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降压药的人身体若有4个表现可能是缺钾了
【千问解读】
降压药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它们通过降低血压来减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降压药可以分为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在选择降压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降压需求来选择适合的药物。
同时,患者也需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并注意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但是,患者在使用降压药时也需要注意安全和有效性问题,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一、吃降压药的人有4个表现可能是缺钾
1、使人容易出现疲倦的状态
如果微量的钾离子缺失,人们往往会感到浑身疲惫不堪,肌肉也如同失去了力量,给人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
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人们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也可能是因为营养物质摄取不足而引起的,严重缺乏钾离子时,人体会变得行动不便,四肢软弱无力,这通常是在低钾血症的严重阶段出现的。
此时,必须立即前往医院接受治疗,以免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2、缺钾可导致便秘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便秘的困扰。
这时,长辈们往往会建议我们吃些香蕉,以改善这一状况。
他们之所以如此推荐,是因为香蕉中富含钾元素,而钾元素在人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的身体逐渐衰老,各项机能也随之下降时,缺钾的情况也变得愈发普遍。
这使得胃肠道肌肉的活性降低,肠道蠕动能力减弱,导致粪便在肠道中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形成便秘。
香蕉中的钾元素就像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为我们的胃肠道肌肉注入新的活力,改善便秘状况。
3、精神异常,如出现幻觉,幻听等
钾离子和钙离子不仅是肌肉和血液等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还是神经系统不可或缺的物质。
它们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犹如交响乐中的指挥家,掌控着神经细胞的兴奋和传导。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低血钾状态,可能会产生幻听、幻视、幻觉等神经系统的障碍和精神异常。
让患者感到迷惑和不安。
血钾作为重要的神经代谢物质,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4、钾离子缺乏可能会心律失常
在人体生理机能活动中,钾离子对心脏的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心肌细胞的活性,使得心肌收缩过程出现异常,有时还会导致心动过速、房室变性、心室颤动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对于长期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他们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来控制病情。
然而,一些降压药物可能会导致钾离子丢失,从而引发缺氧症状。
这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恶魔,悄悄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钾离子在人体中的作用,以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身体健康。
二、服用降压药为什么会出现缺钾现象呢
1、降压药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过程
从而影响钾离子的正常吸收和利用。
此外,一些降压药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增加肾脏排放钾离子的量,进一步导致体内钾离子缺乏。
2、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与缺钾症状的出现有关
例如,饮食中缺乏富含钾的食物会导致身体缺乏足够的钾离子。
同时,过度使用某些药物或利尿剂也会导致身体排放过多的钾离子,从而引起缺钾症状。
3、一些疾病也可能会导致缺钾症状的出现
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可能导致体内钾离子代谢异常,从而引起缺钾症状。
温馨提示:服用降压药与缺钾症状的出现之间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包括药物作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疾病的影响,为了预防缺钾症状的出现,人们应该注意合理使用降压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并积极治疗任何潜在的疾病,如果出现缺钾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清末史上李鸿章修铁路:通车后自己率先亲身体验
奕后来说他对修铁路以前也曾“习闻陈言,尝持偏论”,反对修路,但经中法之战,又“亲历北洋海口,始悉局外空谈与局中实际,判然两途”,于是支持修路的态度更加坚决。
但以奕此时的权位之重,却也不敢大张旗鼓地主张修路,所以在天津巡视北洋海口与李鸿章商议时,也不得不想方设法避开强烈的反对意见。
他对李鸿章说,如果修铁路,还必须从已修成的胥各庄一路修起,因为修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为了运开平矿的煤,关系不大,反对的意见可能会小一些,这样此事才有可能办成。
李鸿章也认为事情只有如此才可行,再加上在唐胥铁路基础上逐年修建,相当一段时间内所经之地都在他管辖的直隶境内,此事更易办成。
据此,李鸿章采取一点点来、稳步前进的策略。
开平矿务局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就在这一年以方便运煤为理由,将铁路延长到芦台附近的阎庄,总长从十公里延长到约四十公里,唐胥铁路改称唐芦铁路。
同时,李鸿章趁热打铁,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招集商股二十五万两。
就在1886年年底,李鸿章又与奕相商,提出将唐芦铁路延长修建到大沽、天津。
1887年春,由奕出面奏准动工修建,强调这段路是“为调兵运军火之用”,并将开平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
此路第二年便告建成,这条从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全长终于达到一百三十公里左右。
可以看到,从1880年修唐胥路到1888年延长到天津,几年间李鸿章一直紧锣密鼓,不放过任何“”,硬是一点点修成了铁路。
其间当然也有小小的波折,如唐胥路刚修成时,一位英国工程师用矿上的废旧锅炉改造成一台蒸汽机车拉煤,却遭到顽固派的反对,曾不得不改用骡子拉运煤车皮,几经周折,方许蒸汽机车运行。
唐山至天津的线路修通后,李鸿章视察了这条铁路,亲身体验了铁路的快捷,大为满意地表示:从天津到唐山的铁路一律平稳坚实,所有桥梁和机车都符合要求。
除停车检修时间不计外,全程二百六十里,只走一个半时辰,比轮船快多了。
这时李鸿章心大增,想趁热打铁再把铁路从天津延伸到京城附近的通州。
1888年11月,李鸿章又通过奕主管的海军衙门奏请修筑津通路,其理由是津通路将沿海与内陆联结起来,可以“外助海路之需,内备征兵入卫之用”,有利于军事、防务。
这一奏请得到朝廷批准,没想到却捅了马蜂窝。
顽固派本来可能是对醇亲王有所顾忌,对李鸿章悄悄修路忍之又忍,并未大张旗鼓表示反对,现在他要把铁路修到天子脚下,岂可容忍!反对声于是像炸开锅一样,一时弹章蜂起、纷至沓来,掀起了近代关于铁路的又一次大争论。
顽固派有的上奏朝廷,有的致函奕,想争取他而拆掉李鸿章的后台。
为了耸人听闻,顽固派与前几次一样,首先指责修路是“开辟所未有,祖宗所未创”,然后将修路与“灾异”联系起来,认为清宫太平门失火就是“天象示儆”。
大体而言,顽固派的意见集中于以下几点:一、修铁路有利于外敌入侵。
认为如修筑津通路,一旦外敌入侵即可经铁路直达京师。
二、修路扰民。
铁路所经之地,要拆毁民间田庐坟墓,必致民怨沸腾。
三、修筑铁路夺民生计。
铁路修通后,将导致原来的水手、船夫、客店主贫困失业,断了他们的生计。
面对众多位高权重的大臣的强烈反对,李鸿章这次因有醇亲王支持,所以与顽固派针锋相对,反复辩驳,毫不示弱。
对于铁路“资敌”的责难,他反驳说敌人前来也必须用机车、车厢运兵,我方可先将机车、车厢撤回,使敌无车可乘;另外,到时还可以拆毁铁轨或埋下地雷,使敌人不可能利用铁路。
相反,铁路将使中国运兵更加快捷。
针对“扰民”观点,他以修筑唐山到大沽、大沽到天津的铁路为例,认为修路应当尽量避免拆毁民间房屋坟墓,万一无法避免时,只要给居民以“重价”,民众就不反对修路。
至于说到铁路“夺民生计”,他认为更没有道理,从国外和国内已修通的铁路沿线来看,铁路沿线生意发达,修铁路、通火车只会增加各种职业。
随机文章清朝皇帝对太监充满戒心!最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太监制度终结在他手上汉朝屯田的意图是什么?尼泊尔卢卡拉机场,唯一飞机不受控制的机场揭秘区块链和比特币的关系,区块链技术缔造出来疯狂的比特币盘点墓地风水禁忌事项,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坏人葬下去得恶果)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出自唐代:李贺的诗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感伤离别怀古 李贺的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古诗》。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
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
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
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
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注释⑴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
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显误。
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
⑵宫官:指宦官。
牵车:一作“舝车”。
舝,同“辖”,车轴头。
这里是驾驶的意思。
