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帝王们是如何驳斥无端庆贺的“提案”?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古代官员上书,是其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

官员上呈皇帝的书面报告名称很多,有奏报、奏章、题本、奏本、题奏等等。

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总称奏疏或奏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提案”。

十分重视民情、舆情。

他认为治理天下,须全面掌握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

“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

他曾对掌管奏疏的通政司官员说:地方官来朝,我都命他们报告民间疾苦,他们总是说,“田谷丰稔,闾阎乐业”,只讲赞颂太平盛世的话,不说真话,不说实情。

最近听说山西饥民有吃树皮草根的,然而没有一个官员向我报告这件事。

为了让官员们上书言事有“样板”可学,明成祖就曾命黄淮、杨士奇等编纂《历代名臣奏议》一书。

永乐十四年(1416年),此书编成,共350卷。

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郊庙、法祖、储嗣、宗室、经国、用人、选举、考课、水利、赋役、御边等64门,辑录包括、、、、、、魏徵、、富弼、、司马光、、王禹僻、、完颜素兰等名臣奏疏八千余篇。

该书取材广泛,所收奏议,上自商周,下迄宋元,举凡历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赏罚,无不收录。

《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为“古今奏议之渊海”。

让明成祖郁闷的是,他曾遭遇了大量无关宏旨、不着边际、平庸琐屑、无补于政之“提案”。

对此他啼笑皆非,不得不果断驳斥之。

如: 提案一:野蚕结茧,建议开庆祝会。

明永乐初,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皇帝:今年山东一些地方野蚕结茧,缫的丝送到礼部,请率领百官庆贺此事。

明成祖对此的回复只有一句话:“野蚕成茧亦常事,不足贺。

” 提案二:阴云遮住日蚀,提议祝贺。

永乐四年(1406年)夏历六月初一,据预报这一天应当发生日蚀,因阴云遮蔽而不见。

礼部尚书郑赐认为此为吉兆,提议祝贺。

明成祖回复说:在天的这一方,因阴云蔽日见不到日蚀,不等于他处也见不到。

天空很大,能见到日蚀的地方,多得很哪。

提案三:皇帝讲话多了,劝谏皇帝少说话,养养精神。

明成祖与群臣讨论政事,一谈就是老半天,有的官员便进言:皇上啊,您讲话这么多,可不利于身体调养啊。

作为君王,贵在“简默”(讲话简约,有时不发一言)。

明成祖不领该官员的情,说道:天下这么大,百姓的苦乐,措施的利弊,必须广询博访才能有透彻了解。

并非我喜欢多讲话,而是不得不如此。

不敞开讲,官员们怎能言无不尽? 提案四:据说山谷中传出“万岁”声,要求庆贺。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贵州布政司向朝廷报告:有人在太岩山听到山中连续发出“万岁”的呼声,这是皇上威德远播,感动山川的明证。

尚书吕震请求庆贺。

明成祖说:在山谷呼喊,会听到回声,这是常识,哪里是什么奇异的事情? 提案五:有兔唇缺陷的人不能担任武官。

永乐年间,兵部提议,在有资格世袭武官的人当中,凡有“兔缺”(兔唇、唇裂)缺陷的,均不得世袭武官。

明成祖断然拒绝采纳兵部的提议,说:“武臣当察其智勇怯弱及武事如何,岂当论相貌?既刖,智尚可用。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战国时军事家孙膑虽然被削掉了膝盖骨,但他的智谋可用。

明成祖很勤政,经常批看奏折。

批阅奏折时,皇太孙(即后来的)常常随侍一旁。

一天,明成祖一时高兴,把几个奏折递给他。

年方十一二岁的朱瞻基批答的内容洞中窍要,让祖父非常满意,只发觉一桩疏忽,没有把奏折上的错讹字圈出。

成祖问:为何不留心文字?朱瞻基答:只要大事不差,这些无心之误,又何必苛求。

成祖不答,又问:天降灾眚,是该祈禳还是该修德?朱瞻基答:为君的修德该随时留意,等见了灾难,修德都已经晚了,还去祈禳它作甚。

明成祖听后,天颜大悦。

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明成祖,十分注重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派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史称“”。

随机文章250定律是什么意思,每名顾客身后有250亲友可成用户探寻空中猛禽的虎头海雕捕猎技巧,白头海雕vs虎头海雕谁更厉害揭秘伪装成地球人的外星人,暗中观察人类文明的威胁性(高高在上)上帝和外星人什么关系,人类和外星人都是上帝创造/上帝是世间主宰太阳系为什么绕银河系​原因,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围着银河系转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唐朝人品最差的诗人是哪位?

