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历史上明朝海军到底有多强:三百年未败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明朝水师又称大明水师,是曾经世界第一的中国海军,它的起源是元末所部的两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师。

在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可以说,威名远扬的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从元末朱元璋渡江战役和鄱阳湖水战开始,到,明朝立国近三百年,明朝水师却未曾遭遇一败,可惜中国古代军事向来重陆战轻水战,因此明朝水师的光辉也就因此而淹没了。

事实上明朝水师确实是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强大的舰队,的辉煌人所共知,斯里兰卡之战活捉其国王,大扬华夏国威。

后来明朝海防空虚,但经过整顿,明朝水师重新焕发了战力。

明朝的海军也就是水师经过了从内陆向海洋的扩张之路,曾经一度称霸沿海及印度洋沿岸,建立印度洋朝贡贸易圈,但是随着明朝的衰落以及游牧民族的入侵,中国的水师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但是不能掩盖其曾经的辉煌。

一、屯门海战作战对象:葡萄牙1521年(明正德16年)八月底(此时嘉靖已继位),时年56岁的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奉命驱逐佛朗机人。

此时葡萄牙人由阿尔瓦雷斯率领,已占据“屯门岛”附近若干年,由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指挥的在屯门地区抗击佛朗机(中国古代指葡萄牙)人发动的海战(史称屯门海战)。

虽然初战失败,但是再战打得葡人大败。

最后剩下三艘大船,在9月7日趁天黑逃到附近岛屿藏身。

天亮后,风向逆转,葡人才借强劲的北风勉强逃过明军的追击,逃回已窃据的满剌加。

至此,中国收回被葡人盘踞的“屯门岛”及经常滋扰的“屯门海澳”及“葵涌海澳”。

这是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役,以明朝的获胜而告终。

二、茜草湾之役作战对象:葡萄牙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在广东西草湾明朝水师与佛朗机(中国古代指葡萄牙)海军发生了一场海战——西草湾之战(或茜草湾之役),以明水师胜利告终,这也使得葡萄牙人逐渐放弃用武力迫使明朝开关贸易。

三、露梁海战作战对象:日本明朝二十六年十一月(1598年),在明朝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水师同日本水师,在朝鲜半岛露梁以西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史称露梁海战。

最终全歼日本舰队,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打得日本200年国力一蹶不振,对战后朝鲜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次战役中中国老将邓子龙和朝鲜李舜臣双双捐躯的那场战斗。

四、收复澎湖之战作战对象:荷兰万历三十年(1602年),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争夺东方殖民地。

天二年(1622年),荷兰舰队占领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抚南居益将荷兰人赶出澎湖,发动了澎湖之战。

但荷兰人的战舰封锁了漳州海口,明朝水师无法出动。

天启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请荷兰人前往厦门谈判,在宴会上囚禁荷兰代表团,并乘机袭击烧毁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兰战舰。

天启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

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与战舰顽抗,澎湖久攻不下。

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铳部队支援,明军发动总攻,一直打到风柜仔的红毛城下,然后双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

8月,明军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兰人势穷力孤,不得不撤离占领了两年的澎湖。

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成功收复了澎湖。

五、料罗湾海战作战对象:荷兰1633年7月,荷兰台湾总督普特曼斯率领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明朝沿海发起了进攻。

荷兰人提出中国方面立即停止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只能与荷兰人单独贸易,否则将继续开战,此无理要求遭到明朝拒绝,参战的荷兰舰队9艘以及荷兰招揽的50多艘海盗舰队。

料罗湾海战是荷兰人在远东空前的惨败,的水师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当时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钱购买郑芝龙的令旗,否则将被抢劫。

从此荷兰人每年向明朝船队缴纳12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在远东水域的安全。

六、郑成功收复台湾作战对象:荷兰南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后直取台湾。

南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荷兰在台湾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明朝的海军影响力一直从建立持续到灭亡,明朝初年,中国拥有一支3500艘战舰的海军,每一年春天和夏天都要进行大规模巡航,1373年和1374年明朝水师两次追击倭寇直至琉球群岛,1409年在北部湾击败越南海盗。

