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天净沙·夏  朝代:元朝  作者: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  簟(diàn):竹席 缣(jiān):细绢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

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

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

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2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虽然韵调和含义不及春、秋两曲,但满是甜蜜。

云雨收罢,楼高气爽,绿树成荫,垂于廊道屋檐,微微颤动,极尽可爱。

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见到一个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纱帐中的藤席上,扇子缓缓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那模样美得令人心动。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

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

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

纱帐中的藤席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注释  越调:宫调名。

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

簟(diàn):竹席,苇席。

  缣(jiān):细的丝绢。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3

  天净沙·夏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  簟(diàn):竹席 缣(jiān):细绢  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

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

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

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4

  《天净沙·夏》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翻译  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

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天净沙·夏》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

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⑶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

簟(diàn):竹席,苇席。

  ⑷缣(jiān):细的丝绢。

  《天净沙·夏》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

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

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

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

小令中写到的纱帐、藤簟、罗扇、绢衣,都是一个闺阁女子的香艳、富于色彩的物件,然而,作者却有意识地忽略色彩上的涂染,似乎这些东西都是素净的,不着颜色的。

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已无雷声和雨脚;水中添波,却未见急湍流动;绿阴低垂,并无微风掠过;罗扇在“玉人”手中,似乎也不必摇动;那“玉人”就更给人一种静态的清爽感觉。

繁富、喧闹的声音和动态,总是与燥热相联,反之,素朴宁静会构成凉爽的氛围,这正是这首小令的基调。

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

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石处士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六月。

作者韩愈。

石处士名洪,有才德而不做官。

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上段写乌公与从事讨论求贤之事,透出石处士其人。

下段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

重点在一个“义”字上。

  作品原文  送石处士序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①,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②之贤者。

有荐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sōng]、邙[máng]、瀍[chán]、谷之间③,冬一裘[qiú],夏一葛[gé]④,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

坐一室,左右图书。

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sì]⑤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⑥、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⑦。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⑧,农不耕收,财粟殚⑨[dān]亡。

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zhuàn]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

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jué]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为先生别。

”又酌[zhuó]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

遂以为先生寿。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nìng]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注释  ①乌公:即乌重胤(公元761年—公元827年),张掖(今甘肃张掖)人。

起初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任都知兵马使。

810年(元和五年)升河阳节度使。

河阳军:唐时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

由于唐代的节度使的辖区也是军区,故称“军”。

  ②从事: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均自辟僚属,称为“从事”,到宋代废除。

  ③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

邙:山名,在河南西部。

瀍:水名,源出于洛阳市西北,入洛水。

谷:水名,源出河南陕县东部,在洛阳西南与洛水会合。

  ④裘:皮衣服。

葛:本是一种植物,古代用葛织布做夏衣。

此处指粗布的衣服。

  ⑤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此称驾车的四马为“驷”。

  ⑥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者,传说为周穆王驾车。

  ⑦数计:算卜。

龟卜:古人用火灼龟甲,依据裂纹以推测吉凶。

  ⑧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统兵讨伐,未能成功。

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

此处指受其威胁。

恒: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

  ⑨殚:尽。

归输:运输军用物资。

治法:治政之法。

征谋:征战之谋。

撰:写作。

书词:书信。

  原文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

有荐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

坐一室,左右图书。

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

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为先生别。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

遂以为先生寿。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作品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

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

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一起出游,没有找借口拒绝的;劝他当官,便不理睬;坐的只有一间房间,左右全是图书。

跟他谈道论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啊,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

”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肯为我来当官吗?”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求才,不是为自家私利。

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草殆尽,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

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邀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儿,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正装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

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道路,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

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东门外布置好饯行仪式,酒过三巡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

为先生您饯行了。

”有又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又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

这就为先生干杯。

”又有人敬酒祝愿道:“愿先生让乌大夫不要改变初衷,不要为了自家富裕而使军队饥饿,不要(内心)甘愿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谗言蒙昧,只听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

”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在乌大夫那图谋利益,而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

”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职守来做到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

