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事后他是如何善后的?
【千问解读】
发生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次子秦王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在放手一搏时,勇气之外贵在能有一份理智。
人在别无选择时,痛苦之外也贵在能有一份理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最惊心动魄、最有可能导致局面失控的就是斩杀太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取下这两人性命后,一切贵在有理智地控制,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除了拿太子人头瓦解太子党的反抗意志,最值得一书的就是第一时间闯入宫中将高祖李渊控制住了,史书上说此时的李渊正在泛舟,这说法有些粉饰,大概是为了烘托大势已定下父子间的那份理智吧。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弑父是万万不能的,那样他将彻底败坏纲常,丧失天下人心,甚至可能召来天下反叛,所以李渊的性命是无忧的。
但没有弑父之心是一回事,玄武门血流成河时,李渊会不会因乱遇险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李世民要第一时间派部将闯入宫中,将李渊控制住,这种控制是有护驾之意的。
站在李渊的角度,一场变乱,嫡子死了两个,只剩下李世民一人,而且此时的李世民还掌控着生杀大权,虽然他的内心可能极其愤怒,极其哀伤,但鱼死网破之事却也做不出来,只要稍微有些理智,父子间尚有亲情,他只能妥协、接受。
因为父子间这种微妙而又现实的心理,两人的反应相当有意思,不仅没撕破脸,而且互相都用亲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
李渊有埋怨自己糊涂,没及早立李世民以致酿成家庭悲剧的意思,而李世民像个被迫用刀玩命的孩子,“跪而吮其上乳”,希望父亲能体会到他苦心下还有孝心,能原谅他。
当然,在当时的情景下,理智归理智,表演归表演,皇权争夺的残酷性还是有的。
为了逼迫李渊立刻交出兵权,下诏承认他此举的合法性,尽快禅位,李世民当着李渊的面,杀了养在宫中的侄子,这时候如果李渊抓住皇权不放,父子亲情的外衣是穿不了几天的。
所幸,李渊够明智,全都照办了,裸退之后,到大安宫颐养天年,继续生孩子去了。
李世民在成功拿到皇权,登上皇位之后,有两件事困扰着他,一是想极力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二是如何对待太子与齐王的余党。
为了证明事变的合法性,李世民没少朝自己脸上贴金,在史书上太宗十八起兵兴唐之类的漂亮话;当然更少不了朝太子、齐王身上泼脏水,说太子庸碌无能、猜贤妒能、两人多次想加害他之类的坏话。
对待太子、齐王余党,李世民首先祭出的是血腥铁腕,将太子、齐王的儿子尽数杀绝了。
在血脉上斩草除根后,李世民曾在全国范围搜捕太子、齐王的余党,幸得劝谏,他才及时收手,选择了与太子、齐王余党和解的明智之道。
与太子、齐王余党和解,李世民做的颇有明君风范,一方面他用了太子党旧臣等人,另一方面他及时翻篇,不再搞株连,最后就是给了太子、齐王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交代。
事变不久,李世民即追改李建成为,谥隐,世称,李元吉降封巢王,谥剌(乖戾之意),虽说这两个皆含失德之意,但李世民最后都以王礼葬了他们,并没有加以大逆的罪名。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杀尽太子、齐王诸子,尤其还霸占齐王妃,曾召后世不少诟病,其实李世民对太子、齐王诸女还是不错的。
这一点许多人不太了解,不妨来说一说。
太子、齐王被诛杀后,除了妃子,两人大概各留下了五个女儿,李世民没有杀她们,相反颇为善待。
太子李建成被杀后,太子妃从东宫迁出,不久即受到新皇李世民的恩典,重新得到了栖息居所,后来郑氏随女儿生活,事变后又活了四十年,最后归葬李建成“隐陵”之侧。
太子李建成留下的五个女儿,封归德县主,都保留了基本待遇。
值得一说的是,李建成留下的第二女李婉顺,后来嫁给了贞观名臣刘林甫之子刘应道,生活十分美满。
史书上说李婉顺“实有大丈夫之致”,既有才,又有德,许多人评论,从其女可见其父,真实的李建成没有李世民说的那么不堪。
齐王李元吉留下的五个女儿,生活待遇上与对待太子李建成留下的女儿一样,只在一点上特别,李世民将齐王妃杨氏纳进了宫。
从后来李世民对杨氏的宠爱看,他是真喜欢这个女人,但除了喜欢,李世民也有政治上的考虑,杨氏是门阀世家出身,纳她进宫即是笼络原先靠拢太子、齐王的那一批门阀。
有意思的是杨氏被李世民纳进宫时,身边还有个没断奶的小女儿,她是带着两岁的小女儿进宫侍奉新君的。
此女长大成人后,获封归仁县主,嫁给了唐初有名的家族。
李世民霸占弟媳的画风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相反他们之间只有温暖,没有仇恨,感情相当的好,去世后,李世民甚至想立杨氏为后,只因魏征劝谏,这样太是失体统,方才作罢。
还有一点十分地耐人寻味,同时也充满了人情味。
太子、齐王诸子被杀后,名义上,李世民没让这两支绝后,他把自己的儿子赵王福出继给了李建成一房,把曹出继给了齐王一房。
意味深长的是,曹王李明的生母正是杨氏,这等于是齐王原先的老婆后来生了儿子,一转手,又成了齐王的儿子。
李世民真会办事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在老爹在世时都敢造反 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最爱的女儿晋阳公主为什么未笄而逝?
