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真的喜欢武则天吗?为何要让其在感业寺苦等3年?
【千问解读】
唐太宗52岁因病驾崩在了含风殿,而他的才人武则天却正是大好年华的时期,芳龄25岁。
自从李世民病逝之后,武则天便过上了“灰色”的生活。
李世民的一生诸多功绩,若是还能多活20年的话,那么贞观之治这种繁盛情况就能多持续20年之久。
不过,要是这样的话,那李治与武则天的爱情故事,便不会被后人所知了。
自从征讨高丽回国,李世民就因风寒引发了严重的血管疾病,很快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死的早,说白了也怪他自己,如果,他的病在当时能得到妥善的医治,还是可以得到缓解的,但是,李世民却是有病乱投医。
他迷信道士的丹药,认为长期服用“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甚至,还向玄奘法师咨询长生不老之术。
而这一切的迷信,非但没能让他长生,反而,加快了他的死亡。
这期间,群臣建议病重的李世民去终南山翠微宫休养。
考虑到皇宫地气太重,不利于恢复,李世民决定出发。
但是,李世民刚刚踏进翠微宫,他的病情便再度发作了。
公元649年,李世民叫李治到他的床榻前,侍奉在册的还有才人武则天。
没过多久,李世民便感觉大限将至,把宰相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到翠微宫内交代后事。
次月,李世民逝世。
李世民闭眼后,长孙无忌便秘密安排李治回宫稳住大局,而他则亲率大队护送李世民的灵柩回京。
在两路人都抵达京城之后,才昭告天下李世民去世的消息。
五天后,李治登基,即历史上的唐高宗。
李治继位后,忙碌的事情有很多。
一方面,要筹备父亲的丧事;一方面,要着手处理政事。
对于这些,他深感陌生,只好抓紧学习,尽快跟上步伐。
对于军事国政,李治十分专注,丝毫不敢懈怠。
他知道,这是父亲留下的超级“帝国”,必须高举父亲的治国大旗,以仁爱之心去治理。
而李治也在心中也默默立志,要将大唐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封建帝国。
随着李世民的去世,武才人被迫出了宫。
而对她念念不忘的李治并没有忘记曾经对她许下的承诺。
他也想把武则天留在身边,只是,暂时没这个条件,他有自己的苦衷。
具体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把武则天留在身边,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名声,虽然,父亲也曾将薛婕妤留下,但是,那都是为了工作,而自己留武则天全然是为私情,且他们的私情,完全上不了台面,那是为世人所不齿的。
第二,李治没有父亲的气魄,他不敢留下父亲的女人,这是需要勇气的。
第三,刚刚继位的李治,政局尚不稳定,一切都需要他慢慢梳理。
李治深受托孤老臣的教诲,他没时间也不敢造次,所以,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不敢有非分之想。
如此说来,李治没办法,也不敢留武则天在自己的身边。
其实,此时的李治与武则天充满了痛苦与无奈,毕竟,他们两人一往情深,怎料无法厮守。
武则天对李治是有感情的,至少很思念他,盼望着他能接自己回宫。
之后,她为李治写诗,附上了自己的一条石榴裙,仿佛在提醒李治她的存在: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代:武则天·《如意娘》
接下来发生的事,正如武则天所料。
李治看完情诗后,马上回信说要来见武则天,回想起曾经的那些承诺,令李治羞愧不已,决定立马带武则天回宫。
怎料,李治再次被残酷的现实所禁锢,他还是没法去见心爱之人。
作为儿子需守孝三年,只有在父亲忌日的这天他才有机会去寺庙里进香,才能见到武则天。
尽管困难重重,李治还是见到了武则天,这足以证明,二人之前是有书信来往的。
公元650年五月二十六日,是李世民的周年忌日,这是武则天翘首以盼的日子,因为,二人决定在这天会面。
李治说服群臣是很难的,因为,感业寺并不是李世民的陵墓和宗庙,那么,为什么还特意到这来进香?是要给大臣们解释清楚的。
谁也不知道李治是怎么说服大臣的,这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也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
可惜,一年不见李治变得风华正茂,而武则天却因寺庙清苦而憔悴不已。
两人见面只有默默落泪,耳边响起无穷的抽泣之声,互道衷肠,互说思念,这样的场面,着实令人感动。
因为,李治能排除万难来看武则天,就证明他是个有情义之人,遵守了自己的诺言。
他的出现,给了武则天莫大的鼓励,她知道自己重返皇宫的机会来了。
这时的武则天依稀感觉到,背后的皇宫在向自己招手。
李治对武则天的情谊,被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于是,她便主动向李治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而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
入宫前,武则天已经怀孕,入宫后,她便生下了儿子李弘。
都知道,武则天工于心计,心狠手辣。
武则天回宫后,迅速打败了萧淑妃,获得了李治的宠爱。
至次年(652年)五月,武则天被拜为二品昭仪。
之后,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了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并参预朝政。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
古时候武将为什么都喜欢收义子 一本万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义子,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愿结成父子关系。
这种关系有点类似于拜把子,,即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由组合在一起,成为亲人。
但不同的是,拜把子是兄弟相称,认义子则是父子相称。
其实,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也有,说白了就是认个干亲、干儿子、干姑娘、干爹之类。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时,对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守护大隋江山的杨林印象比较深刻,但并不是关注他的武艺,而是对他广收义子的行为感到好奇。
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有发展潜力,便将其收为义子,就连大唐功臣也做过他的。
在关帝庙里,我们会看到关帝塑像旁边有另外两员大将的雕像,其中一个是的贴身保镖,另一个则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在末年的时候,统治无能,社会动荡,各路枭雄纷纷涌现出来,在全国多地组建了起义军。
虽然,义军所处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义军的将领却有一个不约而同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收养义子。
其中,开国,当初闹革命的时候,也钟情于收养义子。
他收养的义子,前前后后不下十多个人,比较熟悉的有:、平安、朱文刚、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
在朱元璋众多的义子中,有两个人最为出名,一个是外甥李文忠,另一个是一直驻守云南边陲重地的沐英。
朱元璋从皇觉寺走上造反的道路后,那过得就是刀尖上舔血,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日子。
家中虽然也有亲人,但由于战乱连年,死活也没有办法管。
再加上,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朱家的兄弟姐妹死得也差不多。
