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

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大唐第一私盐贩子黄巢,解析其过山车般的人生

在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杀气腾腾的《不第后赋菊》何人所作?大唐第一私盐贩子、第一反贼,大齐第一—黄巢是也!通读历史,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疑虑,自从有了黄巢,的面貌,似乎就了,王仙芝最多是把水稍微搅浑了一下,前后不到四年,连一个像样的大城市都不曾攻占,唐庭招降,给个监察御史。

而黄巢,却几乎将唐庭翻了个底朝天,一路下去从根本上动摇了唐庭的根基,唐庭的政治中枢—长安和洛阳。

历史似乎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轻取长安的黄巢,似乎在攻占长安之后,就突然间衰下去了,后面的战争,几乎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唐庄宗纪上》记载,的铁骑才刚出动,黄巢就惊呼,“鵶儿军至矣!” ,素有“非飞虎子”之称的李克用,似乎天生专克黄巢,从高峰到败亡,似乎一场过山车。

那么,黄巢为何迅速衰亡呢? 那要看看,的基础是什么?唐庭自历后,虽勉强维持了一百多年,但早已经是,中间虽经历过几次改革,但由于宦官和藩镇的阻挠,每一次都,不了了之,而土地兼并和朝政腐败,却一日更胜一日, 《·僖宗本纪》也说道:“京师食尽,贼食树皮,以金玉买人于行营之师,人获数百万。

山谷避乱百姓,多为诸军之所执卖。

”连军队也做起了买卖人肉的“生意”,局势糜烂到这种程度,老百姓还有活路吗?于是,黄巢,王仙芝等地方豪强,利用这种形式。

“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顺势做了那些走投无路的底层百姓的代言人。

在这种基础之上,组编起来的军队,注定了,一开始,就混杂着浓厚的民粹色彩。

为何会所向披靡?这是一支愤怒的军队,这股怒气,怨气,总要有宣泄的地方,它只能是腐朽的唐庭,腐败的官吏,有钱的地主,“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那是他们的动力。

如果缺乏对他们进行逐步改造的能力,那么,这支军队,就只能是流寇,只有无尽的杀戮,眼前的利益,能够满足他们,可惜,无论是黄巢缺乏这种改造的能力,他连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一个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一支高效的智囊团队,都建立不起来。

看看黄巢自岭南北伐,纲领是啥?他以“百万都统”的名义发表了北伐的政治宣言,提出了“禁止刺史殖(聚敛)财产,犯赃者族(灭族)”的具体政治主张。

对比下后世的北伐,“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 朱元璋,早已经在南方站稳了脚跟,不缺兵,不缺将,更缺粮,就在待时而发,定策而动,黄巢呢?在转战各地多年,本来也“欲据南海之地,永为巢穴”作为反抗统治的根据地。

但在这一年,从春至夏,疫病大为流行,不少义军将士染上了疫病,死者十三四,部下“劝请北归,以图大利” 黄巢见在广州难以持久,于是,就挥师北伐,咋北伐,依然是流动作战,哪里容易打,哪里有钱粮,就往哪里去,离开广州,更是将这里抢掠一空。

曾在龙尾陂大败黄巢部将尚让的晚唐郑畋就看得很清楚,当时,朝廷正相全力依仗淮南节度使高骈,他就曾指出,:“黄巢乱军因饥荒而起,又大肆劫掠钱粮,这才逐渐壮大,席卷全国。

不如宽赦其罪责,以官职将其稳住,待日后时机成熟再行剿灭。

那些跟随作乱的民众,大都只是为求活路才铤而走险,只要遇上丰收之年必然思乡,到时军队离散,黄巢不战自灭。

”可惜,唐庭并没有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那个曾写出“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夏日长”的淮南节度使高骈,还真的就被言中,这一下子,唐庭才真正的。

生存始终是第一位的,黄巢这支冲天大军的动力,源自于仇恨和钱粮!衰败,源自于对自身阶层的背叛!当自诩为底层人们的代言人,将屠刀伸向底层人们,将会造成怎样恶劣的影响呢?稍有远见的人,都知道,有两类人,不能滥杀,一是底层民众,二是儒生,可是黄巢呢?最初一再告谕市民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义军将士在街道上每遇到贫民,“往往施与之” ,后面呢?军纪败坏,四处抢掠,导致,后来因为怀疑部分百姓协助官军攻城,更是举起屠刀,滥杀无辜。

“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为何黄巢能轻取长安,唐廷的腐败,多位纨绔子弟,甚至兵额冒充现象严重,毫无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各路藩镇各怀鬼胎,无法形成一张严密的网,甚至一些野心家,还有意将黄巢往长安引。

