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能预言武则天称帝?
【千问解读】
说到诸葛亮其实他的治国能力还是有的,军事能力也非常的强,在三国时期能出其二的没几个人,但是最近诸葛亮又披上了另外一个外号,那就是话说诸葛亮竟然能预测到武则天称帝,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操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前世是姜子牙,姜子牙辅佐周文王、武王建立了周朝。
当初文王求贤,遇到了渭水河畔直饵垂钓的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出处)。
二人通过交谈,彼此欣赏,相见恨晚。
文王诚邀姜出山辅佐,并背其下山走了800步,姜子牙答应保周朝800年。
当然这都是胡扯,无非说明姜子牙是个牛人罢了。
500年后,姜子牙转世春秋战国时期的孙膑,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徒弟。
<姜子牙>
二人师满下山同侍魏国,由于孙膑比庞涓聪明,庞涓嫉妒师哥的才能,于是诬陷孙膑通敌被庞涓施于膑刑(挖掉膝盖)。
后孙膑死里逃生投奔齐国,于是开始了复仇计划。
由于孙膑腿瘸,打仗只能坐四轮车。
最后孙膑在马陵道射杀庞涓报仇雪恨。
<孙膑>
又过了500年后,孙膑转世诸葛亮,你看诸葛亮也是腿脚不好,打仗也是坐个四轮车让士兵推着。
(以上皆为民间传说,不可当真)。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他为蜀国的建立,以及辅佐刘禅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世人赞其曰:“功定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分天下有其一”
诸葛亮在战争空暇时写了一本专著――《马前课》。
此书和唐朝袁天罡、李淳风合著的《推背图》、明朝刘伯温的专著《烧饼歌》,一同被堪舆界视为三大奇书。
诸葛亮为什么把专著起名为《马前课》呢?
原来古代每逢行军打仗之前,都要焚香占卜一卦吉凶。
诸葛亮就是用这种形式,讲述了自三国时期至“大同”社会的各和个历史时期的卦象,共有十四课。
<诸葛亮>
诸葛亮在第四课预言了大唐的建立,同时预测出了武则天称帝
【第四课:十八男儿,起于太原;动则得解,日月丽天。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大唐的建立和武则天称帝的事情。
【十八男儿,起于太原】说的是李渊太原起兵建立大唐的事。
“十八子”乃“李”字,这里指的是李渊。
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杨广的老爸杨坚是李渊的姨父)杨广当政时,封李渊为太原留守。
杨广东巡时曾在太原建了一座行宫——晋阳宫,杨广东巡后在晋阳宫留下了两名妃子,由裴寂专门负责看管。
(晋阳宫监)
<李渊>
当时李渊的儿子李世民也随父一起镇守太原,李世民早就劝父亲乘隋朝大乱夺取江山。
但李渊念及和杨广有亲戚关系,所以迟迟不肯起兵反隋。
有一天,李世民求计于好朋友——晋阳县令刘文静。
刘文静为李世民献上了一条妙计,那就是逼李渊造反。
刘文静的计谋是:让李世民找来晋阳宫监裴寂,作通裴的思想工作,让他出面贿赂宫里的二妃,让二妃色诱李渊。
李渊事前被刘文静等人灌醉,然后把醉醺醺的李渊送进晋阳宫。
有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李渊失去理智和杨广的二位妃子睡了。
再然后裴寂假装撞破李渊和二妃的场景。
说,“你敢睡皇上的妃子,你死定了。
”
<刘文静和裴寂>
李渊说你放过我吧,裴寂假装不行。
此时刘文静出场了,他对李渊说:你触犯了隋朝法律,反正逃不过一死,与其束手待毙,不如造反搏一搏,成功就不用死了,兴许还能当皇帝!
在刘文静和裴寂一唱一和软硬逼迫下,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
当然真实历史不是这样,这也是民间传说罢了,真实历史是杨广昏庸无道,奸臣当道,李渊被迫造反。
在历史上有两个幸运的皇帝,一个是兵不血刃当上皇帝的宋太祖赵匡胤,另一个就是仅用一年造反时间就当上皇帝的李渊。
隋朝灭亡后,李渊建立了唐朝。
【动则得解,日月丽天】说的就是武则天称帝的事。
武则天是“三世代唐的人”,也就是在李世民、李治死后,她夺了儿子们的江山,武则天一共当了15年的皇帝。
最后还是把江山还给了李氏后人。
<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前为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曰:武曌,(武则天乳名武照,“曌”与“照”同音)武则天改名是为了图个吉利,寓意新人新事新气象。
“曌”是武则天称帝前造的一个字,含义是指日月凌空,普照大地。
亲们来看“曌”字,不就是“日月丽天”呢?
