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让帝王认个错到底有多难:汉武帝刘彻拒不认错
【千问解读】
不少历史学家探讨晚年改制的委曲,不过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应当细说,那就是,在诏书中,竟破天荒第一次承认自己错了。独裁者主动认错,这在古代,绝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在汉武帝以前,有些偶尔下罪己诏,但有些是传说,比如,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谁知其真假,没准儿是儒生编造的。
汉武帝以前,皇帝应该没有主动认错的传统(文帝曾经说年成不好,是不是自己有过错,但并未敲实)。
而武帝本身是个强悍的独裁者,按说更不可能自诉罪行。
汉武帝之后,确实有些皇帝下过罪己诏,但看过之后,大多感觉是装腔作势,套话一箩筐,仿佛罪己反而用以衬托自己是圣德之君,成了在儒家意识形态下的自我美饰。
其实不肯认错,在中国别说帝王了,我们这种普通人扪心自问一下,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几次诚恳地认过错?我周围认识的中国人,大部分不明白“道歉”两个字的重要。
事实上,就我自己来说,也长久以来不明白,英国人为什么要向甘地道歉,教皇为什么要向布鲁诺道歉。
在中国,拳头硬的从来都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啊。
有一次,我曾经要求爸爸向我道歉,把他笑得打跌,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歉?哈哈哈……你从哪学来的这一套?” 我也不知道中国人为啥不喜欢道歉,难道这也是上行下效? 不过汉武帝这次认错,只是,否则的大官不至于会前赴后继地自杀——众所周知,汉代的大官实在是太喜欢自杀了。
大官们为啥喜欢自杀呢?起因在于当年劝谏,说那么大的官,一旦犯罪入狱,就要被狱吏凌辱,太过分了。
希望将来大官犯罪,能不拖到市场上斩首,而是准许自杀。
文帝喜滋滋地答应了,贾谊也,以为世风复古,士大夫的尊严终于得到了法律保障。
于是士大夫犯罪,一旦诏书下,不能“生诣廷尉”,而是应该马上自杀,否则就是没有廉耻。
可这,难道没有什么不对劲儿吗? 显然很不对劲儿。
因为以前犯了罪,大罪杀头,小罪至少可以活命。
现在为了所谓尊严,所谓廉耻,只能自杀。
因此确实有一些大臣不肯自杀,他们觉得自己罪不至死。
甚至下狱都是冤枉,希望能理清冤狱,无罪释放。
可是,他们忘了一个重要前提:在专制社会,皇帝永远是对的。
皇帝既然把你下狱,就不可能无罪释放。
否则,皇帝就是错的。
那怎么行?不,皇帝怎么会错,皇帝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啊。
有一次,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了一条天桥,供自己出入,结果大臣叔孙通劝谏:“领导,让老百姓看见这样不好啊。
” 汉惠帝人很好,一向从善如流,他羞愧地说:“啊,那我还是拆了吧。
” 叔孙通摇头:“人主无过举。
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
”意思是,那怎么行。
人主无过举,就算做错了,也不能承认,要不然泥腿子们就不服您管了。
“人主无过举”,那么作为大臣,被皇帝关进了牢房,还想无罪释放吗?运气好的话,随便安点小罪名,也能放出来,但不是无罪释放;运气不好(比如皇帝特别讨厌你),不管有罪无罪,就只能自杀了。
总之,允许士大夫自杀,不但没有提高士大夫地位,反而让他们陷入了有冤无处诉的悲惨境遇。
