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库兵偷盗银子 官员知道为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千问解读】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银库事件,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清朝的官员明知库兵从银库里偷银子却不抓,有两大原因 一、库兵或库丁们的偷盗手段太高明、太隐蔽,很多时候查无实据。
关于清朝府库士兵偷盗库银,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就是他们肛门藏银,将库银盗出。
清朝户部的银库,为了防止库丁偷盗或,往往会立下很多规矩,比如,库丁要赤身进入银库,而且进库出库之时,必须进行多次严格检查,让一丝不挂的库丁岔开腿,举起双手,负责检查的官员检查他们咯吱窝或者胯下是否夹带了银锭。
这种方法,自然杜绝了夹带偷盗官银银锭的可能性。
正所谓,,库丁们有的是办法偷盗,比如,把银锭藏进肛门里带出去。
这种方法,说起来挺痛苦的,其实并不难,只要在京城某些饭店买到合适的油,银锭很容易就藏进去了,据说他们常用静了的猪油或某种黄油。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水壶偷盗银子,这种方法只适合在冬天使用。
冬天库丁们在银库里干活,比如搬银子,也会热和出汗,也需要喝水,所以户部是允许士兵们自带水壶进入银库里面的。
其实,库丁们拿了水壶进去,并不是为了喝水,而是为了偷盗银子。
库丁进入银库以后,先把水壶里的水喝个一小半,然后,把银锭投入水壶,就去干活,等他们干完活,水壶里的水已经结冰了,这冰块就把银子覆盖了,一般肉眼看不出来水壶底下有银锭,也就成功偷运出去了。
除了这种,还有法,这种偷盗方法,并不是户部三库的库丁用的,而是七库的库丁用的。
内务府的府库,总共有七个,其中有放银子的,也有存放皇家的其他东西的,比如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名人的书画、各种珍贵的家具、各种瓷器等等。
偷梁换柱法比较适合后面其他几种府库,内务府有个府库,在太和门,是原来留下的府库,里面存放的都是很多明朝的宝贝,很多绫罗绸缎和皇家御用的东西。
这个地方,内务府每年都会派两个大臣去盘点一次,就这一次盘点,就成了一些人偷盗的最佳时机。
内务府的官员去盘点时,往往带一大帮人,有些人对里面的东西,早就很熟悉了,他们看上某样东西,就在外面去琉璃厂找人照原样打造赝品,进去盘点时,偷梁换柱,把赝品放进库里,把真品自己带出去,占为己有。
还有库丁,浑水摸鱼就把府库里的宝贝偷走了。
某个库里,有件特别珍贵的珠幔,是明朝遗留下的东西,珠幔的上头的边用珍珠串成,剩下三个边全都用红蓝宝石间隔镶嵌,小的像绿豆,大的像龙眼的核。
可是,由于年代太久了,珠幔串珍珠和宝石的线,都已经腐烂,有个人在盘点的时候,趁机一抖落,把这些珍珠和宝石全都抖落了下来,然后他把这些珍珠和宝石都拾起来,用布裹在一起,其实,这些珍珠和宝石,他早就趁机私藏了不少,负责盘点的大臣也不知道原来有多少,只能按这个人说的数目胡乱记载了下来。
再比如,清朝人喜欢皮子,各种虎皮、熊皮、鹿皮、豹皮等等,一大堆,皇家的更是上等好货,内务府七库里面,就专门有一个仓库,叫皮张库,存着很多皮子,实际上,很多已经被库兵们调包了,这就是所谓的监守自盗。
当国库的库兵,那可是超级大肥差,很多人眼巴巴瞅着,所以能当上的人,个个都是人精,他们做事儿,不但大胆而且谨慎,让御史们查也查不出痕迹。
那些御史和管库的大臣,明知道有人偷了银库的库银,可也很难查出来,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二、库兵偷盗了银库的银子,大小官员贿赂一遍。
一般上到,中到三库御史、管库大臣,下到司库、笔帖式、库使等,跟国库有关的官员,库丁们都会使银子贿赂一遍。
就比如户部的满人尚书,他负责库丁的招募和面试,那些库丁,一旦被选上,就会奉上六七千两银子的孝敬钱,他们还有个名称,叫规敬,意思是按规矩孝敬的银子。
这样的人,如果真的偷盗了,户部尚书也不会过问,因为这些人都是自己选的,事情真闹大了,自己的脸面往哪里搁?至于下面的小官们,更加不会管这事儿了,国库里少了银子,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天塌下来有大个顶着。
其实,就像上一篇文章讲到的,道光皇帝查的那个大案子,清朝户部银库多年累积被库丁盗走925万两白银,三库御史年年查账,能不知道国库的银子被偷了吗?他当然心知肚明,也许他本人都收了贿赂。
就算他没有收,是个清官,他也未必愿意管这事儿,为什么?上到户部尚书,下到管库大臣,里面的瓜瓜葛葛老,黏黏连连,水深着呢。
真要哪个御史不信邪,要查个底掉,岂不是得罪了一大帮人,下面的小吏小兵好说,户部那一大帮人,可不好弄。
电视剧《王朝》中,曾经派老四雍亲王追查户部欠款,连皇子做欠款追比大臣,都追不回户部的亏空,最后以失败告终,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御史, 历史上,雍正时期确实发生过追比国库欠款的事儿,虽然比电视剧里好点,但雍正帝追起来也是费尽。
在古代,这种事真要是动真格的,还是得皇帝本人下定决心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