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人欲"的明朝为什么会让“和谐”文学大行其道?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

在那个朝代里,有好些本是相对立的东西,却都能平安地裹在一个叫做明朝的大袍子里相安共容。

的龙椅安稳之后,便将时“格物”出来的新儒学——理学奉为独尊之位。

明永乐年间饶州儒士朱季友给“周、程、张、朱之学”提了一点不同意见,算是学术上的商榷,知道后龙颜大怒,下旨“命有司声罪杖遣,悉焚其著书,曰:‘无误后人。

’”的这一句话便开了明清两朝以程朱理学禁黜异端的先河,从此理学成了唯一的学问,其他都成为异端邪说而受到查禁(《禁书·》,王彬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而明朝的“考试大纲”规定得更是严格,必须从朱熹所编定的“四书”中出题,对其理解和运用也必须遵循程朱的注疏。

“考试大纲”看起来无关紧要,但那可是一根有力的指挥棒,它指挥和规范着儒生们的脑子,进而控制社会思想和观念。

所以,在明朝时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就是以讲述“存天理,灭人欲”为主的理学。

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实在是有点儿荒唐,人欲岂是能灭的?虽然古圣贤说“无欲则刚”,但人要真的没有了欲望,什么样的想法都没有了,那结果恐怕不是“刚”,相反则可能是软得不能再软,唾沫吐到脸上也一定会等它自己干掉的。

当然,倘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一存、一灭”的理论,倒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人的欲望都灭掉了,只存一个“天理”在心中,那可真是一个大同世界呢!也许正因为如此,明朝的理论家们在不断地扩充和挖掘着“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内涵,社会管理者们,也就是牧民的官员们,则是精心地把理论家们的研究成果转变成社会规则,牧养着子民。

在这样的朝代里,讲的是理学,用的也是理学,那时的空气里可能也弥漫着理学的气息,文艺自然也不可能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超然于世外的,也一定是理学思想指导下的文艺,是弘扬着理学精义的文艺。

可是,事情奇怪得很,偏偏就是在这个“灭人欲”的明朝,却是一个色情文学大量出现并成为流行文学的时代,而且还出现了色情绘画,即春宫画。

具有中国第一“色情小说”之称的《》,现在已得到了艺术上的肯定,但其色情描写流传之广,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大,是没有哪一部小说能与之相比的,在当代,贾平凹的《废都》中仍可看到它的影子。

除此以外,现在还能看到,创作、刻印、流行于明朝的色情小说还有《剪灯新话》、《》、《宜春香质》、《如意君传》、《情史》和《艳史》等十二三种。

这些作品中,不论创作的主旨如何,但都有大量的、露骨的“床上戏”。

除此之外,那些较为隐晦但仍以描写男女之情为主的小说,就更是多得难以计数。

除了文字上的东西,明朝春宫画的出现和流行,也并不亚于色情文学,据汉学家高罗佩考证,明朝时的春宫画在其鼎盛时,印刷时使用了五色套印,其水平之高,画面之美,至今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性文化》刘达临著)。

这些色情文学,在四五的今天还能见到,足见当时的印数之多,流行之盛。

色情,自然是宣扬情欲的,而情欲则又实在是人之大欲也。

明朝主流文化的台面上高唱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高调,而它的背后流行的却是宣扬欲望的色情文学。

虽然也时有遭受焚书毁版的查禁,可一部又一部的色情小说还是不断出现和流行。

在同一片天空下,有着与理论上如此相悖的事情,岂不是有点儿匪夷所思么? 这大概要从儒士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环境说起了。

我们知道,明朝是一个严刑酷法的时代,自从坐上龙椅的那天起,皇上便将天下的大权紧紧地攥在手里,有着无上的权威。

明朝开国时是设有宰相一职的,但设了几年,朱元璋觉得“一人之下”还有一个“万人之上”的人,心里有些放心不下,于是便设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把宰相一个个都杀掉了,并从此立下规矩,天下永不再设宰相一职,后来这话便成为家规国训,永远也没有人敢提议恢复。

