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祖曾猎杀黑龙是怎么一回事
【千问解读】
传说,辽太宗耶律阿保机曾猎杀过一条黑龙,龙这个物种我们从来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当时也不可能存在恐龙,那这条黑龙到底是什么生物呢?这个问题目前还很难回答。
如果只是杜撰出来的故事,那黑龙自然是假的。
假如故事是真的,那可能是把某种鱼类当成了黑龙,也有这样的可能。
或许古代的物种会更丰富一些,有一些我们现代从没见过的动物,但东方文化中的龙肯定是不存在的。
在中国历史上,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皇权的象征,皇帝身上穿的是龙袍,被人称作真龙天子。
历朝历代关于龙的故事很多,比如春秋时期,秦文公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就获得了黑龙。
唐朝中期,西川节度使韦皋也曾猎获一条长约丈余的龙。
今天咱们要说是另外一件与龙有关的历史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阿保机出身契丹贵族,身体强壮、武艺高强,“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
当时的契丹各部还没有实现统一,可汗是各部推举出来的。
由于阿保机作战勇敢,智略过人,所以他被诸部推举为可汗。
可是阿保机效仿中原王朝,于907年称帝,正式建立辽国。
自此之后,耶律阿保机东征西讨伐、南征北战,不仅统一了契丹各部,还灭掉了辽东的渤海国,称雄整个北方地区。
到了920年五月,辽国境内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耶律阿保机发现了一条龙,居然还猎杀了这条龙。
根据史书记载,“庚辰,有龙见于拽剌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
”
意思是说,有人发现龙出现在拽剌山南面的河里面,耶律阿保机闻讯,将其射杀,然后将龙骨藏到了宫廷内府里面。
拽剌山位于今天的内蒙古林西县北部地区。
虽然《辽史》的记载比较简略,但后人留下了更加详细的记载。
说这条龙是黑色,人们发现后立即将消息汇报给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一路上马不停蹄,终于在三天后抵达。
当时,黑龙依然留在水上,“长十余丈”,于是阿保机将其射杀,并将龙骨保存。
辽国皇帝杀龙这件事,引起宋朝人的兴趣。
北宋时期,沈括作为使者,曾经出使辽国,也对此事进行了记载。
据沈括说,辽朝还在猎杀黑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射龙庙,并将龙舌藏于庙中,“其形如剑”。
1125年,辽国灭亡,被金国取代。
之后,金军南下,灭掉了北宋。
南宋派大臣洪皓作为议和使者前往金国,结果反被金国扣押。
在金国期间,宁死不屈的洪皓得到了金朝人的尊重,因此他能够将金国的一些情况记载了下来,其中就写到了黑龙。
金国重臣完颜希尹的儿子完颜源还亲眼见过龙骨。
根据完颜源描述,洪皓写道,“尾鬣支体皆全,双角已为人所截,与余所藏董羽画出水龙相似,不着边际其绊脚上鬣不作鱼鬣也”。
意思是说这条龙的肢体还保存完整,只不过龙角被截去,整体上看与宋人所画的水龙极其相似。
到了金朝末年,这条黑龙的肢体依然存在,“贞祐南渡(1214年金宣宗迁都开封)尚在”,之后就下落不明了。
那么这条黑龙到底是什么动物呢?不禁让人想起了另外一件事,1934年,辽宁营口发现了一条“龙”,时称“营口坠龙事件”。
时至今日,“营口坠龙事件”依然没有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
而耶律阿保机射杀黑龙发生在920年,距今已经一千多年的时间了,所以各种解释也很难让人信服。
随着科学的发展,希望关于龙的谜团能够解开。
宋太祖赵匡胤逝世后,宋太宗赵光义是如何夺位的?
