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会被骂为“十姓家奴”?因为流毒太深
【千问解读】
在古代的学者们眼里,叔孙通是绝对的小人。司马光说他哗众取宠,司马光是正人君子,骂起来人比较含蓄。
大文学家扬雄可不管那么多,就是直白地说叔孙通是个小人,虽然扬雄自己也不见得有多高尚,但就是到了这样的同类眼里,叔孙通也落不得好,可见真是不咋的。
大儒洪亮吉更是认为,的灭亡,的罪还不及叔孙通大。
赵高的罪,大家伙都是知道的,要没有这老小子,也不至于上台后胡作非为,直接葬送的万世基业,可在洪大师眼里,叔孙通更可恶,为什么这么说?这老小子究竟做了哪些的事? 关于叔孙通是何年何月出生,何年何月去世,已经没人知道了,似乎他就是凭空出现在薛地的一个人物,秦末,他以文学的身份成了个待诏博士(候补)。
不管怎么样,他也算进入了圈子。
网络配图 当时已是二世在位,已反,并已占下不少地方。
对于这件事,生长在深宫的因为摸不准陈胜这小子到底有多大能耐,自然也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把当时在京城的三十多个博士都给集中起来,探讨探讨方法。
食君俸禄的博士们稍加判断,就得出了比较统一的看法,那就是尽快发兵灭了这些反贼。
可是叔孙通把赞得天上有地上无之后,轻飘飘地说,认为这些人根本,不过是一伙强盗,地方上摆平就行了,陛下只要继续做那圣明的君王就好了。
胡亥一听不错,其他的人都是,说什么反贼,简直是夸张之极,只有叔孙通实事求是,忠君爱国,很好。
叔孙通不但得了二十匹布帛,一套衣裳,还变成了真正的博士,换言之,就是又得钱财,又升官。
这样一个阿谀奉承之徒,自然是没谁瞧得起。
只是无论你瞧不瞧得起,叔孙通都看出来了,跟着这个暴君已经没有前途了,自己要脱干系,只能是这样说。
说真话就得死吗?是的。
公元前208年,陈胜的大军已经攻到临潼,左右丞相和将军冯劫都劝皇帝暂停修建,结果被臭骂一顿,二冯壮烈自杀,李斯不久也被腰斩。
公元前207年,入关,赵高诛杀胡亥。
胡亥临死前问身边的一个小宦官,问他为什么不早说实话,这个宦官和叔孙通说的一样,早说了,就活不到现在了。
叔孙通得到了赏赐之后,马上逃回老家薛郡。
这会儿薛郡已经是楚军的地盘,叔孙通想都没想,就投诚了。
项梁死了,他又跟上了(义帝)。
怀王被给支到长沙去了,叔孙通留在项羽身边。
谁都知道怀王和项羽是面和心不和,虽然怀王大义在手,但是怀王终究只是个傀儡,跟着个傀儡,和跟着个暴君,危害同样大。
趋利避害,人的本能。
果然不久,怀王被弄死了,叔孙通再一次发现,自己押对了宝。
后来刘项斗法,项羽失败,很自然的,叔孙通又到了刘邦的阵营。
网络配图 刘邦本来就没读过什么书,酸文人在他那里根本不受待见,想当年,刘邦就常把尿撒在人家书生的帽子里。
一般人尚且这样,何况是这个臭名昭著的叔孙通呢?叔孙通摸清刘邦的脾气后,决定从上到下都改了,整得和刘邦老乡一样,刘邦见了,很开心,这叔孙通不一般嘛。
如果说叔孙通是为了曲线救国(已),把自己的徒弟们都带向光明,那改就改吧,也不是太大的事。
可令追随者意外的是,叔孙通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如果单纯的不帮也就算了,问题是叔孙通进了汉王阵营后,把后辈们的门路堵死了,愣是不让这百多号人往前进一步。
这是什么话?想当初,大家都是奔着叔孙通的博士身份,才跟着他一起投靠刘邦,而今,这博士竟然只推荐一些,难道就不讲一点情分吗? 徒弟们闹腾开了,叔孙通就赶紧去压制,说什么你们又不能斩将夺旗,冲锋陷阵,等我打个头阵,有好机会再推荐大家。
几句话说下来,徒弟们都乖了。
叔孙通说的似乎也没错,但是有风险就会有收益,你光等着以后捡便宜,你当人刘邦是傻子啊?很明显,后来叔孙通当了博士,成了“稷嗣君”,就没这些人什么事了。
为了博得更好前程,叔孙通绞尽脑汗,要侍候好新主子。
秦末乱世之前,礼仪法规就乱套了。
刘邦小这长出身,身边的功臣们都是知根知底的,粗俗得很,见面不行礼,喝醉又乱说话,大呼小叫的,根本,刘邦想冷下脸,可又没个章程,整不了。
可博士叔孙通玩的就是这个。
他把徒弟们都叫来,再集合各地儒生,制定了一套朝仪,怎么跪拜,要拜多久,怎么行礼,怎么站位,都一一制定。
以前的大呼小叫肯定是不行了,以前的称兄道弟肯定不行了,得分大小,得分尊卑,得保持安静,皇帝不开口,谁都不许动,刘邦一看演习就乐了,就是我要的范儿!网络配图 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礼仪开始。
天还没亮,谒者(礼宾官)引导大家进入殿门,东西相对而站,侍卫手拿武器,沿台阶布岗。
一声皇帝陛下驾到,眼见着刘邦坐着御辇来了,亲王以下各级官员从高到低,依次行礼,皇帝不发话,一个不许动,不许说话。
