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满对楚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王孙满对楚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孙满对楚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王孙满对楚子》讲的是:公元前606年(宣公三年),楚庄王吞并了一些小国,确立了霸权之后,陈兵周朝边境,问九鼎的轻重,伺机觊觎周朝王权。

周大夫王孙满针对楚庄王的问话,说明了九鼎的来历,并指出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挫败了他的狂妄的野心。

  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野心家代不乏人。

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君的楚庄王,经过长期的争斗,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自以为羽翼已丰,耀武扬威地陈兵于周天子的境内,询问九鼎大小轻重,试图取而代之。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庄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他吞并天下的野心,就以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论,摧挫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

后世以“问鼎”比喻篡逆野心。

  作品原文  王孙满对楚子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②。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③。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④。

  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⑤。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⑦。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⑧。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⑨。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⑩。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11)。

天祚明德,有所止(12)。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13)。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  词句注释  ①王孙满:周大夫,周共王的玄孙。

对:回答。

楚子: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

  ②陆浑之戎:古戎人的一支。

也叫允姓之戎。

原在秦晋的西北,春秋时,被秦晋诱迫,迁到伊川(今河南伊河流域),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为晋所并。

  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

发源于陕西,经河南流入黄河。

观兵:检阅军队以显示军威。

  疆:边境。

  ③定王:襄王的孙子,名瑜,周朝第二十一位王,公元前606年至前586年在位。

  劳:慰劳。

  ④鼎:即九鼎。

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金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

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反映他对王权的觊觎。

  ⑤图:画。

贡:把物品进献给天子。

金:指青铜。

九牧:即九州。

传说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州的长官叫牧。

贡金九牧,是“九牧贡金”的倒装,犹言天下贡金。

  铸鼎象物:用九州的贡金铸成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

  百物;万物。

  备:具备神奸:鬼神怪异之物。

  ⑥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

逢,遇。

若,顺,顺从。

  ⑦螭魅(chimèi):也作“魑魅”。

传说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

罔两(wǎngliǎng):传说中河川里的精怪。

  ⑧用:因。

协:和协。

  休:荫庇,保佑。

  ⑨昏德:昏乱的行为。

  祀:年。

  与“载”同义。

  ⑩德之休明:犹言德若休明。

休明,美善光明。

  (11)奸回;奸恶邪僻。

  (12)祚(zuò):赐福,保佑。

  明德:美德。

这里指明德的人。

止(zhi-):限度,极限。

  (13)成王:周成王。

定鼎:定都。

九鼎为古代传国的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

郏鄏(jiárǔ):地名。

周王城所在,在今河南洛阳市西。

卜世(bǔ-):谓预卜周朝能传至几代。

卜,占卜。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灼开的裂纹来预测未来吉凶。

世,父子相继为一世。

卜年:谓所得之年。

  原文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天祚明德,有所止。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  白话译文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陈兵于周王室境内。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

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

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

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驯服的恶物。

象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

因此能使上下和协,而承受上天赐福。

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达六百年。

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

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

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

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个尽头的。

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

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

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  作品赏析  历史发展到鲁宣公的时候,周王的权杖早已失去昔日的.威严,地处荒蛮的南楚日渐强大。

于是,楚庄王出兵北伐伊川境内的陆浑之戎,顺势移兵洛邑,居然在周王室境内进行军事演习,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周定王敢怒而不敢言,忍气吞声,还不得不派自己的大夫王孙满去慰劳。

见面后,楚庄王竟然连一句寒暄的话都没有,劈头盖脸就问鼎之大小轻重。

这个楚庄王凭着自己的军事实力,飞扬跋扈,气势汹汹,蛮横无礼,蔑视周定王,对其欲取周室而代之的野心毫不掩饰。

王孙满忠诚而睿智。

他的回答从容不迫而隐含凌厉。

全篇故事便在“霸”与“德”的矛盾中展开。

两个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

王孙满的回答,从“德”、“天”二字入手。

先从“德”字出发,以“德”抗“霸”,一语击破楚庄王的问鼎野心:“在德不在鼎。

”立论如金石,坚不可摧。

接下来,以夏、商、周的历史变迁为鉴,有根有据地讲述了鼎的来历和几易其主的过程,用以说明有德的君主才配有九鼎,才会拥有天下。

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摧挫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

“霸”而无“德”,你还不配问鼎。

鼎随德迁,那么如今周德如何?还没等愚昧的楚庄王醒过神来,王孙满妙转机杼,又搬出个“天”来。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周王朝的命数是天定的,天命难违,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王孙满的答话,无一句直接指说楚庄王,却无一语不在谴责他,既狠击其心,又死封其口。

条理严密,涵蓄有力,与楚庄王的凶蛮直率形成鲜明对比。

  出处简介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迄于前453年(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

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

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王孙满对楚子》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