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举这股势力是如何为什么到唐朝的统治呢?
【千问解读】
在隋末时期,有一支能够与李唐分庭抗礼的起义军武装,他就是薛举的势力,那为何在李唐建立之后很多年,这支势力还会成为威胁的心腹大患呢。薛举,末年群雄之一,祖籍在河东汾阴,后来跟随父亲薛汪搬迁至兰州金城,位于现今甘肃兰州。
薛举此人相貌魁梧,骁勇善战,家族兴旺,钱财千万,因为培养其结交豪杰的性情,在北方地区极有名气。
薛仁杲父子初起事时,赈济放粮,多少还有点民众观念,但当大批百姓追随起事后,私欲膨胀,只顾自已称王称帝,甚至变成杀人魔王。
史料记载:“薛举大战告捷,将所俘虏的敌军尽数斩杀,或行酷刑,割其耳鼻,手段残忍。
”战争的杀戮使其血性疯狂增长,变成了一个嗜血成性的屠夫,召集其管辖之下的民众为其夺天下的野心,导致百破人亡,命丧沙场。
薛举所率领的军队在唐朝的对抗中,常常居于胜方,其彪悍的民风与殷实的物资,比起军粮补给困难的唐军而言,具有压倒式的优势,再加上薛举此人生性勇猛,他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为强盛。
最终霸主未能战胜病魔,在与唐军之战焦灼的境况下病逝,百万军队,虽然面对大唐一统天下的局势已成定局,但薛举仍是乱世末期最为顽强的势力。
薛举反唐 隋朝在农民起义战争的冲击下,贵族、官吏、豪强地主都有属于自己的割据势力,这股势力在唐朝建立初期,成为了天下的心头大患,明确划分进唐朝版图仅有关中、河东一隅,大部分地区仍在地方割据势力的掌控范围之内,大大小小的数支地方起义军队和割据势力蠢蠢欲动。
当时,主要割据势力有薛举、、周、梁师都、、萧铣、林士弘、、杜伏威等,唐高祖李渊为了巩固其新政权,,采取了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逐步拉开了唐朝一统天下的势头。
最先拿关中的薛举、李轨和刘武周等势力开刀,薛举据有陇西之地,拥兵13万,自称西秦霸王,与李渊争夺关中,一直未果。
唐武德元年七月,金城的西秦霸王薛举进攻唐朝,两军在高摭对阵。
唐朝以李世民为元帅率军予以抗击,进驻于高摭城,李世民认为薛举军粮少,急于速战速决,于是决定守城不战,以拖垮他们。
时逢李世民生病,卧床不出,而薛举多次挑战。
李世民的部将行军长史刘文静与殷开山示兵于高墌,倚仗人多而未设防范,薛举诱使唐军出战时进行突然袭击,最后将唐军击败,唐军死者达十分之六,并俘唐朝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基等。
李世民见大势已去,领军逃回长安,薛举于是夺取高墌城。
薛举僭号陇西 隋朝末年,薛举原本担任金城府校尉,大业十三年,时逢年荒民饥,陇西盗贼蜂起,金城郝瑗为了讨伐贼寇招募士兵数千人,并任命薛举为将领,然而这个任务交于薛举,就如同让猫来看守鱼缸,薛举的野心一触即发。
薛举与其儿子薛仁杲,与亲信之人筹划造反计划,待将士铠甲分发,大集官民,置酒飨士之后,薛举众人便将金城县令郝瑗劫持,名义上称抓捕谋反之人,随即起兵,将郡县内大小官员囚禁,并洗劫官员府邸,开仓散粮以赈济贫乏,拉拢民心。
宏图大业正在慢慢的规划之中,薛举推算时机已渐渐成熟,便正是公布脱离隋朝政权,另立政权,僭号陇西,自称西秦霸王,建年号为秦兴,封其子薛仁杲为齐公,小儿子薛仁越位晋公。
再加上贼寇宗罗睺率其部众前来归附,薛举封其为义兴公。
初期建立政权后,薛举为快速增强势力,开始招兵买马,招附群盗,劫掠官马。
薛举训练出来的军队兵锋甚锐,所至之处城池皆被攻破。
隋朝在农民起义战争的冲击下四分五裂,贵族、官吏、豪强地主都有属于自己的割据势力,而薛举这股势力在唐朝建立初期,成为了李氏天下的心头大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官渡之战中,各个势力都是什么样的表现?