一一坐定后,按高到低向皇帝祝酒,要恭敬,要文雅,一不合规矩,逐出金殿!大声喧哗没有了,动作粗鲁没有了,刘邦乐极:“真过瘾!”当场升叔孙通为奉常(祭祀部长),黄金500斤! 叔孙通尝到了甜头,以后又搞了一系列礼仪。
从此,君尊臣卑,君王高高在上,时代的那种君臣促膝谈心没有了,交头接耳没有了。
只有皇帝的威严,官员们随着官职,尊严越来越少,闭嘴的机会越来越多,平民百姓则干脆只知道埋头干活,皇帝叫干啥就干啥。
虽然,这会儿的跪也还只是屁股坐在小腿上,稍稍挺身就完成了,跟后世双膝着地相比,还有点区别。
对上级长辈,是得尊重,但不能无条件的服从。
对于刘邦来说,制定这朝仪的叔孙通,简直是天下不世出的人才,是自己一刻也少不得的得力助手,一定得名垂后世才行。
所以,捧皇帝臭脚的人都会把叔孙通当作是最最顶级的人才。
但是,无论他在朝廷多么风光,与他同时代的儒生们看他,就是一个十足的小人。
他们说:“公(叔孙通)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 他的富贵就是通过阿谀得来的,完全没有骨气。
他们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尽管他已经位高权重。
或许他有他的苦衷,但是任何借口,都不能拉上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从此,皇帝与臣民之间,鸿沟越来越宽,奴性不知不觉中形成,而始作俑者就是叔孙通!流毒深远!叔孙通,是第一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从不担心朱标造反?
朱元璋之所以对朱标放心,从来不担心太子造反,其实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朱家父子的关系,实在是有些特殊,感情极好。
二是因为朱元璋是开国,不管太子如何势大,都注定没有能力造反。
三是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朱标实在没有造反的理由,所以朱元璋才对他那么放心。
放眼历史上所有的太子,朱标就算不是太子位坐得最稳的太子,肯定也能稳居前三了。
而他这种稳固的地位,主要来自于朱家特殊的经历。
公元1355年,朱标出生于今天的安徽省当涂县。
就在四年之前,他爹朱元璋还只是一个沿街乞讨的穷和尚。
而过去的四年当中,随着活动,风起云涌,朱元璋也加入到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当中。
此后,朱元璋靠着自己的勇猛,一步步成为了起义军中的高级将领,还迎娶了郭子兴的义女。
就在朱标出生的这一年,郭子兴因病去世,此后朱元璋率领自己麾下的军队,彻底独立了出来,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地盘。
就在朱标即将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趁着另一位农民军领袖,在和激战的时候,率兵进攻南京。
朱标出生后不久,老朱便顺利拿下了南京,并且以南京为中心,开始不断,最终建立了。
对于老朱来说,朱标的出生,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自此之后,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后代,有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子女。
对于自小失去父母的朱元璋来说,家庭这个词,无疑是他最渴求也最珍惜的。
此后的十年当中,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不断扩大地盘,成了江南地区最大的一股势力。
在此期间,朱标也逐渐长大,而马氏也为朱元璋陆续生下了好几个儿子。
对于这几个儿子,老朱自然都非常喜欢。
不过老朱最偏爱的,恐怕还是大儿子朱标。
这不光是因为,朱标的嫡长子身份,更是因为朱标的出生,让老朱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而其他的儿子,只是让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强烈,远比不上朱标出生时,让老朱感到那么震撼。
另外,逐渐长大之后的朱标,在马氏的教导下,也成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这种性格,更是让朱元璋格外的喜欢。
公元1360年,就在朱标刚满七岁的时候,朱元璋便找来了以宋濂为首的一众大儒,组成了一个豪华的家庭教师团队,负责教育朱标。
公元1364年,已经羽翼丰满的朱元璋,正式称吴王。
