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怪象:魏晋南北朝民间为什么流行一夫多妻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皇后”为嫡妻,是皇帝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皇后名称首创于,而真正形成制度并不断完善则是在西汉时期。

如《汉书·外戚传》云:“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魏晋时期,皇后制度基本继承汉代,但也具有一些新的时代特点。

譬如多立皇后与不立皇后。

一、多立皇后 魏晋南北朝皇后制度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多立皇后。

此事始见于东吴末帝时期。

据《·吴书·妃嫔传》记载,孙皓好色,初立皇后,后为满足淫欲,并削弱滕氏尊位,便开始多立皇后--“皓内诸宠姬,佩皇后印玺者多矣。

” 孙皓多立皇后的原因主要是不愿受到中国传统嫡妻制度的约束。

根据“礼无二嫡”(《晋书·礼志中》)的规定,所谓“一室之中,岂容二妻”(《礼记·郊特牲》),即使贵为天子,可以妻妾成群,但其嫡妻亦即皇后(先秦时期称王后)却仅有一人。

她们被视为天下之母,并掌管后宫。

如《后汉书·皇后纪·序》云:“《周礼》王者立后,……后正位宫闱,同体。

”这对于沉湎酒色的孙皓无疑是一个很大制约。

所以要想为所欲为,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昏君,孙皓便开始从制度上打破这一制约,以至“后宫千数,而采择无已”(《三国志·吴书·妃嫔传》注引《江表传》)。

而多立皇后则只是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事例。

孙皓多立皇后还有着裁抑外戚的意图。

滕氏为五官中郎将滕牧之女,天兴元年(264年)十月甫立为皇后,滕牧便以后父被封为“高密侯,拜卫将军,录尚书事”(《三国志·吴书·妃嫔传》)。

及至多立皇后,藤后失宠,尊位自然降低,而滕牧也被剥夺了执政权力,最后竟被放逐苍梧。

此外,孙皓之所以多立皇后,也多半借鉴了历史上的一些先例。

在儒学经典中便明文记载着舜娶帝尧二女的事例,所谓“釐将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尚书·尧典》。

事实也是如此。

史载宣帝同时册立四后,便据此下诏说:“帝降二女,后德所以俪君;天列四星,妃象于焉垂耀。

朕取法上玄,稽诸令典,爰命四后,内正六宫,庶弘赞柔德,广修粢盛。

比殊礼虽降,称谓曷宜,其因天之象,增锡嘉名。

”见《周书·皇后传》)。

而更直接的渊源,则可能是末年以来民间所出现的一夫二妻现象。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献帝传》记载,建安初年,秦宜禄“为使诣,术妻以汉宗室女。

前妻留下邳”,便娶有二妻,无嫡庶之分。

又《晋书·礼志中》记载:“郑子群娶陈司空从妹,后隔吕布之乱,不复相知存亡,更娶乡里女,徐州平定,得还,遂二妃并存。

”《三国志·吴书·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记载:徐平“两妇归宗,敬奉情过乎厚”。

由于皇后事关国家制度,孙皓多立皇后对后世曾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仅就民间而言,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的一夫二妻现象,甚至被有些学者称之为“一枝二鸟”(参见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208页)。

如西晋“安丰太守程谅先已有妻,后又娶,遂立二嫡”;东晋南平陈诜先娶,为贼所掠,遂更娶,后李氏得还,“诜籍注领二妻”(以上皆见《晋书·礼志中》);北魏大臣陆丽娶“二妻,长曰杜氏,次”,其子定国亦娶二妻,“嫡妾不分”(《魏书·陆俟传》)。

至于多立皇后,尽管在东晋、南朝并没有任何事例,但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却比较多见。

如匈奴汉昭武帝刘聪在皇后病故后先册立皇后靳月光,不久便“以其皇后为上皇后,立贵妃为左皇后,右贵嫔靳氏为右皇后”,后以靳氏淫乱,改立为上皇后,“又立其中常侍宣怀养女为中皇后”,乃至其“四后之外,佩皇后玺绶者七人”(《晋书·刘聪载记》)。

后主废黜皇后斛律氏后,亦先立皇后,后又“拜弘德夫人为左皇后”(《北齐书·后主纪》)。

宇文赟先立皇后,“号为天元皇后”,后因猜忌其父,“又立天皇后及左右皇后,与后为四皇后焉”,再加上稍后增设的“天中大皇后”,最后竟然“五皇后”(《周书·皇后传》)并存。

这些都与孙皓的多立皇后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故陈寿批评孙皓“嫡庶不分,闺庭错乱,遗笑古今,殃流后嗣”(《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评》)。

