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记:成吉思汗将铁蹄伸向欧亚大陆版图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蒙古第一次西征又称蒙古征服花剌子模战争,爆发在1219年,它标示著蒙古与中古大波斯外交和贸易失败的结果,也是“蒙古西征”的开始。

蒙军中亚后,于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干(Samarkand),其国王西逃,令速不台、哲别等穷追之。

因此蒙军便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Russ),于1223年大败钦察(Kipchak)和俄罗斯的联军。

另成吉思汗又挥军追击花剌子模的太子札兰丁,在印度河流域打败之。

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

蒙古军队的第一次西征使蒙古势力深入到中亚东欧等地,为后来的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1206年,统一了蒙古各族,并在斡难河(也就是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嫩河畔)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蒙古帝国就此建立,铁木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成吉思汗。

具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并不满足于已有的功业,他在成为蒙古帝国的最高统帅之后,带领他的大军南征北战,大肆扩张领土,以便为他的子孙拓展更大的疆域。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了一个450人的庞大商队前往西域,准备用珠宝和药材换回粮食和战马,然后向金国再次发动进攻。

然而,当这支商队走到花剌子模国的讹答剌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阿雷思河和锡尔河交汇处)时,却遭到了当地人的残酷屠杀…… 那么,花剌子模人为什么要把成吉思汗派出的商队全部杀掉呢?商队被杀之后,成吉思汗又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这个事件对蒙古帝国的历史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中亚古国 在分析这个事件之前,有必要对花剌子模国作一个简单介绍。

花剌子模是一个位于今日中亚西部地区的古代国家,位于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国土主要分布在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土地上,鼎盛时期还包括今天的伊朗、阿富汗的一些地方。

花剌子模曾经是的一个行省。

公元前5世纪,波斯军队远征希腊失败后,波斯帝国走向衰落,约公元前4世纪中期,花剌子模成为独立国。

后来,亚历山大大帝灭亡波斯,花剌子模隶属于马其顿帝国。

公元前后,印度的贵霜王朝强盛起来,统治了花剌子模地区。

这个时期从印度传入花剌子模地区,但是这里的居民长期保留着古老的宗教习惯,大部分人与伊朗人一样,信奉祆教。

3世纪,花剌子模脱离贵霜帝国获得独立,以后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经济比较繁荣。

波斯萨珊帝国时期,中亚为突厥所据,但是主权归属一直是波斯版图,花剌子模重新被波斯萨珊王朝控制。

7世纪时,被征服。

11到13世纪,受塞尔柱突厥统治,领土扩张到波斯、阿富汗一带。

1142年,西辽与塞尔柱人决战,塞尔柱人战败,西辽军侵入花剌子模,花剌子模被迫向西辽称臣。

西辽是辽国被金国灭亡后,由辽国大将建立的一个国家,史称西辽。

辽国是1125年灭亡的,在此之前,大将耶律大石率部退至漠北,后来又率部西征,于1132年到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并在这里登基称帝,号菊尔汗。

西辽建国后,耶律大石就开始大规模地对外扩张,在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征服了高昌回鹘王国(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

西辽兵进入花剌子模后,大肆屠杀当地平民,迫使其统治者阿即思称臣,每年向西辽进贡。

随后,西辽兵退出了花剌子模,花剌子模继续由阿即思统治。

1200年,摩诃末成了花剌子模的国王,仍向西辽称臣。

1204年,阿富汗古尔王朝入侵花剌子模,双方展开大战。

花剌子模在西辽兵的帮助下,打败了古尔人,并把对方赶出了花剌子模。

随着花剌子模国力的增强,摩诃末不甘心于自己的附庸地位,便停止了给西辽的年贡,而且开始征服整个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

1206年布哈拉汗国爆发了人民起义,摩诃末认为这是征服河中地区的大好时机,便率军进入河中地区,攻占布哈拉,镇压了人民起义。

摩诃末同西喀喇汗王朝的奥斯曼结成同盟,与西辽对抗,但被西辽打败,摩诃末退回花剌子模。

蒙古兴起后,乃蛮部被成吉思汗打垮,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又称古出鲁克)及大量部民逃脱。