万历年间,虽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

所以,在整个明朝期间,虽不断有“弄权”、“阉人擅政”,把个朝代弄得,民不聊生,可无人敢提议复设宰相,帮助皇帝管理一个偌大的帝国。

明朝中叶出了一个过继皇帝,因为他要称自己的生身父母为太上皇和皇,廷臣们群起而反对,这位皇帝便一气之下再也不上朝与他的大臣们见面,时间达十二年之久,用柏杨的话说,大明王朝那时成了一个无头朝代。

就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帝国的朝臣们也无人敢有非分之想,可见那时儒臣们的中规中矩。

明朝的儒臣文士们之所以如此,大约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忠君保国”,哪怕是一个混账白痴坐在龙椅上,一肚子诗文的臣子们也要向他跪拜叩头的。

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告诫奉他的学说的人忠君固然重要,但假若弄得民不聊生,则可能无君可忠了,提醒他们多少要体恤一点民情,让百姓们活得下去。

可惜,在明朝,书生们读到的《孟子》一书却是钦定的删节本,那些保民恤民的话都被删削掉了,剩下的只有忠主卖命。

再一个原因便是屠刀下的威服。

明朝定国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大开杀戒,忌惮功臣们功高盖主,担心自己死后子孙们压服不住他们,便在他当政的二十余年间,把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大多杀掉了,且用的都是满门抄斩的法子,连门生故交都不放过。

一面杀功臣,一面则是杀儒生。

写诗作文章,凡是触犯了朱元璋忌讳的“光、贼、则”等字眼的,一律杀掉,其他就更不用说了。

他的四儿子朱棣从侄子手中夺过天下后,又接着杀了一阵,其中仅“”一案,就杀了八百余人。

在开国之后的几十年间,父子们一路杀下来,砍掉的人头不可胜计,其中多数是儒生文士。

面对这样的现实,谁还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和皇帝开玩笑?结果是,血淋淋的人头,威服了二百余年的书生胆。

宋朝的时候,书生们挤不上入朝为官的独木桥,还可以做做学问,弄一弄什么“道学”之类,有了自己的创见便可以发表出来的,但在明朝,“理学”已成为皇家钦定的“真理”,用不着书生们再去动脑子,搞什么理论创新了,所以,在宋朝可以做的学问这时便做不下去了。

虽然在明朝后期出现了李贽、黄宗羲、唐甄一类的学者,提出了“童心说”和“新民本”说,现在这些学说也已经成了显学,成了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但在当时却是地道的“隐学”,是“地下学者”,那些研究的成果都是偷偷地搞出来的,就是写的书也只好用《焚书》、《潜书》为名,不敢公开地印行。

公开地做学问不行,科举的路又窄得吓人,书生们还要吃饭,还要养家糊口,就是做风流才子也还要一些小钱的,所以,他们只好去寻别的活命的法子。

在明朝中后期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商业气息已是较浓的了,经济繁荣后便出现了一些有钱又识字的闲人,于是出版业便随之发达起来。

书商们要赚钱,书生们要吃饭,有了闲钱的人们要惬意,通俗文学便出现并流行起来,流行得久了自然便流向了色情文学,因为“床笫文学”最能切中人性的欲望,最能成为畅销货。

所以,色情文学一旦出现,很快就走上“畅销书”的排行榜,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这些色情文学中,除了吸引读者的“床上动作”是重头之外,还多多少少寄托了书生们的梦想。

在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的色情小说《舞花吟》中,便可窥见一点书生们的心思。

书中写了一位书生,一连搞了好几个女人。

他一面周旋在几个女人中间,一面又去下科场,结果是考得功名,把那五个女人全都娶回家中,簇拥,升官发财,快乐成仙。

书生的梦做得很美很圆,也很温柔,可惜多半是梦。

刘达临在《中国古代性文化》中谈及明朝色情文学兴盛的原因时说,其中之一是明朝的皇帝荒淫无度,官员们也大兴吃春药之风,起了带头作用。

那意思里还有批评执政者们提倡“理学”自己却并不修行“理学”。

这原因固然也是有的,“官德”的示范效应是很大的。

但我却又想,看一看明朝之前的中国历史,又有哪一个朝代的皇帝不是、嫔妃如云、荒淫无度呢?又有哪一个有官有钱者不是的?可在那时却并未带动出色情文学来。

在明清两季,文字狱是十分盛行的。

然而,考证这些文案,就会发现这些案件中,没有一件是因为创作了色情文学而兴的,即使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也并不纯粹。

