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横空出世的他,为什么能在30年间屠掉六国百万大军?

白起(?—公元前257年),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他是
【千问解读】
白起(?—公元前257年),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他是之首,因一生带领秦国无敌军团征战无数,单方面屠杀掉东方诸侯六国多达上百万大军,因而被后人尊为“战神”。
那么,白起这一生都有什么战绩呢?他又是如何实现这种单方面的杀戮呢?看完本文,也许你就会发现,“长平之役”中坑杀赵军40万降卒都不算事。
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并图谋天下的战略,为此,秦昭襄王继续推行变法所实行的军功爵制,平民出身的白起顺应时势地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在穰侯的推荐下,被秦昭襄王任命为左庶长,并率领自己的军队,一举拿下的新城,初露锋芒。
这时的白起,也不过是一个二十几岁正处于朝气勃发的青年将领。
白起外表斯文,秦昭襄王当初召见他时,几乎不敢相信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勇猛武将。
先来看看白起一生的骄人战绩: 公元前294年,白起首次率领攻下韩国新城,初建军威。
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穰侯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并擒获魏将公孙喜。
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
公元前289年,白起率秦军先后攻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魏国被迫向秦国割献河东之地400里,韩国向秦国献武遂地200里。
这些都为秦国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86年,白起率秦军伐赵,夺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公元前280年,白起率秦军伐楚,占领黔中,被迫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与秦国讲和。
公元前279年,白起再次伐楚,攻取鄢、郢、邓、西陵等五城。
公元前278年,白起继续攻楚,占领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烧夷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南),取竟陵,一直打到洞庭湖边,楚王逃到了到陈(今河南淮阳),郢都遂城秦国的南郡。
白起也因此功而被封为武安君。
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亡,大诗人也正是在白起攻占郢都后而沉于汨罗江。
公元前273年,白起率领秦军伐魏,大破韩、赵、魏联军,夺取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国被迫献出南阳。
这一役,秦军斩敌首13万。
白起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沉赵兵两万人于河中。
公元前264年,白起率秦军攻取韩国的陉城,拔五城,斩首韩军5万余人。
公元前263年,白起率秦军攻占南阳太行道,切断韩国本土与上党的通道。
公元前262年至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集结重军交战,在相持了近三年的时间后,赵王被秦昭襄王施反间计后,用“”的代替了老将,而秦昭襄王也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率领秦军与赵军展开决战。
“长平之役”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白起不仅杀死了赵括,还活埋了赵军降卒40万。
经过灵王的“”后,唯一能与秦国叫板的赵国军事力量也几乎被消灭殆尽。
战国后期,能与秦国相抗衡的诸侯大国只剩下东方的齐、赵和南方的楚国。
但是,白起的横空出世,率领秦国的无敌军团先后对楚、赵两国的打击后,楚、赵两国的有生军事力量几乎被全部消灭。
据史料统计,战国时期,七国的人口大致在2000万左右,以男子1000万左右来算,能够参战的成年男子也就在500万左右,除了农业生产必须留下的劳动力和老弱病残以外,能够参加战争的成年男子估计还应该小于这个数目。
而经过白起连续三十年的进攻与杀戮,有明确记载的诸侯六国被白起斩杀的军队就在百万以上(据梁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独据二分之一),这种单方面的战争屠杀行动,不仅使东方六国的军事力量迅速衰落下去,无法与秦国的虎狼之师相抗衡,更使六国从心理上心惊胆战,彻底绝望起来。
那么,白起又是如何让这一场场的战争在自己的手中实现胜利的呢? 白起最擅长的便是突击战术,他认为传统的马车方阵及重兵为主的作战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秦国军团的大规模战争需要,因而,他主张用铁甲队为先锋和中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第一次进攻时就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白起认为,对付缺乏马匹且长于步战、车战的东方诸侯,这种战术最有效。
为此,白起设计出轻骑兵闪电攻击战术,他还从西戎及境内购买了大量的军马,配合马上的准确快速箭术训练,最终组成了秦国的快速攻击军团,使秦军一次次成为战必胜、攻必克,以少胜多、完成大规模战役的无敌军团。
在这一系列使人眼花缭乱的成功军事战役中,白起除了依靠自己打造的快速军团以外,还有独有的战术,即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运动战中创造时机歼灭敌军”为战术目标,基本扫除了阻碍秦国统一天下的各个诸侯大国的军事力量。
白起凭借着冷酷、果断、干练、锋锐的个性;凭借着他的快速进攻的术;凭借着秦昭襄王对他的信任,青年的白起就用他的智慧和热血,用了三十年多的时间为秦国大规模的开疆扩土做出了无数次的征战。
后来能够统一天下,也正是依赖于白起打下的这一系列基础。
白起,无愧于“一代战神”的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畠显家: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少年将军与“花将军”
他不仅是当时公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更以其“花将军”的美誉,成为了后世传颂的英雄。
一、出身显赫,年少有为 北畠显家出身于村上源氏庶流北畠氏,其父北畠亲房是后醍醐天皇的近侍,与万里小路宣房、吉田定房并称“后三房”,在朝廷中地位显赫。
显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酷爱军事,尤其喜欢研读《兵法》。
17岁时,显家被后醍醐天皇任命为镇守府将军,镇守陆奥,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二、勤王抗敌,屡建奇功 北畠显家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勤王抗敌中的卓越表现。
建武元年(1334年),权臣足利尊氏在镰仓起兵造反,兵锋直指京都。
显家闻讯后,立即率领奥州兵南下勤王,与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将领并肩作战,大败足利军,迫使足利尊氏逃往九州。
这一战,不仅彰显了显家的军事才能,也为他赢得了“花将军”的美誉。
此后,显家多次率军讨伐足利尊氏,屡建奇功,成为后醍醐天皇的得力助手。
三、风林火山,阵旗独树 在讨伐足利尊氏的战争中,北畠显家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战术——以“风林火山”为阵旗。
这一战术灵感来源于《》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显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了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这一战术后来也被的武田信玄所借鉴,成为了日本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四、悲壮结局,英年早逝 然而,北畠显家的命运却是悲壮的。
建武五年(1338年),显家再次率军南下讨伐足利尊氏,虽然一开始获得胜绩,但由于长途奔袭,兵疲马困,最终在和泉国堺浦的石津之战中败北。
显家力战而死,年仅21岁。
他的英年早逝,不仅让后醍醐天皇痛失爱将,也让后世无数人为之。
五、后世传颂,英名永存 尽管北畠显家英年早逝,但他的英名和事迹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年轻有为的形象,成为了后世传颂的英雄。
他的“花将军”美誉不仅是对他英俊外貌的赞美,更是对他英勇善战、忠诚爱国的肯定。
在北畠显家去世后,他的事迹被后人不断传颂和演绎,成为了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一段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盖公”之“盖”:读音探秘——是“gai&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