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朝历代帝王的饮食:帝王也时常面临吃不饱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我大学时,听教民间文学的老师讲过一笑话,说两位陕北老农在闲谈怎样过日子。

一位老农说,皇帝坐在屋里,肯定前面一油锅后面一油锅,想吃油条炸油条,想吃麻花炸麻花。

老师用这个笑话来证明想象力受生活的局限。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老农想象人生奢华的享受无非如此,不必嘲笑。

不过,“皇帝吃什么”,确实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天子富有四海,所吃的食品品种之丰富、质地之优良,超过一般百属正常。

但皇帝也是肉身凡胎,生理结构与常人无异,其日常所食和一般人不会有太大差别。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记载“南京贡船”所载上贡皇宫的货物种类和数量,其中以食品为主,有: “司礼监制帛二十扛,船五,笔料船二。

内守备鲜梅、枇杷、杨梅各四十扛,或三十五扛,各船八,俱用冰。

尚膳监鲜笋四十五扛,船八,鲫鱼先后各四十四扛,各船七,俱用冰。

内守备鲜橄榄等物五十五扛,船六,鲜笋十二扛,船四,木樨花十二扛,船二,石榴、柿四十五扛,船六,柑橘、甘蔗五十扛,船一。

尚膳监天鹅等物二十六扛,船三,腌菜薹等物百有三坛,船七,笋如上,船三,蜜饯、樱桃等物七十坛,船四,鲥鱼等百三十合,船七,紫苏糕等物二百四十八坛,船八,木樨花煎百有五坛,船四,鸬鹚鸨等物十五扛,船二。

司苑局荸荠七十扛,船四,姜种、芋苗等物八十扛,船五,苗姜百扛,船六,鲜藕六十五扛,船五,十样果百四十扛,船六。

内府供应库香稻五十扛,船六,苗姜等物百五十五扛,船六,十样果百十五扛,船五。

御马监苜蓿种四十扛,船二。

共船百六十六只,龙衣、板方、黄鱼等船不预焉。

兵部马快船六百只,俱供进贡。

” 这些贡品送到北京供大内享用,每年南京一地的贡品就如此繁多,以大之广阔疆域,各地进贡食品之多,可想而知。

但大内不仅仅是皇帝一张口,嫔妃、皇子、公主、、宫女所食,再加上经办官员的贪污克扣,全国各地每年进贡的食品还远远不够。

进贡,仅仅是皇宫食物的来源之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

明朝皇宫食品另外一大来源是“上林苑”所产,上林苑就是专为皇宫生产食品的“皇家农场”,同为《枣林杂俎》所载: “上林苑蕃育署畜养户二千三百五十七家,牧地一千五百二十顷三十四亩,鹅八千四百七十只,鸭二千六百二十四只,鸡五千五百四十只。

光禄寺取孳生鹅一万八千只,鸭八千只,鸡五千只,线鸡二十只,鸡子十二万。

太常寺荐新奉先殿新雁十二只,雉嫩鸡各十三只,鸭子二百四十,鸡子二百八十。

本监岁进贡鹅六十五只,鸭黄七十五只,鸡黄五十只,大雌鸡十五只,鹅子九百五十,鸭子二万五千。

内府供应鸭子三万。

嘉蔬署栽种地一百十八顷九十九亩,岁造宫菜十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斤。

又光禄寺青菜二十四万七千五百斤,芥子七石八斗。

良牧署牧户二千四百七十六家,草场地二千三百九十九顷十三亩,牛九百二十九只,牯牛九十七只,牸牛八百三十三只,羊二千五百六十九只,绵羊二千三百九十六只,公羊二百四十八只,母羊一百五十七只,儿猪六十六只,母猪千只。

光禄寺岁取孳生牛八百只,羊五百只,羊羔二十只,腌猪二千口。

正旦、冬至节肉猪千口。

内府丁字库岁收羊毛二千四十六斤四两。

太常寺荐新活兔八十一只。

” 可见皇家农场里,豢养着各类家禽家畜,栽种着各类蔬菜。

全部的牧场和菜地,加起来4000多顷,看起来数字惊人,但对一个统治着当时星球上最富饶的帝国的皇家来说,也不算太过分。

各地贡品加上皇家农场所产,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宫廷需要,那么不足的部分则由负责皇家饮食的光禄寺向民间采办。