在1354年,朱元璋的革命初见成效,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了震慑一方的起义军势力。
这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
朱元璋的姐姐、哥哥都死了,由于朱元璋当时手里有兵权,所以,这两个孩子前来投奔,希望能有一个活下来的希望。
当时,外甥虽然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却连个大名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名“保儿”。
他见到朱元璋之后,就一直用手拽着舅舅的衣服玩耍,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见到亲人,孩子担心舅舅会走掉,所以,不敢离开他。
孩子天真的举动,让一向冷酷的朱元璋也感叹:“外甥见舅如见母也!”一来是亲姐姐、哥哥家的孩子,来了自然要收留;二来赶上战争年代,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
所以,这个时候,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来,朱元璋自然要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此外,中国古代的将帅,很多人都喜欢收养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以及思想的影响。
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靠血亲或姻亲维系。
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更为重要,自己的儿子最放心。
可是,一个人的生育能力有限,就算广纳妻妾,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儿子。
而且,社会动荡,就算生出儿子,能不能养大成人,还不得而知。
像朱元璋这样,生了几十个儿子的,已经了不得。
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
更何况,在战争年代,死伤是常有的事情,上战场就等于去冒生命的危险。
所以,作为一个父亲来说,看着儿子冲锋陷阵,身处险境,自然于心不忍。
因此,找个义子替自己卖命,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儿子”呢? 那些在混战中,失去亲人,幸存下来的孤儿们,便成了很好的收养对象。
这些孤儿们,可以说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
这样的人,经过细致耐心的培养,完全可以成为担当重任的将军。
因为,他们从小父母双亡,独自一人到处流浪,为了能有饭吃,保住命,受尽了欺凌和漂泊,所以,这样的人,会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更念恩情。
此外,这样的人,一旦被某个头领收养,并认作义子,基本上都会誓死效忠。
所以,后人对元朝末期诸多头领广收义子的行为,给出了“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的评价。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比如:过去的农村,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总觉得不太牢固,所以,要么定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
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儿女亲家,怎么办? 那就认干亲,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有了虚拟的血亲关系。
总之,就是利用人为的方法,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打造”成亲属关系,否则,哪怕是再好的朋友,也不会放心。
朱元璋收了那么多义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但是,要想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踏踏实实给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
所以,朱元璋不仅让外甥跟着自己,还按照朱家家谱给起了新名字,叫“”。
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那不就更亲了。
此外,沐英、何文辉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但是,在大明建立后因其,皇帝便特赐恢复原姓。
都知道,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非常大的一种殊荣,相当于给了他们光宗耀祖的机会。
但“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自然更加放得开手,犯不着像担心亲生儿子一样,顾虑其安危。
所以,在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的这些义子冲锋陷阵,死了不少。
但是,到了的时候,这些曾经,幸运活下来的义子,却成为了统一之后,皇室的心腹之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能在那么激烈的战斗中保全性命,获得功勋的人,必定是大将之材。
但是,功劳太大,难免被人担心功高盖主,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
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常玉春,且自己是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为人低调,做事从不炫耀。
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还是卷入了皇权的争夺战中,与朱家进行了一顿厮杀,最后以失败告终。
沐英是众多义子中得了善终的一个,他很早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远离了祸端。
去世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度。
几年后,太子又去世了,他伤心大哭,后得病去世。
早年,沐英在朱元璋帐下陪伴的时候,干爹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
所以,义子们常常因为做错事情被责罚,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才减轻了处罚。
可以说,这两个人,沐英已经将其当作了亲人,他们的死,自然对其打击甚大。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两个人一死,在这偌大的朝廷中,就少了给自己说话,维护自己利益的重量级人物。
而干爹朱元璋是何等的暴躁,想必作为义子再了解不过。
虽然,沐英已经在边陲驻守多年,但是,对这个的干爹,他还是非常畏惧的。
从朱元璋广收义子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在古代,收义子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用人的时候,用来代父杀敌,和平时期就,想想这些义子也真是够凄惨的。
参考资料: 【《明实录·太祖卷》、《剑桥中国史》、《·沐英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秦国的贵族和平民都喜欢黑色的衣服呢?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