二、不立皇后 汉制,除皇帝早夭或在位时间太短外,皇帝均须册立皇后。

如昭帝,年仅十一岁,便册立皇后。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有一些皇帝不立皇后。

这是魏晋南北朝皇后制度的又一个突出变化。

这一变化最早创始于东司马睿。

司马睿嫡妻为虞孟母。

以貌美得宠,永嘉六年(312年)病故。

司马睿称帝后,为表示对她的尊宠,追谥“敬皇后”(《晋书·后妃传下》),此后便没有再立皇后。

自司马睿创设先例后,至南朝时期,不立皇后的现象不断出现。

如宋武帝嫡妻臧爱亲,义熙四年(408年)病故,刘裕称帝后,追谥“敬皇后”(《宋书·武帝纪下》),不再册立皇后。

又齐武帝嫡妻刘智容,泰豫元年(472年)病故,萧道成称帝后,追谥“昭皇后”(《南齐书·皇后传》),嫡妻郗徽,永元元年(499年)病故,萧衍称帝后,追谥“德皇后”,梁简文帝萧纲嫡妻王灵宾,太清三年(549年)三月病故,萧纲即位后,追谥“简皇后”(以上皆见《梁书·皇后传》),均没有再立皇后。

梁元帝亦不立皇后。

当然,不立皇后并不意味着取消皇后,而是要把皇后名号空置,不让任何一位嫔妃生前成为皇后。

这种做法不仅符合礼制,而且比多立皇后也更为有效。

表面上看,东晋、南朝皇帝不立皇后的原因多为尊崇原配。

史载萧衍不立皇后,更认为其夫人郗徽性妒,死后亦作祟逼迫武帝--“后酷妒忌,及终,化爲龙入于后宫井,通梦于帝。

或见形,光彩照灼。

帝体将不安,龙辄激水腾涌。

于露井上爲殿,衣服委积,常置银鹿卢金瓶灌百味以祀之。

故帝卒不置后。

”(《南史·后妃传下》)其实不然。

尽管考虑到东晋、南朝不立皇后者多为开国皇帝,其原配夫人与他们也确曾相濡以沫,并或多或少做出过贡献--如臧爱亲,史载刘裕执掌东政时她极力配合,“器服麤素,不为亲属请谒”(《宋书·后妃传》);刘智容与萧道成结婚后,史载亦“严正有礼法,家庭肃然”(《南齐书·皇后传》)--我们基本可以认同他们都不忘结发之情,但这却显然不是主要原因。

别的不说,仅从这些皇帝的性生活来看,不立皇后便非但没有妨碍他们广纳嫔妃,反而使之摆脱了皇后的限制,更加自由地发泄性欲。

这一点,我们只要翻翻有关东晋、南朝的史书也就可以明白。

以东晋、刘宋嫔妃制度为例,《宋书·后妃传》便明确记载:“采汉、魏之制,置贵嫔、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位视九卿。

其余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余仍用晋制。

”再如南齐,《南齐书·皇后传》云:“六宫位号,汉魏以来因袭增置,世不同矣。

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甚至就在梁武帝不立皇后并标榜“务先节俭”之时,史书亦记载其“长秋旷位,嫔嫱之数无所改作”(《梁书·皇后传》)。

可见不立皇后实际对他们的淫欲了无影响,所谓尊崇原配多半是一个借口而已。

更重要的是,不立皇后还使得这些皇帝摆脱了嫔妃争立的烦扰,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由于他们都基本上是把皇后名号追谥给已故夫人,且继承曹魏制度,追赠其父兄(弟)的官爵仅具有象征意义,如虞孟母,父亲早卒,其弟虞胤仅任为散骑常侍(参见《晋书·外戚传》),而臧爱亲、刘智容和郗徽,其父均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参见《南史·后妃传》),这与两汉皇后大多“定策帏帟,委事父兄”(《后汉书·皇后纪上·序》)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也就从源头上限制了外戚势力的膨胀,尽管这对他们的嫔妃多少有些不公和残酷。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睿、刘裕等人之所以不立皇后,除了尊崇原配并博得不忘旧情的美名外,这恐怕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诚然,晋元帝不立皇后,以及梁简文帝不立皇后,还可能与他们的特殊处境有关。

众所周知,司马睿虽然号称“中兴”,但他能够建立东晋王朝,主要原因是得到了南渡士族尤其琅邪的支持。

所以元帝在位期间,对王导、王敦兄弟曾特别倚重,以至于朝政大多为王氏执掌。

如《晋书·王敦传》记载:“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翼,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故这种情况下,像元帝不立皇后便可能是有着外在的压力,抑或还有难言的苦衷。

