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们有什么工作为什么能养那么多人?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电视剧里面看到,有很多每天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做的王爷,他们虽然每天很闲,但是却能够拥有一个很大的王府,王府里面有很多人,这些人的吃喝全都在王府里,而且每个月还要有工资发放,这一切开销都是王府出的,那就很让人奇怪了,这些王爷们看起来每天也没什么事做,为什么能养活这么多人?古代的王爷到底是不是有工作的呢?

王爷们有什么工作为什么能养那么多人?

1.清朝王爷的工资

首先讲一下清朝官员的工资,清朝官员的工资标准沿用了明朝的规矩,各方面的待遇都比较差。

正一品的高官每年的俸禄才180两银子,七品知县一年才45两银子。

这点银子也仅仅足够几天的开支,远远无法满足官员奢靡的生活。

所以说,官员们根本不靠这点钱养家,官员们贪污腐败的手段比比皆是。

一个知县每年名义上的工资为45两银子,但知县每年的实际收入最少也有1000多两,这还是相对清廉的知县。

如果是贪得无厌的那种,每年几千两不是问题。

毕竟像海瑞那样的官员太少,所以被大家所纪念。

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也是清朝的清流领袖,属于标准的清官。

翁同龢一年的工资就是180两,但翁同龢家一年的开支最少也得4000两以上,问题来了,翁同龢的钱哪来的。

我们回过头来讲清朝的贵族们,清朝的正一品官一年的工资为180两,亲王一年的工资为1万两,是正一品的50倍以上。

郡王每年5000两,也是正一品的20多倍。

所以说,皇家贵族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开支方向。

请注意,每年一万两根本不够王爷们挥霍。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十胤向户部借了25万两银子。

要知道,10两银子就够普通农户生活一年。

王爷们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其他的收入。

比如城外的皇庄、城内的各种店铺,这都是王爷们的财产。

那些已经开始处理政务的王爷们,地方官每年还会有数额不低的孝敬。

所以说,王爷一年的收入最少也能达到几十万两。

在清朝末期,庆亲王奕劻堪称贪得无厌,一年收入上百万两银子没有问题。

当时,一艘铁甲舰也就是几十万两银子。

由于清朝没有钱购买,最后被日本买走,成为了日本的吉野号。

面对国库亏空的情况,清朝的那群王爷们各个慷慨激昂,但没有一个愿意拿出自己的家产。

按照水师提督丁汝昌的计算,如果朝廷能下拨500万两银子,那他就能把北洋水师的规模扩大一倍。

有的王爷除了拥有店铺和皇庄之外,还插手暴利行业。

比如老九胤禟的门人任伯安,担任了江苏巡盐道,每年能上交百万两银子。

其实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这群王爷都是立刻衰败。

按照一个军阀的话说,现在啥王爷也没有司令说话好使。

很多王公贵族都吸食鸦片,最初变卖耕地和店铺,然后是各种古董和家具,最后连自家的王府也卖给了当铺。

到了30年代,除了醇亲王载沣家族情况还可以之外,其他王爷都已经落魄不堪,有的王爷甚至想去挖自家的祖坟。

在40年代,有一位郡王以卖煤球为生,被戏称为煤球王。

王爷们有什么工作为什么能养那么多人?


2.古代王爷有什么工作

早在秦朝,中国就已经有了给皇家贵族封“王爵”的行为。

但是一直到汉代,才开始给皇帝的儿子,即皇子们封爵。

此后这个习惯就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到最后甚至王爷这个爵位还可以世袭。

那么,王爷们的生活究竟如何呢?下面来为大家揭晓。

在有些朝代里,王爷的权力甚至可以跟皇帝相并肩。

历史上汉初的诸侯王,清朝的摄政王,这些王爷的权力都步步紧逼皇权。

而也有也有一些朝代的王爷,尽享荣华富贵,但却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像是明朝的王爷,就如终生圈养的小绵羊一般。

还有一些没那么幸运的的,甚至可能地位跟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也有最悲惨的,就是那些被囚禁又或者是掉脑袋的王爷。

首先要清楚,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被封为王爵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