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官渡之战决定了东汉末年历史的走向,这场决定和两家命运的大决战,让他们倾注了最大的努力。
在这场战役中,天下除了袁绍和曹操两家割据势力外,还存在着许多比较强大的势力。
那么在这场战役中,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呢? 一、。
刘备一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他才能过人,又深得部下忠心。
因此,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出了“天下英雄,唯吾与使君耳。
”在官渡之战前,刘备突袭夺取了徐州。
曹操不顾袁绍的进攻在即,马上亲自率军击败刘备,解除了自己侧后的威胁。
刘备在徐州失败后,只得去投奔袁绍。
袁绍对刘备的到来十分高兴,给了他极高的礼遇。
但是袁绍此人志大才疏,并不能发挥刘备的才能。
刘备在袁军营中休养生息,趁机收集自己的溃兵,准备。
他在看出袁绍不能成事后,便寻机离开袁营。
他向袁绍建议袭击曹操的后方,并主动请缨亲自前往。
袁绍并不怀疑刘备的企图,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刘备率领部下迂回到曹操的后方,对曹操的控制区发动进攻。
不过曹操在进行官渡之战时,对后方的防守也十分重视。
他派出最得力的谋士镇守许都,并在各个要地都派有兵力防守。
刘备在叶县战斗中击斩了曹操的将领蔡阳,但是在随后的战斗中被击败,只得南下去投奔。
二、。
张绣是一员能力很强的将领,他在和曹操的战斗中多次获胜。
在淯水之战中,曹操的儿子、侄子和大将都死在张绣之手。
按理说他与曹操的仇恨不共戴天,袁绍也因此拉拢张绣,企图让他夹击曹操。
但是,出乎大家的是,张绣却投降了曹操。
在这个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是,张绣手下最重要的谋士。
贾诩作为第一毒士,他的计谋阴狠毒辣,让对方防不胜防。
在张绣和曹操的战斗中,由于贾诩的出谋划策,让曹操屡遭挫折。
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倚为自己的长城。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张绣对于自己的选择举棋不定的时候,贾诩向他建议去投降曹操。
他向张绣论述了投降曹操的好处,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在最合适的时机,将自己卖一个最好的价钱。
果然,在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捐弃前嫌,还对他封官晋爵,对贾诩青眼有加。
张绣也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色,为曹操建立了功勋。
三、刘表。
刘表坐镇荆州,拥有超过十万人的强大军队,他的决策完全可以左右官渡之战的走向。
但是,刘表虽然和袁绍早有勾结,却根本没有向曹操出动一兵一卒,根本没有干涉曹操和袁绍的战争。
这种情况,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是刘表当年是单骑上任的,他夺取荆州的统治区依靠的是当地的世家大族的势力。
这样在他确立起荆州的统治后,就不得不把荆州的权力与世家大族进行分享。
这些世家大族没有远虑,对于谁来统治荆州并不关心,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眼前利益。
因此这些世家大族没有出兵境外的野心,但是当有外来势力入侵时,他们可以团结起来一起抵抗。
这就使得刘表就算是想支援袁绍,也得不到部下的支持。
他只能顺从这些世家大族的意见,盘踞在荆州地区,坐观天下形势。
第二个原因是刘表的境内发生了出乎意外的叛乱。
刘表手下的长沙太守张羡出于对刘表的不满,在桓阶的劝说下,起兵反抗刘表。
张羡带领长沙周围的四郡地区抗拒刘表,并派使者去报告曹操。
由于祸起萧墙,刘表只得全力对张羡进行镇压。
在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后,由于张羡病死,刘表才得以镇压了这场大规模的叛乱。
由于这场叛乱牵制了刘表的大部分兵力,使得他无法对官渡之战进行干涉。
后来在曹操夺取荆州后,为此特意将桓阶收入麾下。
四、。
与以上的这些割据势力不同,唯一有能力同时也有决心与曹操决一雌雄的割据势力,就是雄踞江东的孙策。
孙策的军事能力很强,他继承了父亲的部下,渡江恢复父亲的事业。
在很短的时间里,孙策席卷江东,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孙策对于自己的军事能力十分自负,他在临终前对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君不如我”。
曹操对于孙策的军事才能也十分畏惧,他经常念叨着孙策的名字喃喃自语,说“狮儿难以争锋”。
在官渡之战时,孙策决定袭击许都,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孙策率军渡江,准备袭击许都的消息传来,曹营上下都感到震动。
在此时站出来,向大家说孙策并不可怕。
因为孙策喜欢单独行动,而他在江东击杀了许多豪杰,很快就会死在这些豪杰的复仇之手。
不久,孙策在独自出外打猎的时候,被他杀害的许贡的门客所刺杀。
有历载说,这些刺客是当时广陵太守陈登召集的,这说明暗杀孙策的幕后黑手很可能就是曹操。
不管怎么说,孙策的死使得他的势力一时间陷入混乱,以至于孙策临死前向说出了托孤返回故乡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继任的孙权无力对外扩张,消除了曹操的心腹大患。
五、其他势力。
除了以上的这些直接环绕在战场,可以直接参与战争的势力外,其他的势力都由于真正原因,无法对官渡之战造成影响。
远在益州的虽然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他与战场中间隔着刘表的荆州,只顾自保而已。
