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千问解读】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出自宋代:苏舜钦的诗的《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古诗三百首夏天 苏舜钦的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
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
罢职闲居苏州。
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
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夏意》苏舜钦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
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注释⑴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夏簟(diàn):夏天的竹席。
清:清凉。
⑵透帘:穿透帘子。
⑶觉(jué):睡醒。
《夏意》苏舜钦 古诗点评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
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
唐代常建的《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而此诗给人的印象是洒脱不羁。
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夏意》苏舜钦 古诗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
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
《《夏意》苏舜钦 古诗》作于苏州隐居之时。
《夏意》苏舜钦 古诗鉴赏夏季的白昼是漫长的,夏季的中午又是那么炎热,在夏季,午睡成为一种享受,诗人们也津津乐道午睡的舒适及醒来时的惬意。
夏日的午睡,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是一种充满魅力的题材,自从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名言传世后,午睡的各种情趣不断出现在诗中。
如唐柳宗元《夏昼闲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宋张宛丘《夏日》:“黄帘绿幕断飞蝇,午影当轩睡未兴。
枕稳海鱼镌紫石,扇凉山雪画青缯。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些轻松的诗句,与炎炎赤日、蒸人暑气成为截然不同的概念,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热爱生活的情趣。
苏舜钦这首《《夏意》苏舜钦 古诗》诗所表现的也是这一主题。
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
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
可以想象,诗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内,颜色柔和,带有催眠的作用。
第三句把上两句所说加以综合,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遍地,凉意沁人。
通过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可接手写午睡了,诗却一下跳开,直接写梦醒,用笔灵活。
梦醒后宁谧,又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
睡醒后恬静舒适,睡觉时恬静舒适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诗人想表现的“《夏意》苏舜钦 古诗”。
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
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笔活泼跳脱。
诗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表达诗人满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
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
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这首诗洒脱不羁。
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夏意》苏舜钦 古诗赏析苏舜钦这首《《夏意》苏舜钦 古诗》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
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
“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
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
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
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
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
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
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谓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
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苏舜钦名句推荐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作者:苏舜钦:出自《水调歌头·沧浪亭》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
作者:苏舜钦:出自《水调歌头·沧浪亭》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作者:苏舜钦:出自《水调歌头·沧浪亭》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作者:苏舜钦:出自《水调歌头·沧浪亭》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作者:苏舜钦:出自《初晴游沧浪亭》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作者:苏舜钦:出自《淮中晚泊犊头》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作者:苏舜钦:出自《夏意》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