采办是一种商业活动,按道理说比皇家自己办农场更节省成本,比向各地官府索贡更仁慈,但由于在权力通吃一切的体制下,皇家采办和卖东西的商户并非平等的民事主体。

一方面,采办的光禄寺官员勾结中介,虚报价格,所吃的回扣惊人。

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言:“天家营建,比民间加数百倍。

曾闻乾清宫窗槅一扇,稍损欲修,估价至五千金。

”宫廷修房子如此,采办食品亦是如此,这是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下一切政府采购的通病。

而另一方面,又如《卖炭翁》所描写的那样,把持这一买卖的官商欺压那些小供货商,先拿货后给钱,而且给钱时七扣八减。

中最为体恤民情的孝宗曾下令:“买办供应,即宜给价,不许行头用强赊买。

今后但有指称报头等名目,强赊害人,所司严以法治之。

” 的皇室,相比较明朝节俭得多,朝的一年宫廷用度,不到晚明的十分之一。

这当然是前期,到了后期,政治腐败导致皇室和官僚腐化惊人,这也是一种历史规律。

相比较明朝,疆域更为广阔,各地进贡皇室的食品更为丰富,如皇帝的主食有:东北的黏高粱米粉,散高粱米粉,山西的飞罗白面,宝鸡的玉麦,兰州、西安的挂面,山东的恩面、博粉,广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麦面,山东的耿饼,安徽的青饼。

在北京郊区有玉泉山下产的稻米。

但满清时期的“上林苑”似乎已成为皇家郊游的“农家乐”,其专司皇家食品生产的功能相比明朝已弱化,清朝皇宫的食品向民间采购的比例更大。

和明朝不一样,清朝有个特殊的机构内务府,专司皇宫日常生活的用品采购和管理,是一大肥缺。

而光禄寺便边缘化了,沦落为仅仅负责朝廷节庆、典礼等大型政治活动的饮食。

这类“国宴”并不常有,所以光禄寺的油水比起内务府差多了。

因此清代民谣中,“光禄寺的茶汤”居“十大可笑”之首,说它完全是摆设,中看不中吃——— 好不容易有机会揩油,光禄寺官员连茶汤也不会放过。

明清两代,皇家从民间索来的贡品和采办的食品,其品质比一般老百姓吃的好一些,但产地和老百姓吃的也没什么区别。

那时候,不用说皇家,即使多数百姓,似乎不需要对食品安全担心,腐烂变质的食品凭肉眼和鼻子就能察觉,而化工技术很落后,再聪明的人也造不出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吊白块米粉。

那时候连农药、化肥都没有,皇帝和老百姓一样,除了吃纯天然的食品外别无选择。

那么,皇家的食品来源渠道,也不必太“特殊”了。

古代皇帝很可怜 吃什么不由自己 《西厢记》里的崔夫人是前相国的太太。

这位相国太太一上场就有一段独白,里面除了交代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外,还追忆当年相公在时,家里何等繁华热闹,当下有一番感慨:“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呵!”这里用了一个词“食前方丈”。

这个词并不像我小时候读剧本时想的那样,是指大户人家请客的时候,每个桌子前面都安排站一个老和尚以增进大家食欲。

不是这样的。

“食前方丈”是指吃饭的时候,菜肴摆满了一丈见方的桌子。

一丈见方的饭桌,上面堆满菜肴,阔气固然阔气,但阔人并非都是长臂猿,以一己之力,怎么能夹得着对面的菜呢?对来说,也许不成问题,但对于一般阔人而言,这个难度还是太大。