但即便如此,避免外戚分权也应该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只不过元帝无可奈何而已。

再就简文帝来说,他的处境更糟。

在位期间,受制于叛将,实际上就是一个傀儡。

诚如史家所言:“太宗(简文帝)幼年聪睿,……及养德东朝,声被夷夏,洎乎继统,实有人君之懿矣。

方符文、景,运钟《屯》、《剥》,受制贼臣,弗展所蕴,终罹怀、愍之酷,哀哉!”(《梁书·简文帝纪·史臣曰》)而不立皇后,显然也对侯景的擅权有利。

至于梁元帝萧绎,之所以不立皇后,则主要是对原配夫人不满。

如《南史·后妃传下》记载:“元帝徐妃讳昭佩,……以天监十六年十二月拜湘东王妃,生世子方等、益昌公主含贞。

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

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爲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也可能是忙于战乱,姑且视为特例。

三、几点结论 总结魏晋南北朝的多立皇后和不立皇后,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首先,多立皇后,或不立皇后,其主要原因都在于排除外戚势力。

如前所述,尽管多立皇后和不立皇后还有比较复杂的缘由,但二者却都有裁抑外戚的明显意图,这就充分说明压制外戚才是其中主要目的。

而所以要压制外戚,则显然是吸取了两汉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

两汉时期,外戚专权连绵不断,不仅统治黑暗,甚至导致王朝倾覆,酿成了极其惨痛的悲剧。

以东汉为例,史书便总结说:“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终于陵夷大运,沦亡神宝。

”(《后汉书·皇后纪上·序》)这对于继起的三国曾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魏文帝才会断言“妇人与政,乱之本也”,并严厉规定:“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而东吴皇后,仅以病危询问临朝之事,便被警觉的近臣或嫔妃勒死--“权不豫,夫人使问中书令孙弘吕后专制故事。

侍疾疲劳,因以羸疾,诸宫人伺其昬卧,共缢杀之,托言中恶。

”(《三国志·吴书·妃嫔传》)及至西晋,由于惠帝昏愚,贾皇后又专断擅权,终于引发,这就更使统治者认识到外戚专权的危害和恶果,也促使他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排除外戚势力。

多立皇后,或不立皇后,实际就是这些措施的两个突出事例。

其次,就效果而言,多立皇后对于压抑外戚的作用明显不如不立皇后。

因为多立皇后实际是以增加外戚的方式来削弱原来的外戚,这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外戚专权问题,而且还往往造成更大的朝廷内乱。

更何况,即使原来被立为皇后的外戚受到某些削弱,他们的势力也大多没有消除,一旦时机成熟,就会。

杨坚就是一例。

他在宣帝宇文赟死后,便利用外戚身份迅速掌权,并最终夺取北周政权,建立。

加之多立皇后与礼制严重冲突,除了昏君和暴君,绝大多数皇帝都不可能采用这种做法。

其作用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而不立皇后,则是通过减少外戚来防止外戚专权。

它在具体操作中还严格限制外戚的官爵,禁止外戚辅政,不仅从根本上避免外戚专权,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外戚的权力、地位和名望。

再加上其他相关措施,这就极大地排除了外戚势力。

从东晋、南朝来看,除了东晋褚太后和陈朝柳太后(柳太后,名敬言,宣帝皇后,后主即位,尊为皇太后。

据《陈书·皇后传》记载,由于“后主病疮,不能听政,其诛叔陵、供大行丧事、边境防守及百司众务,虽假以后主之命,实皆决之于后。

后主疮愈,乃归政焉”。

)曾临朝听政外,在这一时期也确实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

而且即便是太后临朝,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专权。

以“聪明有器识”的褚太后为例,她在哀帝、废帝和孝武帝年幼时称制,曾重用名臣,委政权臣,并善于平衡朝中各派,且诸帝成年后便立即归政(参见《晋书·后妃传下》)。

这与北魏冯太后和胡太后的专权显然是大相径庭。

再次,多立皇后或不立皇后也体现了不同的统治方式和文化特点。

从多立皇后看,除了始作俑者的孙皓,其余均为十六国和北朝的皇帝。

他们都是汉化的少数民族,而且不是暴君就是昏君。

故尽管他们在多立皇后时曾引经据典,但实际上却根本不把中华传统礼仪放在眼里。

以宇文赟为例,武帝在位晚年便特别诏减后宫,认为“刘、曹已降,等列弥繁,……本由嗜欲之情,非关风化之义。

朕运当浇季,思复古始,无容广集子女,屯聚宫掖。

弘赞后庭,事从约简。

可置妃二人,世妇三人,御妻三人,自兹以外,悉宜减省”(《周书·武帝纪下》)。

根据“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宇文赟至少也应该有所收敛。

但他继位后却仍然多立皇后,广纳嫔妃,没有丝毫顾忌。

可见他们完全是为所欲为,根本不受传统礼仪的约束,更不考虑后果。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们迷武力、忽视统治方法和文化建设的缺陷。

