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巴结权臣贪小利,最后和权臣一同覆灭
【千问解读】
古语云:“”,又云“良禽择木而栖”,这几句话使得很多人在时势变动的时候受不住自己的底线。就像今天要说的这位,权臣欺压,他居然为了荣华富贵而巴结权臣。
北魏孝庄帝在位时,权臣尔朱荣把持朝政大权,骄横非常,无人敢稍有异议。
一次,尔朱荣提出让北方人担任黄河以南各州刺史的要求,准备以此形成,牵制朝廷,孝庄帝没有马上答应。
尔朱荣事后十分生气。
大臣元天穆进宫求见孝庄帝,说道:尔朱荣立有大功,现为国家的宰相,就算请示全部更换天下的官属,恐怕陛下也不能不听从,为什么只奏几个人换任州官,陛下就不同意呢? 孝庄帝愤愤地斥道:朕为天子,哪有天子听任臣子摆布的道理?你处处向着尔朱荣说话,难道也想和朕作对吗? 元天穆连道不敢,他说:尔朱荣执掌大权,陛下处境不妙,不该和他公然相抗。
朝中情形谁都知晓,臣担心群臣都会站在尔朱荣一边,这样矛盾公开,当对陛下不利啊。
孝庄帝教训元天穆道:尔朱荣不守臣道,欺君自大,这是要遭报应的,他会长久吗?你只见其势大,却不见其悖逆,只会走向邪路上去。
你当认清形势,讨伐他的罪过,以免陪他殉葬。
元天穆心中受到震动,回到府中,对自己的家人说:皇上对尔朱荣十分不满,劝我尽早离开他,我该怎么办呢? 家人吃惊道:尔朱荣是大权在手,而皇上形同傀儡,你连这个也看不清吗?尔朱荣势大难撼,皇上的话不可当真。
元天穆心有同感,于是和尔朱荣关系更加亲密,对孝庄帝也大不敬起来。
元天穆的一位好友为他担心,曾劝元天穆说:自古天子为尊,臣子当守臣道,否则只会带来祸殃。
尔朱荣现在虽然势力极大,但他终是臣子,你岂能敬奉尔朱荣而轻视天子呢?尔朱荣野心勃勃,为人奸诈无比,他的得势只是一时现象,你死心塌地地追随于他,当心下场不妙啊! 元天穆笑了笑说:天子形同虚设,尔朱荣是当今枭雄,权势无人可比,我追随他才会有大好前程 你不知实情,只以常理论之,焉能无错? 元天穆决心追随尔朱荣,打猎不分严寒酷暑。
他打猎时对部下要求严格,如果有一只鹿从围中逃出,就要有好几个人因此而丧命。
一次,一名士卒见野兽冲来,吓得掉头就跑,尔朱荣当场便将这名士卒杀死。
元天穆事后劝尔朱荣说:为了玩乐而杀士卒,此事传出会影响大人的声誉。
大人现在万众瞩目,不该授人以柄啊! 尔朱荣笑道:你的担心是多余的,连皇上都敬我许多,他人又奈我何?权力的好处就在于此,我可以任意处治他人。
元天穆见自己劝谏无效,心中有些郁闷,他对家人说:尔朱荣实是过分,可他握有权力,没有人能撼动他。
我想保住自己的富贵,就要依托他这个靠山。
他如何为人行事,我又何必在意呢? 尔朱荣平定了葛荣之乱,自恃功高,更加目空一切。
他给孝庄帝上书,想向朝廷索取九锡。
孝庄帝明知其心,却佯作不解,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元天穆为了讨好尔朱荣,竟在旁帮衬出语道:皇上不奖功臣,分明是昏君无疑,大人蒙羞,下官也为大人感到不平。
元天穆火上浇油,尔朱荣遂生谋反之心,暗中加紧准备。
后来,孝庄帝先发制人,斩杀了尔朱荣。
元天穆一道被杀,。
总是有人把古人的教诲曲解歪说,在忠义这种大是大非面前,为了眼前的利益和富贵而丧失底线,最终的结局自不必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权臣和珅为什么要忌惮阿桂?