是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母为文德皇后长。
贞观十年(636年)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晋阳公主为人聪慧善良,性情温和。
每次李世民因故发怒,她都能明晓父亲心理,慢慢劝解,对大臣等起到了很好的庇护作用。
由于自幼由李世民亲自带大,晋阳公主学了一手好书法,尤其是飞白。
她所写的飞白书和她父亲的相比,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晋阳公主十二岁时因病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
晋阳公主入葬后,下令在公主墓旁营建佛寺为女儿追福。
名字含义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
明达一词,是常用词汇,明指三明,达指三达。
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则叫做三达。
象征智慧,对世事了悟通达。
太宗为公主取字“明达“许是公主聪慧伶俐,另一方面也是父亲对女儿的寄望。
网络配图 “兕“在古文中被认为是与犀牛并列的另一种动物。
《》曰:“兕在舜葬东,湘水南。
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具体说来,兕就是小独角犀,十分凶猛壮硕。
唐太宗夫妇为女儿取“兕“为小名,必是出自父母爱女之心,希冀爱女能够远离一切不测和疾病,象兕一样顽强,健康成长。
封号晋阳 晋阳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意义,《·地理志》记载:北京太原府……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
“可知晋阳乃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亦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
“唐太宗亲历隋乱,起兵太原,晋阳对于他而言自然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慈父亲养 晋阳公主李明达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对于皇后所出子女唐太宗自然也是,各类偏爱事迹不胜枚举。
贞观十年(636年)晋阳公主“始孩“之时,长孙皇后离世了,痛失爱妻的唐太宗悲恸之下决定亲自抚养妻子留下的一双幼小儿女。
正因为唐太宗这一空前之举,史书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抹温情:“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
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亲自抚养的公主。
游地思母 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晋阳公主还在始孩,因年幼还不明白母亲去世是怎么回事,虽然有父亲和兄长的朝夕相伴,但时间长了,晋阳还是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父亲固然疼爱她,但也无法代替母亲的爱,年仅五岁的晋阳开始思念起了母亲。
唐太宗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每次经过皇后生前所游之地,便会告诉女儿,公主闻之,总是不胜哀泣。
网络配图 临摹父书 晋阳公主从小长在唐太宗跟前,父女感情非常深厚,互动也十分温情。
太宗是书法爱好者,自己也写得一手好字。
耳濡目染之下,晋阳公主对书法也很爱好,尤其是父亲最擅长地飞白。
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体,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
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无法辨别。
文德之影 晋阳公主性情温婉机智,聪慧伶俐,因此即便还是个孩子,就已能做到“未尝见喜愠色“。
唐太宗脾气刚烈,一直在他身边长大的晋阳公主对父亲极为了解,大臣有时会触怒太宗,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晋阳公主便和她母亲一样,总是慢慢地消掉父亲的怒气,再为挨训的人徐徐辩解。
在女儿的劝慰之下,太宗的怒气也消弥无踪。
因此,“省中“大臣们多蒙公主的恩惠,十分喜爱她。
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尚不识“,保护大臣,劝解父亲的方式却如出一辙,或许也是上天对太宗痛失爱妻的一种补偿。
舐犊之爱 晋阳公主与晋王自幼被唐太宗带在身边抚养,朝夕相处,兄妹俩感情自然深厚。
随着年岁渐长,李治慢慢长大,有时要出宫办事,每次晋阳都要送到虔化门,然后的哭泣道别。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治十四岁已是成人之年,尽管因为太宗的溺爱,一直不曾出宫居住,但也要开始上朝参政了,而眼看着穿上朝服的哥哥要离开自己,晋阳公主舍不得放开哥哥的衣角,哽咽着对父亲说道:“哥哥现在也要和大臣们一样站班,不能再留在我们身边了吗?“唐太宗看到一双儿女如此惜别,顿时忍不住涕泪满面。
未笄而逝 如无意外,公主的一生,原本应是这般,在父亲的疼爱兄长的呵护下成长,待到婷婷玉立再成就一段良缘。
然而世事无常,身在富贵宠爱之中的晋阳公主,却在金钗年华,未及良人到来便病殁了。
或许这就是诗歌所言:“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文皇思女 日数十哀网络配图 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唐太宗悲痛异常,连续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进食,每日要哭上几十回,哀伤无法抑制,身体急速消瘦,文武大臣见状非常担忧,纷纷进谏劝慰皇帝节哀。
唐太宗对来劝勉的人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
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无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
“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太宗深切念女之情昭然可见。
北宋的庄绰在《鸡肋编》评价说,太宗见长孙顺德因丧女而生病,认为他无刚气,因而嘲笑他,而到了自己身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忘了当初的“无刚气“之语!“岂不以儿女牵爱乎“一语道破,道理一直都懂,却永远学不会,此时的唐太宗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千古一帝,而是痛失心爱女儿的普通父亲而已。
建寺祈福 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唐太宗下诏给有关官员,命令他们用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公主的往生祈祷。
据史书记载,初唐公主封邑上的实封只能在出嫁时才能得到,但从此处可知晋阳公主一早就有了实封。
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说的就是晋阳这样的公主。
人物评价纵观晋阳公主一生,虽然幼年丧母,但却有父亲的抚养,兄长的爱护,成长之路受尽尊宠。
而晋阳公主自身又是温柔伶俐的性格,不曾因皇帝父亲的骄宠而任性妄为,观其思念亡母,临摹飞白,解围大臣,可知其才行智慧。
公主如若长成,必会是一耀眼的皇室。
虽然天不假年,但晋阳公主如此顺遂幸运的人生,出众的品行智慧,也可稍稍弥补了早逝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