在关中的割据势力则群龙无首,并且曹操早就对他们有所准备。
早在官渡之战前很久的时间里,曹操就和荀彧讨论过关中的形势。
荀彧指出关中的将帅上十个,谁都无法统一指挥。
他建议派钟繇去关中,拉拢实力最强大的、韩遂,让他们保持中立。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关中的将帅们都采取了观望的政策,并不去参与战争。
而远在凉州的韦端,更是在使者杨皋归来后,接受他的建议向朝廷缴纳贡赋,依附了曹操。
结语: 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在外交上远远占了袁绍的上风。
在战场周围的所有势力中,大多都不与曹操为敌,甚至投入曹操麾下。
这一切都为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势力中,刘备屡遭挫败,被迫南下投奔刘表。
张绣投降了曹操,为他在战场效力。
刘表、关中将帅拥兵自保,坐观成败。
孙策虽然有着能力和勇气,却在出兵途中被刺客暗算。
这一切使得曹操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与袁绍在正面战场决一雌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末唐初有哪些割据势力,割据势力分布简介
的过度残暴征敛与统治导致隋末时期的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农民大起义。
后期经过的混战,形成了各地割据势力。
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统治危机。
割据政权 唐:李渊,李世民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
他们左右的裴寂、刘文静亦纷纷建议起兵以举大事。
到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乃于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
秦:薛举(?—618年),祖籍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与其子薛仁杲(gao)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
据陇西之地,众至十三万。
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甘肃天水)。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病逝,子薛仁杲继位。
凉:(?—619年),字处则,甘肃武威人。
河西著名豪望,隋大业末年被任为武威郡鹰扬府司马。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率兵攻入内苑城,逮捕了隋官谢统师等,结束了隋朝在凉州的统治。
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建元安乐。
次年冬,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李轨正式称帝,立儿子伯玉为太子,设置百官,史称大凉政权。
李轨先后攻克了张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宁市)等地,河西五郡尽归大凉政权。
定杨:周,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祖籍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
参加隋炀帝东征辽东还后,返归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刘武周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开仓放粮,驰檄境内,得兵万余人,自称太守。
公元618年,为了扶植地方割据势力,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
刘武周自称,改元天兴,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夏:(公元573—621年),,隋朝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遣杨义臣击破、。
建德招集散亡复起,于次年正月称长乐王于河间乐寿县(今河北献县)。
又大败隋将薛世雄,攻克河间,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定都乐寿,国号大夏。
河北起事军队皆来归附。
隋:(?-619年),汉族,隋炀帝孙,即位前为越王,隋炀帝被贼弑后,隋东都留守段达、等人奉他为帝,史称。
在位不足一年,为王世充所弑,政权落入王世充之手。
郑:王世充(?—621年),隋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
祖籍西域,本。
仕隋历为江都郡丞。
大业九年(公元613)起,以镇压江南刘元进等部农民起义军,坑杀降众三万余人,升江都通守。
十三年,被调北援东都洛阳,为李密所败,遂入据洛阳以自固。
及炀帝被弑,他拥越王杨侗为帝,得以专权。
旋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
魏:李密(公元582年—619年),字法主,汉族,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
出身贵族,曾祖及祖父为北朝显贵,父为隋朝柱国、蒲山郡公。
密袭父爵,为侍从官。
大业初年,称病自免官,,不久投靠杨玄感,杨玄感兵败后继而归附翟让领导的瓦岗军。
大业十三年初(公元617年),李密获翟让同意建立由他直接领导的“蒲山公营”。