阿桂,佳氏,满洲正蓝,是,阿克敦之子。
阿桂与和珅的经历不一样,他自幼聪明,三年(1738),阿桂经过考中举人,是满大臣当中,少有的科举出身者。
在乾隆四年(1739),阿桂被授兵部主事进入仕途。
阿桂戎马一生,曾率军平定伊犁,征讨缅甸,平定大小金川之乱等,最为得意的“”中,有阿桂立下的赫赫战功。
乾隆皇帝对阿桂非常宠爱。
在乾隆晚年,阿桂是内阁大学士,又是首席。
内阁大学士品高位尊,称“中堂”,而位置居首者,称首辅,权力最大。
而军机处,在之后,更是整个朝廷的权力中枢,首席军机大臣,拥有极大的权力。
内阁首辅和首席军机大臣是至高的两个荣耀桂冠,一般不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比如在阿桂之前,刘统勋是内阁首辅时,尹继善便是首席军机大臣,但是,阿桂太受乾隆的信任了,他长年同时担任内阁首辅大学士和首席军机大臣,即便是和珅最受宠之时,也是这样。
和珅对这两个位置觊觎不已,但对阿桂却是毫无办法。
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和珅比阿桂早一个月进入军机处,但第二年,阿桂又成为排名第二的军机大臣,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首席军机大臣中去世,阿桂更成为首席军机大臣。
在内阁,和珅更没法与阿桂相比,乾隆四十六年(1781),阿桂已经是首辅大学士,三年后,和珅才入阁。
次年,阿桂又开始组织在伊犁屯田,这确保了国家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是阿桂的第一大功;乾隆三十六年(1771)到四十一年(1776),阿桂又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乱,这是阿桂的第二大功,为此乾隆皇帝不仅加封阿桂为一等诚谋英勇公、协办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并且亲自到北京城郊“行郊迎礼”迎接阿桂的凯旋。
自此,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到五十四年(1789)间,阿桂经常被乾隆皇帝派往各地处理各种棘手的难题。
其中一项是赴各省办理河工和水利事务。
这项工作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是阿桂所作有利于民生的一项大事。
另外,阿桂还奉命镇压甘肃的少数民族起义,给和珅收拾指挥不力留下的残局。
但是和珅从来不曾感激过阿桂,他认为自己受乾隆恩宠,如果没有阿桂一直在自己上面,他一定可以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和内阁首辅,这时,他全然不想阿桂功勋卓著,受到乾隆的如此重用是理所当然,反而在朝廷中妄图与阿桂为难。
阿桂长年不在朝中,和珅便在朝中结党营私把持朝纲。
阿桂为人知人善任,经他举荐的很多人都成为朝廷中的栋梁之才,和珅则任人唯亲唯财,他举荐的大多是贪官污吏。
但是阿桂在朝中多年,门生故吏众多,和珅长期抓不到阿桂的把柄,竟然想从阿桂举荐的人身上来找问题,借此打击阿桂。
据说阿桂曾提拔过一个叫作海升的人做军机章京,这个人办事干练,很有能力。
这一天和珅看到一份奏折,弹劾海升杀妻。