当然,诸葛亮的《马前课》是不是真的那么灵验,大家不必当真,世上哪有能看破未来的人呢?不过是后人附会的故事罢了。
刘备伐吴如何失败 刘备伐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而东吴的人反而要相对多一点,再加上有城可守,所以其实总体上还是东吴占上风。
至于说到刘备到底带了哪些谋臣武将这个问题,其实应该问的是他还能带谁,当时的情况是早年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老臣死的死,老的老,几乎没有几个完好无损的,不用多提,他本来就不支持攻东吴,再加上诸葛亮必须坐镇后方,所以没有跟去,而其实一直没有再正面战场上带兵打仗过,一直不受重视(毕竟我云哥出生太低了),至于则是镇守边疆,防御羌人,所以也不能出动。
而作为出兵的理由,自然是早死了,也被手下人弄死了,病死了,很早之前就死了,这个最受信任的军师也已经去世了,可以说当时刘备阵营中真正最能带兵打仗的就是刘备他自己了。
因为没有什么猛将谋臣能带,刘备最后带了一些在历史上不怎么有名的人,文有(不是神笔马良哦),黄权;武有冯习、张南、傅彤等人,路上又招揽了当时的一些南越异族比如沙摩柯等人一起攻打东吴,可以说这次出征真的是“星光黯淡”,纵观双方阵营,军事才能真正突出的也就是一人罢了。
刘备伐吴怎么失败的 刘备伐东吴是三国之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桥段了,而对于这个故事一直以来也有着不少的争议,有很多人对于刘备失败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里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刘备失败的一些主要原因。
刘备伐吴被火烧连营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刘备伐东吴是很难有大的好处的,先不说能不能打下荆州,就算能打下荆州,要是曹魏趁着东吴这次丢荆州转而一起合力攻打东吴,最后把东吴打残甚至消灭了,那么对于刘备而言,这依旧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局面,所以说刘备这次伐吴最好的就是打下荆州的一小部分,占点便宜就好了。
而当时蜀汉阵营内部人心就不齐,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打的,再加上益州刚占领没多久,汉中也是新占据的,所以需要分出不少的精力去消化吸收,再加上需要防备曹魏,所以不可能全军出动,这就是刘备军没有了人和。
其次刘备军也不占地利,当时东吴军队的几次败退撤兵看似是蜀汉大胜,气势很旺盛,但是其实东吴空出来的那些地形都是比较狭小,都是一片,很难施展开,而东吴军一走,刘备军就自然的占据了这一片,也为之后的败北打下了基础。
再来天时也是不在刘备这一边,起初打的时候还是比较冷的天下,但是毕竟身处南方,就算是冬天也勉强能接受,而随着双方的僵持,逐渐进入到了酷暑难耐的时节,刘备军身处水军的船里面,热的不行,只能到了陆地上去,但是陆地又是非常狭窄的山路,只好绵延分布在数百里的山道上,给了陆逊火烧连营的机会,可以说刘备这次出兵,天时一样都不占据怎么可能能赢? 刘备伐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众所周知,刘备一生之中最后一次出征打仗就是东征伐吴之战,而这场战役最后也以惨败告终,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这一场大战对于吴蜀两国都没有好处。
对于刘备的这次失败,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前去,这样肯定不至于落得这么惨败的下场。
刘备伐吴的路线图 首先需要说的是在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演义中的那么神,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称得上是一个全才,但是相比来说他的军事能力比之他政治后勤等方面来说还是差了不少,而且纵观历史上诸葛亮自从跟着刘备,几乎就没有指挥过什么战役,演义中所谓的诸葛亮博望坡之战的妙计其实都是罗贯中编的,那场战役其实是刘备指挥的,和诸葛亮没有多少关系,所以说其实对于刘备而言诸葛亮是一个内政上的人才,而不是出去带兵打仗的,真正的军师反而是庞统、法正等人,但是很可惜庞统法正早早地就死了,而在这场战役失败之后诸葛亮还感叹:“若是法正尚在,决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
” 其次当时刘备伐吴主要是为了缓和自己内部荆州、益州两大势力的矛盾,而诸葛亮应该算是不属于两者的超然存在,所以说刘备这次出征不带上他也是很有可能的,再加上刘备自己已经亲征了,诸葛亮这个丞相再走,成都靠谁来处理政事,靠谁来安抚留下来的那些人,也是考虑到这一点,刘备才把诸葛亮给留下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魏延的奇谋为什么没有被诸葛亮采纳?
