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出自唐代:杜牧的诗的《南陵道中/寄远》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抒情孤独写景 杜牧
【千问解读】
出自唐代:杜牧的诗的《南陵道中/寄远》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抒情孤独写景 杜牧的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南陵道中/寄远》杜牧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慢悠悠地流荡,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
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见哪家的女子独倚在临江的楼窗?注释⑴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
⑵客:作者自指。
孤迥:指孤单。
《南陵道中/寄远》杜牧 古诗鉴赏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
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至于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像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
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似乎告诉读者,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
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
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南陵道中/寄远》杜牧 古诗创作背景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
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杜牧名句推荐 怜君片云思,一棹去潇湘。
作者:杜牧:出自《送薛种游湖南》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
作者:杜牧:出自《送薛种游湖南》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作者:杜牧:出自《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作者:杜牧:出自《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作者:杜牧:出自《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作者:杜牧:出自《齐安郡晚秋》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作者:杜牧:出自《齐安郡晚秋》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作者:杜牧:出自《齐安郡晚秋》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作者:杜牧:出自《题武关》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作者:杜牧:出自《西江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