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子和王爷造反那么多 满清王朝为什么没有出现造反
【千问解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归顺,服从。
44.以:凭借。
45.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作品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
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
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
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
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文章精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马援墓在什么地方 马援和马超有关系吗
在我国的历史上拥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马援墓位于现在的陕西省,马援墓的具体位置在宝鸡市扶风县城,马援墓由于地处关镇伏波村西。
所以从地理位置来看,相对偏远,所以没有太多的人士前来拜访,甚至还有不少的朋友甚至不太知道马援墓具体在何方。
只是在近年来,由于陕西省非常重视对所辖历史文物的宣传和推广。
所以,让更多的朋友对马援墓的情况有了一些相关的了解。
从外观上看,马援墓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外形和占地面积上与普通的墓碑非常相似,只有走近前,才能够看到上面撰刻的“马援墓”字样。
虽然马援墓没有体现现古人的豪华,但是马援本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英雄这豪杰,它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堪称是我们历史的一代名人和伟人。
马援墓的存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提示着我们后人一定要铭记历史,马援墓的存在也间接的提示着我们有太多的古文化值得后人去珍惜,特别是这些古人的事迹更是值得我们大家牢记和歌颂。
马援墓这些古迹的存在也证实了我国历史中曾出现过各类的英雄人物。
所以,重视和缅怀这些古人是我们对历史的最大尊重和对古人的最好的敬意。
让我们大家共同的记住历史,记住马援墓。
马援和有关系吗 很多人都将历史上出现的马援和马超这两个人物相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同是一个姓,所以很多人就以为这两个人之间有着血缘关系,有的人说马超是马援的祖父,有的人说马援是马超的后人,其实他们两个之间根本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历史人物。
首先我们对马超详细地了解之后,就会知道他是一个会带兵打仗的将领,在作战方面功绩是非常显赫的,其次,这一点马援就跟他截然相反。
马援他这个人是时期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祖先是,就是马援的祖父,因为在与秦军作战的时候,赵奢立下了战功,所以就被封为。
后来赵奢的后人全部都改为了,这也就是说马援的祖上和马超是没有一丁点关系的。
只是因为当时封号的原因,所以才将自己的姓给改了,同时这两个人在性格上也有很多的不同,马援他这个人非常的孝顺,也不喜欢奢华的生活,只希望自己能够清清静静的过着田园生活,相比之下,马超他这个人性格方面就表现得非常的急躁,一生当中大多数也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由于这两个人都是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在命运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马援对于因为军事方面也很有自己的见识,得到了的重用。
马超和马援这两个人物,一个是在作战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另一个是在军事谋略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虽然马援和马超两个之间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是在我国军事历史上面同样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马援和马英九的关系 马援马英九除了有共同的姓氏之外,马援马英九还是氏族关系。
马英九曾多次提到,自己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
管理着《湖田五修族谱》和《湖田马氏六修族谱》马大洋先生说,马援被拜为伏波将军之后,马援的后人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如今在湘潭的湖田马氏,就是马援后人。
从族谱来看,马英九果真是马援的后人,不过说到马援马英九的关系,还需要从战国时期开始说起。
马英九的老祖宗是赵国名将赵奢,由此可见,马英九的老祖宗是,而非马姓。
赵奢曾经率领赵国军队打败了秦国军队,因为功绩卓越,于是赵王给赵奢赐封号——马服君。
从这时起,马英九的祖上便开始改为马姓。
马英九的祖先马援一生战争南北,后来在陕西省茂陵县落户。
