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帝王和太监相比 太监为什么比帝王的寿命还长寿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不了解和寿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提起古代的皇帝,相信大家每个人都是充满了羡慕之情的,要知道皇帝可是真正的万人之上,而且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财富。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就是古代的皇帝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基本上都活不久。
虽然在古代,一个人能够活到五十岁就已经是高寿了,但相比较这些,皇帝的寿命就显得更为短暂。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皇帝一个人是有很多个老婆的,有一句话是这么说,后宫佳丽三千。
虽然说可能没有那么夸张的三千人,但是肯定不少,而且皇宫里面还有宫女等各类女子,却只有皇帝一个男人,可想而知皇帝的私生活会有多么混乱了。
现代的科学早就证明了,一个私生活混乱的人身体是不会很好的。
私生活过于频繁的人是难有精神的,而且身体也会日渐消瘦。
但是为了香火的延续,皇帝又必须不断地耕耘。
但是古代的皇帝寿命短暂的缘由肯定是多方面造成的,而且古代也并不是没有长寿的皇帝。
就好像的皇帝就活到了八九十岁的样子,在历代皇帝中可以说是活得最久的了,比起劳累而死的,乾隆的长寿就显得更加难得。
乾隆估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养生达人,所以他才会那么长寿,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那么古代皇帝为什么不长寿呢?首先第一个方面就是古代的制度,一个皇帝会有一个后宫。
而相信大家也对后宫有一定的了解,电视上宫廷剧也是不少了,其实在古代,宫斗也是时时刻刻在发生的,后宫的妃子为了得到皇帝的喜爱也是会使尽来博取眼球。
但是当时如果想要被皇帝宠幸实际上还需要一个流程,而且这个流程放到现在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接受不了的,但是当时那个环境,身处皇帝的后宫,就必须得接受这些东西。
电视剧里出现的翻牌子也是古代皇帝用的第一手段,为了让皇帝翻自己的牌子,妃子们不光要让自己更美,更多的是要去贿赂那些给皇帝端牌子的太监们,太监们把牌子放在好翻的地方,妃子就更容易被宠幸。
其次就是翻完牌子就要净身,也就是脱衣服,而且要一丝不挂的那种。
这个时候太监就会检查妃子的身子,毕竟古代妃子身上藏着刀具谋害皇帝的事情也是不少的。
只有当检查完毕,妃子洗完澡之后才可以裹着被子到皇帝的床上去等皇帝。
这还没完,在皇帝进行房事的时候,外面也会有一个太监掐时间,时间到了就会喊皇帝结束。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你在房间里面做这些的时候被外面的人喊停你会不会也很尴尬,这个时候就要感叹一下皇帝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了。
说完这一方面,接下来说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劳累。
要知道皇帝可是需要处理全天下的政事的,一个人处理那么多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的累的,而且很费神。
历史上的一些明君没有一个不是处理政事到深夜的,这个时候再进行我上面说的一方面的事情,我感觉是个人都会废掉的吧,更何况古代是没现在这样出色的医疗体系的,皇帝的身体垮掉了也是无力回天的。
国家大事又不得不亲自处理,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事情多如牛毛,皇帝一个人处理这些繁杂的事物还不能分心,毕竟他自己也不清楚在哪一份奏折里面就有自己最为关心的大事情。
可以说是心里有苦却没地方说。
著名的就是因为太过于操劳累死在了批奏折的过程中,而长寿的乾隆就是因为善于分发任务,最后活了八九十岁。
所以说身在皇家是身不由己的,不仅要为了传宗接代而努力,更要操劳国家大事。
虽然说也有昏君的存在,但是不可以否认的就是所有的皇帝都是劳累的,不管是在后宫的事情上还是在国家大事上。
所以说他们不长寿也是有缘由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归顺,服从。
44.以:凭借。
45.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作品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
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
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
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
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文章精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关古时候的歇后语
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你还记得哪些民间歇后语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的歇后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的歇后语 篇1 NO1、开水锅里洗澡——熟人。
NO2、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NO3、苍蝇叮菩萨——没人味。
NO4、背着娃娃推磨——添人不添劲 NO5、粪堆上开花——臭美。
NO6、马槽边上的苍蝇——混饭吃。
NO7、长江里的石头——经过风浪。
NO8、刀砍大海水——难舍难分。
NO9、雕像匠不给神像扣头——知道老底。
NO10、擀面杖作筷盆作杯——大吃大喝。
NO11、饭桌上的抹布——尝尽了酸甜苦辣。
NO12、钢丝穿豆腐——别提了。
NO13、鞭炮两头点——想(响)到一块了。
NO14、吃鱼不吐骨头——说话带刺。
NO15、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NO16、财神爷要饭——装穷。
NO17、搭棚子卖绣花针——买卖不大,架子不小。
NO18、抱黄连敲门——苦到家了。
NO19、冰块掉进醋缸里——寒酸。
NO20、兜里的.钱,锅里的肉——跑不了。
NO21、赌徒的嘴巴——尽说到点子上。
NO22、渡船过河——划得来。