揭秘:人品最差的诗人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这个出生于初唐时期,是初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了,而且还是颇受器重的御用文人,与沈佺期合称“沈宋”,对盛唐时期的诗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诗歌做出不少贡献。

其实这个说法也是有些诸多漏洞的,不过现如今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几百年了,真正的原因我们也无法考证,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之问的人品,就像是宋之问一样,虽然他的文学功底有目共睹,但是他拙略的恶行我们也是心知肚明。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宋之问,此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他父亲也算是当时有名的文人,有了家庭的熏陶,再加上自己不断地努力,使得他长大以后便展现出了自己在文学上面卓越的才华。

然而最让人感到惋惜的便是这个诗人虽然有才,但是无德,他的文采与他拙略的品性同出一辙,这两种品性同时在宋之问的身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来的他也是走上了考试的路上,从一个基层的小官很快被提拔为武则天身边的五品学士,那个时候正是武则天执政期间。

此时的宋之问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惜用尽一切拍马屁、勾结、出卖朋友等卑鄙的手段,但最终宋之问也成了唐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即位后被朝廷赐死,在我看来他几乎把唐朝诗人的脸都丢尽了。

虽然宋之问此时在我们的心里还是一个小人的形象,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他的文采在整个唐朝来说也算得上是的,而且他的创作为盛唐律诗奠定了基础,在唐诗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比如这首《渡汉江》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是宋之问在武则天去世后被贬外地,从泷州(广东罗定)逃往洛阳路上,经过汉江时写的,这首诗自古以来不知道慰藉了多少游子的心,也不知道曾多少次引起了我们在外漂泊的人内心深处的共鸣。

远离家乡,音书断绝,春去冬来,却总也望不到家乡。

如今马上就要回到故乡,内心却不知道为何感到忐忑,不敢相信这眼前的一切。

这首诗作为千百年来游子们最喜欢的一首诗,却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宋之问因为攀附武则天的男宠被贬岭南,罪有应得,这次北逃洛阳,狼狈至极,也深受教训,奈何宋之问却始终不改对权力的贪婪。

然面对这宋之问样的“两面派”和文学、人品上极端不符的诗人,你们又有什么特殊的见解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没有现在技术 古人破案又是什么样的

还不了解:古代破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人是怎么破案的?原来古代法医地位这么低。

在刑侦手段落后的古代,没有监控和DNA检测,官府是如何破解凶案的呢? 原始时期,老祖宗相信神明的指引,他们破案完全凭借神灵的指引去判断凶手。

后来发现,神明冤死了太多人。

就改用了五听的方法。

就是通过观察人的脸色、呼吸、听觉、眼神、说话做出判断。

但没有想到,凶手个个都是影帝。

于是到了战国后期,就出现了“令史”的职业,专门带领隶臣从事尸体检验和活体检验。

这在当时是最低贱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奴隶和罪人担任,等级比老百姓还要低。

到了,地位稍微高一些,每年可以获得三两左右的银子。

的时候,出现了对这一职业的专有称呼——“仵作”。

可地位依旧很低,和今天的法医完全不能相比。

仵作的子孙三代都没有资格参加考试,跟刽子手一样是一份世袭的工作。

就称仵作是恶行户,太过卑微。

因为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就应该早,而仵作的出现,不仅阻碍了死者下葬,甚至还会破坏尸体。

于是仵作和封建思想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经常被人们嫌弃和不耻。

而且仵作经常接触尸体,被人们看作是不干净的代表,碰见都会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愿意和仵作打交道。

所以后来干仵作这行的,都是一些穷苦人家,实在没有办法,才去当仵作的。

干仵作,一年的工钱才只有6两,换算成现在,相当于一年的收入是1万元,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所以,当时有很多仵作收人钱财,,明明是他杀,经他的手里就会变成正常死亡。

好在在现场勘查和尸体检验方面,宋代有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就是法医学的鼻祖——。

他讲究破案讲证据,将多年的断案经验汇编成了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这是我国第1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这不仅使古代刑侦进步,也让那些被冤枉的人不再被伤害。

这本书距离今天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书中总结了人类上百种不同的死法,包括流血、窒息、被马踩死、被雷劈死、被针扎死等等。

如此细致入微,可见古代刑侦理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

比如判断一个人是让人勒死的,还是上吊自杀的。

仵作需要观察房梁上方的尘土,如果是非常混乱的,说明死者在自杀的时候挣扎过,可以证明为自杀。

如果只有一处没有尘土,自杀的可能性就会较小了。

除此之外,还需要观察绳索上的结是如何绑的,踩踏什么东西上去的,房梁与死者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些细节来判断是否有挪动的迹象,是否是他人杀害伪装的现场。

除此之外,古人还运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心理战,比如梦中破案、求神问鬼、心理恫吓、逻辑分析等。

这其中,梦中破案和求神问鬼,听起来不太靠谱,但也算是心理震慑力较强的一种手段。

另外,古代人口流动也没有今天这么大,十里八村互相都认识。

谁家老婆不见了,孩子走丢了,都不用上新闻,往村口大槐树下一坐,摆摆龙门阵,没一会儿全村人都了解了。

最重要的是,从变法开始,中国古代就出现了非常严格的保甲连坐制度,鼓励邻居之间相互监督检举。

比如隔壁老王的老婆找不到了,可能老王自己还没报官,邻居已经报官了。

直到时期,仵作才成为朝廷编制的一员。

实习期,成为正式之后,待遇和衙役一样。

清代还建立了关于仵作的奖惩制度,三年没有犯错的仵作,可以得到翻倍的待遇。

总的来看,古人对尸体比较避讳,仵作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低贱卑微的,干这行的实在是少得可怜,所以像宋代宋慈这样的人才会变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古时候的帝王们是如何驳斥无端庆贺的“提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