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三鼎甲是哪位?晚清时期四大徽班进京的三大领袖人物简介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进京三杰,即晚期四大徽班进京的三大领袖人物,分别是: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

程长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市人。

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程长庚幼年在徽班坐科,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

、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

历任 精忠庙 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 老生三杰 、 老生三鼎甲 ,程为 三鼎甲 之首。

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 徽班领袖 、 京剧鼻祖 、 京剧之父 等。

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湾人。

幼学汉戏,工老生,后 改唱京剧。

清末年赴天津加入 群雅轩 票房。

道光初年入北京,隶 春台班 ,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国粹 京剧 创始人之一。

余精文墨,善口才,文武兼长,富于创新。

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揉西皮、二簧、 花腔 为一体,创制二簧反调。

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

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把青衣小腔溶于老生唱腔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为后辈所仿效。

《都门杂咏》有诗云: 时尚黄腔似喊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倚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 。

天津第一代泥塑匠张明山塑造余三胜饰《黄鹤楼》中泥塑一座,被京剧界尊为 祖师爷 。

张二奎(1814--1864),原名士元,字子英。

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

惜舞台生命不长,出生:1814年,嘉庆十九年(甲戌);逝世: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

张二奎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

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

张二奎唱以京音为主,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

张二奎出生地历来说法不一。

在清末及民国时期的一些梨园资料上,就已经有一说是北京人,一说是天津人,还有一说是浙江人,但大部分人认为他是直隶衡水人。

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他的许多和戏剧有关的故事。

这个村子自古有演戏的传统,嗜戏如命,清末就有赵喜顺等人成立的戏班,还涌现了享誉冀鲁两省的民间胡器艺人赵庆章。

到了建国初,村里成立了大众剧团,排演了《小女婿》、《柳树井》、《豆汁记》等多部戏剧。

1958年,这个村子为刚成立的衡水评剧团输送了七八名骨干艺术人才。

这种尚戏之风确实同张二奎有深厚渊源。

由于张二奎这颗梨园巨星过早陨落,关于他的史料和传说比与其同时代的余三胜、程长庚少得多,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热爱戏剧事业,因之而失去功名,又因之而取得巨大成就,他代表衡水人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余三胜、程长庚都有传记传世,而唯独与他们同领风骚的张二奎没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军队铠甲早期是金属铠甲 后期为什么会换成棉甲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铠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代大军铠甲最早的时候是金属铠甲,后期时金属铠甲为什么会换成棉甲,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铠甲的发展和武器的发展是一致的,很多人觉得明晃晃的铠甲好,可是随着火器的发展,这种防具越来越不实用。

同时期的欧洲和亚洲近乎同时使用了棉甲(法国和后期的明,清)。

战场上的人可不管好不好看,能不能保命才是他们所关心的。

明代后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

明代盔甲蛮好看的,因为是棉甲,容易穿着合身。

我觉得马上部队,尤其是骑射的,盔甲越轻便越好;列阵进击的一线步兵,盔甲越厚重越好;面对球形弹丸,棉甲是上选,不沉,防护效果应该不差。

曾经在战场上被一枪打下马来,当场昏死,但是弹丸被三层棉衣挡住捡回一条命。

所以我觉得明代用棉甲还是很对的,再说北方冷,多穿点好。

当时明代的步兵很质朴,能吃苦,冬天打仗也不戴手套,基本就是乱哄哄的大规模械斗。

对这样的部队,这样的打法,穿棉甲应该还是蛮有用的。

棉甲分重型和轻型,轻型的很薄,比衣服厚不了多少,其实内部还有防御力。

棉甲内部是有锁子甲的,棉甲内部有夹层,里面有铁片,外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铁扣子,名家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锁子甲,做工很精细,或者是用金属丝缝出来的坎肩,能起到一定的防御力。

棉甲里面有夹层,有密密麻麻的小铁片,或者是在之中逢入了大量金属丝,韧性极强,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烂。

西方同样曾经大力发展防御火器的盔甲,胸的厚度甚至达到过丧心病狂的4mm,而后才逐渐放弃对于火器的完全防护力。

在中国也是同样历程,明代中后期出现的防御力巅峰的盔甲:链板甲,用锁子甲将大块的板甲连在一起的一种盔甲。

在西方全身板甲出现前也曾出现过的一种盔甲,但是渐渐被防御力更差布面甲甚至是棉甲所取代,到了更是没有再装备过这种明显对于火器防御能力更强的盔甲,最终棉甲占了上风。

首先同样厚度的扎甲防御力是要低于板甲的,因为甲片互相叠加的地方是最容易被损坏的地方,美国测试龙鳞甲防弹衣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而明代扎甲鳞甲的甲片厚度通常是在0.5mm,并没有数据显示明代的甲片厚度有增加的趋势。

