放了。

刘邦的皮厚心黑,既救了父亲,也没有损失事业。

刘邦的人性本质 刘邦虽然动不动就喜欢发脾气骂娘,甚至还动手打人,常常以一个地痞流氓的形象示人,但是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心地还是纯厚的。

纵观刘邦一生征战,很少有滥杀无辜的行为,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动不动就屠城,动不动就杀害降卒。

特别是攻下的都城咸阳后,对咸阳城的财物和百毫不犯,并与关中百姓,安定民心,让百姓休养生息,不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

这种善良的本性,对于刘邦的创业,作用非常突出。

追随刘邦打天下的,无非就是沛县及芒砀山一起造反的最底层的兄弟,如樊哙等人。

这些人没有出路,只有一起努力打拼才能求得生存;还有就是中途参与进来的,想跟着刘邦创业,一起追求功名利禄的,如、等人;还有一批有志之士,心怀天下苍生,立志救民于战争苦难的人,如、萧何等人。

最后一类人,奔刘邦而去,看重的就是刘邦的善良本性,长者的胸怀。

在他们眼中,只有刘邦这样的人,才能解救天下大众,才能使天下百居乐业,才能够实现自己拯救天下的家国情怀。

而刘邦能够取得天下,发挥作用最大的,也恰恰就是如张良、萧何这类胸怀家国天下情怀的人。

刘邦的处事方式 刘邦是出生最底层的平民,做人做事没那么多的原则规矩,没有那么多的所谓仁义道德,也就没有那多的条条框框限制。

只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有用管用就好,能干成事就行。

刘邦在用人时,是这个原则,在打仗时也是这个原则。

韩信从项羽营中前来投奔,经萧何月下追回并大力推荐,让刘邦认定韩信能够做成大事。

于是义无反顾地拣吉日、行斋戒、筑高坛,极其隆重地拜韩信为大将军,将一个无名小辈,一下子提升为众将之首。

谋士陈平投到刘邦帐下不久,刘邦手下一帮将领就联名指控他贪污受贿。

说他接受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好办事,钱给得少就不办事。

刘邦了解清楚陈平接受钱财,是为了将来为刘邦办大事之后,不但没有处罚陈平,还主动向陈平道歉,丰厚的赏赐他,而且还升了陈平的官,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

后来,陈平说打算去项羽营中离间项羽的重要谋士时,刘邦,立即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使用,从不过问金钱用在什么地方。

在领兵在打仗时,刘邦也是实用主义原则,打得嬴就打,打不嬴就跑。

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逃跑到荥阳,又被项羽包围,粮草断绝。

为了逃命,刘邦趁夜把二千多名身披铠甲的女子放出东门,诱骗项羽的楚军追赶围攻。

同时让替身,打扮成刘邦的模样,乘坐汉王的车驾出城投降。

刘邦自己却带着几十名随从,从荥阳城西门偷偷地逃了出去。

只要能实现逃跑的目标,什么办法都无所谓,什么样的手段也毫不顾忌。

假设一下,如果在垓下被围的是刘邦,我想刘邦是绝对不会像项羽那样拔剑自刎的,他一定会是不择手段的逃跑。

原本心地善良的刘邦,无拘一格的处事风格,仗义疏财、皮厚心黑的性格,再加上身处秦末汉初风云际会的乱世,一不留神就成了皇上,既是个人的偶然,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盘点:明朝帝王必须遵守的那些礼仪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