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武则天扶上位的李治到底窝不窝囊?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将扶上位的到底窝不窝囊?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李治在东都洛阳的真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遗诏曰:“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

园陵制度,务从节俭。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 简单说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我这边一死,太子就即位。

丧事简单办,节俭点办。

太子即位后,军国大事有搞不定的,就让你老妈看着办吧! 这最后一句话,分量很重。

使得武则天,甚至废立,都有了合法性。

七年之后,也就是690年的九月九日,武则天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正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从太宗皇帝的一个才人,到成为尼姑,然后被立为皇后,成为皇帝。

武则天这一路走来,不可谓不励志,不可谓不传奇。

而她称帝之后的一番作为,明察善断,选拔人才,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也为她赢得了声誉。

正是由于武则天身上所具有的强势和传奇色彩,使得李治相形失色,甚至被一些史学家贬低为“平庸懦弱之主”。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李治不仅引领着武则天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是女皇帝的引路人,还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

而他对于武则天的扶植和支持,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温和仁慈的太子 雄才伟略的唐太宗,登基之路很特别。

发动,诛杀太子,逼迫老爸退位为太上皇,然后自己做了皇帝。

等到李世民需要选定接班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自然是避免兄弟互相残杀的局面出现。

越担心的事情,越是容易发生。

与唐太宗是少年夫妻,。

所以即使后宫妃嫔很多,唐太宗最尊敬宠爱的还是出身于世家大族的长。

他们的三儿四女也都非常优秀,受到李世民的喜爱。

三个儿子分别是、和李治。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在李世民即位后就被立为了太子。

他幼年聪慧,又经孔颖达、等人教导,受到太宗的喜爱。

他花费了不少心血,想要努力培养一个好的帝国接班人。

但是李承乾有一个问题:脚有点儿毛病,对走路有影响。

恋人之间的情感会变,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也会有变化。

晚年的李世民,非常喜爱嫡次子魏王李泰。

李泰才华横溢,聪明绝伦。

写得一手好书法,也是一位书画鉴赏家。

按照规定,皇子成年后,就要去到自己的封国,不能逗留在京师。

但是李泰成年后不用去自己的封地,这是李世民特许的。

甚至一度想要儿子搬到武德殿居住,在魏征上谏后才作罢。

普通父母更喜爱几个儿子中的一个,也就罢了。

皇帝对某一个儿子的喜爱,达到了“宠冠诸王”的地步,就会有麻烦。

因为父亲手里握着皇权,他对李泰的喜爱,使得李泰滋生了夺嫡之心。

虽然李世民一再表示,自己并没有换太子的想法。

但是李承乾本就因为脚上有毛病,担心太子地位不稳。

加上父亲如此宠爱弟弟李泰,使李泰有夺嫡之念,难免会危机感加重,变得狂躁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铤而走险了。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派人暗杀李泰失败,又与汉王李元昌,大将等人预谋起兵逼宫,迫使李世民退位。

事情败露后,参与谋逆的都被诛杀。

爱子心切的李世民,并没有处死长子,而是将他废为庶人。

太子被废,重新立储只能从李泰和李治二人中选一个。

李世民吸取教训,做了一番思考:“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就别想活了。

立李治为太子,他的两位哥哥,都可以性命无忧。

为了同时保全三个儿子,不再出现兄弟相残的悲剧。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选择立年龄虽然小但温和敦厚的李治为太子。

这一次,李世民不再把李泰留在京师了。

将李承乾贬到黔州,李泰降封为郡王,贬到均州。

用这种隔绝三兄弟的办法,确保相安无事。

年幼的李治,也是很聪慧的。

他亲眼目睹的这一切,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很有作为的帝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李治即位为帝。