杂文大家梁遇春曾经对外国人解释过这个问题。

有外国人问道:“听说你们中国人吃饭,有时要用直径好几尺的大桌子,上面堆满盘碟,大家就从那个盘碟里夹菜?”回答说:“是的。

”外国人又基于科学精神问道:“那你们是怎么夹到桌子那头的菜呢?”回答是:“我们的筷子也有几尺长!”外国人继续追问:“几尺长的筷子?那确实够得着。

不过用那么长的筷子,你们夹到菜以后,又怎么把筷子转回来送进嘴里呢?”回答:“根本不用转回来。

要知道,我们中国人吃饭,是你夹到我嘴里,我夹到你嘴里的。

” 这个说法当然不对,纣虽不善,不至于是。

但是真正的阔人,一旦做到食前方丈,吃饭时候确实一定要有人帮助,方能得心应手。

比如中国的皇帝,他们吃饭的时候要是无人服侍,那将是一个强度很大的体力运动。

说到皇帝,我们倒可以看看皇帝的“方丈”餐桌上摆的都是什么货色。

我手上有一份明朝万历年间御膳房的食料清单。

皇上一天要享用如下食物:126斤猪肉,5只鹅,33只鸡,60个鹌鹑,10个鸽子,20斤香油,23斤面。

此外还有的各色物品:从16斤核桃到8斤白糖等等,皇帝都要一天之内消受掉。

折算下来,每天皇帝的伙食标准大约是16两银子,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是几千元钱的样子。

钱数听着不大,但落实到猪肉、香油上面,那数目听了就让人倒胃口。

这些钱要是买成比方说两头鲍之类的东西,列成菜单就会让人看着舒服得多。

这个情况到了清朝,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清朝的宣统皇帝在回忆录中也记录了自己的食物清单,按他的说法,他在五岁的时候,一年就已经要对付大约一万斤肉,将近三千只鸡鸭。

之所以这样,也许御膳房有着自己的考虑。

除了列在清单里的常规食物外,皇帝想吃什么新鲜东西,当然也可以自己张嘴要。

但是皇帝一张嘴要个什么东西,就会带来无穷的麻烦。

比如万历的父亲隆庆皇帝,特别喜欢吃驴肠,张嘴要了几次。

虽说皇帝也不是天天吃驴肠,但御膳房还是每天要杀掉一只驴准备着,怕万一皇帝张嘴吃不着热乎的,谁能担此责任?所以,从此北京的驴子一年要少掉三百多头。

这还是驴子,要是皇帝哪天吃中了一块鲸鱼里脊,可又如何应对?所以最深谋远虑的办法,就是不让皇帝吃到鲸鱼里脊,最好让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吃一些寻常的肉类,比如猪肉。

鉴于皇上的伙食标准又不能定得太低,所以合理的结果是:万历皇帝一年要对付掉四万多斤猪肉。

御膳房的最佳生存策略,就是让皇帝、皇后陷入猪肉的海洋而不能自拔。

《鹿鼎记》里,御膳房的太监就给韦小宝传授过这个心得:“和皇上的菜肴,一切时鲜果菜,都是不能供奉的。

”至少呢,“有些一年之中只有一两月才有的果菜,咱们就不能供奉。

”否则的话,倘若皇上吃得入味,夏天要冬笋,冬天要新鲜蚕豆,大家何以自处?韦小宝摆出一副马屁精的嘴脸教训了这个太监:“皇太后皇上都是万分圣明的,哪有这等事?”其实即便太后皇帝再圣明,终究还是安心吃猪肉,比较妥当一些。

御膳房的这种策略在历史上就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期间,在长沙有一个叫做楚国的小朝廷。

马希声是这个小朝廷的最高领导。

这位地区性的小领导人有自己的一位偶像,就是国家级别的大领导人——后梁皇帝。

马希声不知从哪里得知,朱温很喜欢吃鸡。

似乎以前马希声并不特别爱吃鸡,但这个息使马希声的饮食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开始坚信,吃鸡就像开老来死(劳斯莱斯)和住汤耗子一样,是成功人士的不二象征。

他作为成功人士,也有义务追随朱偶像,努力吃鸡。

于是他下令,宫廷食堂一天要给他准备50只鸡以供其享用。

马希声这位鸡肉的狂热爱好者,基本上做到了食不兼味的地步,非鸡不欢,参加老爸葬礼之前都不忘抓紧时间干掉几盘鸡。

我很怀疑这是楚国御膳房搞的一个阴谋。

他们和现在的广告公司一样,用文化时尚的名义推销商品,以达到他们偷工减料、搜刮钱财的目的。

马王爷天天盯着鸡猛吃,他们倒是省事了,但是,马王爷营养不平衡,身体健康谁来保证?果然,马王爷执政没几年就溘然辞世。

他的英年早逝,我总觉得跟每天那50只鸡有关。

一国之君请客吃什么 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了和下属搞好关系,也常常请客。

只不过,皇帝请客称为“赐食”。

所谓“赐食”,就是皇帝笼络或奖赏下属,而赏赐的一顿饭或吃的东西。

不过,吃皇帝请的饭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记载说,西汉初年有一个大臣名叫石奋,他的姐姐是的小老婆。