他们奔往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内),从那里又越过天山到达库车(今新疆库车县)。

屈出律带领部下在库车山里,既无粮食又缺乏给养,而跟随他的那些人已作。

1208年冬,屈出律只好去投奔西辽王朝的菊尔汗。

当花剌子模的摩诃末起兵反对西辽时,西辽的属国、属部也起来造反,西辽处境困难。

这时,屈出律主动向西辽菊尔汗建议让他去纠集乃蛮旧部,以强大西辽。

西辽菊尔汗接受了他的建议,赏赐他许多财宝并封他为可汗。

屈出律东去之后,果然收拢了不少乃蛮士兵,又同其他部落结成联盟。

他率领这支军队进入西辽直辖领地,大肆杀戮和抢劫。

这个屈出律是个野心家,他秘密向花剌子模派出使臣,约定双方夹攻菊尔汗,以瓜分西辽的土地。

这样,屈出律和耶律直鲁古,屈出律出兵击败西辽军队,遂劫掠西辽的府库乌兹干(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乌兹根),又进攻喀喇汗王朝的古都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境内的布拉纳城),但被西辽军打败,士兵大半被俘。

屈出律北走,重新集结兵力,等待时机。

1211年秋天,屈出律趁耶律直鲁古外出狩猎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耶律直鲁古兵败被抓,屈出律攫取了西辽的政权,西辽国到此实际上就灭亡了。

《》记载,“乃蛮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指耶律直鲁古),而据其位。

”屈出律攫取西辽政权后,表面上对菊尔汗很礼敬,“尊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皇后为皇,朝夕问起居”,实际上是利用他来稳定自己的统治。

耶律直鲁古在抑郁悲意中生活了两年,于1213年死去。

屈出律为了取得契丹贵族的支持,娶了西辽王朝的一位公主。

屈出律本来是信奉基督教的,但在这位公主的劝告下,他由信奉基督教改信佛教,并且在全国大力推行佛教,打击伊斯兰教。

屈出律要穆斯林改奉佛教,至少要穿戴契丹人的服装,并强制推行。

屈出律的做法,引起当地人民的普遍不满。

1210年,摩诃末再次出兵,进入河中地区。

摩诃末为动员广大穆斯林支持自己,煽起他们的宗教狂热,抵制屈出律的统治,并宣布对西辽进行“圣战”。

他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打败西辽军队,并俘虏了其主帅塔阳古,从此摩诃末威名大震。

西辽在对付花剌子模国和西喀喇汗王朝的叛离而失败的同时,它在各个属国的官员也日趋腐化。

东部的高昌回鹘王国于1209年杀死西辽王朝的监督官投靠蒙古国;1211年,葛逻禄部首领阿儿斯兰汗也投奔成吉思汗。

这样,西辽王朝只剩下东喀喇汗王朝这一个附庸国。

后来,东喀喇汗王朝也起兵造反,菊尔汗出兵镇压,并把喀喇汗王朝的穆罕默德俘虏,囚禁于巴拉沙衮,才稳定住局势。

但是这时西辽王朝的直辖领地,已经与全盛之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中国古时候历史上悲惨记录的五大乱世

所谓乱世是指无中央政权或者是中央政权式微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导致军阀混战。

它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持续时间长;2.对后世影响大。

因此有些朝代的更迭战争并不属于乱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乱世是、鼎立、、和近代军阀割据。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

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

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

他任用,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

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

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

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

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

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

楚又向北发展。

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

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

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

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

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

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

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

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

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

「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

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

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

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

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

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

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

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

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

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

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

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

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实际上有七霸,与战国的七雄总量相当。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

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期(前475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於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

关於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家有不同的争议。

《》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定战国的开始於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请参见秦统一中国之战。

战国的名称来自於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诸候混战,社会非常不稳定。

战国初期中国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但小一些的很快都被吞并了。

剩下来的七个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

参考: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土地战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在这个时期铁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铜器,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来耕地。

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快。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他们的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秦国的变法为秦吞并其馀六国创造了条件,史称。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