温和仁慈,在与家人相处时有用。

要做好皇帝,必须得有强硬的手腕才行。

因为像所有刚登基的帝王一样,李治面临的难题,是要巩固自己的帝位。

登基之后,李治先是征讨,保境安民。

然后解决了房遗爱、的谋反事件。

又将吴王、江李道宗、李愔等诸王贬谪或处死,因为他们得罪了朝廷元老和褚遂良等人。

一番操作下来,对于李治有威胁的势力都被铲除了。

但是元老派的掣肘,也逐渐成为李治急需解决的问题。

“废王立武”事件,给他提供了机会。

在的运作下,曾经的小情人武则天脱去了僧衣,从感业寺出来,进入了李治的后宫。

聪明有心机,潜伏抓牙的武则天,很快击退了一众情敌,越来越受到李治的宠爱。

只是这种宠爱,暂时只能是表面上的,而不是名分上的。

即使贵为皇帝,李治想要封武则天为一品宸妃,都要受到宰相等人的反对,最好不了了之。

更不要说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了。

以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派人物,他们背后代表的士族势力,实在是太过强大了。

王皇后是世家出身,怎么能轻易废掉。

再说就是立新皇后,那也得是世家大族的女子才行。

小武,出身低微,不行。

围绕皇后的废立问题,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家务事了。

它意味着皇权与元老派权力的争夺,士族势力和庶族势力的争斗。

那就吧! 李治亲自去舅舅家表明自己要立新皇后的态度,许敬宗等人也劝长孙无忌别那么犟,给外甥一个面子。

长孙无忌坚决拒绝了。

李治又召大臣们进殿商议此事。

其他人一看,两边都不敢得罪,要么称病不来,要么不敢表态。

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仍然是老态度,坚决反对。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无视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废掉王皇后为庶人,立武则天为后。

同时,将反对派领袖人物之一的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武则天成为皇后,凶狠报复,一路将褚遂良贬到了爱州(今越南清化)。

显庆四年(659年),出身于世家大族河南的老臣死在爱州。

同年,被许敬宗诬告的长孙无忌被贬黔州,自缢而死。

随着他们的死亡,为首的士族势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李治借着废王立武,牢牢地将权力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晚年仍掌握实权 消除元老派势力之后,李治的身体也开始不行了。

经常,处理国家政务都有困难。

果敢聪慧的武则天抓住机会,协助李治处理国家大事的同时,打击异己,培养自己的势力。

权力逐渐那里过度。

但是李治的头脑还是很清楚的,一度有废掉武则天的打算。

最终被武则天化解掉。

上元元年(674年),为避先帝、先后之称,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

此时的武则天虽然掌握一定的权力,但仍居于后台。

武则天也向李治提出了许多发展生产的治国建议,李治下诏实行。

上元二年(675年),饱受疾病摧残的李治,甚至想下诏让武后摄政。

宰相郝处俊谏道:“天下者,是高祖、太宗二圣打下来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

陛下应该将天下传给子孙,而不是持国让人,更不能让给皇后一族。

”李治因而暂时停议。

对于李治来说,他知道祖父李渊是怎么被迫成为太上皇的,他也知道自己的哥哥李承乾曾经想要逼宫父亲。

他将权力放给老婆一点,不能说没有防范被儿子逼宫的考虑。

事实上,即使是天皇天后二圣共同执政期间,李治仍掌握着实权。

比如武则天的心腹,在武则天成为皇后的过程中,功劳很大。

因为武则天的庇护,贪赃枉法,肆意乱为。

李治果断将其下狱,并且泰山大赦天下时,都不赦免他。

直到李义府死在流放地。

咸亨三年(672年),武则天的另外一个心腹大臣许敬宗病逝。

这对武则天的派系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在为许敬宗商议赠谥的时候,朝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太常博士袁思古建议上为“缪”,含义为“名与实爽”,乃是一个恶谥。

名不副实,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意思就是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个谥号得到了戴至德、太常博士王福畤的附和。

这样的谥法当然不能令武则天一派的人满意。

但是足以说明,在当时的朝廷中,武则天的势力,远远没有达到后人想象的那种高度。

后来唐高宗诏令在朝五品以上官员公议,议来议去,也只是给许敬宗上了一个“恭”的谥号,意思是“既过能改”。

除了压制武则天的心腹人物。

李治也一直防范着皇后家族的人。

王皇后虽然被废了,她的族兄王方翼却能继续受到任用。

直到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才算是真正的熬出了头,报恩的报恩,报仇的报仇。

比如追封李义府,贬斥王方翼。

虽然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李治是她最初的推手,但是他并不窝囊,并且一直都压制着以武则天为代表派人物。

李治的更多功绩,被大多数人忽略或轻视了。

他治下的“”,在发展生产,维护边疆,都做得相当出色。

他治下的帝国疆域版图,也是最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蜀汉众将中,最适合镇守街亭的主将是哪位?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228年春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因为自汉中之战后曹魏在西线和蜀汉之间并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加上死后诸葛亮忙于内政和平定南中叛乱也无暇北上,所以魏蜀边境相对平静。

