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帝王们是如何驳斥无端庆贺的“提案”?
【千问解读】
古代官员上书,是其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官员上呈皇帝的书面报告名称很多,有奏报、奏章、题本、奏本、题奏等等。
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总称奏疏或奏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提案”。
十分重视民情、舆情。
他认为治理天下,须全面掌握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
“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
他曾对掌管奏疏的通政司官员说:地方官来朝,我都命他们报告民间疾苦,他们总是说,“田谷丰稔,闾阎乐业”,只讲赞颂太平盛世的话,不说真话,不说实情。
最近听说山西饥民有吃树皮草根的,然而没有一个官员向我报告这件事。
为了让官员们上书言事有“样板”可学,明成祖就曾命黄淮、杨士奇等编纂《历代名臣奏议》一书。
永乐十四年(1416年),此书编成,共350卷。
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郊庙、法祖、储嗣、宗室、经国、用人、选举、考课、水利、赋役、御边等64门,辑录包括、、、、、、魏徵、、富弼、、司马光、、王禹僻、、完颜素兰等名臣奏疏八千余篇。
该书取材广泛,所收奏议,上自商周,下迄宋元,举凡历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赏罚,无不收录。
《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为“古今奏议之渊海”。
让明成祖郁闷的是,他曾遭遇了大量无关宏旨、不着边际、平庸琐屑、无补于政之“提案”。
对此他啼笑皆非,不得不果断驳斥之。
如: 提案一:野蚕结茧,建议开庆祝会。
明永乐初,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皇帝:今年山东一些地方野蚕结茧,缫的丝送到礼部,请率领百官庆贺此事。
明成祖对此的回复只有一句话:“野蚕成茧亦常事,不足贺。
” 提案二:阴云遮住日蚀,提议祝贺。
永乐四年(1406年)夏历六月初一,据预报这一天应当发生日蚀,因阴云遮蔽而不见。
礼部尚书郑赐认为此为吉兆,提议祝贺。
明成祖回复说:在天的这一方,因阴云蔽日见不到日蚀,不等于他处也见不到。
天空很大,能见到日蚀的地方,多得很哪。
提案三:皇帝讲话多了,劝谏皇帝少说话,养养精神。
明成祖与群臣讨论政事,一谈就是老半天,有的官员便进言:皇上啊,您讲话这么多,可不利于身体调养啊。
作为君王,贵在“简默”(讲话简约,有时不发一言)。
明成祖不领该官员的情,说道:天下这么大,百姓的苦乐,措施的利弊,必须广询博访才能有透彻了解。
并非我喜欢多讲话,而是不得不如此。
不敞开讲,官员们怎能言无不尽? 提案四:据说山谷中传出“万岁”声,要求庆贺。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贵州布政司向朝廷报告:有人在太岩山听到山中连续发出“万岁”的呼声,这是皇上威德远播,感动山川的明证。
尚书吕震请求庆贺。
明成祖说:在山谷呼喊,会听到回声,这是常识,哪里是什么奇异的事情? 提案五:有兔唇缺陷的人不能担任武官。
永乐年间,兵部提议,在有资格世袭武官的人当中,凡有“兔缺”(兔唇、唇裂)缺陷的,均不得世袭武官。
明成祖断然拒绝采纳兵部的提议,说:“武臣当察其智勇怯弱及武事如何,岂当论相貌?既刖,智尚可用。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战国时军事家孙膑虽然被削掉了膝盖骨,但他的智谋可用。
明成祖很勤政,经常批看奏折。
批阅奏折时,皇太孙(即后来的)常常随侍一旁。
一天,明成祖一时高兴,把几个奏折递给他。
年方十一二岁的朱瞻基批答的内容洞中窍要,让祖父非常满意,只发觉一桩疏忽,没有把奏折上的错讹字圈出。
成祖问:为何不留心文字?朱瞻基答:只要大事不差,这些无心之误,又何必苛求。
成祖不答,又问:天降灾眚,是该祈禳还是该修德?朱瞻基答:为君的修德该随时留意,等见了灾难,修德都已经晚了,还去祈禳它作甚。
明成祖听后,天颜大悦。
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明成祖,十分注重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派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史称“”。
随机文章250定律是什么意思,每名顾客身后有250亲友可成用户探寻空中猛禽的虎头海雕捕猎技巧,白头海雕vs虎头海雕谁更厉害揭秘伪装成地球人的外星人,暗中观察人类文明的威胁性(高高在上)上帝和外星人什么关系,人类和外星人都是上帝创造/上帝是世间主宰太阳系为什么绕银河系原因,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围着银河系转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唐朝人品最差的诗人是哪位?