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做序。

  作品背景  《送石处士序》作于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六月间。

元和四年,河北恒州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死,王承宗统率军队不服从朝廷诏命。

唐宪宗命令吐突承璀率兵讨伐。

乌重胤于元和年四月就任河阳军节度使,其地处转运要道,责任重大。

乌上任不久即访问贤人,渴望共济国事。

石处士姓石名洪,字睿川,洛阳人,辞去黄州录事参军后,退居洛阳,十年不曾外出做官,石洪德商望重,颇具才略,而古代称有才德而不做官的知识分子为处士。

当乌氏以国之大事相邀,石洪便欣然出山就任其幕府参。

东都人士作诗饯别,并请韩愈写序以赠之。

序中期望乌氏与石洪以道义为依并极两人合作成功,兼寓箴规之意,具有丰富的现实与理想意义。

  作品鉴赏  本文为送石处士赴任而写,《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

韩愈主要就是在这两层上作文章。

但从表面上看,文章却无处不在赞扬处士的“惟义之归”与乌公的“求士为国”,赞之正所以规之、励之也。

最终目的是鼓吹选用贤才,并鼓励贤才“以道自任”,为国出力。

  文章的结构仅为两段,却通过明暗两条线来体现:上段记叙乌公和从呈的对话,通过几问几答,表现出石处士的品德才学。

表面上写乌公与从呈讨论求贤之事,实则由两人之间的问答,体现出石处士其人。

笔法活络,控御自如。

既赞处士之贤,同时也赞乌公之能知贤、求贤。

双方的共同点在一个“义”字上,并以此“义”解众人对处士出仕之疑。

下段写饯别宴席上东都士人的祝辞和石处士的答辞,实际上是韩愈对乌公和石处士的期望。

明写处士的应聘与众人的饯行;写其应聘之果,赴行之速,却可以看出行事自有决断,与前面写其议论古今人物之当、料事成败之神颇能呼应,让我们感到此人果非常人。

规劝处士与乌公的话,则通过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体。

  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他在文学上,从事“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哲学上极力维护儒家思想,排斥佛教,道教;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也卓有成绩。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产不毁乡校》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子产不毁乡校》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

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  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

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作品原文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论执政⑵。

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

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

小人实不才⒂。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⒃,岂唯二三臣⒄?”  仲尼闻是语也,曰(18):“以是观之(19),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作品注释  ⑴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

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⑵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⑶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毁:废除。

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⑸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

  ⑹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

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

游:闲逛。

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尽力做善事。

损:减少。

  ⑼作威;摆出威风。

防:堵住。

  ⑽遽(jù):立即,马上。

  ⑾防:堵塞。

川:河流。

  ⑿道:同“导”,疏通,引导。

克:能,能够  ⒀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

之:指郑人的议论。

  ⒁蔑: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今而后:从今以后。

信:确实,实在。

可事:可以成事。

  ⒂小人:自己的谦称。

不才:没有才能。

  ⒃其:语气词。

  ⒄二三:泛指复数。

这些,这几位。

  (18)仲尼:孔子的字。

是:这。

下文“以是观之”的“是”同。

  (19)是:这(是)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作品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废除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然而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  作品点评  子产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宰相级人物之一。

作为执掌郑国国务大权的大夫,他以自己独特的执政风格将国事调理得井然有序,从而享誉一时。

本篇文字,记载了子产政治活动中的一个侧面,颇能反映其理国治民的手段与态度。

  郑国人常聚集在乡间的学校里,议论国政。

因此就有人向子产建议,是否毁了这些学校,以免生事。

子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对这些议论不必多虑,议论所赞赏的,就去办,议论所憎恶的,就改正,这恰似我的老师一样。

为什么要毁掉呢?  随后,子产说出了一番颇为精彩的治国之道;只听说用做好事来消减怨恨,却未听说能用高压来阻止怨恨的。

不是不能及时堵住,但这就象筑堤防水一样,一但大水决堤,必有大伤害,要想补救也来不及了,倒不如预先以小小的决口来疏导。

也就是说,不如听取这些民间的议论,并以此作为良药。

  子产的确是悟透了治国与治民的个中奥秘,明白众怒难犯的道理。

后世治国者多有借鉴于此的。

然而,今人费解的是,始终有为数不少的治国者因维护表层的秩序与威福,而屡犯此忌,结果是于民国不利,于己也未有长远之利。

  作品读解  春秋时的乡校,使人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

在希腊、罗马,凡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乡校自由地议论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

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几百年才会见到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风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

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民百姓中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住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可以打个比方,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镜子。

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

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著可怕的力量。

  作品出处  《子产不毁乡校》选自《春秋左传》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

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

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

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

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  人物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相关人物  子产(?~公元前522)春秋时政治家。

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

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人。

他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子国的儿子。

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

  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仁厚慈爱、轻财重德、爱民重民,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颇多建树。

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