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喜犒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千问解读】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展喜犒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展喜犒师》是春秋末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所写的一篇文章,记述了鲁国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动。
文章主要叙述齐孝公兴师伐鲁,鲁僖公却派大夫展喜出迎犒劳齐师。
展喜援引先王之遗命,齐之先辈辅周之遗德,以道义说服齐侯,并申明鲁之所恃者乃认为齐不会“弃命废职”。
展喜机敏镇定,善于言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使齐侯还师,巧妙地取得外交上的胜利。
全文峰回路转,结构精巧。
展喜的胆识和才智也通过其富有说服力的言辞得以充分表现。
清吴楚材评:“大义凛然之中,亦复委婉动听。
” 作品原文 展喜犒师 齐孝公伐我北鄙1,公使展喜犒师2。
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3,展喜从之。
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县罄4,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大公5,股肱周室6,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
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7,太师职之8。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9。
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10。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
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以不恐。
”齐侯乃还。
词句注释 1、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
鄙:边远地方。
2、公:指鲁僖公。
犒:慰劳。
3、竟:同“境”。
4、县:同“悬”。
罄:中间空虚的乐器。
5、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名旦,鲁国的始祖。
大公:即吕望,姜姓,通称姜太公,齐国的始祖。
大同“太”。
6、股:大腿。
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股肱”,意为得力的助手。
这里作动词用,意为辅佐。
7、载:载言,指盟约。
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
8、职:动词,掌管。
9、旧职:从前的职守。
即指齐始祖姜太公股肱周室的事业。
10、率:遵循。
桓:指齐桓公。
原文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而不恐。
”齐侯乃还。
白话译文 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
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
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
”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
”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
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
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
’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
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