就是一个运气特别不好的人。
他因为一系列的事,得罪了窦、以及,最重要的是,还有皇帝。
皇帝很早就想干掉他,只是找不到机会。
一天,皇宫里专门为皇帝制造器物的尚方工官要偷偷出售一批盔甲,总共五百套,不过这批盔甲只是冥器,是陪葬用的,没有实用价值。
周亚夫的儿子很孝顺,当即就为父亲订好了这批货,然后雇用了一帮民工去取,最后却不肯付给民工工钱。
民工们只好集体上访,说周亚夫的儿子偷偷购买皇帝用的器物。
景帝一听,笑得要死,正要琢磨周亚夫的罪状呢,这就送上门来了。
其实有这么巧吗?没有。
在那个时候,皇帝要办你,就一定会找到一个理由。
没有这个理由,也会有那个理由。
如果不发生这件事,周亚夫肯定也会在这年死,只不过史书的记载就是另外一个案件罢了。
公安上门逮捕周亚夫,按照文帝之后的习惯,周亚夫想保留尊严,自杀。
但被他老婆劝住了,大概她认为,没多大的事,也不至于就判死刑。
于是周亚夫就去牢房了,廷尉(最高法院院长)亲自审问:“君侯啊,皇帝陛下对您这么好,您为什么还想造反呢?” 周亚夫跟他老爸一样,不善言辞:“臣岂敢造反。
” 廷尉说:“什么?不想造反,不想造反买这么多盔甲干什么?” 周亚夫气得发抖:“臣所购买的器物,都是下葬用的冥器,一碰就破,质量低劣,根本就不堪战阵,怎么可能拿来造反呢?” 廷尉笑了笑,说出了有史以来最牛的一句驳斥:“君侯就算不想在地上造反,可是有了这么多盔甲陪葬,也免不了会在地下造反的。
” 古往今来,无数人斥责这个廷尉是无理取闹,,不要脸。
事实上,人家廷尉根本没错,他只能这么,因为皇帝永远是对的。
皇帝要周亚夫死,廷尉还能做什么呢?这种事情,拿“不要脸”三字来评价,就太没有力量了,也文不对题。
皇帝永远是对的,还可以从元帝杀掉自己敬爱的师傅萧望之一事中看出来。
元帝重用中书宦官弘恭、石显,但同时也重用萧望之。
而萧望之却很看不起宦官,因此和弘恭、石显结了怨仇。
弘恭、石显当然想干掉萧望之,省得每天看了心烦。
于是找了两个人,一个叫郑朋,一个叫华龙,一起告发萧望之,说萧望之想发动政变。
弘恭、石显是趁萧望之休假那天上奏的,为什么呢?因为萧望之当时也是内阁成员,一切奏章,他有权看。
如果他不休假,奏章就会落到他手里,发挥不了作用,或者他会亲自向皇帝解释。
他不在,弘恭、石显当即上奏皇帝,说萧望之毁离亲戚,想擅权,要求皇帝将其“召致廷尉”,也就是说,到牢里去报到。
元帝那时刚即位,政事不够娴熟,不知道“召致廷尉”就是下狱,于是就批准了。
后来发现萧望之没来上朝,一问,才知道在坐牢呢。
他既吃惊,又生气,命令赶紧将萧望之释放。
谁知遭到弘恭、石显的拒绝,这两人的胆子为什么那么大? 因为他们有恃无恐,他们首先阐明利害:“陛下,您刚即位,未听说以道德化天下,却把师傅关进了监狱,名声不好听啊。
” 元帝其实可以反问,这关什么事啊,这事是你们干的啊。
但这没用,你签字批准了,不是你是谁。
元帝无话可说。
弘恭、石显接着就提出了一个任何做领导的都不会拒绝的建议:“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
” 这是什么意思呢?字面意思很简单:您既然把九卿大夫关进了监狱,就应该立刻决断,将其免职。
这话照现在听来,简直毫无道理。
有罪没罪,审判了才知道,怎么下了监狱,就必须判免职呢? 也很好理解,据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式的逻辑。
因为皇帝永远是对的,既然将九卿大夫下了监狱,那他们一定有罪。
没罪你把人家下狱,你是昏君啊?皇帝当然不能承认自己是昏君,那么就只能判决他有罪。
这逻辑很无赖,但是专制社会的特色,不服不行。
元帝一听,恍然大悟,是这个理儿。
不久以后,萧望之在家里自杀。
元帝想起师傅对自己的教诲之恩,哭了几声。
但想起皇帝永远是对的,估计心里又了。
有一个叫王嘉的人,他的命运也很典型地与本文主题相关。
王嘉活跃在哀帝时代,官至丞相。