而朱元璋称王的同时,便同时册立朱标为世子。
四年之后,朱元璋称帝,朱标同时晋升为太子。
这一年,朱标只有14岁。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朱标在老朱的培养下,逐渐成为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合格储君。
朱标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但两人的性格却有很大不同。
朱元璋出身底层,又是一路从战场上杀伐过来,建立了大明王朝。
所以,朱元璋性格果断,但同时也有些残暴。
相对来说,朱标则更为宽厚,不管是待人处事,还是处理政务,都更加仁厚。
对此,朱元璋非常欣赏。
朱元璋很清楚,马上可以得天下,却不可以治天下。
朱元璋本人这种性格,适合做开国皇帝,但朱标这种性格,却更适合做一位守成之君,带领国家休养生息。
所以,对于老朱来说,朱标无疑是一位最合适的储君。
由朱标来接手皇位,显然最让老朱放心。
单从个人才能这方面来说,朱标已经可以说是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了,足以坐稳太子之位了。
当然,这还不够。
历史上的太子很多,开国皇帝的太子也不少。
不过,和朱标相比,其他几个大一统朝代的开国太子,一般都有自己的问题。
首先是,秦朝没有太子,但是有公子。
扶苏是一个很宽厚的人,和朱标非常类似。
但扶苏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过于宽容,而且不够果决。
所以,去世后,很容易地就发动了政变,矫旨赐死了扶苏。
和扶苏相比,朱标虽然仁厚,却不迂腐。
在朱元璋的培养下,朱标做事非常有尺度,就算遇上了当年扶苏的困境,恐怕朱标也不会束手就擒,而是会直接起兵讨伐叛逆。
以朱标在明朝的声望来说,只要他起兵,其他所有皇子,都不可能是他的对手。
秦朝之后的,第一位太子是。
刘盈做太子的时候,太子之位一直不稳。
因为他爹,其实不太喜欢他母亲,而是喜欢另外一个宠妃。
所以,刘邦晚年的时候,一直想着要换戚夫人所生的做太子。
多亏了功臣们拼命保护,所以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相比之下,这个问题朱标完全不用担心。
因为老朱没有犯刘邦的错误,一生挚爱就是,更不可能为了其他女人,去动摇朱标的太子之位。
所以这个问题,朱标几乎可以不用考虑。
汉朝之后,接下来的,第一位太子,应该算是。
因为司马衷本人智商比较低,所以才导致西晋迅速灭亡。
这个问题,朱标也不用担心。
朱标本人非但不傻,而且在老朱的培养下,精明能干。
光是他自身的才能,就足以让他坐稳太子之位了。
晋朝之后,下一个大一统朝代是,隋朝的初代太子,是太子。
杨勇做太子期间,被自己的弟弟算计,最后丢掉了太子之位。
而杨广能够取而代之,主要是因为杨勇本人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在政务上基本没什么作为。
再加上他们的生母独孤氏,支持杨广,所以才导致后来换了太子。
这个问题,朱标同样不需要考虑。
朱标本人不是文艺青年,处理政务的能力极强。
而对于几个嫡子可能存在的斗争,朱元璋也是早就有了预案。
在朱元璋的安排下,朱标的几个嫡亲弟弟,都被安排到边境去站岗,根本没有威胁朱标地位的机会。
至于马皇后,则从来不插手政务,也很支持朱标做太子。
隋朝之后的,则比较特殊。
唐朝的第一位太子是,但国家是老二打下来的,所以后来才会有了那场玄武门事变。
这个问题,朱标同样没有。
明朝是朱元璋本人打下来的,和他的那些兄弟无关。
论声望和人脉,朱标都远不是那些弟弟能比的。
在之后的,因为去世的时候,几个孩比较年幼,所以由他的弟弟接班。
这个问题,朱标同样没有。
因为老朱登基的时候,家人几乎都已经死绝了,朱标也没有什么叔叔伯伯可以和他竞争。
宋朝之后的元朝,实际缔造者是。
而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并未被立为太子或者继承人。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术赤本人能力有限,再加上坊间传闻,术赤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儿子,而是当年成吉思汗的妻子被敌人抓走,和敌人生下的孩子。
这个问题,在朱标身上,就更不存在了。
所以,经过这些盘点之后,我们会发现,历代开国太子的问题,朱标几乎都不用担心。