原来海升的妻子吴雅氏非常彪悍泼辣,海升忍无可忍,一次争吵中竟然失手勒死了吴雅氏。
和珅认为这是个借机打击阿桂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连忙将弹劾海升的奏折递交给乾隆,并添油加醋的说:“朝廷官员,本应为百姓表率,却做出杀妻之事,实在是不可姑息,并且海升杀妻还隐瞒不报,更是大罪,请皇上下旨彻查此事。
” 乾隆于是派户部侍郎曹文埴去彻查此案,曹文埴查出了实情,原来,海升为人憨厚,其妻实在彪悍,二人素来感情不和,杀妻实在是无心而失手。
和珅怕曹文埴这么说影响不到阿桂,便连夜来到曹府,威逼曹文埴,让他说是阿桂从中指使,才导致此案一再审查不明。
曹文埴为人耿介,并且敬重阿桂的为人,并没有受和珅的胁迫,据实禀奏了乾隆。
和珅非常愤怒,但是却也无可奈何。
这时,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阿桂自己上书为海升求情,说:“海升杀妻,,然而海升性情忠厚,其妻却彪悍不贤,请求皇上宽大处理。
” 和珅大喜,他弹劾阿桂说:“海升罪不可恕,阿桂只因为海升是自己的门生,就处处偏袒,为他求情。
上行下效,若不严惩,难免下面的官员效尤不止。
” 和珅满以为这次皇上会惩罚阿桂了,却不知道阿桂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是稳固的。
乾隆皇帝只是将阿桂罚俸了事。
自此之后,和珅再也不敢和阿桂有直接的冲突了。
不过和珅将此事迁怒曹文埴,曹文埴在朝中的日子不好过起来,于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当曹文埴听说起皇帝可能允许自己回乡侍亲之后,便上书引退回乡了。
乾隆五十四年(1789)之后,阿桂不再外出,一直在京城处理政务。
此时,虽然朝中政局已经在和珅的多年经营下为其把持,但是在军机处中,董诰、王杰等军机大臣,均敬重阿桂,而不耻和珅,大将军更是看不起和珅。
这段时间,和珅更觉得阿桂在身边自己便如芒在背。
和珅把持朝纲日久,又擅长揣摩乾隆的心意。
朝臣中但凡有不依附于他的大臣,他便伺机在乾隆面前进谗言陷害。
阿桂虽然对和珅的这些十分痛恨,但是面对乾隆对和珅的信任,他曾多次弹劾和珅的同党,比如国泰等人,却始终不能扳倒和珅,年逾古稀的他,也是力不从心无可奈何。
他只能远离和珅,不与他为伍,让他心有忌惮。
据记载,除了共同被乾隆召见议政的时候,阿桂从来不与和珅发生任何交往。
在朝堂之上,阿桂也站在离和珅十步开外的地方。
如果和珅过来找阿桂谈论政事,阿桂也只是敷衍,绝不靠近和珅。
他这种态度,让和珅又气又怕。
二年(1797),81岁的阿桂重病在床,太上皇乾隆亲自去看望他,并把自己的织金陀罗经被赐给他,阿桂眼看着和珅一天比一天嚣张,心中焦虑,但乾隆皇帝也年事已高,阿桂怕此时将和珅种种不法上奏乾隆,乾隆的身心都难以承受,因此他心中满怀着对国事的焦虑却无法说出,很快就去世了。
阿桂与乾隆年龄相仿,阿桂的死对乾隆打击很大,但和珅却十分高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首席军机大臣的美梦了。
只是和珅也没高兴太久,两年之后,就终结了他的美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代在明清时期被禁止参加科考,此人究竟是哪位?
