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对外军队的真实情况是如何样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想知道贞观年间对外军事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吗?那可以用无比辉煌来形容了,唐太宗在位期间对内平边疆各族叛乱,对外讨伐平叛高丽印度,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628年6月3日(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统一全国。

630年(贞观四年),令出师塞北,挑战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攻灭东突厥汗国,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

吐谷浑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寇边,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契苾何力等率军攻打吐谷浑。

次年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

唐军分兵两路,李靖、李大亮、薛万均等率军向北,出吐谷浑之右,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向南,出吐谷浑之左。

李靖的部下萨孤吴仁战于曼都山,斩杀吐谷浑名王。

诸位唐朝将领在牛心堆、赤水源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

侯君集、李道宗在乌海击败吐谷浑,俘获名屈葱。

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又俘获吐谷浑名王20,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

吐谷浑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

士卒缺水,刺马饮血。

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在荒原行军两千里,当地在盛夏也会降霜,缺乏水与草,士糜冰,马秣雪,路过星宿川,到达柏海之上。

执失思力击破吐谷浑车重。

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

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松赞干布率军击破党项、白兰羌、吐谷浑,进攻松州。

韩威率领少见人员去侦察吐蕃军,被击败。

唐太宗派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为副,率军迎战吐蕃。

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打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惧,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遣使谢罪。

派重臣献金五千两、数百于唐朝,再次请求和亲。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嫁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亲,江夏郡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行子婿之礼、非常恭敬。

返回吐蕃之后,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筑城、建立宫殿供文成公主居住 唐太宗征返回后,吐蕃松赞干布上书称臣于唐朝,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松赞干布还接受唐朝的册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高昌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

麴文泰没想到唐军赶到,被吓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

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薛延陀 贞观十五年(641年),强盛时期的薛延陀汗国派20万军队南下,唐太宗派数万唐军迎战。

后面的数万唐军还没赶到,李绩率领的3000唐军与3000唐朝下属突厥兵已经早诺真水与薛延陀军大战。

3000突厥兵与薛延陀军交战,不胜,突厥兵撤走。

薛延陀军与3000唐军交战,射伤了唐军的马,李勣指挥唐军执长槊攻打薛延陀军,薛延陀军溃败,薛万彻用数千唐军骑兵夺取了薛延陀军的马匹,薛延陀军失去马匹,不知所为,唐军大破薛延陀,俘获超过5万人,薛延陀的甲仗辎重也大量被唐军夺取,剩余的薛延陀人失去辎重难以抵抗大雪、十分之八被冻死。

唐太宗对薛延陀的使者说“李勣率领的只有数千唐军骑兵,已经使你们狼狈到这种地步。

回去告诉可汗,凡举措利害,可善择其宜。

”唐太宗说:“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 贞观十九年(645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

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高丽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率领10万军队征讨高句丽。

营州都督张俭击破高句丽军,斩首数千级。

李勣等攻占盖牟城,获二万馀口,粮十馀万石。

攻占卑沙城,获男女八千口。

李勣、李道宗又击败高句丽步骑4万,斩首千馀级。

车驾渡过辽水,唐军李勣攻破辽东城,杀高句丽军1万多人,得胜兵万馀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唐军契苾何力击破高句丽军,斩首千馀级。

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领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与唐军发生大战。

唐军打败高句丽、靺鞨兵,斩首二万馀级。

延寿等将领率领剩余军队依山自固,唐军包围了他们。

延寿、惠真率众投降于唐军。

唐军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兵器。

高句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都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唐军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

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唐军斩首高句丽军四万多级,唐军死了接近二千人。

唐军攻打安市城时,因为“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所以唐太宗下令班师返回。

唐军耀兵于安市城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

之后,唐太宗派李绩、牛进达、李海岸攻打高句丽,也都取胜了。

漠北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印度 贞观二十二年(646年),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

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劫持唐使。

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

连战三天,印度军大败。

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

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

此战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

唐太宗大力推行,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向后攻灭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高昌、焉耆、等西域诸国、薛延陀汗国,并且将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还打败高句丽、吐蕃,吐蕃称臣于唐朝。

由是唐朝声威远播。

加上太宗能尊重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进贡,即使包括回纥在内的漠北诸部也每年向唐朝缴纳貂皮作为赋税。

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贞观之治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繁荣?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做的?

是初年唐太宗开创的局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贞观之治的发展极具传奇性,在唐初就基本实现了国富民强的程度,时间如此之快,令人咋舌。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主要是由于唐政府实行了一整套的制度举措,既包含官僚集团的改革,也包含针对三农发展的。

因此,贞观之治是对整个国家进行改造,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唐朝统治者的决心和毅力。

政治和民生的改善,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成就。

两者既相互联合,又有区别。

政治的进步离不开民生的支持,同样,民生的改善也离不开政治的进步,两者在相互促进发展的同时,更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一、政治改革注重纳谏和法制建设 贞观之治能够达到如此繁盛的地步,一个重要原因是李世民善于纳谏。

在他在位期间,纳谏依然成为一股风气。

、张玄素等人都是当时的纳谏名臣,李世民的皇后妃子也曾经提出过建议,甚至曾在以阿谀奉承为名的封德彝也曾经多次进谏给李世民。

在太宗在位期间,纳谏的人数多达三十人。

纳谏在帮助李世民改进朝政、促进国家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些有能大臣的帮助之下,在积极纳谏的情形之下,政治改革的过程极为顺利,很快关于机构从简、重视才干、减少奢靡之风等制度相继展开,促使政治清明的局面出现。

法制建设是政治改革的另一重点。

唐政府极为重视法律,所以在唐初就开始制定贞观律,制作团队不仅制定相应的法律,也给唐律作注,在李世民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唐律梳议三十卷。