可以说,朱元璋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储君,几乎把朱标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给摆平了。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替这个儿子,摆平了北方的王朝,以及朝中的勋贵悍将。
可以说,只要朱标能够上位,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做他的太平皇帝,根本不用操任何心。
但可惜的是,老朱唯一没想到的是,朱标寿命实在太短,37岁就没了,走在了老朱的前面。
不得不说,这是朱家一个巨大的遗憾,同时也是整个明朝的遗憾。
纵观朱标在位时期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老朱来说,朱标从来都是最合适的太子。
所以,朱标的太子之位,一直稳如泰山。
如此一来,朱标本人没必要造反,老朱自然也没必要防着太子了。
更何况,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朝廷的控制力度,强的难以想象。
就算朱标再怎么势大,也是朱元璋给的。
如此一来,朱标就算有什么念头,也注定不可能成功。
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朱家父子二人,都没有动过类似的心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被明太祖朱元璋视如亲子的解缙为什么结局凄惨?
有明一代,若要排出一个大明十大才子,解缙绝对榜上有名。
作为与、杨慎合称为“三大才子”的存在,解缙的才学是天下闻名的,明修撰焦竑就曾说:“解缙之才,有类,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意思是说解缙的才能与东方朔不相上下,其远见更是略胜东方朔一筹。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年仅19岁的解缙高中三甲第十名,授,同年晋升为,参预机要事务。
朱元璋对他可谓是十分器重,经常让他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以此便于自己召见。
朱元璋对他到底有多器重?某一日,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大意就是我与你道义上是君臣,但从恩情上却如同父子,作为父子,你应当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到了永乐朝,解缙依然是深受永乐皇帝的器重,朱棣曾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朱棣的器重,让解缙是官运亨通,一路直升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为(此内阁首辅非彼内阁首辅,与年间的内阁首辅相比,此时的内阁首辅只是一个秘书,只负责给皇帝提供意见,并没有执行和决策权),进文渊阁参预机务。
按理说,被明朝两位皇帝如此重视的解缙,他的结局应该不会差,至少也会是以告老为结局。
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解缙的结局却是“埋积雪中,立死”,被冻死在雪中的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
那为何,解缙这么一位备受两位皇帝恩宠的臣子,最后会落了个这般田地呢? 究其原因在于,解缙不合时宜的掺和到皇帝的家事之中。
历来,聪明的臣子,他们永远都不会掺和皇帝的家事,至少是明面上不会。
他们知道,干预皇家的家事,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但是更多的可能却是直接身首异处。
解缙虽聪明,但在此事却是犯了糊涂,他太过莽撞的加入到了皇子之间的夺嫡战争中。
自后,荣登大宝的朱棣是好不得意,可是在得意之时,却也有着一个让他很是烦恼的事情,这就是立储一事。
对于储君人选,朱棣曾反复的在与朱高煦两人之间反复徘徊着,朱高炽是嫡长子,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且素有贤名,但他的身体实在太弱,性格也不像朱棣,所以并不得朱棣的喜爱。
反观朱高煦,他虽不是长子,可是谁叫他讨朱棣的喜欢,不但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奇功,性格还很像朱棣。
所以,对于朱棣而言,这是手心手背都是肉,立谁都不好说,立朱高炽,朱棣又觉得他太过软弱,执掌不了这大明江山,可立朱高煦,朱棣又怕群臣不同意,且他行事多无法度,让他登基恐怕会影响国运。
