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吃?
【千问解读】
我们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在说吃土吃土这个事情,但是其实这都是调侃的,因为谁会真的穷得去吃土啊,但是其实在历史上还真的是有吃土这一说的,话说“观音土”这个东西就能吃,那么观音土为什么能吃呢?还有这个观音土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真的是土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不要错过了!
观音土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中并不罕见,特别是大饥荒之时,经常有记载,人无颗粒之食,而后食野菜,无野菜而食树皮,无树可剥时便食观音土,再之后,这幅人间惨相便进一步恶化,人相食,绝对是现在想不到的一种惨相。
土这种东西,作为和人接触最多的自然物质,人们命名它基本上是以直观的视觉信号辨别的,如《禹贡》中“厥土青黎”、“厥土黑坟”、“厥土惟白壤”,都是以颜色分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黄土地,黑土地,紫色土,砖红壤之类的。
以观音之圣名来称呼一种土,是很罕见的。
之所以出现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这种土有着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
色白。
白色的土,给人一种不是土的感觉。
性软,有滑感,加水后能变成糊状。
这些特性,加上白色的外观,极容易使人联想到一样东西——面粉。
自然存在的观音土
简单萃取后的观音土粉末
二、化学性质
主要化学成分:Al4(Si4O10)OH6 。
其实就是常说的硅铝酸盐,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物质为氧、硅、铝、铁四种元素,这个白色的观音土,就是硅和铝的氧化物。
为什么地壳中含量最丰富,就是因为其性质稳定。
不易被消化吸收,也不会分解为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所以少量食用可以产生一种饱腹感。
以上两种特性,使这种土青史留名。
灾荒频发,饥馑常见的华夏大地,就有灾民在地表上所有能吃的都尝试了一遍后,将目光放在这种像面粉一样的东西上,稍加尝用后,觉得味道还不错,身体也没有立刻出什么问题,还有一种填饱肚子,止饿的效果,因此就以为这是上天派来造福饥民的神物。
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观音以仁而知名,故众人便将这种土,命名为观音土。
观音土少吃点对身体并无大碍,但是大量食用,就会积滞体内,最终使人肚胀而死。
过量食用观音土的后果
这种土,在古代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车成坯,塑成型,烧成瓷器。
因此观音土的另一个名称就是瓷土。
在现代还有一种药,名字叫蒙脱石散,主要成分就是观音土,利用其止涩之性,治疗拉肚子。
在河南省济源市,至今还有一种出名特色小吃,名曰土馍,就是用观音土烘焙的面块,颜色似土,清香可口,含铁、锌、钙、钾等多种微量元素,有补脾止泻之效。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要实行北伐?真相是什么
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称帝后鼎立之势形成,曹魏雄踞北方,天下十三州占其九,土地肥沃,经济发达。
再看蜀汉这边,“”后,仅剩益州和汉中两地,无论人口还是疆域,曹魏对蜀汉有着碾压般的优势。
外部压力驱动,内部矛盾重重,唯有北伐才能扩大生存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选择北伐。
至于说北伐胜算很小,这点我是不赞同的,曹魏虽然占据天下十分之七,但本身还是很难的,东边有,西边有诸葛亮,北方还有鲜卑族。
曹魏为了防守,在幽、并、青三州投入十万兵力,纵使国力强盛,三条战线的日常消耗也吃不消。
诸葛亮为了筹备北伐,在汉中大力发展农业,蜀汉经济稳步提升,兵力达十数万,这是北伐的底气。
孙十万屡次攻打合肥,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消耗了曹魏综合国力,战线防守重心也转移到东线,这是北伐的时机。
综上所述,蜀汉北伐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东吴派陆逊进攻江夏,如果能在街亭挡住,诸葛亮趁势攻占陇西,随后联合羌人,便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可惜的是马谡兵败,陆逊石亭大败曹休后,放弃最佳进攻时机,只是逆转了攻防形势,对曹魏东线的损伤并不大,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强夺陈仓,因为曹魏早做准备,自身又粮草不足,只能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迫使郭淮不战而退,小胜一局。
第四次北伐大破魏军,斩首三千,无奈天不逢时,连续的阴雨天气阻断粮草后勤线,诸葛亮只能撤军。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打算和曹魏打持久战,待局势明朗后直取长安。
仅百余天后,诸葛亮病逝,北伐再次不了了之。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诸葛亮五次北伐最初都具有一定优势,只是时运不太好,并不是成功率低。
到了时代,原先随先帝征战四方的精锐日渐凋零,屯田也比不过曹魏,闭门发展基本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不是姜维穷兵黩武,而是被逼无奈。
姜维在洮西大破王经,取得的战果诸葛亮都未曾做到,因此即便到蜀汉后期,北伐也具备很高的成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藩之乱是如何发生的?本质的真相是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