那么,攻占长安后呢?如何去满足手下那帮愤怒的将士?于是,滥杀无辜,四处劫掠,强抢妇女等,层出不穷,谁还有动力去打仗?而此时,若重创或剿灭黄巢,将获得极大的政治资本,这也是为何?在黄巢攻占长安之后,各路藩镇,犹如从睡梦中醒来,特别积极,特别能打! 拓跋思恭,李克用,朱温等一代枭雄,都懂得利用这样的时机,谋求自己的利益! 黄巢却不知道,而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被赶出长安,应该说,若能利用好形式,在地方上,重新那些在饥饿中走投无路,痛恨腐败统治的底层百姓,也未可知,反正,那些藩镇,取得大胜之后,难免先会去争权夺利。

可部将在陈州被杀,他就铁了心死磕陈州,粮草不够,《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

将活生生的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

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这还能取得民众的支持,一路所向披靡吗?这样的军队,可以说,已经丧尽天良,这基本就是灭亡前的疯狂,这除了有破坏力,还能有战斗力吗?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感慨道:“若黄巢,则陷广州旋弃之矣,蹂湖湘旋弃之矣,度江淮旋弃之矣,甲、蔡、卞无尺地为其土,无一民为其人,无粒粟为其馈,所倚为爪牙者朱温、尚让,皆非素所统御,同为群盗,偶相推奉尔。

”。

黄巢的“过山车”人生,其中的兴衰教训,这一番话,几乎全涵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棣起兵时,其他藩王在干什么?

起兵时,其他在干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建立后,先后将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分封各地,负责镇守大明江山。

然而,虽然藩王的做大,藩王与中央朝廷之间的矛盾却逐渐尖锐,因而建文帝即位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结果就此引发了“”。

那么,在朱棣起兵与朝廷激战之时,其余的二十五位藩王又在做什么呢? 朱元璋共生有二十六子,但其中七位却早早离世 朱元璋虽然先后生有二十六个皇子,在古代帝王之中已经算是高产,但在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驾崩之时,却已经有七个儿子先后离世。

1、长子:太子朱标。

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在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自立吴王之时,便被立为了世子,四年后朱元璋称帝建国,朱标又随即被立为太子。

作为储君,朱元璋对其培养可谓费尽心思,可惜朱标在做了二十四年太子之后,最终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病逝,终年37岁。

2、次子:秦王朱樉。

朱樉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秦王,其早年聪慧英武,但成年后却多行恶事,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后因而招来朱元璋斥责,却仍不知悔改,以致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时被召回南京当面斥责,后在太子朱标的劝说下才得以返回封地。

正所谓“”,由于朱樉平日里对宫中下人太过残忍,以至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时,自己被三名老妇人下毒致死,终年39岁。

3、三子:晋王朱棡。

朱棡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跟兄长朱樉一样,朱棡也是多智而残暴,曾多次奔马缚人将其车裂,导致朱元璋一怒之下差点废了其王爵,在太子朱标维护之下才得以幸免。

而就在朱元璋去世两个月前,朱棡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病逝了,终年40岁。

4、八子:潭王朱梓。

朱梓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不到一岁之时受封潭王,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封长沙。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受“案”牵连,潭王妃之弟于琥被杀,潭王妃之父于显虽然已死,却仍然被追为胡惟庸一党,这令潭王朱梓心中极为恐惧。

不久,朱元璋派遣使者到长沙对朱梓进行抚慰,并召其入宫觐见,结果潭王朱梓惊恐万分,以为自己也被牵连于内,竟然带着王妃一起自焚而死,年仅21岁。

5、九子:赵王朱杞。

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赵王,但仅仅获封八个月后,便于同年十二月夭折,死时还不到一岁。

6、十子:鲁王朱檀。

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于同年四月被封为鲁王,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就藩于兖州。

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十二月,平日里荒诞不经的朱檀,竟然因服金石药过度而薨,年仅20岁。

7、二十六子:朱楠。

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1394年1月),但出生一月左右便夭折。

如上,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有七位都因各种原因而先其一步离世,也就是说在朱棣发动靖难之时,朱元璋只有十九位儿子还在世。

靖难前后被废被囚者七位,另有六位靖难前未能就藩 建文帝即位时,中央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关系已经极为紧张,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的首要之事,便是与心腹大臣、太常卿黄子澄商议削藩之事,经过商议遂决定先从有问题的藩王下手,以争取舆论支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朱允炆遂派公以备边为名率兵经过开封,将周王朱橚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橚又被召回南京囚禁。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又有人接连告发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谋反,于是朱允炆又下令将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废为庶人,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湘王朱柏在王府被围后,不堪受辱的他与家人诀别,亲手放火焚其宫室妃妾,并穿戴好亲王的衣冠,手执弓箭骑着白马跃入火中自尽,阖宫皆从朱柏而死。