哀帝有个宠的年轻人,叫,我们所谓龙阳之兴,就来源于他们。
他想封董贤为列侯,但诏书需要通过丞相御史下达,王嘉不肯奉诏,封还诏书,说董贤没资格封侯。
哀帝气得要命,但不好发火,决定找别的事治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吹毛求疵,当然是很容易的,很快就找到一个。
起因是,有一个诸侯王,东平王刘云,被告发想谋反。
廷尉梁相治这个案子,觉得还有疑点,上奏皇帝,要求传送刘云到长安会审。
当时再过二十天就要进入春天了。
汉代的规矩,春天到了就不能杀人了。
哀帝就很生气,当时他身体不好,怀疑梁相故意拖延,想等到自己死了,再给刘云翻案,下令将梁相等全部免为庶人,王嘉当时也赞同。
但是几个月后大赦,王嘉又趁机奏请皇帝,希望能召回梁相等人。
哀帝就趁机发脾气,命令尚书责问王嘉:“王嘉,你知道梁相对皇帝不忠,当时也主动控告他。
怎么一下子就变了呢?,变色龙一样,你像个忠臣的样子吗?” 王嘉赶紧脱掉帽子谢罪。
但是哀帝不打算放过他,命令中朝讨论。
中朝当然知道皇帝意思,一起上奏,请求将王嘉逮捕,下廷尉狱。
使者到府抓人,王嘉的手下都哭了,但是他们很快调好了一杯毒药,请王嘉自杀。
王嘉不肯,手下劝死:“将相不对理陈冤,相踵以为故事,君侯宜引决。
”意思是,您这种级别的官员,向来要自杀保存尊严的,怎么能去坐牢呢? 王嘉仍旧不肯自杀,使者坐在门槛上等,王嘉的主簿,也就是秘书长上前进药,王嘉摔掉杯子,说:“我当丞相,如果犯了罪,就该法庭判决,昭示天下,在街市上处斩,表明我罪有应得,这样莫名其妙喝药自杀,算什么回事儿?我又不是妇女儿童。
”然后把帽子摘了,坐着牛车去了监狱。
哀帝一听大怒,这家伙竟然“生诣廷尉”,当即派了将军和五个两千石的官一起审理这个案件。
看样子是公平正义,但都是假的。
为什么呢?你听听审问记录。
问:“罪犯王嘉,你明明知道梁相有罪,还请求将他官复原职,这是忠臣所为吗?是不是和他有啥私下交易?” 王嘉说:“绝对没有。
窃以为梁相等治理东平王狱事,鞠躬尽瘁,从来没有认为东平王不该死,只是觉得有必要慎重。
况且当时离春天还差二十天,从东平坐马车来长安,花不了多少时间,只要复核罪行确凿,元旦之前一定能将人犯处决。
我也是为朝廷惜贤啊,和这三人没有私情。
” 狱吏也知道,王嘉确实没有什么罪,但皇帝让他下诏狱,不判有罪是不行的。
于是狱吏说:“既然如此,则君侯你当时为什么承认他有罪呢,这就是有负国家啊。
”他最后说了一句:“不空入狱矣。
”其实前面讲那么多,就是为了这一句,你不能白白入狱啊,只要入狱,那就是你有罪。
王嘉知道躲不掉,于是仰天长叹:“我当丞相,确实负国。
负什么国呢?没有进贤退不肖,这就是负国。
死有余辜啊。
” 狱吏问:“哪些是贤人,哪些是坏人?” 王嘉说:“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是贤人。
董贤父子是坏人。
” 王嘉在监狱里待了二十多天,没吃饭,最终呕血,饿死了,和周亚夫一样。
他死之后哀帝看了他的遗言,没有骂“这家伙死了还放毒”,而是认真想了想,觉得他说得对,又把孔光提拔为丞相,何武提拔为御史大夫。
还封王嘉的儿子王崇为新甫侯,给王嘉追封谥号为忠侯。
重新封王嘉的儿子,大约就等于给王嘉平反了。
但嘴巴上是不能说的,因为不能违背大汉的基本大法:皇帝永远是对的。
随机文章杨朱生平简介火龙卷和水龙卷撞一起,小概率事件/火龙卷造成1000人死亡揭秘日本地震乌贼为什么很恐怖,异常捕获巨型乌贼是海底地震预兆冥王星和海王星哪个大,海王星比冥王星大20倍(八大行星之一)哥斯拉为什么会喷火,摄入核能需维持生理机能/火焰温度达50万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高祖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他当了帝王有没有改观呢?