王爵是个很高的爵位,也就意味着王爷们会有一份不错的俸禄,拿着这些优厚的俸禄,王爷的生活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也有一些王爷可能是没有俸禄的,但是会有封地的,所以即使这些王爷们没有俸禄,但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收取租税,仍旧可以过着不错的生活。

例如明朝的藩王,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修建王府,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丝毫不逊色于明朝皇宫。

要是跟王府比起来,那西欧的城堡比起来就寒酸了不少。

在古代王朝,一个规格足够顶尖的王府可以说相当于欧洲一座完整的城邦。

在王府里,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场所,游玩、读书、涉猎等等可以满足王爷们的日常需求与消遣。

他们可以终日待在王府里,不踏出王府一步也不会觉得无聊。

如汉代刘氏诸侯王,仅仅依靠着封地里的租税,手里的钱就比国库还富有,过的生活比皇帝还潇洒。

而那些没有封地的王爷,即便是拿着朝廷的俸禄,过得也很不错。

毕竟作为皇家贵族,朝廷绝不会亏待王爷们。

像是晚清的醇亲王,能够接触到许多常人无法接触的新事物。

什么电话、汽车在当时算是相当高科技的物品,王爷都能提前享受。

但要是一些无封地,有实权的王爷们来说,日子可能就没那么随意潇洒了,皇帝给予他们这个爵位,就是要求他们来帮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

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皇帝会给王爷封一块地,并且给他们配置好完整的工作系统,人、财、物都会提前准备好,然后让王爷们带领着一群官员大臣一同工作。

如果刚好是皇帝特别重用的王爷,那就更辛苦了。

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以工作为主,私人消遣娱乐时间就会大大缩小,变得少之又少。

就拿清朝的庆亲王奕劻来说,平日里肩负着各种任务,日常消遣时间特别少,工作之余也就只能打打牌吃吃饭。

其实可以说吃饭打牌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通过各种饭局来结交权贵,打牌也是为了哄慈禧开心。

总的来说,王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时间,没权力,只能享受荣华富贵,消遣时间,虚度光阴;还有另外一种王爷刚好相反,有权利,没时间,权力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工作之余还要参加饭局,与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没有前一种王爷的奢侈无聊,但也相对来说过得比较辛苦。

王爷们有什么工作为什么能养那么多人?


3.王爷是什么

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

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

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如韩信等。

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

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

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

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

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

后世开始沿袭设置。

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

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

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

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

金、元沿置。

清代时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

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

有没有权力要看是什么情况,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在权力上,就看皇帝让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色呢?

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

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反义词吧,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

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反义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欢迎大家分享  进步的反义词:  落后、后退、倒退、停顿、落伍  词语注音  jìn bù  英文翻译  (向前发展) advance; progress; improve; step foreward; move foreward  基本词意  (1) (动) 人或事向前发展;比原来好。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作谓语)  (2) (形)适合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的。

进步思想。

(作定语)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进步造句:  1、参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长起来的;学习的进步是一点一滴聚起来的。

  2、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眼睛是知悉现代进步与发展的专家。

眼睛看齐了世界的狂飙,自己也是不会落后的。

眼睛看齐了知识的飞越。

自己的头脑也不会是一片空白与虚无。

眼睛看齐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哲理,自己终究会成为一位令人眼亮的举足的人物。

  4、音乐,是人类时代进步的象征,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个时代的音乐,音乐永远都是人们追宠的对象。

我也非常的喜欢听音乐,在不同的心情里挑选着不同的音乐。

  5、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

  6、做老师很辛苦。

但只要看到学生的进步,他们会忘掉辛苦,心里会由衷的高兴。

老师经常的鼓励同学:“努力点!坚持努力就会有收获。

”可谓是燕儿吐哺,高风亮节啊!  7、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9、只要有梦,我就会不松懈的奋斗下去;只要有点滴进步,我就会更加的努力;只要我永不放弃,成功的希望就会一直陪伴着我。

  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文明的象征;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唯一一把金钥匙;书,是横渡智慧神河的一叶扁舟;书,是攀登上科学之巅的一条山路;书,是至高无上的。

  11、火对人们来说,是进步的象征。

有了火,人们不再茹毛饮血,从此懂得,火烧出来的食物更加美味,更加营养。

  12、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13、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14、胜利不是战胜敌人,而是提高自己。