的墨家,韩非的法家自立一见,庄子发展了的道家学说,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匈奴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

蜀,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二、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国鼎立是中国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

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

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等割据势力,降、逐,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后来又在中任用谋士火烧势力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无策,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

曹操对江东。

在刘备谋士与谋臣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

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

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韩遂等部,又命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刘备大将攻打襄樊,擒,斩,围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解樊城之围,曹操又采纳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三国正式开始。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

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吴。

222年,被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222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

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大权。

炎兴元年(263年),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迫曹魏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

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大举伐吴,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三、东晋及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

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

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

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

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

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

公元311年,大将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

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公元386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的运筹下,谢石、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的决定性胜利。

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

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

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

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

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

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建立的魏、丁灵建立的魏、武都氐帅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

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4世纪下半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公元383年,苻坚领兵80万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最终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了再度陷入和军阀混战壮态。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

自魏、晋、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四、五代十国 (公元907-公元979年) 唐末,籓镇之祸,宦官之乱,,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

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

自唐末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於开封。

朱梁以后,继起的朝代,分别是唐、晋、汉、周,与梁合称为五代。

除五代外,当时中国南方境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割据势力,即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汉、南唐、荆南、北汉等十个王朝,统称为十国。

史称五代十国,但实际的国却不止十个。

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朝,改进了的一些政弊,后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后唐所灭。

后唐有比较开明的皇帝唐明宗实施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使社会出现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后继者榷被他的女婿以为代价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灭。

石敬瑭认比他年纪小的契丹帝为父,被契丹帝册封为大晋皇帝,定都开封。

但源源不绝的财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国库,以至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广的建议下以向契丹称"孙"不称臣的借口,企图改变对契丹的依付关系,但契丹人用挥兵南下灭后晋,虏石重贵来作为答案,并在开封建立大辽,耶律德光自立为帝。

后晋灭,但辽政权无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从益为中原之主,太原杀死李从益,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建立大汉帝国。

他的儿子刘承佑因杀大将不成榷被郭威所代为大周,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后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们的经营下,后周渐强,并逐步统一中国,但郭荣的继承者是七岁的小孩,无力掌管天下,终大将在陈桥被手下黄袍加身,代周立宋。

后来宋王朝在赵匡胤的经营下,终统一中国,结束五代时的大分裂。

甲午风云 五、清末及民国时期(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 的闭关锁国使得国家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军阀混战、国共十年内战、、解放战争,这个时期的历史就是由战争组成的历史。

这个时期是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奋争史。

这个时期的影响深远。

随机文章韩国古代建筑简介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伤天害理命格差的人葬进去将引发横祸蛟龙号到底在隐瞒什么,深海底发现未知生物/疑似巨型真龙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国为什么不探索火星(2020年发射探测卫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合答安爱成吉思汗为什么不愿成为他的妃子?

合答安皇后是的妻子,为人心地善良,铁木真逃到她家时,合答安将铁木真藏起来,并且巧妙的阻止了追赶的人的搜查。

这种冒着危险搭救的行为让铁木真心存感激,且当地有遇客婚的习俗,铁木真对合答安发誓,如果能活下去就娶她为妻。

合答安知道铁木真当时已经有了婚约,她只有一个心愿就是铁木真能够活下去,自己可以伺候他一辈子,这样自己就已经满足。

在合答安成年后,铁木真和她再一次见面的时候,铁木真已经成为蒙古帝国的可汗,而合答安却已入中年,铁木真的手下还杀死了她的丈夫。

虽然分离多年,但两人都没有忘记彼此,铁木真的心中充满对合答安的愧疚,提出娶合答安为妻的想法,合答安虽然深爱他,却拒绝。

她是为爱不求回报的人,她知道铁木真需要年轻貌美的妻子来缓解压力,而自己已经。

合答安想为他做奴仆,伺候他,于是她以这种身份成为的家庭成员。

作为一个帝王,成吉思汗的后宫是充实的。

虽然合答安皇后不算漂亮,但她的善良和救人时的品格,让铁木真念念不忘。

虽然合答安想要做奴婢,但成吉思汗最后还是纳她为侧妃,没有把她当做奴仆。

她成为妃子后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深得人们的喜爱,死后被后人尊为皇后,以上就是合答安皇后的介绍。