石奋退休后,“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皇帝请石奋吃饭,石奋要跪趴在地上吃。

“赐食”是恩宠。

受赐者必须恭敬,跪趴着,肯定吃得不舒服。

才子在《谢明帝赐食表》中说:“近得赐御食,拜表谢恩。

寻奉手诏,愍臣瘦弱。

奉诏之日,涕泣横流。

虽文武二帝所以愍怜于臣,不复过于明诏。

” 尽管曹叡是曹植的侄子,但侄子是皇帝,就算是叔长侄少,君臣关系也必须分清。

因此,得到“赐食”后,曹植要上表谢恩。

当然,皇帝赐食下属,也有真情流露的时候。

唐太宗的宰相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后太宗尝新瓜美,怆然悼之,辍其半,使置之灵座。

”这半瓜之赐,出于一个皇帝的真情,非常难得。

召见并看了他的文章后,“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唐玄宗因为爱才请李白的客,也是出于真情。

北宋有了儿子后,很高兴,要请客,并且“宫中出包子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皇帝有了儿子,以金珠赏赐大臣,与大家同喜,也算出于真情。

《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了明朝皇帝请客的情景: “太祖时,百官朝退,必赐食于廷。

盖用法虽严,而驭臣有礼。

且其事每日赐对无间寒暑,即恤劳亦宜然。

至末年赐亦渐疏,唯每月朔望日。

各衙门大小堂上官俱有支持酒馔,历文昭章三朝皆然。

直至正统七年,光禄卿奈亨始奏罢之。

惟元旦、冬至两大节筵宴,礼部奏请举行。

其他如立春则吃春饼,正月元夕吃元宵圆子,四月八吃不落荚,五月吃粽子,九月重阳吃糕,腊月八日吃腊面,俱光禄先期上闻。

…… 至若万寿圣节、郊祀庆成,则有大燕。

太后圣诞、皇后令诞、太子千秋,俱赐寿面,又不再此例。

” 算是个勤奋的皇帝,他每天上班处理公务,下属们跟着忙活,朱元璋过意不去,他请客是经常的事情,吃喝的食物也很丰盛。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办公,就不经常请下属们的客了,下属们只能等着太后、太子过生日时混几口吃喝。

此外,就是逢年过节弄点元宵、春饼、粽子等。

因此,做下属的若是一味指望着皇帝请客来一饱口福,是很不靠谱的。

清朝的名臣也曾受帝赐食,他的日记记载:“帮贵差全回楚,奉到恩赏御书‘福’字、‘寿’字两幅,鹿肉一总封,恭设香案敬领。

”当时,林则徐是湖广总督,以节俭名世的道光帝能请他吃鹿肉,很不容易了。

清朝皇宫菜谱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肴,4种主食,两种粥(或汤)。

菜肴以鸡、鸭、鱼、鹅、猪肉和时令蔬菜为主,以山珍海鲜、奇瓜异果等为辅。

皇帝吃的米是专门培育的黄、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进贡的上等“贡米”。

同时,各地方的行政首脑每年还要按规定的数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鲟鳇鱼、鲈鱼、栾色鱼、乳酒、乳油、燕窝、鱼翅、海参等,蒙古王公还要进献黄羊。

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在清代宫廷饮食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太后的饮食。

根据记载,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

饭前,先进食瓜果、茶。

在菜品中,猪肉类约有10种,鸡肉、鸭肉、羊肉各有数种,烤、蒸、炒等烹调方法俱全,御厨们还要绞尽脑汁,将菜品摆放成龙、凤、蝴蝶、花卉等各种吉祥的图案,或拼成“福”、“寿”、“万年”、“如意”等字样。

在中国,清代帝、后的饮食可称得上“中国宫廷之最”。

清代宫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清代内务府的档案里,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单,这些清单的内容非常详细,皇帝今天在哪里用膳,吃了哪些菜品,每道菜品用什么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记载得非常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肴,4种主食,两种粥(或汤)。

