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2-27 点击数:
简介:

【千问解读】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


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


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

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

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

绘画尤擅墨梅。

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

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

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

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生查子·秋来愁更深》杨无咎 注释

①双蛾:即双眉。

《生查子·秋来愁更深》杨无咎 鉴赏

这是一首传统的闺怨题材,写的是深秋时节,闺中少妇思念远方心上人,怨恨交织的情形。

词作开首词人把时间安排在深秋时节,直陈闺中少妇因秋来而“愁更深”。

自宋玉悲秋以来,对秋的无奈与叹喟几乎成了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

而对妇女来说,则有更深一层含义在,那就是如汉代班婕妤在《怨歌行》中所言的:“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或许便是词作中女主人公为何秋来而“愁更深”的主要原因了。

紧接次句词人没有继续写这位女子愁深的程度,转而刻画她的外形:“黛拂双蛾浅”。

这句是说女主人公因孤寂,心绪不好,无心刻意修饰自己的面庞,从而把上句所言的“愁”的内涵具体化和明朗化了。

“翠袖怯天寒,修竹萧萧晚”二句,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翠袖“句是写女主人公不仅无心去刻意妆饰打扮自己,甚至对天气变化也不甚觉察,依旧夏装着身,而只有到了“天寒”,身体受不住了,才感觉到。

一个“怯”字,表明女主人公的衣单体弱,更有起到暗示她孤寂可怜的特点。

上片结句“修竹萧萧晚”,看似词人是要以景作结,写女主人公住处周围的环境,实则借此进一步暗示女主人公愁苦孤独的形象。

深秋薄暮,几株修竹在秋风中瑟瑟摇动。

单薄、孤寂,这不就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写照吗?

下片词作增加抒情分量。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

”由怨转恨,可知女主人公过此孤寂生活非止一日。

“孤鸿”在此有较丰富的含义,它不仅象征女主人公如失群的孤鸿,而且也表示她多么希望鸿雁能捎上自己的怨与恨(即词中的“此意”),给远在天涯的心上人。

此外,这句也暗示这位女主公一直是伫立窗口,目送飞鸿远去。

“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二句是说,女主人公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伫立,目送孤鸿消失,寂寞无聊的一天又过去了,她怅然回到闺中,掩上门扉,周而复始地让孤寂与凄凉笼罩着自己。

这里的“又”字,看似平易,实是蕴含了女主人公的无数辛酸泪。

抒写闺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这首《生查子》在思想内涵上也并没有写出什么新意来,但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的个性的。

如情景二者之间的互相烘托、渲染,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入收藏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