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为什么要拜年仅七岁的项橐为师?
【千问解读】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拜年仅七岁的项橐为师的故事。相传孔子带着众弟子四处进行讲学,在去往的路上遭到了一名小孩的阻拦,这个小孩叉着腰就这样站在路中央,拦着孔子人,不让他们过去。
就这样看着孔子一行人,脸上没有丝毫的怯意。
孔子对于小孩的行为感到非常好奇,走上前询问小孩拦住去路的原因。
小孩十分平淡的回答道:这里有座城池,你们怎么能过去呢?孔子听见小孩的话之后,向四周张望了一下,并没有看见所谓的城池,就问小孩:城池在哪里呢? 小孩听见后依旧用淡漠的语气回答:城池就在我脚下。
说完侧身给孔子看地上一堆用泥土推起来的小城堡。
孔子看了之后不禁失笑,觉得这个小孩非常的有趣,又继续问小孩这个城池的作用。
小孩马上回答:抵御兵马。
孔子看着小孩脚下所谓的“城池”,不依不饶的问道:我一定要过去怎么办?孔子觉得这下小孩一定了。
没想到小孩脱口而出:自古都是兵马躲避城池,哪有城池躲避兵马。
这样胆大的回答也是让孔子没有预料到,没想到最后哑口无言的竟是自己。
就这样孔子决定绕行,躲避小孩的“城池”,在后来的途中,孔子同自己的一众弟子说,这个小孩十分不凡,以后一定有大出息。
孔子被小孩的回答折服愿意拜师 孔子以为与这个小孩的交集就此结束了,没想到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又遇到了这个小孩,因为孔子到达莒国的时候,正是播种的季节。
所以田间到处都可以看见忙着耕种的农民,孔子一个叫做子路的弟子,向一个正在农忙的人问道:你每天在这里锄地,可知每天锄了多少下? 正忙着锄地的农民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给问住了,就在农民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旁边突然传出了熟悉的声音。
“我父亲一心锄地,怎么会有精力去数锄了多少下呢?反倒是你们这些坐马车的,一路只顾着看风景,怎么不数数车轮转多少下呢?” 子路顿时哑口无言,向声音的来源看去,发现是途中拦路的那个小孩。
这时候孔子走了出来,先是向这个农民道了歉,随后开始认真打量起这个小孩。
询问小孩的年龄和名字,原来这个小孩叫做项橐,只有七岁。
孔子得知后眼中的赞赏之意也变得更加浓烈了。
这个时候的孔子也起了收徒的心思,就想好好考验一下项橐,并约定谁答不出来,谁就做对方的徒弟。
项橐心思单纯,很快就同意了,得到项橐答应的孔子问道:世间万物都围绕着日月星辰,你可知,这天上星辰几何?而民以食为天,那么地上五谷又几何呢? 项橐思考片刻回答道:星辰不能丈量,那么按照周期计算应是一天一夜星辰,而五谷同样按照周期来看就是是一年一茬五谷。
小孩的这个回答也是将孔子深深地折服,感慨项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智慧,随后遵守承诺,在众人面前愿意拜年仅七岁的项橐为师。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即使是饱读诗书,学实验博的孔子,也有被难住的时候,所以学习知识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从书本上以及生活上去吸取知识,充实自己。
而最后这个问题让一个七岁的孩子回答出来,也是让很多人所以想不到的,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所知道的内容,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比自己厉害的人,不要轻视任何人。
同时也能看出孔子的一言一行,也带着一股大家风范,勇于承认错误,而且也会大方的去承认自己的输赢,能屈能伸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孔子教三字经歇后语
而教学三字经,是教小孩子启蒙识字做人,是普通人都能完成的,不必要用孔子这样的`大才。
因此,孔夫子教三字经就是大才小用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2]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孔夫子说话——出口成章 2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3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4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5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6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7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8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9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10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11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12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13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