和也在忙着和东吴作战,因此曹魏西线力量薄弱,面对诸葛亮突然发动的进攻准备不足,一时之间陇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马遵节节败退,只能退守天水郡上邽苦苦支撑,之初取得重大战果。

回过神来的曹魏迅速集结兵力,曹真和张郃火速率大军驰援雍凉二州,不仅如此,曹叡也在长安坐镇,当时诸葛亮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诸葛亮自己率领主力围攻上邽,只要拿下郭淮,陇右五郡唾手可得;同时和邓芝在箕谷佯攻并成功地吸引住了曹真的主力,唯一让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由谁来把守街亭,以阻挡住张郃的援军由此进入陇右五郡。

诸葛亮再三考虑之下任用参军出任主将,并以王平为副将共同前往街亭,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并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失守街亭使得张郃破关而入,曹真也击败了赵云,主力大军迅速赶往陇右,诸葛亮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只能撤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

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诸葛亮要承担不小的责任,当时蜀汉众将中能镇守街亭的并非只有马谡一人,比如有人就认为是其中之一,王平也可以担任主将,那么蜀汉众将中真正适合镇守街亭的主将是谁?不是姜维,也不是王平,而是当属无疑,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为何说姜维和王平不是最佳人选?先说姜维:姜维原本是天水太守马遵的参军,诸葛亮拿下天水时姜维投降,也就是说当时姜维才刚刚投降不久,再怎么样诸葛亮也绝不可能派姜维去守街亭!所以有些观点煞有介事的分析姜维去守会怎样怎样,那是纯属无知。

再说王平,虽然王平也是降将,但他早在219年汉中之战就归降了刘备,按理来说王平去守街亭也是个合适人选,但是王时级别太低,只是个牙门将和裨将军,蜀汉众将中哪个级别不比他高,街亭如此重要总要有个级别较高之人出任主将,王平只能出任副将。

战后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也被降为镇军将军,唯独王平表现出色得以升迁为讨寇将军,说实话如果当时王平能有战后讨寇将军这个级别,他很可能是出任主将的有利人选。

赵云和邓芝远在箕谷,魏延当时是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军中地位仅在诸葛亮之下,而且魏延的善守在蜀汉众将中是出了名的厉害,魏延219年出任汉中太守一直到227年,曹魏在他手上没占到丝毫便宜,他在汉中“错守诸围”的防守策略沿用了几十年可谓是让人;街亭的重点在守不在攻,魏延无疑是镇守街亭的最佳人选。

可惜诸葛亮为了培养马谡让他建立军功,弃魏延而不用,只是让魏延驻军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中策应马谡,可谓是,否则赵云在箕谷,诸葛亮在上邽,魏延在街亭只要挡住张郃一段时间,等到诸葛亮击败郭淮和马遵、攻破上邽后,再和魏延合兵一处,那样一来陇右五郡就是诸葛亮的囊中之物了,只能是说诸葛亮这一次真的是用错了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武将为什么都喜欢收义子 一本万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对古代义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义子,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愿结成父子关系。

这种关系有点类似于拜把子,,即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由组合在一起,成为亲人。

但不同的是,拜把子是兄弟相称,认义子则是父子相称。

其实,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也有,说白了就是认个干亲、干儿子、干姑娘、干爹之类。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时,对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守护大隋江山的杨林印象比较深刻,但并不是关注他的武艺,而是对他广收义子的行为感到好奇。

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有发展潜力,便将其收为义子,就连大唐功臣也做过他的。

在关帝庙里,我们会看到关帝塑像旁边有另外两员大将的雕像,其中一个是的贴身保镖,另一个则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在末年的时候,统治无能,社会动荡,各路枭雄纷纷涌现出来,在全国多地组建了起义军。

虽然,义军所处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义军的将领却有一个不约而同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收养义子。

其中,开国,当初闹革命的时候,也钟情于收养义子。

他收养的义子,前前后后不下十多个人,比较熟悉的有:、平安、朱文刚、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

在朱元璋众多的义子中,有两个人最为出名,一个是外甥李文忠,另一个是一直驻守云南边陲重地的沐英。

朱元璋从皇觉寺走上造反的道路后,那过得就是刀尖上舔血,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日子。