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历史现象。

我想,大约在政治家们看来,色情文学流行,虽然有伤风化,危及道德,不可不管,但也不必一概禁绝,像对付研究历史、揭皇家短处的历史学家,以及议论朝政的学者那样严酷,捉住后要把作者、书商杀头,著述烧掉,印版销毁。

当然,对色情文学查也是要查的,但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原因在于政治家们明白,把聪明人的心思引到女人身上去,一定比让其琢磨龙椅的构造和制作方法好得多。

明朝后期,李贽因为公开了他的“童心说”,便死于诏狱了。

但与其同时的“色情文学家”们便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

所以,倘这一猜想成立,这可能也是明朝色情文学兴盛的客观原因。

而看一看明朝之后的,文网依然极其严密,但色情文学却尤进一步,便多少证明了这猜想的不差。

由此观之,明朝色情文学的兴起,一面是正常的学术消失,书生们的心思无处可用,只好向女人的身体上去发挥;一面则是文化市场的出现,给文学传播提供了外在条件,书生们可以由此讨一点生活而不至于饿死,书商们也就乐得借此发一点小财。

而官方呢,则又睁眼闭眼地默许。

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真理,到这时候只好成为唱唱的高调而已,因为人的第一要务毕竟是逞饮食男女之欲。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最能销蚀掉人的精神的,一样是金钱,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可以降服厉鬼,肚子里装着欲望的活人则更不在话下了,什么样的精神硬骨头都可能在金钱面前失去硬度的;再一样东西就是肉欲,借用色情文学中劝人警惕女色的诗,就可知道那女色的厉害:“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

”中,美人计至今仍便是证明。

据报道,美国人在审问伊拉克战俘时,面对脑子里灌满了“教义”的战士,较为有效的法子就是美人计。

所以,倘要消磨掉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只要将这两样东西释放出来就可以了,人们会放开手段去逐钱,弄来钱后便去女人的胸脯上享受,如此一来,什么样的精神战士都不会再有。

可是,销蚀掉人的精神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大概便有着深刻的体会,当的人马进入京城,那些平时围在崇祯周围,天天表着忠心的儒臣武将们,这时都跑得无影无踪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守着一株古树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而这,是否与大明王朝的色欲盛行、人心浮华有关呢?我想,这也许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呢。

随机文章土耳其现木乃伊引争议,到底是猫还是史前神秘生物北极有过企鹅吗,专家认为北极没有企鹅(大海雀并不是企鹅)美国土星5号运载火箭,长110米起飞重量3000吨(冯布劳恩设计)外星人头颅在河北出土,两双眼睛八个脚趾(外星人被祭奠)揭秘牛顿神学发现了什么,追根溯源宇宙还是由上帝手中诞生的(NO)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发奋图强的复仇之路 原本这才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什么时候的事?卧薪尝胆的典故出自何处?我们来看看。

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治病要除根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 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 他带着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发奋图强的复仇之路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 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 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 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越国终于,转弱为强。

盲目争霸、误信奸臣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

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

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

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 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的逆袭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

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

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

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对夫差恭恭敬敬,相传他在吴3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 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受尽屈辱。

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得到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于是 目 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又 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

这就是历史上相传著名的 卧薪尝胆 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火烧新野是如何奠定诸葛亮的军师位置的?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演义》由罗贯中所写,讲的是我国古代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它的故事主要是依据当时的史实,再加以自身的感情和一些虚构情节加工而成的故事。