刘邦虽然一生落下了不少骂名,但不算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不过要说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刘邦莫属。
、朱元璋这些,出身都比刘邦好不了多少,都是没赶上希望工程的那一拨人,从小就不学无术。
可这些流氓当了皇帝以后还知道学习,好歹学点文化免得出去丢人,就只有刘邦在原地踏步,连骂人用的粗口都不带改,可见其文化水平的低劣。
骂不骂人跟素质地位没关系,只要是人,总有爆粗口的时候,但骂人的水平绝对跟有没有文化有关系,像小学都毕不了业的刘邦,就绝对不可能骂出或者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刘邦骂人的水平极其有限,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竖儒”。
“儒”本来是指有才能的人,可在前面加上一个“竖”字,就很侮辱人了,合起来大概就是奴才书呆子的意思。
除了这个“竖儒”以外,刘邦骂人时还常常以“乃公”自居,一开口就是“你爷爷我”怎样怎样。
刘邦没文化,所以他骂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人,这跟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
著名学者郦食其来投靠他,刘邦一听是个儒生,就没什么兴趣,心想又是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放一边凉快去。
郦食其大概知道刘邦对文化人不大友好,既然你不见我,那我只好自己找上门去,走到门口也不说自己名字,只说是高阳酒徒。
刘邦正在享受两个美女的足底按摩,心情愉快着,一听有个酒徒来找他,就答应见了。
晚上喝点小酒,也是刘邦这个流氓的一大嗜好。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郦食其满以为刘邦就算不出来迎接一下,至少也该正襟危坐吧,可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半躺在床上,两脚叉得大大的,闭着眼还在享受足浴,一脸的陶醉。
(郦食其:导演!搞错了吧,这就是沛公?怎么弄一流氓上来!导演:没错没错,他就是流氓,你将就应付着!刘邦也很不爽,正找编剧扯皮,你写的什么狗屁本子,不是说进来一酒徒吗,怎么变成一书生,你不知道我最烦的就是书生?一天叽叽歪歪的嘴皮子翻个不停。
) 两人都有气,看对方就不顺眼了。
郦食其也不下跪,膝盖绷得直直的,只拱了拱手,弯了弯腰,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大概郦食其还在想,要我给你这个流氓下跪,没门!刘邦也不搭理他,哼了一声,继续闭上眼享受。
郦食其问刘邦:“你是想帮助打诸侯,还是想着率领诸侯打秦朝呢?” 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他一天到晚带着一大票小弟跟老秦家掐架,正准备打到关中去端对方老窝,郦食其现在跳出来置疑他的立场,也难怪刘邦会生气。
郦食其也算有些小聪明,知道把这个流氓头子惹毛了没什么好处,赶紧见好就收:“既然你是要打秦朝,那就不该这么傲慢。
”知识分子没事就爱教训人,郦食其也有这毛病,好在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还懂得知错就改,爬起来道了歉,来人,上菜,喝酒! 不过郦食其高兴得太早了,别看他现在跟刘邦坐一快吃肉喝酒泡美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遇到刘邦不爽的时候,照样把他骂得。
搞跨了秦国,刘邦和分赃不匀,两帮人打了起来。
刘邦流氓出身,小时候架打得不少,一般人不是他对手,可要遇到项羽,挨揍的总是他。
正面打不过,刘邦就想搞点歪门邪道,郦食其就给他出主意说,项羽,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你得挖他的墙角,私底下给这些人好处,多封几个王,这样他们即使不站到你这边,也不会再帮项羽揍你了。