菜肴以鸡、鸭、鱼、鹅、猪肉和时令蔬菜为主,以山珍海鲜、奇瓜异果等为辅。

皇帝吃的米是专门培育的黄、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进贡的上等“贡米”。

同时,各地方的行政首脑每年还要按规定的数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鲟鳇鱼、鲈鱼、栾色鱼、乳酒、乳油、燕窝、鱼翅、海参等,蒙古王公还要进献黄羊。

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在清代宫廷饮食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慈禧太后的饮食。

根据记载,慈禧太后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

饭前,先进食瓜果、茶。

在菜品中,猪肉类约有10种,鸡肉、鸭肉、羊肉各有数种,烤、蒸、炒等烹调方法俱全,御厨们还要绞尽脑汁,将菜品摆放成龙、凤、蝴蝶、花卉等各种吉祥的图案,或拼成“福”、“寿”、“万年”、“如意”等字样。

慈禧的御厨中不乏“名厨、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长“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

中国皇帝“吃不饱” 从开始,光禄寺成为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这种设置延至清代。

隋唐还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

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用的食品、宫廷宴会的食品和在京官员的膳食,拥有职员数千人。

殿中省尚食局则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脑为奉御,确保供应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饮食禁忌。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须遵循的程序。

以为例。

在皇帝将要进膳的时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间,禁卫森严,不许闲人过往。

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拨食!”随即出现10余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着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的食盒,左手拿一条红罗绣的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

皇帝的菜品端上来后,先要用银制品测试饭菜是否有毒,然后还要由专人“尝膳”,确定没有问题后,皇帝才能吃。

现在大家都是一日三餐,而清代的皇帝是一日两餐,早餐约在现在的6至8时,晚餐在下午的2至4时。

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阅膳食清单,上面写明哪样菜是谁做的,以备皇帝核查和点菜。

皇帝所点的菜品,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要撤换,御膳厨房每次都要预备。

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个几案,以备赏赐。

皇帝用膳后,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赐给他人。

按理说,享用这么丰盛的膳食是种享受,可皇帝吃得并不尽兴。

比如,清代的宫廷里有这样一条规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现出自己“喜欢吃什么”;即使对于非常喜欢的菜,也要严格遵守“吃菜不过三匙”的家法。

根据《周礼》的规定,帝王在进膳时要有音乐陪伴。

后世虽然没有把音乐与皇帝的日常进食密切联系,却增添了显示皇帝尊贵的各种规矩。

比如,皇帝要单独进食,如果他高兴,可以恩赐别人(比如:皇后、妃嫔、皇子女或宠臣)和他一同进餐。

我们在看看满清的末代皇帝的开销(甚至是退位以后) “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这是她从慈禧那里继承下来的排场,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种上下。

我现在找到了一份“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即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单草稿),上面记载的一次“早膳”①的内容如下: ①宫中只吃两餐:“早膳即午饭。

早晨或午后有时吃一顿点心。

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肺肉片炖 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炉肉炖 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 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跶丝炸春卷黄韭菜 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 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内 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

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根在火上等候着的。

他们也知道,反正从起,皇帝并不靠这些早已过了火候的东西充饥。

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

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

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 “这种吃法,一个月要花多少钱呢?我找到了一本《宣统二年九月初一至三十日内外膳房及各等处每日分例肉斤鸡鸭清册》,那上面的记载如下: 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计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 汤肉五斤共一百五十斤 猪油一斤共三十斤 肥鸡二只共六十只 肥鸭三只共九十只 蒸鸡三只共九十只 下面还有太后和几位妃的分例,为省目力,现在把它并成一个统计表(皆全月分例)如下: 后妃名内斤鸡只鸭只 太后1860 3030 瑾贵妃 2857 7 瑜皇贵妃 360 1515 珣皇贵妃 360 1515 瑨贵妃 2857 7 合计3150 7474 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

此外,宫中每天还有大批为这六口之家效劳的军机大臣、御前侍卫、师傅、翰林、画师、勾字匠、有身份的太监,以及每天来祭神的萨满等等,也各有分例。

连我们六口之家共吃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合计用银二千三百四十二两七钱二分。

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添的比分例还要多得多。

这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连什么鱼虾蛋品,用银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一两七分,加上杂费支出三百四十八两,连同分例一共是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