提起之死,人们首先想到,他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
而提起之死,多数人会想到,是他下令杀死了文天祥。
其实,忽必烈本不想杀文天祥。
关键时刻,只因此人的一句话,就又多一个秦桧来。
而此人的后代,在明清两朝被永远禁止参加科考。
此人叫——留梦炎。
1、忽必烈本不想文天祥死 崖山之战,陆秀夫背少帝赵昺投海自尽,10万军民争相跳海殉国,南宋灭国。
元军大摆庆功宴,席上张弘范劝降文天祥,只要“侍奉大元皇上”不失丞相之职。
文天祥地回答: 国亡不能救,身为臣子死有,还敢暗生二心去苟且偷生当大官吗?“ 因感念文天祥的忠烈,张弘范把他押往燕京,路上文天祥绝食8天没有死。
刚刚入主中原,“度量弘广,信用儒术”的忽必烈,正到处搜寻有才能的南宋官员为已所用。
此时,已降元的南宋旧臣王积翁为保住文天祥的性命,借机献言——南宋臣民中,谁都比不上文天祥。
忽必烈听后心生期待,希望文天祥一如其他南宋官员,能迅速投入到大抱,毕竟人都怕死,都喜欢荣华富贵,于是他让王积翁劝降文天祥。
史载,“遂遣积翁谕旨”,就派王积翁向文天祥传圣旨,内容不外乎劝说文天祥投降,赐他当朝高官和厚禄。
2、文天祥自己也不想死 在兵马司羁押处,见到来访的王积翁,战败被捉前曾服用龙脑自尽的文天祥,没有再次一心寻死,而是向王积翁表达了活下去的想法。
原话如下: 国亡,吾分一死矣。
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大体意思是:国亡,我的本分是以死殉国。
假若得到了宽赦,想成为道士返回故乡,将来某一天,以世俗之外的身份充当顾问,是可以的。
假如现在就给我高官,不但作为亡国大夫不能以此求生存,我平生志向和抱负也必将全部抛弃,这样的话,任用我有什么作用呢? 文天祥先是说希望出家成道士,返回家乡养老。
后来说过几年可充当顾问参与政事,而不是现在答应忽必烈来当官。
后世猜测,联想德佑二年文天祥出使金营,被扣压又逃脱的经历,这次仍是他的一种斗争策略,通过麻痹对方能逃出生天,再举事抗元,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又一个秦桧站出来 忽必烈不想文天祥死,反而想重用他为已所用;文天祥同样不想死,打算先逃脱再举事抗元。
王积翁知道忽必烈的心思,想必也知道文天祥的打算,此时他作出一个大胆举动:联合南宋旧臣谢昌元等10人,请求忽必烈释放文天祥,答应他出家当道士的请求。
王积翁降元后深受忽必烈器重,先被封尚书,后升任。
谢昌元同样得到忽必烈信任,被称为“南儒 ,是昭文馆、预事。
这两个人联合10人请求释放文天祥,如果没有意外,忽必烈会同意的。
但是,意外发生了——呸!又一个秦桧站出来。
此人正是留梦炎。
他说了一句话,立刻改变了文天祥的命运:“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放了文天祥,他又会号召江南民众抗元,将置我们10人于何地?意思是:蛟龙入海,虎入深山,此人回头再找大元算账,请求释放他的10人如何向忽必烈交代? 3、留梦炎,后人愧姓留 留梦炎是淳佑4年状元,但“庸懦无所长”,只会坐朝堂上勾心斗角。
德祐元年升任左丞相都督诸路军马,面对元兵临阵弃位而逃,元兵攻破衢州后他率众投降了。
文天祥当初被押至燕京,一直面南而坐,不肯面北,留梦炎前来劝降当说客,被文天祥痛骂一顿。
自己劝降被骂,王积翁劝降,文天祥要出家当道士,留梦炎不想成全王积翁,更不想成全文天祥。
关键时刻一句话,让忽必烈打消释放文天祥的念头。
关押3年后,忽必烈最终知道文天祥不肯易志,商量着准备释放他,正逢江西有人以文天祥名义起事,又不敢释放他了。
最终,文天祥被忽必烈下令杀掉。
由此可知,文天祥确实死于忽必烈之手,但更是死于留梦炎的一句话。
留梦炎,南宋的又一个秦桧!卖国、害贤,与秦桧有什么两样呢? 留梦炎的,也让后代蒙羞!倒台,从科考开始,直到制度终止,留梦炎的后代被禁止参加科考,永不录用为官。
留梦炎的老家浙江,凡有留姓人氏参加科考,均要白纸黑字写明 非留梦炎子孙 。
清朝时,诗人袁枚的得意门生秦涧泉去西湖祭拜岳飞,在墓前写出“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 的对联。
留梦炎的后人不知所踪,浙江的留氏人家均以姓留而“羞也 ,明朝起就有留氏人家陆续改姓,或者离开两浙……卖国害贤者,必将遗臭万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