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
’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
’依仗这个才不害怕。
”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作品背景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孝公率军攻打鲁国,齐强鲁弱,又适逢鲁国发生饥荒,根本无力抵挡,形势十分危急。
鲁僖公派遣展喜迎上前去犒劳齐军,展喜由于展禽面授机宜,在与齐孝公的对话中,援引先王遗命和齐国祖先辅佐周王室的遗德以及当时的道义来说服他,申明鲁国所恃者乃是以为齐国不会做出“弃命废职”的事情来。
理直气壮,大义凛然,而又委婉动听,满足了齐孝公的虚荣心。
由于展喜的机智善辩,从容应对,终于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孝公无言以对,不得不收兵还师,从而解救了国家的危难。
作品鉴赏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
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为文章第一层。
齐军虽未入境,但隐隐已有进犯之气。
而对这种情况,展喜却言称“寡君”、“敝邑”、“下臣”,尊称对方侵犯是“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辱”在此不是侮辱对方的意思,而是自己受委屈的含意,相当于“枉顾”、“屈尊”等词,是对对方来访的客气谦词。
措辞礼数周到,神态不慌不忙,俨然胸有成竹。
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番言辞中,展喜不提对方进犯一事,而称对方此行是来访,巧妙地为自己犒劳齐师张目,显得合乎情理。
文章至此,已呼应了上文“犒军”与“辞令”二线,而由于对犒军没有具体展开,却腾出笔墨详写展喜的一番辞令,使文章的焦点迅速凝聚在“辞令”之中。
好文章总是强调突出重点,不枝不蔓,犹如山沓云深之处,突然显现一条小径,使人可以拾阶而上,探险寻幽。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为文章第二层。
恶虎决不会因羔羊哀哀求告而饶了它的性命,侵略者当然也不会因被侵略国礼数周到就按捺下侵略欲望。
“鲁人恐乎?”这一句话,表明齐侯不仅未被展喜言辞所动,反而赤裸裸地声称自己此行并非来访,而是侵略。
视对方忍让为软弱可欺,往往是自以为强大的人之共同心理。
侵略人家,还要问人家是否害怕,其中的狂傲,基于的正是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心理,并带有一种如猫戏鼠的挑衅和放肆。
在这种情形下,展喜表现的却是那么从容镇定,不卑不亢:“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一派大义凛然之气。
文章至此,我们已不难明白展喜犒军并非是向对方屈膝投降,而别有一番用意。
同时也使人不禁为展喜捏了一把汗,在齐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在狂傲的齐侯面前,仅仅凭借辞令并不能击退齐军。
“齐侯曰:‘室如县罄……’”至“恃此以不恐”为文章第三层。
“县罄”,即悬罄,罄同磬,磬悬挂时,中间高而两面低,其间空洞无物。
家室贫乏,屋无所有,而房舍高起,两檐下垂,如古罄悬挂的样子,所以室如县罄,意指府库空虚。
“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在这种反向中,视对方若无物的狂傲之气咄咄逼人,但也或多或少地夹杂着齐侯对展喜的从容镇定之困惑。
而读者却可以在齐侯的困惑中,豁然释开原先的几个困惑:原来鲁国之所以面对强大的齐国的进犯不去积极备战,而求助于“犒军”、“辞令”,正是由于鲁国“室如县罄,野无青草”,军事力量软弱的鲁国,不能以此去抗衡声势显赫的齐军。
求助于“犒军”与“辞令”,多少也是弱小国家在强国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
同时,也使人明白何以齐侯在展喜面前如此放肆狂妄,原来正是他视鲁国“室如县罄,野无青草”。
但是,三尺之孤,尚有一搏,何况众志成城。
以军事力量抗争虽无必胜把握,但“犒军”和“辞令”不能使狂妄的齐侯面壁思过,退避三舍吗。
一念及此,令人对文中情境方有几分明白,却又不免疑虑重生。
怯懦者,往往在黑云压城面前魂飞魄丧,哀叹命运乖蹇;强者,唯有强者,才能在乱云飞度中,依然从容不迫,以无畏的勇气,在危机中开拓出机遇的曙光。