显而易见,这些银子除了贪污中饱之外,差不多全为了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

这还不算一年到头不断的点心、果品、糖食、饮料这些消耗。

” “帝王生活所造成的浪费,已无法准确统计。

据内务府编的材料,《宣统七年放过款项及近三年比较》记载:民国四年的开支竟达二百七十九万余两,以后民国八、九、十各年数字逐年缩减,最低数仍达一百八十九万余两。

总之,在民国当局的纵容下,以我为首的一伙人,照旧摆着排场,按原来标准过着寄生生活,大量地耗费着人民的血汗。

” 随机文章杨广弑父夺位:只是因为杨广想得到后宫妃子陈氏?明朝的粮长制内容是什么?美国NASA不敢公布的照片,登月期间惊现外星人宇宙飞船NASA拍到地球是监狱,人类是外星人送到地球的囚犯(太阳系屏障)美国三叉戟洲际导弹,4000万美元一枚可摧毁任何导弹发射井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高祖刘邦文化水平不高,他当了帝王有没有改观呢?

要说起那些泥腿子出身的,我们可能会首先想到和,但是要是说到流氓程度,朱元璋跟刘邦可是没法比,刘邦这一身流氓习气,就算是做了皇帝还是丝毫没有改变。

刘邦虽然一生落下了不少骂名,但不算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不过要说历史上最流氓的皇帝非刘邦莫属。

、朱元璋这些,出身都比刘邦好不了多少,都是没赶上希望工程的那一拨人,从小就不学无术。

可这些流氓当了皇帝以后还知道学习,好歹学点文化免得出去丢人,就只有刘邦在原地踏步,连骂人用的粗口都不带改,可见其文化水平的低劣。

骂不骂人跟素质地位没关系,只要是人,总有爆粗口的时候,但骂人的水平绝对跟有没有文化有关系,像小学都毕不了业的刘邦,就绝对不可能骂出或者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刘邦骂人的水平极其有限,用得最多的词就是“竖儒”。

“儒”本来是指有才能的人,可在前面加上一个“竖”字,就很侮辱人了,合起来大概就是奴才书呆子的意思。

除了这个“竖儒”以外,刘邦骂人时还常常以“乃公”自居,一开口就是“你爷爷我”怎样怎样。

刘邦没文化,所以他骂的人大多数都是文化人,这跟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一个道理。

著名学者郦食其来投靠他,刘邦一听是个儒生,就没什么兴趣,心想又是一个来混吃混喝的,放一边凉快去。

郦食其大概知道刘邦对文化人不大友好,既然你不见我,那我只好自己找上门去,走到门口也不说自己名字,只说是高阳酒徒。

刘邦正在享受两个美女的足底按摩,心情愉快着,一听有个酒徒来找他,就答应见了。

晚上喝点小酒,也是刘邦这个流氓的一大嗜好。

不过,接下来的剧情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郦食其满以为刘邦就算不出来迎接一下,至少也该正襟危坐吧,可一进门,就看见刘邦半躺在床上,两脚叉得大大的,闭着眼还在享受足浴,一脸的陶醉。

(郦食其:导演!搞错了吧,这就是沛公?怎么弄一流氓上来!导演:没错没错,他就是流氓,你将就应付着!刘邦也很不爽,正找编剧扯皮,你写的什么狗屁本子,不是说进来一酒徒吗,怎么变成一书生,你不知道我最烦的就是书生?一天叽叽歪歪的嘴皮子翻个不停。

) 两人都有气,看对方就不顺眼了。

郦食其也不下跪,膝盖绷得直直的,只拱了拱手,弯了弯腰,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大概郦食其还在想,要我给你这个流氓下跪,没门!刘邦也不搭理他,哼了一声,继续闭上眼享受。

郦食其问刘邦:“你是想帮助打诸侯,还是想着率领诸侯打秦朝呢?” 刘邦一听就破口大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他一天到晚带着一大票小弟跟老秦家掐架,正准备打到关中去端对方老窝,郦食其现在跳出来置疑他的立场,也难怪刘邦会生气。

郦食其也算有些小聪明,知道把这个流氓头子惹毛了没什么好处,赶紧见好就收:“既然你是要打秦朝,那就不该这么傲慢。

”知识分子没事就爱教训人,郦食其也有这毛病,好在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还懂得知错就改,爬起来道了歉,来人,上菜,喝酒! 不过郦食其高兴得太早了,别看他现在跟刘邦坐一快吃肉喝酒泡美女,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遇到刘邦不爽的时候,照样把他骂得。