刘邦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郦食其放手去干。
可郦食其前脚一走,后脚听说了就跑来劝刘邦,说搞这个分封制是不行的,事情只会越弄越糟。
刘邦听了脊背直冒冷汗:“又是这个竖儒,专出馊主意,几乎坏我大事!” 张良也是个儒生,不知道他听刘邦这么骂自己的同行,会是什么感想。
就这个动不动就满嘴粗口的臭毛病,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刘邦混。
魏豹原来就是跟刘邦混的,后来觉得项羽势力更大,就换了老板。
刘邦派人去做魏豹的思想工作,说股票现在虽然跌得比较厉害,可远期收益会相当好,你应该长线持有才对。
可魏豹听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刘邦太喜欢侮辱人,动不动就骂自己的部下,我可受不了。
当上皇帝以后,刘邦骂人就更不收敛了,他是老大,底下人也就只好忍了,个个开始修炼忍者神龟的功夫。
到后来刘邦觉得只动口不动手的那叫君子,可我是流氓啊,除了继续“竖儒”以外,他还养成一新习惯,开会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老爱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用,往里面撒尿。
他倒是方便,不用跑厕所了,可那些儒生就倒霉了,每次上朝都得多准备一个帽子,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著名的“商山四皓”打死都不愿意来,人家好歹是名人,怎么能受这种侮辱,也只有郦食其这样要官不要脸的人才受得了。
刘邦当然也很郁闷,我缺点是不少,可我也有优点啊,骂人归骂人,可你要说的有道理,我还是会给你甜头吃的。
比如说那个陆贾,一天到晚在刘邦耳朵旁边念叨,老讲《》怎么说,《尚书》怎么说,刘邦很烦这个,你不就是比我多念了几年书,拿到了一张大学文凭,至于成天到我跟前显摆吗? 心里不爽要是不骂人,那就不是刘邦了:“你爷爷我在马上打下了这份家业,你说那些有屁用!”陆贾就回答说,你是靠拳头打了天下,难道你还想用拳头来治理天下?刘邦觉得是有点道理,马上就拍着陆贾的肩膀说,你说得很对,现在有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去把你的那一套都写下来……刘邦玩起变脸来很职业啊,从一脸愤怒到只需要那么几秒钟,看来在巴蜀待过的人就是不一样。
汉高帝七年,北边的匈奴想来打秋风捞点好处,刘邦一边派使臣去谈判,顺便搞搞间谍活动,一边准备派兵征讨,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流氓都懂。
匈奴人也有点鬼聪明,故意只把老弱病残拿出来,所以这些使臣回来都说匈奴不怎么样,揍他们那是轻松加愉快。
只有一个叫刘敬的看出匈奴这点鬼名堂,就劝刘邦不要打。
可能是他话说急了点,刘邦听着不舒服,一言不合脏话就喷涌而出:“你这杂种!凭着两片臭嘴捞得官做你就翘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把人一关,刘邦就带着小弟们出发了,他要用辉煌的胜利来扇刘敬的嘴巴。
结果大家都知道,刘邦一到平城,就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后才得以脱身。
回来之后,他马上释放刘敬,同时赏赐给他食邑二千户,并封他做了建信侯。
刘邦在世时骂人无数,死后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骂,魏晋时最嚣张的就骂他“时无英雄,使”。
可不管刘邦怎样骂人,对手底人下还是相当不错的,否则那些小弟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跟他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帝王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收复幽云十六州?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