但是诸葛亮又是怎样看的呢?《演义》中是这样写的:“笑道:‘此非也。
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
决不可用。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我就具体分析一下孔明为什么会讲“此非万全之计”。
如果魏延的计划要得以实现就必须同时满足下列5个条件:(注意是必须同时满足!)第一:魏延率军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长安,完成这个行程必须用10天的工夫。
第二:曹魏长安守将夏侯楙得知魏延军突然到来时必须要弃城逃跑。
第三:夏侯楙逃跑时,必须留下大批可供蜀军食用的粮草辎重。
第四:魏军的增援部队必须要在20天后才到达长安。
第五: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必须在20天内赶到长安,增援魏延。
魏延图片 这五个必须的条件,每一个都有不能实现的可能!先说第一个。
首先魏延能保证在10天之内穿过子午谷而到达长安吗?子午谷道长约600里,两边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栈道通行。
如果中间有坏道。
就必须停下来修复后,才能继续通行。
如果坏道一多,修复的时间就会很长,也就会延迟到达长安的时间,如果不能在10天内到达长安,那么魏军的细作就可能会得到情报而有所准备,使蜀军失去奇袭的效果。
而且两年之后,魏军都督伐蜀就是从子午道走的。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
(见《。
魏书。
曹真传》);“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
”(见《三国志。
魏书。
附王肃传》)。
曹真一个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可见10天内走完子午谷是相当不容易的。
再说第二个。
魏军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这是事实,但他会不会害怕到“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呢?如果他不是弃城逃走,而是据城而守,等待援军到来的话那又怎么办呢?即使夏侯楙真的弃城逃走,还有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呢!(当时与争夺汉中时,蜀军斩杀曹军大将,曹军大乱。
当时郭淮正任夏侯渊军司马,他见主帅阵亡,便挺身而出,收集魏军败兵,推举张合为军主,委快把军心给稳定了下来。
还有在第二天,蜀魏两军在汉水对峙时,蜀军欲渡汉水进攻,曹军诸将都主张敌众我寡,应该以汉水为阵抗拒蜀军。
但郭淮却说:‘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
不如远水而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后来蜀军果然怀疑未渡河。
见《三国志。
魏书。
郭淮传》)如今这个有胆有谋的郭淮已成为雍州刺史,一起镇守长安,他能放下长安重地而和夏侯侯楙一起逃走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说第三点。
即使魏延成功占领了长安,怎能保证曹军就一定留下大批粮草辎重给蜀军呢?如果曹军把粮食运走或是干脆将其的话,蜀军能空着肚子守城吗? 再说第四点。
谁又能保证关东援军一定会在20天后才到达长安。
远的不说,就拿袭击孟达来说,孟达估计司马懿要一个月后才能赶到上庸,结果司马懿只用了短短的8天时间就赶到了,杀了孟达个措手不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从关东到关中,一路上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天然屏障,正利于曹魏的铁骑昼夜急驰。
再说第五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出发到长安,要行千里栈道,怎能保证就一定能赶在曹魏援军到来之前到达长安?万一落在曹军后面,魏延军被曹军吃掉不说,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就会屯兵于坚城之下,陷于进退两难的窘境。
由此可见,魏延所提出的设想确实是“非万全之计”。
要知道荆州军覆灭,彝陵战败后,诸葛亮了五、六年,才有如今的北伐大军。
况且这又是第一次北伐,成败的意义非同一般。
因此诸葛的谨慎是完全合理的。
所以,这一计划有很多巧合,以诸葛亮的稳妥性子,断然是不会干出冒险之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