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上海领诺奖?一个未解之谜你都知道哪些?
【千问解读】
爱因斯坦等在上海梓园合影。
前排右起:于右任、王一亭、应时、爱因斯坦、应蕙德、爱尔莎、稻垣夫人、章肃;后排右起:王传熊、曹谷冰、斐司德、稻垣、前田、张君谋、张季鸾、村田、斐司德夫人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在访日途中路经上海,登岸观光。
这段访问的诸多细节,如爱因斯坦在上海接受了诺贝尔奖,上海是他的福地学生们抬着爱因斯坦从南京路的一头走到了另一头等,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黄浦档案馆研究员景智宇对这些说法颇为怀疑,他搜集了当年华文、日文、西文报章上的报道,和相关当事人日记仔细比较,去伪存真。
在这些肥皂泡和乌龙报道中,传得最邪乎的,是爱因斯坦在上海汇山码头得知自己被授予了诺贝尔奖,还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景智宇认为,这一想象,源于当年11月14日的英文报纸《大陆报》。
该报报道爱因斯坦两天前已通过无线电得悉获诺贝尔奖消息,在上海得到瑞典总领事的正式通知。
根据这段文字,推演出一则生动的故事,说是瑞典驻沪总领事在汇山码头向爱因斯坦宣读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授奖词,并颁发证书,爱因斯坦当晚兴奋得彻夜难眠。
除此以外,还有在浦江饭店收到获奖电报,在船上从收音机里听到新闻等说法。
爱因斯坦与夫人爱尔莎在赴美访问途中
就连日本科学史专家金子務在《爱因斯坦冲击》中,对此都前后矛盾,一会儿说11月10日到达香港, 这天在船上突然收到获奖的电文;一会儿又说在11月12日的夜行船中收到获奖电报。
新闻报道和学者研究说法不一,而翻遍爱因斯坦的日记,对于唯一一次获得诺奖,他竟然没有只言片语。
要知道,这可是他陪跑12年,被提名62次后,才获得的重量级奖项。
为什么爱因斯坦对诺奖避而不谈?施郁教授的研究表明:
首先,他对获奖并不惊讶。
在他出发去日本之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阿仑尼乌斯和物理学家劳厄都曾写信给他,暗示他将得到诺奖,劝他考虑不要去日本。
但爱因斯坦没有因此改变计划,直到次年春天才回到德国。
其次,这个奖给得实在太勉强了。
起初几年,爱因斯坦因狭义相对论还有待实验验证而被拒绝。
狭义相对论得到实验验证后,诺奖委员会又开始质疑他在1915年创立的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被日食观测证明后,诺奖委员会又质疑观测数据的科学性。
1922年,提名爱因斯坦的人数达到了空前的16人,诺奖委员会在巨大的压力下,仅把上一年空缺的奖颁给了爱因斯坦,而且还声明不是因为相对论,而是因为光电效应定律。
有这么多恩怨,爱因斯坦无视这个奖项,也就可以理解了。
诺贝尔奖是在瑞典当地时间11月9日公布的,瑞典皇家科学院10日即向爱因斯坦柏林的家拍发了电报,这天爱因斯坦正在香港。
消息几经辗转,12日,在香港到上海的邮船上电报送达爱因斯坦,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说法。
景智宇通过比对各种资料发现,在码头欢迎的人中并没有瑞典总领事的身影,爱因斯坦在上海的一天多时间内没有会见过任何瑞典人。
11月15日的《时报》称:今年诺贝尔奖金,关于科学研究之一种,已给予博士,日前由上海瑞领得无线电通告之。
可见,瑞典总领事并未与爱因斯坦见面,只是发了一份电报而已。
景智宇认为,爱因斯坦收到了两份电报,分别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总领事。
全球对爱因斯坦的研究可谓没有死角,但他究竟是何时何地正式得到诺奖通知的,却成了他人生的谜团之一。
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获奖后,第一个抵达的城市就是上海,但他并没有受到中国人隆重的欢迎,更没有粉丝的追逐;第二天他悄然离去,也没有人送行。
在上海时,他对记者说,七星期后将来中国正式访问,应邀去北京大学、金陵大学演讲,如有时间,也将在上海演讲,包括在圣约翰大学。
上海的中文报纸这才在他离去后,翻译外报报道了他的形象:博士面貌温和,一君子人,其神气颇类乡村传道教师。
衣黑色,极朴实,领结黑白色,发黑而短,二目棕色,闪烁有神。
谈话时,用英文颇柔顺,无德语之硬音。
中文报纸转载英文报纸中爱因斯坦路过上海的消息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