马援有一个儿子名叫马拔,字扶风,因为马援一家对做了很大的贡献,于是当地一个村子便被命名为扶风毕公村。
马英九曾说,自己的祖籍是在陕西扶风,由此可见,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公元1335年,马家一族迁往江西,后来参加了领导的红巾军。
在朱元璋的派遣下,马家祖先从江西追杀到湖南。
最终,马援后人在湖南落地。
马援后人的祖籍遍布,从河北到陕西,再从陕西到江西,最后再从江西到湖南。
正如马大洋所说,马援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而马英九也是其中一名。
马援女为皇后是真的吗 马援一生是比较辉煌的,就连他的后代也是比较争气的,但是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功臣,在朝廷中的地位还是比较显赫的,虽然马援不善于和朝廷中的官员们拉帮结派但是地位还是不容小觑的,马援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有一个女儿是当上了皇后的。
这位马援之女是比较贤良淑德的,当时马援去世之后,自己的母亲是比较悲伤的,身患疾病,之后自己的一位兄长也夭折了,当时只有十岁的她要帮着家中处理事情,还有照顾自己的母亲,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培养出了很好的抗压性,小小年纪对于处理家中的事务是井井有条的,受到周围人的称赞。
机缘巧合,马援之女在十三岁的时候进了宫成为了太子妃,之后深得太子的宠爱,直至在刘庄当上的时候因为马氏的贤良淑德被封为了皇后。
这就是马援女为皇后的故事。
当时的马家是比较得势的,自己的哥哥在朝廷中也是受到了很大的重用,但是可惜的是马氏没有自己的孩子,之后不得已收养了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长大,之后刘炟当上了皇帝,马氏就成为了,所以马援之女的一生是比较显赫的。
所谓是一荣俱荣,在马援女为皇后的时间内,马家的实力在当时的朝堂上是比较厉害的,家中的各个成员都受到了一定的恩惠的。
马援是历史上面战功赫赫的军事家和将军,即使是他的后代也是比较争气的,在古代自己的家中能够出现一个皇后也是实属难得的。
关于马援将军的简介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也是一代名将,一生的战绩是比较的显赫的。
从小的时候马援将军的志向就是比较明确的,希望能够报效国家成为一个比较有用的人才,当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努力的实现这样的志愿。
有关马援将军的典故还是比较多的,当时马援在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之后马援想要实现自己的志愿,不喜欢沉迷在书本文章之间,想要离家出去打拼。
但是不巧的是自己的大哥在自己即将走之前死了,之后为了哥哥守孝一年,还要支撑整个家所以就留了下来。
但是有志向的人终究是会被发掘的,之后光武帝即位的时候,当时的隗嚣重用了马援任命马援为将军。
马援将军的战功赫赫,同时在军营中对将士们的待遇是比较好的,对待下属们也是比较宽厚的。
熟悉马援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性,不喜欢阿谀奉承的小人,喜欢听一些良言。
自从他当上了将军之后,以前认识他的旧友很多人来投靠他。
有一次有一个旧友来投靠他,但是对马援的态度是比较恭维的,马援对其说你这样奉承我和之前来巴结我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马援一生的愿望就是能够征战沙场,甚至是能够战死在战争中,对于他而言是最好的归宿。
所以马援和其他的开国大臣不一样,对于名利和功勋是比较看轻的,只是希望能够为了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援的兵器是什么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将军,但是他的一生不注重名利,但是在沙场上是战功赫赫的。
历史上面有很多有名的将军,武功都是比价高强的,但是只要是能武的人都会一个和自己相配的兵器。
李元霸的武器是锤子,十分的勇猛,那么厉害的马援的兵器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马援的兵器是像大象鼻子的古月刀,还有一个是擂鼓翁金锤,这两个武器是马援经常用的武器,都是比较厉害的。
说到擂鼓翁金锤是汉朝时期马超的祖先开始使用的,威力是比较厉害的,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够使用的,因为擂鼓翁金锤本身的重量是比较惊人的,和一个人的体重是差不多的。
所以想要使用马援的兵器,除非是力大无穷的,不然想要操控这样的武器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个锤子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圆形的,而是腰鼓形状的,和圆柱形比较的类似,从此我们也是可以看出马援的实力是比较强悍的,能够成为东汉的开国将军也是有足够的实力的,并非是浪得虚名。
马援能够有如此厉害的武器,再配上他精湛的武功能够征战沙场肯定是比较厉害的,能够当上开国将军也是战功赫赫的。
当然他和我们认知的开国功臣是不一样的,他的一生主要是在沙场上面度过的,享受安逸的生活的时候是比较少的,同时对待将士们是比较宽厚的,他的愿望是能够战死沙场,,他最终的的结局也是在沙场上面战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