同年七月,朱棣起兵“靖难”,后北平周边地区相继沦陷,七月二十四日,在朱棣攻破怀来后,谷王朱橞因相地相距太近,遂逃离封地宣府,逃奔金陵。

与此同时,朝廷顾虑辽王朱植、宁王朱权投向朱棣,遂下诏要两人返回京城,辽王于是从海路返京,宁王因不从而被削护卫。

同年八月,岷王朱楩被西平侯控告而被废为庶人,迁居漳州。

如上,在朱棣“靖难”之前,先后有四位藩王被废,而在朱棣“靖难”之后,又有两位藩王被召回南京,一位藩王被废。

与此同时,朱元璋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栋、二十五子朱等六个儿子,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前并未就藩。

剩余藩王大多保持中立,宁王朱权算是暗助朱棣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但却有七个儿子早早去世,另有五个儿子在建文帝即位后被废,两位“靖难”后被召回南京,又有六个儿子未能就藩。

也就是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后,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中,只有六位仍然留在封地。

那么,靖难期间,除了燕王朱棣之外,其余五位藩王又在干什么呢? 1、六王朱桢:两不相帮。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楚王,并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武昌,先后多次参与平定大庸、铜鼓卫、思州、靖州和上黄等地蛮夷的战役。

靖难爆发之后,朱桢选择了按兵不动,以“天子无明诏,藩王不宜妄动”为名,即不支持燕王朱棣的靖难,也不率兵勤王,而由于其封地在南方,远离朝廷与燕王的交战区域,因而双方也没有顾及他。

朱棣夺取皇位后,朱棣也没有难为他,还授予其宗正之职。

2、十一子朱椿:安心封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蜀王,后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于成都。

朱椿在朱元璋儿子中算是比较的,治理蜀地颇有成效,教化地方,宽厚待人,地方安宁,四民乐业。

由于蜀王朱椿的为人处世,建文帝对这个叔叔还是比较亲近的,因而削藩时从未想过要动他,而朱棣在起兵之后也私下写信试探朱椿,朱椿则回复“忠孝为藩”,燕王朱棣便也没有为难他。

3、十四子肃王朱楧:忙着搬家。

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汉王,后又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改封肃王,后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就藩甘肃,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

朱楧算是当时各地藩王中兵权最大的几位之一,不过由于封地偏远、荒凉,因此于建文元年(1399年)上书请求内迁,朝廷最终同意其迁往兰州,整个“靖难四年”,朱楧一直忙着搬家,等到其搬家完毕,靖难也基本上结束了。

4、十六子庆王朱栴:变相被削。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获封庆王,原本封地在宁夏,但因当地邻近边外,且是个新设立的卫所,无法保障藩王安全和负担王府供给,因而又临时移驻韦州,后负责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也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

“靖难”时期,庆王也选择了两不相帮,后来随着宁夏卫逐渐完备,在其已经在韦州建造了王府的情况下,朝廷又于建文三年(1401年)命其迁往宁夏镇城,算是等于变相削藩了。

5、十七子宁王朱权:暗助朱棣。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获封宁王,后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藩大宁,宁王朱权乃是诸王中兵权极重的一位,号称“甲兵八万,战车六千”,麾下又有以骁勇善战著称的朵颜三卫,曾多次联合诸王出塞作战。

“靖难期间”,朱棣为迅速扩充实力,直接跑到了大宁向朱权求救,结果趁机勾结宁王朱权麾下将领,迫使朱权起兵追随自己。

当然,以朱权的实力来说,要说他是完全被迫,我是不信的,感觉更像是。

如上,除了宁王朱权之外,其余四位藩王由于距离朱棣和朝廷交战区域较远,因此大多选择了两不相帮,而无论是朱棣还是朝廷,也都不敢迫使他们表态,否则便极可能将他们推向对立面。

当然,这里有个例外就是谷王朱橞,靖难初期谷王朱橞逃离封地,跑回了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军杀到南京城下,以当时南京的守军和后勤储备,定然能够坚守一段时间。

然而,朱允炆竟然派在京诸王和武将守卫各门,而当时驻守金川门的便是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结果这两位看到朱棣的麾盖后,竟然直接选择了开门投降,南京城就此告破,谷王朱橞这也算是在最后时刻来了个神助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