家中虽然也有亲人,但由于战乱连年,死活也没有办法管。

再加上,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朱家的兄弟姐妹死得也差不多。

在1354年,朱元璋的革命初见成效,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了震慑一方的起义军势力。

这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

朱元璋的姐姐、哥哥都死了,由于朱元璋当时手里有兵权,所以,这两个孩子前来投奔,希望能有一个活下来的希望。

当时,外甥虽然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却连个大名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名“保儿”。

他见到朱元璋之后,就一直用手拽着舅舅的衣服玩耍,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见到亲人,孩子担心舅舅会走掉,所以,不敢离开他。

孩子天真的举动,让一向冷酷的朱元璋也感叹:“外甥见舅如见母也!”一来是亲姐姐、哥哥家的孩子,来了自然要收留;二来赶上战争年代,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

所以,这个时候,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来,朱元璋自然要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此外,中国古代的将帅,很多人都喜欢收养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以及思想的影响。

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靠血亲或姻亲维系。

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更为重要,自己的儿子最放心。

可是,一个人的生育能力有限,就算广纳妻妾,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儿子。

而且,社会动荡,就算生出儿子,能不能养大成人,还不得而知。

像朱元璋这样,生了几十个儿子的,已经了不得。

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

更何况,在战争年代,死伤是常有的事情,上战场就等于去冒生命的危险。

所以,作为一个父亲来说,看着儿子冲锋陷阵,身处险境,自然于心不忍。

因此,找个义子替自己卖命,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儿子”呢? 那些在混战中,失去亲人,幸存下来的孤儿们,便成了很好的收养对象。

这些孤儿们,可以说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

这样的人,经过细致耐心的培养,完全可以成为担当重任的将军。

因为,他们从小父母双亡,独自一人到处流浪,为了能有饭吃,保住命,受尽了欺凌和漂泊,所以,这样的人,会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更念恩情。

此外,这样的人,一旦被某个头领收养,并认作义子,基本上都会誓死效忠。

所以,后人对元朝末期诸多头领广收义子的行为,给出了“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的评价。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比如:过去的农村,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总觉得不太牢固,所以,要么定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

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儿女亲家,怎么办? 那就认干亲,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有了虚拟的血亲关系。

总之,就是利用人为的方法,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打造”成亲属关系,否则,哪怕是再好的朋友,也不会放心。

朱元璋收了那么多义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但是,要想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踏踏实实给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

所以,朱元璋不仅让外甥跟着自己,还按照朱家家谱给起了新名字,叫“”。

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那不就更亲了。

此外,沐英、何文辉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但是,在大明建立后因其,皇帝便特赐恢复原姓。

都知道,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非常大的一种殊荣,相当于给了他们光宗耀祖的机会。

但“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自然更加放得开手,犯不着像担心亲生儿子一样,顾虑其安危。

所以,在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的这些义子冲锋陷阵,死了不少。

但是,到了的时候,这些曾经,幸运活下来的义子,却成为了统一之后,皇室的心腹之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能在那么激烈的战斗中保全性命,获得功勋的人,必定是大将之材。

但是,功劳太大,难免被人担心功高盖主,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

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常玉春,且自己是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为人低调,做事从不炫耀。

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还是卷入了皇权的争夺战中,与朱家进行了一顿厮杀,最后以失败告终。

沐英是众多义子中得了善终的一个,他很早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远离了祸端。

去世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度。

几年后,太子又去世了,他伤心大哭,后得病去世。

早年,沐英在朱元璋帐下陪伴的时候,干爹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

所以,义子们常常因为做错事情被责罚,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才减轻了处罚。

可以说,这两个人,沐英已经将其当作了亲人,他们的死,自然对其打击甚大。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两个人一死,在这偌大的朝廷中,就少了给自己说话,维护自己利益的重量级人物。

而干爹朱元璋是何等的暴躁,想必作为义子再了解不过。

虽然,沐英已经在边陲驻守多年,但是,对这个的干爹,他还是非常畏惧的。

从朱元璋广收义子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在古代,收义子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用人的时候,用来代父杀敌,和平时期就,想想这些义子也真是够凄惨的。

参考资料: 【《明实录·太祖卷》、《剑桥中国史》、《·沐英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将武则天扶上位的李治到底窝不窝囊?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