搞跨了秦国,刘邦和分赃不匀,两帮人打了起来。

刘邦流氓出身,小时候架打得不少,一般人不是他对手,可要遇到项羽,挨揍的总是他。

正面打不过,刘邦就想搞点歪门邪道,郦食其就给他出主意说,项羽,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你得挖他的墙角,私底下给这些人好处,多封几个王,这样他们即使不站到你这边,也不会再帮项羽揍你了。

刘邦觉得这办法不错,就让郦食其放手去干。

可郦食其前脚一走,后脚听说了就跑来劝刘邦,说搞这个分封制是不行的,事情只会越弄越糟。

刘邦听了脊背直冒冷汗:“又是这个竖儒,专出馊主意,几乎坏我大事!” 张良也是个儒生,不知道他听刘邦这么骂自己的同行,会是什么感想。

就这个动不动就满嘴粗口的臭毛病,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刘邦混。

魏豹原来就是跟刘邦混的,后来觉得项羽势力更大,就换了老板。

刘邦派人去做魏豹的思想工作,说股票现在虽然跌得比较厉害,可远期收益会相当好,你应该长线持有才对。

可魏豹听了连连摇头,不行不行,刘邦太喜欢侮辱人,动不动就骂自己的部下,我可受不了。

当上皇帝以后,刘邦骂人就更不收敛了,他是老大,底下人也就只好忍了,个个开始修炼忍者神龟的功夫。

到后来刘邦觉得只动口不动手的那叫君子,可我是流氓啊,除了继续“竖儒”以外,他还养成一新习惯,开会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老爱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用,往里面撒尿。

他倒是方便,不用跑厕所了,可那些儒生就倒霉了,每次上朝都得多准备一个帽子,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著名的“商山四皓”打死都不愿意来,人家好歹是名人,怎么能受这种侮辱,也只有郦食其这样要官不要脸的人才受得了。

刘邦当然也很郁闷,我缺点是不少,可我也有优点啊,骂人归骂人,可你要说的有道理,我还是会给你甜头吃的。

比如说那个陆贾,一天到晚在刘邦耳朵旁边念叨,老讲《》怎么说,《尚书》怎么说,刘邦很烦这个,你不就是比我多念了几年书,拿到了一张大学文凭,至于成天到我跟前显摆吗? 心里不爽要是不骂人,那就不是刘邦了:“你爷爷我在马上打下了这份家业,你说那些有屁用!”陆贾就回答说,你是靠拳头打了天下,难道你还想用拳头来治理天下?刘邦觉得是有点道理,马上就拍着陆贾的肩膀说,你说得很对,现在有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去把你的那一套都写下来……刘邦玩起变脸来很职业啊,从一脸愤怒到只需要那么几秒钟,看来在巴蜀待过的人就是不一样。

汉高帝七年,北边的匈奴想来打秋风捞点好处,刘邦一边派使臣去谈判,顺便搞搞间谍活动,一边准备派兵征讨,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流氓都懂。

匈奴人也有点鬼聪明,故意只把老弱病残拿出来,所以这些使臣回来都说匈奴不怎么样,揍他们那是轻松加愉快。

只有一个叫刘敬的看出匈奴这点鬼名堂,就劝刘邦不要打。

可能是他话说急了点,刘邦听着不舒服,一言不合脏话就喷涌而出:“你这杂种!凭着两片臭嘴捞得官做你就翘尾巴,今天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把人一关,刘邦就带着小弟们出发了,他要用辉煌的胜利来扇刘敬的嘴巴。

结果大家都知道,刘邦一到平城,就被匈奴围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后才得以脱身。

回来之后,他马上释放刘敬,同时赏赐给他食邑二千户,并封他做了建信侯。

刘邦在世时骂人无数,死后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骂,魏晋时最嚣张的就骂他“时无英雄,使”。

可不管刘邦怎样骂人,对手底人下还是相当不错的,否则那些小弟也不会死心塌地地跟他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帝王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收复幽云十六州?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盘点历朝历代帝王的饮食:帝王也时常面临吃不饱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