合答安怎么死的合答安是成吉思汗的恩人和情人,在成吉思汗尚未崛起之前,合答安曾经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救过成吉思汗一命,因此成吉思汗从始至终,都对合答安抱有感激之情。

那么合答安是怎么死的呢?曾经成吉思汗被塔里忽台追杀,他逃到了合答安的家里,被合答安藏在干草堆里藏了起来。

当塔里忽台的人赶来时,合答安骗过了他们,救下了成吉思汗。

两人也因此产生了情愫,成为了情人。

后来当成吉思汗再见合答安的时候,合答安已经年近四十,而且也已嫁为人妇。

巧的是,合答安的丈夫被成吉思汗的部下杀害了,成吉思汗便提出要纳合答安为妾。

但被合答安拒绝了,她甘愿成为成吉思汗的一个侍女。

但是成吉思汗对她依然十分尊重,从来也没有把她当作侍女看待过,给她的待遇也超过了一般的妃子。

后来,在成吉思汗的皇后去世后,合答安成为了皇后。

她已经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皇后了。

合答安有个哥哥名叫赤老温,是蒙古的名将,合答安和哥哥一起,帮助了成吉思汗建立霸业。

此后史料中对合答安的记载很少,但是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合答安最终是的。

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有几点。

首先,在合答安当皇后期间,蒙古帝国正是逐渐壮大的时期,对外征战几乎很少有打败仗的时候,因此合答安皇后不可能死于颠沛流离之后。

其次,成吉思汗对合答安可谓是感恩戴德,或者说他对合答安的感情,报恩甚于爱情,甚至还赐了合答安家族一张九罪不罚的免死铁券,因此合答安也不可能死于蒙古后宫的斗争之中。

在合答安之后,成吉思汗还有几个皇后,因此合答安死于成吉思汗之前。

这对于合答安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深爱成吉思汗一生的女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丈夫死在自己之前呢?成吉思汗 合答安成吉思汗合答安渊源颇深,少年时的合答安为人宽广、心地善良。

一次成吉思汗铁木真被泰赤乌人所擒获,后来逃到合答安的屋子里,急中生智的合答安让成吉思汗钻入羊毛堆中,追赶的人想要搜查羊毛车,合答安却说:太阳这么大,天气这么热,羊毛堆中能藏人么?这时追赶的人才离开。

二人在羊毛堆中度过了一夜。

之后成吉思汗离开了合答安,便开始南征北战。

成吉思汗合答安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后来合答安来到了成吉思汗的身边,她心中忘不了铁木真,无数次为了铁木真的平安而作祷告,祈祷上天保佑成吉思汗,也为成吉思汗的成功感到高兴。

成吉思汗也没有忘记合答安,但是部族的人却杀死了合答安的丈夫,成吉思汗心中愧疚,便想纳合答安为妃,实现自己年少许下的诺言,而合答安深爱着成吉思汗,但是正因为如此,合答安回绝了铁木真,合答安知道铁木真需要年轻的女子来缓解杀戮带来的压力,而自己也配不上如今的成吉思汗。

但自己还是实现最初的心愿,侍奉成吉思汗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奴婢。

并与成吉思汗的正室相处融洽,敬爱有加,成吉思汗的家人也没有因为合答安的介入而对她产生排挤,相反对她彬彬有礼。

成吉思汗合答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便是成吉思汗与合答安之间的故事。

随机文章美国黑鹰战斗机简介,最先进海军直升机(531万美元一架)通灵外道魔像条件,必须具备轮回眼(仅长门斑带土通灵过)什么人可以葬在龙脉上,十世善人/紫薇命格才能葬在龙脉上(出皇帝)可怕的太阳系皮壳理论,人们看到的太阳系都是假象(阴谋论)水星为什么不能住人​,水星不适合人类居住环境(昼夜温差巨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西征记:成吉思汗将铁蹄伸向欧亚大陆版图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