就在这左右为难之际,朱棣想到了求助城外观众,而这个被求助的观众,就是解缙。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一时,当时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
按理说,这毕竟是他们朱家自己的家事,立谁不立谁与自己何干?因此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哪位臣子被询问,他要做的就是默许,不给出任何的答案。
但是,本来很聪明的解缙,在这一件事却突然反应迟钝了起来,他不但阻止朱棣欲立朱高煦为储君一事,还直接跟朱棣说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要求立朱高炽为储君。
而此时,朱棣听了是不以为然,默不答应。
这时,哪怕是再迟钝的臣子,他都应该知道不能再说了,应该适可而止。
但是,解缙却偏偏不这么做,此时的他居然直接跪倒在地,不断地叩头说:“好圣孙”,言外之意就是皇长子的儿子也很好,可保朱家江山至少两代昌盛。
试想,第一次说,或许别人也就认为你只是提一个意见,但是你第二次说,性质可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摆明了,你就是朱高炽一党的啊!是极力想将朱高炽扶上帝位,而与朱高煦为敌啊! 如此,当这件事传到朱高煦的耳中时,朱高煦岂能饶他?从此,朱高煦与解缙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只要稍有机会,其就要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
当时,朱棣虽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可是朱棣仍然对其不是很满意,仁孝的太子朱高炽始终不如效法霸业的朱高煦会来事,因此朱高煦虽未当上太子,但是却越来越得宠,此时,朱棣给予朱高煦的礼秩,早已超过了嫡亲标准,有恃无恐的朱高煦,平时出行时,所摆的谱都比太子还大。
这时,解缙对此是大为不满,遂上疏劝阻朱棣说:“争也,不可”,要求朱棣要注意太子与朱高煦的尊卑。
试想,朱棣本来就要更喜欢朱高煦,此时解缙居然叫朱棣要注意,你说他岂能不大怒? 经此一事,朱棣对解缙开始有了很大的意见,同时朱高煦更是视他为杀父仇人,是欲除之而后快。
永乐四年(1406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泄露朝廷机密事件。
这件事本跟解缙无关,但是朱高煦却偏偏将此事赖在了解缙的身上,之后又是给他加上了“试阅卷不公”的罪名,由此最终解缙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但是,就这样,朱高煦依旧不放过他,在他临行前,他又暗地指示那个曾被解缙指为“诞而附势,虽才不端”的礼部侍郎李至刚诬告解缙,对朱棣给他的处分非但不谢恩,还口出怨言。
这时,朱棣听后,那是大为生气,又将解缙贬到交趾,命其督饷化州。
如上文所说,朱高煦对解缙可谓是恨之入骨,所以即使解缙被一贬再贬,但朱高煦却依旧不愿放过他,始终是想将他置于死地。
永乐八年(1401年),解缙因有事需回京打报告,所以并回到南京。
但好巧不巧的是,此时朱棣正在北方打仗,所以解缙只能是礼节性地拜见太子,之后就返回任地。
按理说,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皇帝不再,而储君仍在,自然就是要去拜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在被朱高煦得知后,却是变了一番模样。
此时,朱高煦向朱棣慌称解缙趁他不在京时,偷偷去拜见太子,又不等皇帝回来就走了。
这时,生性猜忌,又是靠造反起家的朱棣,他岂能不怀疑,解缙与太子正在谋划一件大事。
由此,朱棣大为恼怒,立即下令逮捕解缙。
入狱后,朱高煦是拼命的折磨于他,让他受尽。
只是,因此时的朱棣虽下令逮捕他,却并未下令杀死他,所以解缙一直都被关在牢中,长期监禁。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也就是解缙的第五年,一天,朱棣在浏览帅纪刚所上报的在押犯名单时,突然间看到解缙的名字,于是就对帅纪刚说道:“缙犹在耶?”,说解缙怎么还活着啊。
帅纪刚族听都朱棣这般说后,一回去便将解缙灌醉,然后拖出去埋在雪中,将其活活冻死。
只得说,解缙虽聪明,但在关键时刻太容易犯迷糊,皇家之事岂能是他能干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