展喜正是在这种危机四起、险象环生的情境中,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与才智。
首先,展喜陈述自己所恃的是先王之命。
当时周室虽然衰微,但欲成霸业者,也只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没有谁敢公然表示藐视周室。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
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表明齐、鲁原是世代友好,且有天子为他们缔结的'盟约,此其一;“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
”指出,齐孝公之父齐桓公正是因为遵守盟约,广修仁义而终成霸业,而现在诸侯各国对齐侯也寄托了同样的愿望,此其二;“我敝邑用不敢保聚。
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大意是:我国之所以不敢修筑城池,缮治甲兵,作战争的准备,是因为认为“即使您继承君位九年,也不会背弃先王的命令,废弃以前的职责。
因为要是这样,便对不住逝去的太公和桓公。
想来齐君一定不会是这样干的。
”申明鲁国之所以不聚兵相争非不能,是不为也,其原因是基于对齐侯的信赖。
此其三。
一席言说,乍看貌似谦恭平淡,没有一句谴责齐侯侵略的行径,但细细品来,却觉得柔中带刚,绵里含针,辛辣有力,具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齐侯如果侵犯鲁国,那就是公然违背天子命令,践踏盟约,背信弃义;第二,齐侯如果侵犯鲁国,那就是叛逆孝道,并将失去人心;第三,鲁国之所以不兴兵相抗,并不是软弱可欺,所以对齐侯也绝不会恐惧。
如果说,齐国的强大和鲁国的弱小,决定了展喜只能把激烈的抗争寓于貌似谦恭平和的言辞中;那么,齐侯的倨傲无礼,则又决定了展喜在平淡中透露出激烈的抗争与捍卫祖国尊严的慷慨。
而且,更重要的是,柔转为刚,存在着一个假定,即如果齐侯侵略鲁国;刚转为柔,同样也存在着一个假定,即齐侯撤军回国。
同时,这时柔还有一个更大的假定,如果齐侯撤军回国,那齐侯就是仁义之人,齐侯也就因此有望重振父业,成为一代霸主;反之,则一切将付之东流。
齐侯是个颇为自负的人,他之所以急急忙忙攻打鲁国,正是基于想重温乃父齐桓公霸业的旧梦。
展喜一番刚柔相济的言辞,可以说是吃透了齐侯的心理。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个心理被对方看透的人,就会被对方的言辞所折服。
“齐侯乃还”,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
文章一开始就如奇峰突起、引人入胜,齐军入侵鲁国,鲁国却派展喜前去犒劳。
展喜经展禽(即柳下惠)面授机宜,辞令谦和有礼,面对齐孝公咄咄逼人的问话,巧妙提出“君子”与“小人”之别,并针对齐孝公依仗周王名号经营霸业的心理,指出“先王之命”给他当头一棒;接着又用两国先君之盟约束之,用齐桓公之功勉励之,用诸侯之望鞭策之;最后又夸之不会弃命废职,暗藏机锋。
言辞可谓字字珠玑,步步为营,方略绝妙。
齐孝公开始如饮醇酒,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后来才发现仰之弥高,缚之弥深,颇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再想反驳为时已晚,只好“乘风归去”。
全文结构紧凑,无一闲文懈笔,辞辩精妙绝伦,不愧是一篇优美的外交辞作。
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
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
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唐寅的《桃花庵》是看破名利的洒脱,还是对仕途无望的感叹?
大才子唐伯虎,称得上少有的全才,诗文、书法及绘画无一不精,但他并没有影视剧中的那般幸福,一生穷困潦倒。
或许正是因为仕途上的不顺,才激发了唐伯虎的潜能,他的代表作《桃花庵》(又被称为“桃花庵歌”),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这首诗歌,每位读者从中领悟到的东西各不相同,它究竟是唐伯虎看破名利的洒脱,还是对仕途无望的感叹呢? 我们把时间的齿轮,拨到明朝中期,苏州一户普通人家降生了一位男婴,父亲给他起名为唐寅,字伯虎,之所以为“寅”,或许是他出生在凌晨三四点钟,朋友通常叫他唐伯虎。