不久翟让乃推李密为“魏公”。
十一月,李密杀翟让,取得了瓦岗军的领导大权。
梁:萧铣(公元583-621年),南兰陵人,为后梁(又称西梁)宣帝曾孙。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萧铣之叔伯姑母被册立为皇后,即。
萧铣遂被任为罗县县令。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密谋起兵反隋,萧铣在罗县亦举兵起事。
5日之内,得兵数万,自称梁公,又进军岳阳,与董景珍等会合。
十月,称,建年号为鸣凤。
次年四月,在岳阳称帝,国号为梁,建元鸣凤,置百官,均循梁故制。
时值隋亡之际,形势纷乱,远近归附者日多,萧铣迁都江陵,修复先世陵园。
其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越南河内),北至汉水,拥有精兵40万,雄踞南方。
楚: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相公庄镇河滩村人,隋末曾率起义军长驱千里,建立政权,打击了隋朝统治。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弑逆隋炀帝,任伏威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上表洛阳,接受所封的东道大总管,楚王的封爵。
吴:(?―622年),东海氶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东)人。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子通在江都称帝,建国号吴,年号明政。
次年,渡江击败,占据京口、丹阳、毗陵等郡。
武德五年,被唐军打败,次年被杀。
楚:林士弘(?—622年),江西鄱阳人。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任为大将军,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
操师乞战死,他继领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众至十余万,遂占据虔州(今江西赣州),起初称“南越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12月在豫章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
一度据有北起九江南达番禺(今广州)的广大地区。
梁:梁师都(?—628年)汉族,隋末夏州朔方(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位靖边县东北)人。
世为本郡豪族大家。
仕隋为鹰扬郎将。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杀郡丞唐世宗,称大丞相,又联兵突厥共同反隋,据雕阴(今陕西省北部绥德县,位米脂县南)、弘化(今甘肃省庆阳县,位环县东南)、延安(今陕西省延安市)等郡,并自称皇帝,国号梁,建元“永隆”。
突厥始华可汗封他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
汉:刘黑闼(?—623年),贝州漳南县(今故城县)人。
少时与窦建德为知己好友,后为窦建德部将,封汉东公,窦建德死后,他复召其僚属,悉复用之,号汉东王,建元天造,都于洺州,并很快恢复了夏政权河北故地。
鲁:(?—623年),隋鲁郡(治今山东兖州)人。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反隋,攻占东平(今山东鄂城东),分兵略地,有众二万余人,后附李密。
密败,降王世充。
充败,降唐。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窦建德牺牲后,他与建德旧部共推刘黑闼再起。
旋据地自称鲁王。
六年,与黑闼先后败死。
燕:高开道(?—624),阳信城南人。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格谦起义,拥众10万,自称燕王。
高开道投奔义军,屡建战功,深得燕王赏识,遂擢为将军。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将王世充受命剿灭起义军,格谦率军几经决战,兵败被杀。
高率余部潜入海曲(今山东日照),经休整,军威复振,转战渤海北部一带。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率义军一举攻下北平(今河北卢龙)、渔阳郡(今天津市蓟县),继承燕王,建都渔阳,年号始兴。
武德三年(公元621年)降唐,赐,受蔚州总管,封北平王。
时逢幽州大饥,高明许以粮贩济幽州灾民,暗置歼罗之计。
不久北连突厥,南和刘黑闼,共同反唐,连续攻克恒(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幽、易(今河北易县)诸州,复称燕王。
宋:辅公祏(?—624年),齐郡临济(山东济阳东章丘西北)人。
与杜伏威一起率领江淮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打击了隋、唐王朝。
杜伏威投降后,他坚持斗争,成为唐初农民战争中的最后一位有影响的起义领袖。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辅公祏在丹阳(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宋,年号天明,聚众十余万,设置政权机构和文武百官。
许:宇文化及(?—公元619年),公元618年禁卫军兵变,弑君隋炀帝,他自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而杀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