我们只要每天进步百分之一,那就是成功。

  拓展延伸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2、我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进步就是退步。

  4、这学期,小林在学习上有明显的进步。

  5、希望你不断努力,祝你不断进步。

  6、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敬仰的导师。

  7、树立新风,破除陋习,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8、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9、表扬是鼓励进步的手段,不是目的。

  10、开学以来,我们班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11、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老师的心里非常愉快。

  12、鲁迅先生一向关心和爱护进步青年。

  13、开学以来,小林在学习上确实有很大进步。

  14、这学期,小刚学习用功,进步很快。

  15、一个人有缺点就不要怕别人指出,否则,永远也不会进步。

  16、只有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17、学习的进步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18、作为新教师,姐姐能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因而教学工作进步很快。

  19、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仰望的文学家。

  20、对同学微小的进步,老师也给予肯定和鼓励。

为什么说丢荆州的是关羽,却是诸葛亮造成的?

提出《隆中对》后,随即加入集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开始了他从事政治、军事斗争的一生。

他辅助刘备,贯彻《隆中对》的路线,取得许多重大的胜利,直至以益州为根据地,建立稳定的蜀国。

但他始终没有达到复兴汉室、卒成霸业的目的。

这固然是由于魏、吴力量的强大,然而与诸葛亮在斗争中犯了某些错误,特别是在荆州问题上措置失当,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隆中对》的路线,首先是夺取荆州。

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占据了荆州,谁就可西进四川,东下三吴,为统一中国打开通路。

然而从刘备与的关系来说,荆州既是双方矛盾的焦点,又是建立联盟共同抗曹的交点。

网络图片 刘备不取得荆州,就没有立足之地,不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孙权就不会重视与他的联盟;若刘备不与孙权联盟共破,任何一方都难以夺取荆州,夺得了也难以保住,这是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怎样夺取荆州,如何保住荆州,是刘备集团始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犯了急躁冒进和重益轻荆的错误。

起先是夺取荆州时急躁冒进。

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指向荆州时,盘踞荆州的病逝,内部随之发生分裂。

以长子刘琦为首的一派倒向刘备一边,这支力量不大,且屯驻在夏口(今汉口,属江夏郡),时刘备屯樊城,相距颇远。

以次子刘琮为首的一派动摇于曹操、刘备之间,屯聚襄阳,离刘备近,力量也较强。

当时诸葛亮主张立即吞并刘琮,乘机占领襄樊,为夺取全荆州建立基地。

对这个建议,刘备以为不可,借口“(刘表)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没有采纳。

结果刘琮降曹,让曹操占领了襄樊,接着南下江陵,兵临孙吴。

后世史家对此事有不同议论:一种意见认为当时刘备完全有力量解决刘琮,占领荆州,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是坐失良机;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备虽能吞并刘琮,但不能抵御曹操南下大军,即或占领了荆州,也是保不住的。

应该肯定,在荆州问题上,刘备与诸葛亮并无根本分歧。

刘备对荆州早已,刘表在世时对刘备也早有戒心。

此时刘备不立即吞并刘琮以夺取荆州是正确的,所谓对已故刘表不愿“背信自济”只是托词。

他审度当时形势: 第一,以武力解决刘琮虽不困难,但是难以完全制服刘表集团将士,民心未服。

在刘表集团内掌握兵权并有相当影响的是蒯越、这一干人,他们是当地的望族,反对刘备而倾向曹操,是刘备夺取荆州的极大阻力。

刘备从他的政治生涯经验中,深深感到不取得荆州大多数人的拥护,要在那里站稳脚跟是不容易的。

为此他曾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史称:“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但人数毕竟有限,刘备还难以服众。

的诸葛亮还缺乏这种政治经验,。

第二,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抢先占据了荆州,将成为其他两方攻击的目标。

若刘备抢先占领荆州,不仅会受到曹操大军的全力攻击,同时还可能引起孙权的嫉妒,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最后还是被迫退出荆州。

第三,曹操是刘备、孙权的共同劲敌,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与之抗衡,“外结好孙权”,建立孙刘同盟是战胜曹军的保证,本是《隆中对》的决策,而如何解决荆州的归属问题,是孙刘能否合作的关键。

