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闽浙总督驻地为什么会选定在福建福州?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你真的了解闽浙总督驻地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时期,一共设置了九大总督,闽浙总督是其中之一。

闽浙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权力非常大。

在清朝历史上,、邓廷桢、马新贻、魏光焘、许应骙等晚清名臣都担任过闽浙总督。

闽浙总督的驻地位于福建福州,具体位置在福州市省府路1号大院(省工交大院)。

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拥有1000多年的衙门历史。

在时,这里是福建提刑司署址。

在,这里是肃政廉访司衙门。

在,这里是提刑按察司公署。

从1661年开始,闽浙总督李率泰将总督府搬迁到此处,这里便成为闽浙总督衙门,长达100多年。

既然闽浙总督统管福建和浙江两省,为什么闽浙总督一直以福州为驻地,而不是选择经济发达的杭州? 总结一下,大致有如下四点原因。

一是闽浙总督的前身是福建总督。

1644年,清军入关。

第二年,清廷就设置了闽浙总督的前身——福建总督。

福建总督的驻地位于福州。

那时候,福建总督除了要管辖福建省的军民政务外,还要兼管浙江省的军民政务。

后来,在年间、年间、年间,清朝曾经三次分别设置福建总督和浙江总督,福建总督的驻地位于福州,浙江总督的驻地位于杭州。

只不过,这三次分设都不久,便裁撤了浙江总督,依然将浙江省置于福建总督的管辖之下。

从1738年开始,福建总督和浙江总督正式合并为闽浙总督,直至清朝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闽浙总督的驻地显然会选择在福建福州,而非浙江杭州。

二是闽浙总督驻地选在福州,有利于统辖台湾。

清朝初期,清廷经过连年征战,逐步统一了中原各地,但台湾一直掌握在郑成功家族手里,成为清廷的心腹之患。

致力于收复台湾,便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作为前沿阵地。

1683,水师提督正是以福建为大本营,率军收复台湾。

此后,清廷设立台湾府,后又设立台湾道,均隶属于福建省。

1885年,台湾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接受闽浙总督的管辖。

鉴于福建与台湾的特殊关系,将闽浙总督的驻地选择在福州,有利于对台湾实施管辖。

如果与之相反,将闽浙总督的驻地选择在杭州,那么对台湾的管辖将有“鞭长莫及”的可能性。

三是福州位于福建、浙江两省的中间位置。

一般来说,为了便于统筹管理,管辖两省以上省份的总督,都会尽量将驻地选择在两省的中间位置。

从地图上看,杭州位于浙江省的北部,本身就没有处在浙江省的中心位置。

如果闽浙总督的驻地选在杭州,就难以辐射到福建。

福建的官员到杭州去参见总督大人,路程将会过于遥远。

相比之下,福州位于福建、浙江两省的中间位置,将闽浙总督驻地放在福州,便于统筹管理两个省份。

其实,在1648年,闽浙总督曾经命名为浙闽总督,以浙主导地位,这时候,浙闽总督的驻地也没有选在杭州,而是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离福建省不远的衢州。

四是杭州与两江总督的驻地太近。

清朝九大总督里,、两江总督等属于比较强势的总督。

两江总督的驻地位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

江宁与杭州相距不远,也就四五百里。

如果闽浙总督的驻地选择在杭州的话,那么清廷将会担忧闽浙总督和两江总督经常往来,互通有无,十分不利于朝廷的统治。

其实,虽然福州在经济发展上,略微逊色于杭州,可它作为闽浙总督的驻地,再也合适不过了。

福州别称榕城,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战国时期,被灭亡后,越人逃到福建一带,与当地的百越原住民建立了,定都于福州。

福州海港众多,海外贸易频繁,经济充满活力,基础设施完善。

特别是在宋朝时期,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是宋朝的六大城市之一,城内人口超过了10万。

从明朝时期开始,福州长期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还是中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枢纽。

基于此,闽浙总督将驻地选择在福州,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朝时期的国土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能分封如此之多的诸侯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满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清朝时期,闽浙总督驻地为什么会选定在福建福州?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