这个出生于初唐时期,是初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了,而且还是颇受器重的御用文人,与沈佺期合称“沈宋”,对盛唐时期的诗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诗歌做出不少贡献。
其实这个说法也是有些诸多漏洞的,不过现如今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几百年了,真正的原因我们也无法考证,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之问的人品,就像是宋之问一样,虽然他的文学功底有目共睹,但是他拙略的恶行我们也是心知肚明。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宋之问,此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他父亲也算是当时有名的文人,有了家庭的熏陶,再加上自己不断地努力,使得他长大以后便展现出了自己在文学上面卓越的才华。
然而最让人感到惋惜的便是这个诗人虽然有才,但是无德,他的文采与他拙略的品性同出一辙,这两种品性同时在宋之问的身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来的他也是走上了考试的路上,从一个基层的小官很快被提拔为武则天身边的五品学士,那个时候正是武则天执政期间。
此时的宋之问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惜用尽一切拍马屁、勾结、出卖朋友等卑鄙的手段,但最终宋之问也成了唐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即位后被朝廷赐死,在我看来他几乎把唐朝诗人的脸都丢尽了。
虽然宋之问此时在我们的心里还是一个小人的形象,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他的文采在整个唐朝来说也算得上是的,而且他的创作为盛唐律诗奠定了基础,在唐诗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比如这首《渡汉江》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是宋之问在武则天去世后被贬外地,从泷州(广东罗定)逃往洛阳路上,经过汉江时写的,这首诗自古以来不知道慰藉了多少游子的心,也不知道曾多少次引起了我们在外漂泊的人内心深处的共鸣。
远离家乡,音书断绝,春去冬来,却总也望不到家乡。
如今马上就要回到故乡,内心却不知道为何感到忐忑,不敢相信这眼前的一切。
这首诗作为千百年来游子们最喜欢的一首诗,却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宋之问因为攀附武则天的男宠被贬岭南,罪有应得,这次北逃洛阳,狼狈至极,也深受教训,奈何宋之问却始终不改对权力的贪婪。
然面对这宋之问样的“两面派”和文学、人品上极端不符的诗人,你们又有什么特殊的见解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没有现在技术 古人破案又是什么样的
在刑侦手段落后的古代,没有监控和DNA检测,官府是如何破解凶案的呢? 原始时期,老祖宗相信神明的指引,他们破案完全凭借神灵的指引去判断凶手。
后来发现,神明冤死了太多人。
就改用了五听的方法。
就是通过观察人的脸色、呼吸、听觉、眼神、说话做出判断。
但没有想到,凶手个个都是影帝。
于是到了战国后期,就出现了“令史”的职业,专门带领隶臣从事尸体检验和活体检验。
这在当时是最低贱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奴隶和罪人担任,等级比老百姓还要低。
到了,地位稍微高一些,每年可以获得三两左右的银子。
的时候,出现了对这一职业的专有称呼——“仵作”。
可地位依旧很低,和今天的法医完全不能相比。
仵作的子孙三代都没有资格参加考试,跟刽子手一样是一份世袭的工作。
就称仵作是恶行户,太过卑微。
因为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就应该早,而仵作的出现,不仅阻碍了死者下葬,甚至还会破坏尸体。
于是仵作和封建思想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经常被人们嫌弃和不耻。
而且仵作经常接触尸体,被人们看作是不干净的代表,碰见都会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愿意和仵作打交道。
所以后来干仵作这行的,都是一些穷苦人家,实在没有办法,才去当仵作的。
干仵作,一年的工钱才只有6两,换算成现在,相当于一年的收入是1万元,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所以,当时有很多仵作收人钱财,,明明是他杀,经他的手里就会变成正常死亡。
好在在现场勘查和尸体检验方面,宋代有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就是法医学的鼻祖——。
他讲究破案讲证据,将多年的断案经验汇编成了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这是我国第1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这不仅使古代刑侦进步,也让那些被冤枉的人不再被伤害。
这本书距离今天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书中总结了人类上百种不同的死法,包括流血、窒息、被马踩死、被雷劈死、被针扎死等等。
如此细致入微,可见古代刑侦理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
比如判断一个人是让人勒死的,还是上吊自杀的。
仵作需要观察房梁上方的尘土,如果是非常混乱的,说明死者在自杀的时候挣扎过,可以证明为自杀。
如果只有一处没有尘土,自杀的可能性就会较小了。
除此之外,还需要观察绳索上的结是如何绑的,踩踏什么东西上去的,房梁与死者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些细节来判断是否有挪动的迹象,是否是他人杀害伪装的现场。
除此之外,古人还运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心理战,比如梦中破案、求神问鬼、心理恫吓、逻辑分析等。
这其中,梦中破案和求神问鬼,听起来不太靠谱,但也算是心理震慑力较强的一种手段。
另外,古代人口流动也没有今天这么大,十里八村互相都认识。
谁家老婆不见了,孩子走丢了,都不用上新闻,往村口大槐树下一坐,摆摆龙门阵,没一会儿全村人都了解了。
最重要的是,从变法开始,中国古代就出现了非常严格的保甲连坐制度,鼓励邻居之间相互监督检举。
比如隔壁老王的老婆找不到了,可能老王自己还没报官,邻居已经报官了。
直到时期,仵作才成为朝廷编制的一员。
实习期,成为正式之后,待遇和衙役一样。
清代还建立了关于仵作的奖惩制度,三年没有犯错的仵作,可以得到翻倍的待遇。
总的来看,古人对尸体比较避讳,仵作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低贱卑微的,干这行的实在是少得可怜,所以像宋代宋慈这样的人才会变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