唐政府不仅重视修订完备的法律条文,更极为重视怎样执法。

唐朝法律一个特点是人人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就算是王公贵族也不例外。

唐朝法律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首先针对官吏,尤其是上层阶级。

除了重视法制之外,唐政府也重视教化,以儒家为正统。

因此,唐朝的法律既以严格的规定制约,也重视儒家教化的作用。

二、民生改善 唐朝是一个特别重视民心的朝代,李世民那句千古名言“”,更容易表现出唐政府对民生的关切程度。

李世民在位期间,极为重视农业的发展,甚至还恢复了被遗弃数百年的藉田仪式,所谓的藉田仪式,实际上就是皇帝亲自下田耕种,以此表现重视农业的程度。

除此之外,贞观年间还极为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李世民在位期间,设立水利工程的监督官,进行一系列的规划建设,水利工程在当时就多达27个。

水利工程的建设,极大的保障了农业用水,减少了因洪灾或者旱灾造成的农业损失,稳定了农业发展的秩序。

在,人口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古代由于自然经济约束,人口自然越多越好。

唐代为了增加人口,一方面鼓励生育,就是鼓励人们多生孩子,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生育的政策,鼓励寡妇再嫁。

《》记载:“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

杂户受田如百姓。

” 另一方面,唐朝向周边曾经入侵唐朝的部落赎回被俘虏的唐人,在李世民期间,最多的一年是赎回了八万人。

除了重视增长人口之外,唐政府还极为重视稳定人口的增长,在这一方面,主要出台了两项措施,一是奖励百姓生育;二是将人口的增长视为地方官考核的标准。

到即位的第三年,人口将近两千万,比武德年间增加了近一倍。

人口的增长和稳定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强大打下了重要基础。

结语 贞观之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绕不开的话题,贞观之治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繁荣的,更是历朝历代史学家研究的重点。

大体上主要分为两大原因,一是政治上的清明开化,唐朝政治是一次成功地自上而下的改革,从皇帝到地方官,从中央制度再具体到百姓,制度层面不断精简,人员方面也不断优化;另一方面,法制化是唐朝政权威严般的存在,也是维持社会秩序健康发展的基石。

二是关注民生,尤其是李世民不断地进行反思,他提出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重要论断,将百姓比作水,将唐朝政权比作舟,认为百姓是唐朝政权存在的重要基础,因此贞观年间采取了很多利民的措施。

贞观之治不仅为后世所借鉴,更成为中国古代史发展壮大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贞观之治唯一被冤死的功臣是哪位呢?

唯一被冤死的功臣是谁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的死亡时间历史上和电视剧里截然不同,历史上是时期死的;而电视剧里时期死的,李君羡是自杀身亡的。

历史上的李君羡,生于593年,死于648年,字君羡,洺州 武安县今河北省武安市人。

泗州刺史 李虔之子。

最初参加瓦岗起义,先跟随。

兵败归顺 ,后来和 秦叔宝一起归降了李唐,跟随 李世民作战,他单骑冲阵,作战勇猛,李君羡随李世民破 宋金刚,在征讨 王世充时,被任命为马军副总管,又随军破 、 刘黑闼,李世民登基后,授他为左卫府中郎将。

贞观八年也就是634年,跟随 讨伐 吐谷浑,在青海之南悬水镇大坡吐谷浑军队,虏牛羊二万余头。

当时, 太白星屡现于白天。

史官占卜后认为是女皇登基预兆。

民间又广传《秘记》中言:“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据有天下。

”李世民对此深恶痛绝,隋末就是“十八子”之说,被杀的不少。

民间一有谶言现世,就是天下大乱之时,李世民不得不警惕。

626年也就是贞观初年, 一下子攻到了距离长安仅仅40里地的 泾阳,朝野震动。

李世民派李君羡与 尉迟敬德迎敌,解除了长安之危。

唐太宗李世民叹道:“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

”遂授予他左武卫将军之职,掌管玄武门宿卫,并被封为武连县公。

我们了解到这里不由感叹李君羡官职一路高升,这一次又立了大功,正是意气风发之时,玄武门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这是对李君羡的信任与提拔。

然而转折点就在一次宴会上,李君羡彻底远离中枢。

贞观二十二年就是648年,李世民宴请诸位武官,行酒令,要求把各自乳名说出来。

李君羡小名为“五娘子”,李世民调侃道:“你既为女子,为何如此雄健勇猛?”李君羡官职是左武卫将军、封号又为武连县公、属县又是 武安县,这里面都有“武”字又为“五娘子”。

李世民心里嘀咕,对李君羡起了猜忌,于是革除了李君羡的职位。

随后,李君羡就外调华州刺史,华州当地的人崇尚修炼 辟谷术,有个布衣名叫员道信,自称能够不吃不喝,又通晓佛法,李君羡很是敬慕相信他,多次与他,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御史借机弹劾李君羡与妖人勾结,。

贞观二十二年 648年六月十三日,李君羡因此事定罪处斩,全家被抄没。

这就是有名的“女主有天下”的谶言~ 李世民对于武将还是宽容的,本来把重要的玄武门宿卫的官职给了李君羡,这能看出来李世民对他的信任,没有想到因为谶言而被外放远离中枢直到被处斩。

历史上因谶言获罪的不少,为了皇位稳固,一点点隐患也是不会放过的,李世民也不例外,好不容易抢了皇位,更不会因为有功而就不处置了,这就是皇帝的通病,就像现在小说里说的“总有刁民想害朕”!这也是贞观之治中唯一一位被冤死的武将。

天授二年就是691年才被平反,李君羡的家属向诉冤。

武则天为了证明自己有天命,得位名正言顺,下诏恢复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在 武安县的“得意里”,追赠左骁卫大将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贞观年间对外军队的真实情况是如何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