在郑和的第六次海上远征中一支中国分舰队,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直至西南非洲。

另一支分舰队经所罗门群岛进入太平洋,直至澳大利亚东海岸。

在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和苏门答腊,向中国海上权威的挑战都被粉碎,三十六个国家的使节向明帝国臣服,中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洋国家。

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北印度洋诸贸易要塞,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以及硫球群岛所组成的大明海外帝国。

随机文章日本二战战斗机排名分析,96舰载机仅位列第2德国导弹射程多远,最远可能不到600公里(受制约)缺一不可的安泰效应,没有他人帮助你永远不可能最成功外星人帮助中国抗日,外星人暗中帮忙中国打赢日本(纯属扯淡)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细心观察多思考/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牛顿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清朝号称无敌神军的十万湘军去了哪?

湘军的崛起这件事还要从1851年说起,通过宣扬邪教出身的,在广东举行了起义活动,并迅速得到了支持。

当时清政府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沿海地区,这次起义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多少威胁。

其实,洪秀全本来是想在广东起义的,但是无奈这一地区的书香气太过浓厚,人们的学识普遍较高,他那一套歪门邪道根本唬不住人,所以只能改为当时文化交流较为闭塞的广西地区。

网络配图 当时跟随他起义的人大概都没有想到,这个满嘴仁义教条的家伙,居然是个的小人,他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语而已,传播给众人的教义只是一个用于巩固统治的工具罢了。

不过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这个凭借满嘴胡诌起势的太平军,居然迅速壮大起来,一般的军队已经无法将他们镇压。

自从他们从永安地域突围后,又迅速占领了湖北的大部分地区。

经过一番苦战,湖北的省会最终被太平军攻占,随后他们顺着长江往东面进发,一路上,最后居然还攻下了南京。

南京的失守,让清政府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他们没想到原本不起眼的一撮起义军,居然可以发展到如今的地步,重要的是南京作为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一旦失去的话就意味着他们将要失去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HR getPages$ 此时清军面对太平军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开始节节败退,根本没有了镇压的能力。

原来到了这个时候,原先所向披靡的大军已经基本只是个花架子,战斗力基本为零,他们只好通过依靠地方武装力量,试图来消灭这股已经成了气候的起义军。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曾国藩回到家乡组织军队,然后一支强大的军队出现了,这就是湘军。

但当时因为曾国藩一贯的廉政作风,在当时腐败极其严重的官场里寸步难行,就连部队的粮食问题都无法解决。

网络配图 在现实的教导下,曾国藩逐渐领悟了官场的真谛,他开始变得圆滑,成了官场中的老练人物,湘军就是在他的努力下,一步步发展壮大。

湘军虽然实力强进,但说起来其实还是私人军队,他们只服从于主将的命令,却不是为清政府服务。

这支队伍尽管也打过败仗,但是次数不多,而且总能够化险为夷。

至于洪秀全部,眼看着清政府对他们束手无策,搞了几年居然也打下了一个国中国出来,于是领导班子觉着天下唾手可得,针对于势力权力分配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争议。

他们开始频繁出现内斗,主要是带领将领之间开始互相厮杀,洪秀全的左膀右臂都被他亲自卸掉,在随后的与湘军交手时,迅速落入下风。

后来另外两大军队也赶过来夹击太平军,对于军事的洪秀全只能胡乱的指挥一气,最后使得军队处于极端被动的局面。

[$HR getPages$ 当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城的时候,远在北京的等人,除了欣喜之外,还有对湘军的隐隐担忧,他们担心有一天曾国藩若是有二心,会对他们皇室动手,谋朝。

曾国藩是个聪明人,为了消除他们的这种芥蒂,他先是自裁六万湘军,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留下来驻守江南等地,其他的则返回湖南,这批人逐渐湮灭在了人海之中,部分参加了后来的南洋军。

网络配图 江南的湘军在后来的四十余年里,都严格把持着江南的控制权,在当地为官的大小官员,多半都与他们之间有利益往来。

只不过这些人毕竟门路少,也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发展滞后,慢慢的退下了历史舞台。