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唐伯虎小时候也非常调皮,掏鸟窝、捉蟋蟀之事没少干,但的是,他有着超高的天赋。
童年的时光无忧无虑,却又是那么的短暂,少年时开始有了烦恼和忧虑,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唐伯虎发愤图强,把考取功名利禄当作最高追求,尽管内心并不喜欢,但为了家人的期望,为了日后的生活,他必须这么做。
弘治十一年,二十八岁的唐伯虎在乡试中位列第一,轰动了整个苏州府,收获了数不尽的掌声和赞美。
更重要的是,他拿到了会试入场券的门票,可谓是羡煞旁人,没有人能够想到,这是唐伯虎人生的顶峰,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从山巅带入谷底。
次年春天,唐伯虎本来已经金榜题名,就等着赐予官职,却因舞弊案的牵连,不仅失去了做官的资格,且被彻底取消了考试资格,也就是说,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踏入仕途。
唐伯虎非常的憋屈,抱怨过上天的不公,也埋怨过皇上的昏庸,但并不能改变什么。
想要借酒消愁、一醉方休,却发现醒来之后更加忧愁,毕竟生活还要继续,背着仅有的几件衣物,离开京城返回故乡。
妻子得罪他的遭遇后,非但不给予安慰,反而头也不回的离他而去,唐伯虎的内心像是被掏空,体会到了人情冷暖。
经历了连番打击,唐伯虎差点没抗住,好在他靠着过人的毅力挺了过来。
从此之后,他像是变了个人,在别人看来是破罐子破摔,甚至是烂泥扶不上墙,但唐伯虎并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生活。
没钱了就变卖字画,稍微好点便纵情山水,笔和酒成为他最好的朋友。
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唐伯虎看起来苍老了许多,嗜酒如命的他被看作不务正业。
有一天,唐伯虎揣着一坛酒,来到了苏州城外的桃花坞,当时恰逢桃花盛开之际,几杯酒下肚,顿时诗意大发,写出了通俗易懂、名流千古的《桃花庵》。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诗句,表达了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态;“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体现了的性格,至今经常被引用。
唐伯虎真的看透一切,视功名如粪土了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他无力改变现实,除了逼着自己适应别无选择,毋庸置疑的是,此时的唐伯虎已经超越大部分人,不会被困难和挫折所击倒。
随机文章现代企业管理十大法则,上下级沟通/避免破产/激烈员工等技巧疾病恶魔别西卜,地狱的宰相古希腊人严重的苍蝇之王中国鹰击18反舰导弹,射程和突防能力位列世界前三揭秘美国洛杉矶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栖息于松树上(蝴蝶王国)揭秘超人类主义宣言真相,致力于通过科学强化人类人体(成神计划)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中国山水画的一座巅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李霖灿 是8月5日,天气清朗,光线极好,一上午的大半时间都花费在赞赏这幅的范宽巨制上,艾瑞慈(RichardEdwards)和顾华山(GeorgeKuwayama)两位画迷且高攀对面箱子顶上作壁上观,真可谓淋漓尽兴。
我自觉有一种新奇的预感,将对这幅巨制有新发现或新收获,于是便手持放大镜,在石隙树缝崖边着意找寻,心想,万一给我在什么地方找到范中立的题款,那不是可以决千古之大疑了么?这希望我自知不大,因为经人摩挲得太多太久了,若有名款,自当早被发现,过远者不计,自董其昌以来,不知有多多少少人都曾像我这样着意寻过,梁清标氏以及《石渠宝笈》的编者,还加上我们编辑《书画录》时的着意搜求,都一无所获,我又岂能得天独厚特邀幸运呢? 这一绺思想刚刚掠过我的心头,忽然眼前一亮,我瞥见右下角那一队驮马行旅的后面,正在阔叶树阴的夹隙中,仿佛有两个字样在闪烁一下。
我定了定神,拢近用放大镜一看,“范宽”二字赫然呈现! 我没有敢就声张,但审视再三证明无讹之后,一片无比的喜乐悠然涌上心头,我不知道世间更有何乐,遥想裴文中氏发现周口店猿人头骨时其喜乐当亦同样饱和。
画迷书蠹所嗜溺的原是常人所不足道者,一画题名之新发现亦足以自我陶乐既永且恒。