西方最变态的当然不止4mm,他们通过在胸前安插甲片可以达到7mm的厚度,但是整体锻造中这种厚度的盔甲还没有见过。

郑成功有一些好的盔甲,有日本盔甲,也有西方盔甲,也有明代盔甲,也有仿清盔甲,但是,郑成功其实不是明代的正规军。

其实是一支私人大军,而且,郑成功的大军明显火器不足,都是弓箭,清军在入关后,其实很大部分都是火器,郑成功的火器程度反而不如当年萨尔浒的明军。

差距是全面的,各个方面明代都落后于清代,才导致军事上差距巨大。

盔甲是一个方面,明代盔甲到最后极端落后,成了一个什么都不防备的背心,看看朝鲜人的纪录,看看李如松的画像,盔甲太差了,我都基本断定明代盔甲不如和。

是制度的差距造成的。

清代盔甲非常先进,特别是棉甲,基本算身防护,弓箭是根本射不透的,所以穿着清甲冲击蒙古军,基本是无敌的状态。

以13付铠甲起兵,说明当时明军的铠甲已经大量流入东北。

以当时的冶炼和生产能力,根本供不起自己生产,基本靠缴获装备,双方装备的都是一样的,但是满族总体来说更符合使用,因为体力和体格,有史料记载后金军中巴牙喇有着三,四重甲者,所以是主流,清末期才从大军中淘汰。

布面甲发源于中亚,本来就是具有御寒性质的铠甲,又是铠甲又是大衣,多好。

从开始传入中国,迅速就淘汰了中国传统铠甲,连中国传统铠甲里最常见的披膊都被甲袖群取代了。

布面甲是把甲片挂在外层的棉甲上,棉甲可以提供少量额外防御,内层甲片受击打时可能会滑动卸去部分力量。

棉甲替代铁甲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棉花的普及种植,棉甲造价比铁甲低廉,棉甲更加轻便而且维修保养更容易。

棉甲与铁甲相比防护效果相当,而且冬季御寒效果要远好于铁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为什么燕国还被赵国打的丢盔弃甲?

说起,很多熟读战国历史的朋友应该很熟悉吧。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为此,先后投入了50多万大军,秦国更是先后投入了将近75万大军。

最后,长平之战以赵军而告终。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失去了将近50多万的大军,元气大伤。

而当时的之一的,就以几十万大军攻击赵国,想趁机瓜分和灭亡赵国,可令人奇怪的是,最后这毫发未损的燕国被元气大伤的赵国打的丢盔弃甲,还甚至签下了。

这就让很多人奇怪,为何赵国还是那么强?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并没有当场被燕国补刀,而是在1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51年。

当时,派相国栗腹拜访。

当时,栗腹在邯郸街头看到赵国街头都是老幼,很少见到年壮年,就回国禀告了燕王喜:赵国的青壮年都已经战死长平,现在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可谓是灭赵最好的时机。

于是,燕王喜派栗腹为统帅,率领几十万燕军灭赵。

而这结果却是让很多人意外。

赵军在的带领下,斩杀了栗腹,打的几十万燕军丢盔弃甲,甚至攻入燕国,逼得燕王喜被迫割了五座城池给赵国求和。

这就让人非常的奇怪,为何赵国这么强呢? 其实,当时燕王喜想趁火打劫,趁机瓜分和灭亡赵国的时候,他就已经错误估错了形势了,就注定输给了赵国了。

第一:赵国将星云集 在长平之战时,赵国是以全明星阵容廉颇、蔺相如、乐毅、田单、李牧、赵括等等。

即使赵括带着45万赵军在长平之战全军覆没,但廉颇、李牧等人尚在,他们都有扭转乾坤的能力。

而燕王喜就以为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国内已经没人了,这就造成了盲目的自信。

第二:赵国的士气 在长平之战后,爆发了邯郸之战。

在邯郸之战中,赵国平原君赵胜等人,更是变卖家产,投入保家的事业,让整个赵国上下陷入了,士气一点就着。

而燕国想趁着长平之战,赵国还没恢复元气的契机,想趁机灭赵,就太了。

燕国严重忽略了赵国的决心和士气。

第三:赵国国力远胜燕国 赵国自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后,军事力量已经可以和秦国比肩。

即使经过长平之战的元气大伤,国力也远胜燕国。

而燕国国力一直在位列战国七雄之末,燕军战斗力远在赵军之下,更不能与之正面争锋。

燕军长期被赵军和齐军压着打,燕王喜严重高估了燕军的实力,而自以为赵国没人了,这就是一个大错。

第四:赵国内部空前的团结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部队全军覆没,赵国随时可能面对亡国的危险。

正在这个时候,赵国的精英层们空前的团结。

赵孝成王带领廉颇、蔺相如、乐毅、田单、李牧、赵胜等人,他们放弃了之前的隔阂,一致对外,把赵国所有能团结起来的力量都紧紧的团结起来。

特别是一代名将李牧,他在赵国北方统率着赵国北方军团,时时配合赵国朝野上下,一致对外。

赵国这种团结是空前的,是燕王喜万万没有想到的。

燕军一旦深入赵国,随时都可能找到毁灭性打击。

第五:燕王喜的大意 燕王喜一直想趁着赵国元气大伤,趁机瓜分和灭亡赵国,可他忘记了燕国一直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弱小的国家。

不管是,还是赵国,他们都始终凭借这综合国力始终压制燕国。

燕国在北方安逸了长达了百年,而疏忽了赵国始终是个战斗中的国家,整个赵国民风彪悍是向来不容易征服的,这是燕王喜最大意的地方。

燕王喜的盲目自信,已经想趁火打劫的想法让自己吃了大亏,也幸亏当时的秦国出兵赵国,否则燕国真的被廉颇打的可能就亡国了。

在战国末期,赵国之所以和能秦国抗衡,凭的又何尝不是全国上下的决心,而这种决心又不常不是燕王喜疏忽的地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老生三鼎甲是哪位?晚清时期四大徽班进京的三大领袖人物简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