曹操南下的矛头虽主要指向孙吴,若按诸葛亮的意见抢先占领荆州,孙刘联盟必然不可能建立起来。

孙吴难以抵抗南下的曹操大军,刘备集团更不是曹军的对手,也必然是损兵折将, 再度飘零,只有利于曹操。

网络配图 所以刘备主张暂时不夺取有争议的荆州,先与孙吴建立联盟,同心破曹,是完全符合孙刘双方共同利益。

以后的事实表明,诸葛亮也认识到暂时不取荆州的正确性,故能担当起与孙吴结盟的谈判并完满地达成协议的使命。

曹操大军威逼东吴,孙权忙派人与刘备联系,刘备就毫不迟疑地派诸葛亮与之进行结盟谈判。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诸葛亮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劝说孙权,他说曹军虽众,但皆“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会谈中诸葛亮只着重分析各方军事实力,争取孙权全力抗曹,绝口不提荆州的归属问题。

“权大悦,即遣、、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随后的能取得胜利,正是孙、刘联盟的结果。

刘备趁胜轻易地占领了荆州江南的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四郡,从而初步实现其《隆中对》夺权荆州的计划。

后来曹操听说刘备取得了荆州,大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

赤壁会战后,曹操兵败北归,当时的主要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刘两家的矛盾上升到突出地位。

王鸣盛指出:“周瑜方结刘拒曹,曹甫败,旋欲制刘以取荆而并图蜀。

”形势的新变化,刘备是清楚的,所以进取四川时,留诸葛亮、、、等率大军镇守荆州,自己在、等人辅佐下,率兵进攻益州。

诸葛亮镇守荆州的任务是很重大的。

一是要继续极力保持刘孙友好结盟关系,维持刘平共处的局面,保住已得的疆土,使刘备专力西进巴蜀而无后顾之忧,不至于东西两面同时用兵。

二是必须保住荆州的安全,防止曹操再度挥师南下争夺荆州。

在夺取益州的计划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庞统不幸中箭而亡。

与此同时,诸葛亮却丢下荆州,率张飞、赵云等部大队人马开赴四川,把镇守荆襄的重任交给关羽。

网络配图 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如王夫之所分析的那样,“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

诸葛亮的这一行动破坏了原来兵力的战略配置。

若是为了尽速夺取整个益州,诸葛亮这次援蜀还无可厚非,但在益州取得之后,就应该还师荆州,把住入川的大门。

问题在于他没有这样做,到了四川就一直蹲在那里,眼看着刚愎自用的关羽在荆州破坏了孙、平相处的关系,以至于丧师失地,关羽被杀,让孙吴占据了荆襄。

荆州之失,导致公元222年蜀吴,刘备大败,从此刘蜀只能闭守四川一隅,《隆中对》所拟定的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终成泡影。

荆州的丧失是诸葛亮重益州而轻荆州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后果。

在《隆中对》中,他认为荆州在统一天下的战略地位只不过是“用武之国”,只有军事上的价值,而且在军事上也是处于侧翼地位,所以只需“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就行了,主力应放在益州,由刘备亲自率领出于秦川以图中原。

诸葛亮对益州的看法则不同,认为是地形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地方,政治上、军事上都非常重要,是“复兴汉室”的根基所在。

显然,这里已经包含着明显重益轻荆的思想。

网络配图 王夫之一再批评这一思想的错误,他认为这是不从当时政治形势出发,而仅依据地理形势,“以为制胜之略”,是靠不住的,“而形势之外无恃焉”,其结果是“得则仅保其疆域,失则祗成乎坐困”。

诸葛亮为蜀汉在四川经营了几十年,“而卒不能与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或许有人说,诸葛亮轻视荆州的思想和荆州在赤壁大战以后的变化是有关系的。

赤壁大战之前,“自中平以来,荆州独全,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但是,经过赤壁大战,情况不同了,并引庞统建安十六年十二月说的话:“荆州荒残,人物殚尽。

”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赤壁之战虽在荆州地区进行,但为时不久,曹操水军败于孙吴后,加之军中瘟疫流行,便立即撤兵北归,荆州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没有遭到很大破坏,倒是孙吴把占有荆州的图谋提到日程上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王爷们有什么工作为什么能养那么多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