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清朝规定皇帝的后宫不能有汉朝女子,但是乾隆皇帝却打破了这条规则,迎娶了汉人女子,乾隆是怎么做到打破这条规则的呢?其实乾隆皇帝应该算是一位非常重感情的皇帝了,富察皇后的死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情感打击,中间还一度30年没有在立皇后,所以乾隆皇帝这感情这方面是要比很多其他皇帝更加深情的。

当然这也和他敢于打破规则有关。

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近日,于正策划和编剧的作品《延禧攻略》热映,引起了很多人的吐槽与讨论。

剧中涉及了复杂的宫斗,但是并没有触及乾隆朝后宫最敏感的问题——汉族妃嫔问题。

这个问题在乾隆时期是个相对忌讳的问题,但是也是引起内斗的导火索。

乾隆皇帝时期,后宫中有不少汉族的宫女、嫔妃,这打破了“宫内不蓄汉女”的大清祖训,那么乾隆皇帝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这样的制度是从康熙时期才明确下来的。

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满族人入关初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让满汉通婚。

顺治皇帝为了安抚明朝遗民,鼓励满清皇室的女子,嫁给明朝的降将,以维系满汉的关系。

同时,顺治皇帝还将汉族普通人家的女子石氏迎入后宫。

这就是顺治的政策“稽古制选汉官女备六宫”的直接反映。

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到康熙时代,满汉矛盾非常明确地激化了。

满族人享有很多特权,居住在一定的区域,负责政府规定的行业工作,如当兵等,国家给予钱粮。

满族人垄断了很多权力,导致汉族人与满族人的矛盾越来越大。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清皇室颁布了宫内不蓄汉女的祖训。

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满八旗子弟家的女子不仅数量有限,姿色也达不到皇帝审美的要求,无法满足乾隆皇帝的需求。

于是,乾隆皇帝私下里安排心腹大臣,到处收罗汉族家的女孩子,将她们送入后宫。

这些汉族女孩子经过乾隆心腹一系列的运作,最终被合法化。

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合法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入旗,另一种是抬旗。

当时在旗的有内务府三旗,以及满族八旗。

汉族户籍的女子可以加入内务府三旗,于是在身份上就从汉人变成了旗人。

另一个方式是抬旗,是把满八旗后五类抬高到前三类,或者将内务府三旗抬高到八旗中的相应高位。

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关于乾隆帝的怡嫔柏氏,据《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怡嫔柏氏,柏士彩女。

乾隆六年封为嫔。

二十二年薨。

”在这段记载中,并没有提及柏氏是汉族出身还是满族。

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不过,乾隆五十八年总管内务府上奏的《为正黄旗冝品常在娘娘及家人入旗清册》中记载:“正黄旗通源佐领下查得本佐领下冝品娘娘于乾隆七年奉旨入旗,于二十二年五月薨逝。

”史学家考证,所谓的“冝品”,其实就是“怡嫔柏氏”。

可见,她的家族是从汉族入旗的。

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尽管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表示乾隆后宫到底有多少汉族妃嫔,但是通过乾隆入旗、抬旗的制度可以看出,这个数量应该是比较大的。

尽管有祖训,但是从乾隆开始,这个祖训是名存实亡的。

为了满足帝王的私欲,大量的汉族女孩被纳入旗人的身份,为皇家贡献青春。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满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清朝皇帝后宫不能有汉族女子?乾隆皇帝是怎么打破规则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