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古以来佛教的释义是否是主张人性本善?
【千问解读】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
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
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
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堕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
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
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
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
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
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槃。
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
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
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
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
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
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
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随机文章“寿比南山”的南山是哪座山?有多少关于“山”的成语?欧洲最奇葩的红色处女军 全部由处女组成 极端歧视男人村民修路竟然挖出千年真龙,沉睡真龙腾空而起吓哭村民死亡率最高的极限洞穴潜水,美国洞穴一年死25人日本博物馆中的美人鱼木乃伊,身长1.7米人身鱼尾被供奉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大乘佛教有过哪些改革?具体指哪些内容
而从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大乘教法在时代就已有所流行并与小乘教法开始分化。
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处处显示出大乘信仰与理念。
如强调慈悲与平等,提倡不食肉主义,戒杀放生,慈悲为本,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行行愿,强调不分出身、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乃至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
阿育王本人,其归依佛教后的后半生,信仰与行动都显示出一个坚定大乘菩萨道行者的风范。
在古尼泊尔传播教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众生平等性智,诸菩萨众慈悲的概念,以此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
不过,可能限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原因,的婆罗门教等级思想环境的影响下,显得超前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当时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与推行是显然的。
太虚大师个人认为此阶段属大隐小显时期。
释尊 入—大—涅—槃后百年,大天五事导致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
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
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
被誉为印度古代最伟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纪中)时代,佛教迅速发展。
各派法师被派往印度周围各地弘法,推动佛法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各个部派的进一步形成。
阿育王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锡兰(古斯里兰卡国,又称铜碟洲,故斯里兰卡的部派又称铜碟部),后来经过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无畏山一派一度是斯里兰卡佛教中心。
但大寺一派指责对手非佛说,并最终借助政府力量判定对方非佛说而将其彻底消灭。
大寺一派传往东南亚形成今天的南传佛教。
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法藏部传为目犍连子帝须之大弟子昙无得所领导,昙无得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区弘法的高僧。
该部以注重大乘菩萨藏与咒藏而闻名。
另一支饮光部(传为迦叶尊者所传)也有部分与一切有部及法藏部类似的思想。
大约同时代,拥有大乘信仰的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们都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
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
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
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
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很多学者认为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众部传承的,大众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
不过,实际上一些部派的经典记载表明,部派佛教时期的很多部派是修行大乘佛法或大小兼修的,不仅大众部,上座部的很多部派,上座部及其分类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与修行大乘教法的。
如上述法藏部等。
又如,根本上座部的“雪山部”,据罗什翻译的18部论记载,也有大乘教法传承,如提到“净佛国土”(净土法门或唯心净土)“菩萨”等概念。
另外,玄奘法师当年考察印度时,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区域--摩揭陀国--也是佛在世时弘法的核心区域,该国四个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玄奘法师称其为大乘上座部。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大小乘的分化与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两件事。
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阿育王派高僧前往各地传播,不同地区的社会人文传统及人的根性的不同导致。
其次,开始时对戒律的认识上的细小差别也是原因之一。
事实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们并不一定对自己派别大小乘教法进行限制,其下属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何一种教法的,但他们必须遵守本部派的戒律。
但大乘佛教与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及分别说部也有着很深的关系。
大乘三藏经典可谓博大精深,传统上分成五类,分别为华严门、方等门、般若门、法华门、涅槃门,称五大部。
《般若经》与《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都是重要经典之一。
随着公元前后印度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书面经典的大量出现,客观上为大乘教法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此时,马鸣,龙树等大乘菩萨纷纷出世,大乘佛法超过小乘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
佛灭400多年,马鸣菩萨出世,写了很多大乘论著,力倡大乘。
印度僧人龙树出世后,大乘佛教更盛行, 龙树菩萨着《中观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娑论》等,建立了般若中观派|中观学派。
大乘佛教中期 其后又有印度僧人无着、世亲创立“唯识论”,盛极一时。
中观论和唯识论被认为是大乘佛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唐义净法师《南海寄归传》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
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在印度南方,则是如来藏思想更为盛行,与唯识学派合流。
大乘佛教晚期 公元七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和瑜伽术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实践方式,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
在《佛说秘密相经》中,甚至提到莲华与金刚杵相合,“如是,当知彼金刚部大菩萨入莲华部中,要如来部而作敬爱”,“由此生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
”这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词。
称为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或者“密乘”。
此时的印度佛教已经被外道法的取代,意味着此时的印度的佛教真实义已经不存在了。
相对于密乘,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论部分称之为“显乘”。
由于密教和婆罗门改良后的印度教界限的混同,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燃灯佛和如来谁更厉害一些?在佛教中谁的地位更高
释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现在佛。
弥勒主修未来,为未来佛。
燃灯佛又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
只因他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后亦名燃灯。
根据《瑞应本起经》记载,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缺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
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的珍品。
燃灯佛在欢悦之际,给善慧童子授记,还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
还有另一种传说:在过去的无量劫中,善慧童子走在路上,正巧碰到了燃灯佛。
善慧童子发现前面地上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滩污水肯定会弄脏佛的双脚。
于是善慧童子赶紧上前,亲身扑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为燃灯佛铺出一条干净道路。
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善举,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佛教三世佛:一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佛为燃灯古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此为纵三世佛;二指三个世界的佛,即横三世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燃灯佛后有释迦佛接续传灯,释迦佛后有弥勒佛接续传灯。
而燃灯佛还曾为释迦牟尼佛授记,可以说燃灯佛亦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其身份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