1042年前的今天,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逝世。
在宋人作品《涑水记闻》中这样记载,太祖刚刚晏驾的时候,当时已经是四更了,皇后让内侍者都知王继隆召见秦王德芳。
但王继隆认为太祖传位给晋王赵光义的想法早就定下了,于是没有去召见赵德芳,而是快马赶到开封府去找赵光义。
远远的看见医官贾德玄坐在府门前,一问,那人说,在晚上二更时分,有人敲门说,陛下召见晋王,可是开门一看却不见人,像这样三次了。
我害怕晋王有病,于是前来看看。
王继隆觉得很奇怪,于是把事情告诉他,两人共同去拜见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很吃惊,犹犹豫豫不敢前去,说:“我要和家人商量这件事情。
”进去之后很久都没有出来。
王继隆就催促说:“事情不能拖久了,否则就会被他人占有了。
”于是共同到了皇宫。
宋皇后听到有人进来,说:“是德芳吗?”王继隆说:“是晋王来了啊。
”宋皇后见到了晋王大惊失色,然后说:“我们母子就托付给官家了。
”晋王哭泣着说:“我们共同保有富贵,请您不要担心。
” 在这段文字之后,有一段丁传靖的注释,说,这段话和《湘山野录》中记载不同,这段记载中太祖去世之时,太宗不在身边,因此可以洗去的嫌疑了。
其实,这段话不但没有洗去嫌疑,反而让赵光义夺位的事实更加明显了。
第一,从文中看太祖去世的时候,皇后在身边,派内侍传召的本是赵匡胤二子秦王赵德芳。
但王继隆自作主张,改为向赵光义通风报信。
为何如此?想必是此人早就是赵光义心腹,一旦有事,就第一时间通知赵光义。
而作为皇后最信任的内侍竟然是赵光义的人马,可以想见赵光义在朝廷之中,在皇宫之中,触手已经无处不在。
第二,王继隆去赵光义府上,看到了医官。
这位贾医官真是害怕赵光义有病才赶来的吗?不是,当是知道皇帝赵匡胤病危或者已经去世的消息,于是紧急告知赵光义。
而作为久有大志的赵光义买通之外,又买通医官,有何难哉! 第三,当宋皇后看到召见的人不是自己儿子,而是小叔子赵光义竟然立刻承认其正统性,没有一丝的反抗,不是很奇怪吗?作为一国之母,必定深刻的认识到承认赵光义继承人的含义。
在政治上从来都是你死我活,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我想,此段话的真实含义,不过是在补充证明太宗得位的正统性。
包括赵光义在进入皇宫时候的犹豫,一切都那么像,明明心中千想万想,但是还要多次拒绝,因为这是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体制之祸:明太祖朱元璋为国家选了错误的道路
分析一下他作了皇帝以后的,无疑有其独到的价值。
朱元璋是个非常精明的帝王,他看得很清楚各个朝代的治乱交替,也很想解决这个问题。
美化的说,他是想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
无论他是不是想把这个王朝传给万代子孙,这个理想在帝王中是不坏的。
他的后半生作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家天下。
杀功臣就是这个目的,结果是要高度的集权,以一人治天下。
这个结果勤政的朱元璋很好的表现了它好的一面,那就是由于他大权在握,没有抗衡的权利加上朱算一个“明君”,他通过杀戮和整肃创造了一个相对清廉的国家环境 -- 朱元璋是一个作了皇帝的梁山好汉,他的思路和很相似,“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认为天下的事情不是坏在皇帝手中,而是坏在贪官手中。
这完全符合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因为从他自撰的祖陵碑看,少年的朱元璋肯定是恨透了贪官恶霸,所以在他眼里,贪官正是他的江山的敌人。
朱元璋杀贪官,不是他残忍,而是他理智的选择。
只是既然事情不是依靠法律来做,而是依靠皇帝来做,皇帝的名声也就不可能好。
而当他的子孙是昏君时,这个高度集权带来的危害,也远远超过一个中央软弱的政权。
朱家的子孙恰好性格上都有些贪婪,冷酷,固执的明显缺陷,于是一人治天下的权利加上这些或者糊涂或者昏暴的家伙,只有造成更大的危害。
这倒是证明了儒家大一统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明的灵丹妙药。
第二是朱元璋始终在努力建立一个理想的凝固的社会。
也就是说他很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官吏各司其职,人民自食其力,日复一日不断循环下去,自然运转,永远不要变了,于是开万世太平。
即便今天,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的理想呢?只不过今天很多人认为实现这个理想是要民主,而朱元璋没有这个觉悟,他选择了“儒”。
于是,他努力使上上下下都按照礼教圣贤的教导建立起一个固定的社会。
这个努力在停止下西洋以后达到顶峰。
不能说这个努力毫无作用,即便后代出了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这个体制也能自己运转维持朝政。
这种“无头骑士”式的社会情状古今罕见。
然而,这体制运行起来就出现了两个灾难性的后果。
第一是不思进取,既然要建立一个凝固的体制,那么一切变革就都是要被排斥的,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在明清进入一个黑暗时代(也不自觉的继承了的这一理想)。
第二是儒者在得到这个好的条件之后,展示了他们丑恶的一面 -- 他们的贪婪,虚伪,不忠暴露无遗,丝毫不因为他们是自诩为道德化身的儒者而有丝毫不同。
明朝的溃烂,最集中的体现在这些儒者出身的官员身上,而个别儒者的气节,又往往浪费在皇上的爸爸该怎么称呼这类对国家毫无用处的地方。
明朝的失败,证明了儒家只能代表一种理想,在现实问题面前,老夫子们一败涂地。
不是历史没有给儒一个机会,朱元璋其实是很有理想的一个君王,他也很想按照“圣贤”所说的去做 -- 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在打仗的时候可以看不起读书人,在内心里还是赖这些“圣贤”的子弟心中肯定有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所谓贪官,不过是“圣贤”中的败类,只要找到不是败类的真正圣贤,国家自然长治久安。
可惜,儒们让朱元璋失望了。
个人以为,所谓明亡于自己,正确的解析就是 -- 明,亡于儒。
这一点,是精明的朱元璋恐怕也没有想到的吧。
随机文章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如何用不到两万的兵力赢得官渡之战?汶川地震是龙脉在移动,四川龙脉诞生出真龙致大地裂开(中华腾飞)平行世界是绝对存在的,平行世界存在的证据/双缝实验是其中之一太空为什么是真空的,宇宙中不存在绝对真空环境(比地球真空)为什么鞋踩在岩浆上会弹起来,湿冷鞋子踩踏岩浆会被反弹(二氧化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