NO23、断柄锄头——把握。
NO24、儿媳妇大肚子——装孙子。
NO25、棺材铺的生意——赚死钱。
NO26、拉屎啃鸡腿——亏他张得开口。
NO27、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NO28、茶壶有嘴难说话——热情在里头 NO29、大公鸡打架——全仗着嘴 NO30、汽车压罗锅——死也值(直)了 NO31、强拉秀才成亲——难为圣人 NO32、秀才背书——出口成章 NO33、秀才落陷阱——埋没人才 NO34、秀才拿笤帚——斯文扫地 NO35、秀才念书——咬文嚼字 NO36、考上秀才盼当官——欲无止境 NO37、考上秀才想当官,登上泰山想升天——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NO38、两个秀才当文书——字字推敲 NO39、茅房里题诗——臭秀才 NO40、秀才挥笔——大作文章 NO41、秀才看榜——又喜又惊 NO42、秀才行凶——一笔抹杀 NO43、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NO44、阴间秀才——阴阳怪气 NO45、秀才跳井——明白人办糊涂事 NO46、秀才推磨——难为圣人 NO47、秀才打架——讲礼 NO48、秀才当兵——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NO49、秀才的手巾——包输(书) NO50、蹲在厕所写八股文——臭秀才 NO51、眉毛上搭梯子——放不下脸 NO52、麻子不叫麻子——坑人 古代的歇后语 篇2 (一)骆驼吃蚂蚁。
——小收拾 (二)红楼梦里的贾府。
——大有大的难处 (三)萝卜青菜。
——各人所爱;各有所爱 (四)从墓坑里爬上来。
——死里求生 (五)阎王爷使计谋。
——诡计多端 (六)窝窝头上坟。
——哄鬼;骗鬼;哄死人 (七)吃着肥肉唱歌。
——油腔滑调 (八)金棒槌敲门。
——富啦 (九)眼前埋地雷。
——一触即发 (十)枯井里打水。
——枉费工;徒劳无功;徒劳无益 (十一)卖油的梆子。
——挨敲打的货 (十二)强拉秀才成亲。
——难为圣人 (十三)烟囱里招手。
——往黑处引 (十四)热锅上的蚰蜒。
——团团转 (十五)二郎神的钢叉。
——两面三刀 (十六)吃米不记种田人。
——忘本 (十七)盲人走路。
——分不清东南西北 (十八)猴子吃大蒜。
——翻白眼 (十九)骑马过独木桥。
——难回头;回头难 (二十)花绸子做尿布。
——屈才 (二十一)跳河闭眼睛。
——横了心 (二十二)皮匠不带锥子。
——真好 (二十三)虾公头上戴大枪。
——没人怕 (二十四)走路算账。
——财迷转向 (二十五)三分面粉七分水。
——十分糊涂 (二十六)猪八戒扮新娘。
——其貌不扬 (二十七)老太婆上台阶。
——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二十八)蚂蚁讲话。
——碰头 (二十九)叫花子看滑稽。
——穷开心 (三十)柴火上浇汽油。
——一点就着 (三十一)单人唱戏。
——独角 (三十二)晚点的火车。
——赶得上 (三十三)墨斗鱼的肚子。
——黑心肝;心肠黑 (三十四)娃娃吃面条。
——瞎抓 (三十五)瞎子拉胡琴。
——练好的本领 (三十六)失火踢倒油罐子。
——火上浇油 (三十七)穿着高跟鞋上山。
——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三十八)自水煮豆腐。
——淡而无味 (三十九)墙上挂琵琶。
——不谈了 (四十)一家十五口。
——七嘴八舌 (四十一)泥巴匠砌砖。
——后来居上 (四十二)赶车不带鞭子。
——光拍马屁 (四十三)二百五上天。
——痴心妄想;妄想 (四十四)酒盅里拌黄瓜。
——施展不开 (四十五)枕着扁担睡觉。
——想得宽 (四十六)天安门前的狮子。
——一对儿;明摆着 (四十七)偷南瓜带摘葫芦。
——两不耽误;两得其便 (四十八)泥鳅跌汤锅。
——看你往哪钻 (四十九)当家神卖土地。
——一贫如洗 (五十)隔年的馒头。
——早发的 (五十一)猪八戒败阵。
——倒打一耙 (五十二)年三十讨口。
——丢人现眼 (五十三)大姑娘拜天地。
——头一回;头一遭 (五十四)屎壳郎坐轮船。
——臭名远扬 (五十五)背靠悬崖。
——没退路了 (五十六)醋坛里酿酒。
——坛坛酸 (五十七)瞎子跳加官。
——盲目乐观 (五十八)木脑壳跳舞。
——幕后操纵 (五十九)墙头上种白菜。
——难浇 (六十)厕所里放芝麻。
——香臭不分 (六十一)地摊上卖书。
——没架子 (六十二)小娃娃拾炮仗。
——慌了手脚 (六十三)大白天打更。
——乱了时辰 (六十四)阎王爷敲门。
——内中有鬼 (六十五)云彩里盖大厦。
——空中楼阁 (六十六)三尺长的.锯子。
——又拉又推 (六十七)肥狗咬主人。
——忘恩负义 (六十八)大姑娘掌钥匙。
——当家不做主 (六十九)老太太吃炒胡豆。
——咬牙切齿 (七十)脚踩牛屎。
——一塌糊涂 (七十一)劳动号子。
——一呼百应 (七十二)电影里的夫妻。
——假的 (七十三)放出去的风筝。
——越飞越远 (七十四)叫花子打狗。
——一手功夫;边打边走 (七十五)瞎子逛大街。
——目中无人 (七十六)泥瓦匠出身。
——和稀泥 (七十七)冬天的蟒蛇。
——有气无力 (七十八)走一步思三思。
——考虑周到 (七十九)夜行人迷了路。
——方向不明 (八十)石匠会铁匠。
——硬对硬 (八十一)心眼里灌铅。
——不开窍;难开窍 (八十二)筛子装水。
——漏洞百出;漏洞多 (八十三)电视上的画面。
——说变就变 (八十四)丝绳系骆驼。
——不牢靠;不可靠 (八十五)打柴人回山庄。
——两头担心 古代的歇后语 篇3 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张飞吃豆芽小菜——碟 3.关公醉酒——没看出来 4.孔夫子搬家——迁书(谦虚) 5.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6.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8.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9.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0.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1.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2.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3.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4.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6.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7.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18.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19.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0.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1.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22.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23.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24.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25.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26.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27.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28.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29.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30.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31.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32.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33.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34.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35.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36.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37.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38.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39.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40.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41.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42.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43.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44.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45.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46.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47.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48.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49.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50.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51.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52.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53.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54.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55.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56.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57.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58.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59.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60.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61.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6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3.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64.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65.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66.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67.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68.宋江的眼泪—— 虚情假义 69.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70.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71.猪八戒吃猪肉——忘乎所以 72.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73.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74.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75.梁山上的军师——吴用(无用) 76.孙权嫁妹妹——赔了夫人又折兵 77.唐三藏取经——好事多磨 78.孙悟空拜唐僧——改邪归正 79.孙悟空72变—— 神通广大 80.孙猴子上天宫——得意忘形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