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⑶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
”⑷唐诸王孙:李贺是唐宗室之后,故称“唐诸王孙”。
⑸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
刘郎:指汉武帝。
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
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⑹“夜闻”句: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⑺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
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⑻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土花:苔藓。
⑼舝:一作“牵”。
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
⑽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
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
⑾将:与,伴随。
汉月:汉朝时的明月。
⑿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
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
⒀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
客指铜人。
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
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
⒁“天若”句:意谓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若有情,也会因常常伤感而衰老。
⒂独出:一说应作“独去”。
⒃渭城: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此代指长安。
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
渭城在渭水北岸。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古诗赏析《《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古诗》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
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
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
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
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
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
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
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
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
“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
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
此时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写是金铜仙人的“观感”。
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
公元233年(魏明帝景初元年),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
习凿齿《汉晋春秋》说:“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
”李贺故意去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三国志》注引《魏略》)的情节,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物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
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
而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
“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
“指千里”言道路遥远。
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
“东关”句言气候恶劣。
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
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
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
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
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
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
“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
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
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
”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
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而此刻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
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
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
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
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
“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
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
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开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也更为新奇。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
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
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
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
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
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
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
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
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
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
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
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古诗创作背景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
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此诗写作时间距公元907年唐王朝的覆灭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
自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
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
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
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
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
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李贺名句推荐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作者:李贺:出自《送沈亚之歌·并序》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作者:李贺:出自《春坊正字剑子歌》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作者:李贺:出自《开愁歌》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作者:李贺:出自《七夕》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作者:李贺:出自《开愁歌》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作者:李贺:出自《七夕》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作者:李贺:出自《秋来》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作者:李贺:出自《塞下曲》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作者:李贺:出自《塞下曲》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作者:李贺:出自《塞下曲》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