14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15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16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17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18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19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20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21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22孔父子搬家--尽是输{书) 23孔夫子的坟-----久慕(墓)大名 24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25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26孔夫子拿扫-----斯文扫地 27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28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29孔夫子的手帕----包输(书) 30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31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32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33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樊哙一心一意为汉高祖刘邦 为什么汉高祖刘邦还想杀樊哙
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
为妹夫,深得刘邦和吕后信任。
后随刘邦平定臧荼、、陈豨、等,为汉高祖刘邦的心腹猛将。
可是根据史料记载刘邦竟然想要把他的功臣樊哙杀了,这是为什么呢?在历史上樊哙真的死在了刘邦的手下吗?他是怎么死的呢?樊哙(网络配图) 樊哙一直陪在刘邦的身边为他做着贡献,他也是刘邦的爱将。
后来樊哙去了吕后的妹妹之后他们的关系更加好了,可是也正是因为他是吕后的妹夫而引来了杀身之祸。
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
他与刘邦的交往甚密,曾与刘邦一起隐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
与、共同推戴刘邦起兵反秦。
待刘邦做了沛公,便让樊哙做了他的随从副官。
跟随刘邦征战,先是攻打胡陵、方与,在丰县一带打败了泗水郡监和郡守的军队,后又平定了沛县。
在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表现英勇,斩十五首级,打退了敌人,被封为国大夫。
抵抗军队时,樊哙率先登城,斩二十三人首级,被赐爵为列大夫。
此后经常跟随刘邦出征,常立战功。
攻城阳,下户牖,破李由(之子)军,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在围攻东郡守尉的战斗中,打退敌人,斩首十四级,俘获十一人,得封赐五大夫。
之后又破秦河间守军,赵贲、杨熊等的军队。
屡次先登陷阵,捕斩有功,被赐爵为卿,被赐贤成君的封号。
后又多有斩获而再加封赐。
攻武关至霸上,樊哙率军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个,俘获一百四十人,降二千九百人。
公元195年的时候刘邦病倒了,他听说燕王叛变,便派樊哙前去讨伐。
樊哙走了之后有人趁机对刘邦说樊哙,他串通吕后,有私心。
在这之前刘邦早就对吕后干预政治不满了,他听到奸人的话更加生气,病也越来越重,他决定临阵换将,想让赶快将樊哙的头砍下来拿给他。
樊哙(网络配图) 刘邦因为病重,他在乎他的江山,所以对于想要对他的江山图谋不轨的人刘邦会当机立断的赐死他,在听别人说樊哙和吕后串通,图谋不轨,刘邦不假思索地相信了,这也就是刘邦为什么想要杀樊哙的原因。
那么樊哙就这么死了吗?樊哙是怎么死的呢? 据史料记载刘邦下令杀樊哙后,陈平和开始动身,他们在去抓樊哙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思考着,也正是这样的思考,让樊哙没有在死。
陈平分析樊哙是刘邦的功臣,当时刘邦下令杀他也只是在气头上,万一刘邦后悔了怎么办,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是皇亲国戚,地位很高,刘邦现在病得厉害,吕后和她的妹妹肯定会在刘邦身边搬弄是非,这样的话罪名全是陈平和周勃的了。
这样一分析,他们便决定先不杀樊哙,而是把他绑上了囚车,押回长安亲自面对刘邦,到时由皇帝自己做决定。
樊哙(网络配图) 于是押着樊哙的囚车开始向长安靠近,可是还没到达目的地,刚走了一半陈平就听说刘邦已经病逝,而樊哙也免于一难。
到了长安后吕后恢复了樊哙的爵位。
后来又过了六年的时间,在公元前189年的时候樊哙因为生病而离开了人世,所以樊哙是生病而死的。
樊哙是刘邦的爱将,但是因为奸人的污蔑加上刘邦的误会,他最终下令杀了他的爱将樊哙,但是当樊哙被押回长安的过程中刘邦突然病逝了,樊哙也因此逃过了一劫。
后来他被吕后恢复了自己的爵位,平安地度过了六年,后来生病而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