因为我景仰这幅巨作由来已久,早岁即疑其当有名款,如今就在目前,既能决我千古之疑,又能因此与范华原平结一段文墨因缘,还怎能抑制住我的满怀喜悦之情? 世间之美,大别之分为两类:一是阳刚的美,一是阴柔的美。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无疑是属于前者一类的。
面对这幅巨制,明眼人一览之下,峰峦凝重,气势浑雄,便会知道范中立是立意在表扬河朔平原上山川之壮美。
范华原当是有感于泰山岩岩登绝顶面小天下的意境,所以才写出这幅高昂巍峨的《溪山行旅图》。
由这一幅杰作上,我们真是接触到这位伟大画家的全人格,包括他宽宏大度的豁达襟怀,和他对大自然的深切体。
正是因为他的宏阔大度,所以才挣来了范“宽”的名号,正是由于他心胸豁达,所以才能有如本图所表现的浩然襟怀。
正是由于他常纵目终南太华之间,所以才能写出这样实感逼人的巨作。
这使我们想起了他的千古名句:“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
”这本是我国绘画理论的中心体系,值得千言万语的详细发挥,但原始要终一以贯之,这幅《溪山行旅图》正是最恰当最具体最完整的精粹诠释。
我常说这幅巨制正站在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中”道坐标之上,所以才能干载之下,撼人深刻如此!我想着令我们于浩海烟薮的名绘宝卷中,摘出一幅最能代表华夏山水画之真精神者,我同大家一样,首先推崇这幅范华原的《溪山行旅图》。
画之构图 范华原胸襟浩阔,不取小巧捷便,所以他在《溪山行旅图》上所用的构图方式中峰巍峨,顶天立地,亦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依照构图惯例,画家多把主体置于中央而略偏斜的部位,然后再于弱方以宾体补足以求平衡。
范华原不阿众好,卓立一峰,顶天立地,正在画之中央,使人览之神旺,观感为新,真是兵法上的奇中之正,对于表现这种巍峨雄浑的意境,异常合适。
由于主峰卓立中央,加以矾头沉重,所以从构图的观点看,上端分量过大,很不容易安排。
范华原的办法是先虚其崖脚,以释其重量,再于下端缀以巨石,以求其平衡。
——画史上说他水际好作突兀大石,由构图法上讲求,尚非范华原之真知音,因为那只说到其然,没有说其所以然。
另外一项最为大家欣赏叹服的,我知道要说到那条了,这条垂注而下的银瀑,不但界破了青山山色,而且很巧妙地写出了岩壑幽深的实中之虚,又随风飘扬,带来了高山流水的环佩琴音。
这条千尺下注的瀑水不但使峥嵘厚重的山峰有了刚柔的对比和水分的润泽,它更肩负了一项“气势贯接”的重要任务。
这幅巨制从构图上讲,显然是分为上下两截,以巨壑中的山光岚气为界。
这项中线划分的款式,易生腰斩的不快感觉,所以范华原才巧为布置:高高悬瀑,燕尾双歧,这是上势下垂的姿态;同时琳宇宫殿晕飞,松杉塔尖上指,这是下势上接的映照,这样两相迎联,全幅的气势就贯注为一了。
(琳宇宫殿晕飞,松杉塔尖上指) 驿道由左向右倾斜,不但遥承松杉殿阁之余势,更使中流砥柱之主峰由此得一落脚基点。
方向之倾斜,至有学问,若横截平铺,则和主峰直角相交,正面冲突,成构图上之大忌。
如今漫斜宏阔,既能上承千钧之重,又复斜攲相交,角度典雅,遂能览之而神怡。
用笔 在这幅画上用笔的主调有了长短两种线条。
长线条触目可见,如山石的形廓,树木的枝干。
这是画大画最后的一道手续,用浓墨甚至于焦墨在紧要处“提”一下,为的是大画须悬起远观,若不重墨提神,那就站立不起,于这里最要见画家的真实工夫。
范宽对“线条”的运用,有两点最使我们倾倒:一在它的转折,一在它的深刻。
长线条转折最难,初着笔时当悠然引来,遇山石面角须转折处,当着意宕荡劲道条畅,住笔时当着意收拾含蓄,都是非有真实工力不能踌躇满志的。
这画面上的短线条亦是惊人的,所谓的“有组织”是也,在这里的短线条,就是通常所谓的雨点皴,亦有人叫做芝麻点的。
这是范宽的标准皴法,亦是《溪山行旅图》上的基调笔触,山石坡陀,无处不见这种雨点皴法在散布、在组结,最后构成了这幅巨制主要骨干。
这种皴法,线条极短,但若对原画细看,每一笔都还有轻重浓淡,真的是顿挫有效。
更难得的是通体“结组有绪”。
短线条多了,最容易发生散漫零落的毛病,但在这幅巨制上,你全看不见一点松懈,借用军事家的术语,全都纳入组织,不见一个散兵游勇!不怕雨点如麻,但方向有趋结组有绪,范氏笔绾造化,一气呵成!短线条用到这种境界,亦可谓出神人化了。
随机文章关于詹姆斯·布坎南总统单身生活的175年历史明朝和宋朝相比两者之中哪一个国力较为强?宝马工厂遭搜查事件,为调查尾气排放操纵事件(总部被查)杰里科3弹道导弹简析,射程5000公里可打击中东所有国家十大超人系果实排名,霸主震震果实竟然不是第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