书中描写的战役非常的多,“火烧新野”就是其中之一。

火烧新野图 “火烧新野”讲的是在军师的帮助下,大败军队的故事。

辞世前,曾留下遗言,希望刘备能接任荆州,管理好它。

刘备因为大义并未答应,一直带领军队在荆州城外,并未进城。

而刘表的儿子刘琮为了自己的私利,与母亲谋划,夺取了荆州。

并决定投靠,将荆州双手捧上送他表示诚意,曹操高兴的许了刘琮官职,却在刘琮和其母赶路时派人秘密杀害,并率领大军决定取下新野。

此时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已十分危险了,为了能全身而退,刘备决定到樊城避难。

却不想诸葛亮有妙计,诸葛亮深谋远虑,认为樊城不可守,于是用谋略火烧了曹操之子曹仁的军队。

这把火包围了曹仁的军队,烧得曹操的军队惊慌失措,无法冲出,那时正值秋冬,天干物燥,无法灭火。

刘备的军队乘机杀出,。

“火烧新野”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军队的地位,也是凸显诸葛亮聪明才智,刻画人物的重要情节。

“火烧新野”是一场军事战役,也是一场心理战役,诸葛亮正是因为对曹仁的性格十分了解,才能获此大胜,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火烧新野的故事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以它的人物和细节描写位列其一,《》则是以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描写位列其一,而《三国演义》则以恢弘的场面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位列其中。

火烧新野像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以刘汉皇族为正义方书写的,虽然其中故事虚虚实实,但是都为人称道。

“”、“”、“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等等,其中“火烧新野”是诸葛亮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展示出军事上的智谋。

“火烧新野”是刘备军队与曹操的军队狭路相逢的一场战争。

刘表死后,留下遗言,希望刘备能代替他接管荆州,刘备因为仁慈并没有答应。

刘备没有答应,刘表的儿子刘琮心怀不轨,刘琮和自己的母亲蔡氏图谋取下了荆州,并准备将荆州献给曹操,以此投靠他。

曹操表面上同意,并许给刘琮官职,却在暗地里将刘琮和他的母亲蔡氏杀害了,并进军荆州。

此时身在荆州附近的刘备已火烧眉毛,他的军队只有三千人,而曹操却领兵十万,双方力量差距非常大,刘备准备逃到襄城避难并放弃新野。

诸葛亮在这重要关头向刘备献计,尽显他的谋略,也是这一战让心高气傲的、对他心服口服。

他用他最擅长的火攻,大火包围了曹军,刘备大获全胜。

火烧新野大败曹操的军队,这一战不仅涉及谋略,更涉及心理战术,诸葛亮利用敌军的轻敌大败他们。

火烧新野于诸葛亮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火烧新野遗址 火烧新野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讲的是诸葛亮在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征的时候,诸葛亮决定放弃新野,然后在曹操的军队入驻新野的那一天的三更十分,命士兵用火箭射入城内早就准备好了的易燃物上,导致曹操军队损失大半,重创了曹操一行。

而火烧新野遗址也因为这个故事描写的惊心动魄,而成了国家级旅游线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景点。

火烧新野遗址景观 火烧新野遗址不仅在我国,在东南亚地区也非常的出名,每年都有不少来自东南亚的游客来这里参观。

火烧新野地址处于新野古城区一带,地下挖个一米多还可以看到炭灰和一些古时候的房屋地基和兵器,足以见得当时的火烧的有多么的大,曹操的军队损失多么惨重。

现在的遗址并不大,范围估计在1公里多一点,周边只有两个居委会的居民,总人口还不到1万人,这一万人也多是为了配套旅游景点,在周边经营一些商店的人。

可以说,火烧新野遗址是保存比较完好的遗址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三国时期留下的痕迹,正面感受三国时期的雄壮。

虽然最后曹操依旧重新整理了军队,直到最后的三国鼎立局面他依旧是其中比较强悍的存在,但是火烧新野这一次的失败,对他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也拖延了他南征的脚步,使得刘备军有足够的时间撤退,意义重大,所以才会被历史铭记这么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灭人欲"的明朝为什么会让“和谐”文学大行其道?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