反之,从不立皇后看,则均为东晋、南朝皇帝,甚至大多是开国皇帝。

他们虽然也有专制、残暴和荒淫的一面,但在如何设置皇后上却始终坚持中华传统礼仪,既注重形式,也考虑效果,体现了统治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汉族文化的先进。

最后,从历史影响来看,多立皇后的现象后世基本消失。

除了民间在某些特殊地区仍有多妻的孑遗(参见谭蝉雪《敦煌民俗--丝路传真情》,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145页),目前所能看到的便只有元顺帝册立高丽人奇氏为“第二皇后”(《元史·后妃传一》)的记载。

这说明,经过历史的检验,多立皇后的做法已经被统治者抛弃。

而不立皇后的事例则在后世反复出现。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唐以后,除了肃宗张皇后在生前曾被册封为后,从代宗一直到昭宗,其间所有皇后实际均为死后追赠(参见《旧唐书·后妃传下》、《新唐书·后妃传下》。

其中德宗,册封当日即死)。

这种事例的大量出现,显然也是吸取了前期和、等外戚专权的教训,从而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唐朝后期何以没有外戚专权的原因。

随机文章墨西哥干尸博物馆,世界最小婴儿干尸(刚出生)牧师的蓝洞天坑,世界上最深的盐水天坑(深达202米)乌兹别克斯坦地狱之门,1000度的地狱门户燃烧54年萨德拦截导弹飞行速度,2790米/秒碾压巡航导弹莽山烙铁头蛇有毒吗,比大熊猫还珍贵的巨型毒蛇(遭盗猎价值100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有哪些成语形容历史

有哪些成语形容历史  历史的场合滚滚而留,我们知道有哪些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历史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有哪些成语形容历史,欢迎借鉴!

有关于天启宗教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天启宗教简介

天宗教即世界三大一神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者关系非常密切。

事实上,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起源自犹太教。

发祥于中东的闪族即闪米特人,原属同一个先民,都反对偶像崇拜、多神崇拜,只信仰一个维护主宰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雅威。

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圣迹,都自称是自己的圣城。

同时,三教的经籍又有许多共同的联系。

如基督教的《圣经》旧约部分就是犹太教的圣经即《塔纳赫》,三教的人物也有很多相同(如亚伯拉罕,伊斯兰教称为易卜拉欣)。

但同时,三教又构成为中东问题的主要症结,如伊斯兰教始终与基督教相冲突;信奉犹太教的以色列人认为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地区是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而与伊斯兰国家相冲突等等。

历史沿革 天启宗教(又称亚伯拉罕诸教、亚伯拉罕宗教、亚伯拉罕一神诸教、世界三大信仰、沙漠诸教、闪族诸教、闪米特一神诸教、闪米特诸教等)指三个世界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由出现时间排列)。

均发源于中东沙漠地区,伊斯兰教称呼其信徒为“经典之民”。

亚伯拉罕是希伯来人的始祖,是该民族的奠基人。

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亚伯拉罕原名亚伯兰,是挪亚的长子闪的后代。

他出生在迦勒底的吾珥,后来随父亲到了哈兰,并住在那里。

亚伯兰七十五岁时,上帝(天主)对他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亚伯兰遂率妻子撒莱、侄子罗得等人,辗转迁徙到迦南地。

亚伯兰九十九岁的时候,上帝又向他显现,对他说:“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

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叫亚伯拉罕,……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

” 亚伯拉罕的妻子不能生育,上帝同时给他的妻子改名为撒拉,预许她九十岁时得一个儿子:“到明年这时节,撒拉必给你生以撒,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

”后来,到了上帝所说的日期,撒拉生下了独子以撒。

以撒生了以扫和雅各,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开创了以色列民族的十二个支派。

当上帝拣选了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为自己的选民时,为了考验亚伯拉罕是否真正地忠于自己,他要求亚伯拉罕将他的独生子以撒当作燔祭献给上帝。

亚伯拉罕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当他正伸手拿刀去杀他的儿子时,上帝阻止了他。

上帝看到亚伯拉罕的忠诚,便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获得仇敌的城门。

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

” 由于亚伯拉罕对上帝的绝对忠诚与顺从,上帝便特别赐福给他。

以色列人因亚伯拉罕而得福,成为上帝的选民。

他们也把亚伯拉罕作为本民族的骄傲,尊称他为“上帝的仆人”、“信徒之父”等。

共同的源头 -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源自同一个原始宗教——古犹太教。

基督教是古犹太教的一个新兴教派,而伊斯兰教自称受到安拉的启示,自称《古兰经》是上帝最完善的一部启示。

共同的神-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仰同一个神,称为“雅威”和“安拉”,但是三个宗教对于这个神的诠释有很大的不同。

共同的祖先 -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认为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是他们的祖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历史怪象:魏晋南北朝民间为什么流行一夫多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