而淮军逐渐做大,发展成了后来的北洋军为了让这一军事集团独大,因此专门提出了军制改革,在摄政王的支持下,南洋军的实力被迅速削弱,而那些加入其中的湘军尽皆被裁撤,曾经号称最强的湘军,从此完全沦为了历史。

清朝号称无敌神军的十万大军去了哪?看完以上介绍大家都明白了吧,这支十万人众的军队,仿佛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曾国藩的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雍正帝王陵墓:雍正尸身安放之谜

皇陵既是古文化宝库,也是历史迷宫。

它的下面在埋葬着无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深深地埋藏着墓主人生前的传奇和死后的神秘,而其建筑则是代表同一时期我国古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泰陵的建筑既取法于清东陵的帝孝陵,又承沿帝的景陵制度。

尤其是其圆式宝顶、大碑楼的石碑与康熙帝景陵如出一辙。

建造好的泰陵,不仅建筑规模宏伟辉煌,而且还有一些创新,因此建筑功能上则存在着一些不解之谜。

网络配图 三座石牌坊之谜 北京昌平区的明十三陵和河北遵化市的清东陵,大红门外均设石牌坊一座,每座高12.5米,面阔31.85米,五门六柱十一楼,完全用巨大的石料采用木结构雕刻和构造方法而成。

唯有清西陵,在大红门外建了三座形制一样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两侧各有一座,而且还在大红门外设了两个石麒麟,因此十分宏伟壮观。

并且朝绘制的雍正帝泰陵全图上则都有三座石牌坊等建筑了。

为什么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门外还有两个石麒麟呢? 目前主要有五种说法。

1.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年代。

雍正帝在当皇子时,曾长期居住在雍和宫。

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牌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

喜欢独特创新的雍正帝认为自己能够当上,与自己居住宅院的风水有重要关系。

于是将自己居住的阳间宅院的样式搬到了自己死后居住的阴宅,在清西陵大红门处修建了三座石构造牌楼门和两个石麒麟。

网络配图 2.有人说,雍正帝营建自己的陵墓,蒙古王公为了表自己忠心,孝敬地捐献了营建三座牌楼门的费用,而三座石牌坊与大红门之间形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封闭空间,但大红门建筑形式与石牌坊明显不同,为了区别主次,特意在大红门处安放了两个石麒麟以示区别。

还有说安放石麒麟,是因为雍正帝当皇帝不是正大光明,为了防止恶鬼骚扰,特意设置了两个石麒麟,希望不仅能给自己带来祥和,还能帮助自己看守住阴宅大门。

3.还有人说,清西陵大红门建有三座石牌坊这是乾隆帝给建造的,既是出于乾隆帝的孝心,也是乾隆帝为了表明清西陵地位的重要性:清西陵风水范围虽然比东陵小,但其重要性也许更高。

至于麒麟,则是表明这里是祥瑞之地。

对这种说法,笔者质疑,三座石牌坊的规模不算小,而在乾隆元年,清西陵的石牌坊就已经存在。

4.镇压水怪。

此地原为一个大水池,居住着已经修炼成正果的老乌龟,而当人们为了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时候,为了镇住越来越多的水,当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里才镇压住,为了长治久安地镇压水怪,特意多修建了两座石牌坊。

网络配图 5.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弥补风水上的不足。

因为大红门外空间开阔,左右两侧是水流,大红门两侧九龙山和九凤山相隔紧密,如果只建一座石牌坊的话,大红门似乎显得比较单薄,无法聚集“天、地、人”三者旺气,而大红门内则因属规制,建筑物排列与之外相比较则拥挤,三气则又太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所以在两侧增设了两座石牌坊与大红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四合空间。

在布局上则属于一个独立的大思维虚拟建筑物,属于古代风水理论中的借用手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清西陵三座石牌坊中的坊心是空白无任何花纹和雕饰,更无文字,不知为何?以上仅是笔者猜测,其实无论是出于风水景观的需要还是因为政治需要而存在,这都需要重要史料的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解析历史上明朝海军到底有多强:三百年未败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