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是什么意思?出处及原文翻译
【千问解读】
古诗词通过优美的文字与韵律,可以让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历史沟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的译文,想了解“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是什么意思、出处及原文翻译,可阅读本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是什么意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的意思是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我整夜里把你思念。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的出处
该句出自《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3年/678年——740年) ,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盛唐名相、诗人。
在文学方面,张九龄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更多诗句的意思及出处: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及出处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的意思及出处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的意思及出处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的意思及出处
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意思及出处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
注释⑴玉楼春:词牌名。
又名“木兰花”。
⑵长亭路:送别的路。
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白帖》:“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⑶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⑷残梦:未做完的梦。
⑸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⑹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千万缕:千丝万缕。
比喻离恨无穷。
《玉楼春·春恨》晏殊 鉴赏凄凄的哀怨与静静的相思是晏殊这首词所歌咏的主题。
它不仅饱含着词人对离愁别怨的感叹,更婉转地表明了深切的人生哲理。
“绿杨芳草长亭路”,上片起句写春景、别亭和去路,用以衬托人的感情。
因为就是在这芳草连天、绿杨茂密的长亭外、古道边,那年少的游子与自己的心上人告别了。
无边的“绿杨芳草”所描绘出的一派春光春景,给离别愁怨的抒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次句“年少抛人容易去”,是写一位少年在未解离情之苦时,离别总是那样匆忙和轻而易举。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深感惋惜。
“容易”二字里既有着少年对昔日的追悔,也有着他至今依旧的寻觅。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二句,极写相思之苦,哀怨之切。
残梦依稀,钟鼓伤情;细雨迷蒙,离情更苦,这正是那被抛弃的真情的悲哀。
这两句不仅有着音节对仗工整之妙,更表现了幽咽婉转的意境之美。
缠绵含蓄的轻歌低叹,真切浑成的着意抒发,把暮春三月的细雨,五更的残梦,楼头离人花下的寂寞,连同所有的相思都勾连成一片,缥渺轻飏,茫茫无际。
下片起首二句,“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强烈的对比,把那梦魂牵绕的深情写了出来。
前一句直言多情苦,并且认定这种痛苦又远非“无情”所能代的;即使自身想得到解脱,作者的无情也只能是“多情却似总无情”的“无情”,因此依旧无法排遣那无尽的相思之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极言多情。
一寸情思尚可化为千万缕的情丝,那么无尽的多情,会化为无数情丝。
这二句欲扬先抑,故意写出“无情”的“不似”,用以突出多情之苦。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两句词是说无尽的情思天长地久,万古长存。
正像李后主所说的“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一切万物都会有穷尽之时,而唯有那人间的真情才永无休止,永无尽头。
因而这无尽的相思,才值得永远地歌吟。
《玉楼春·春恨》晏殊 赏析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
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
’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
’传正笔而悟。
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
”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
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
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
“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
“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
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
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
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
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
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
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晏殊名句推荐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作者:晏殊:出自《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作者:晏殊:出自《少年游·重阳过后》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诗的《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爱情思念妇女宋词三百首忠贞浪淘沙 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白居易 赏析“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这是白居易为妇女呐喊不平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在这首原调《浪淘沙》小词中,他又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悲惨的境遇。
发端二句,劈空发问:“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以水喻情,此为古诗所常见。
在人们看来,汹涌澎湃而来去倏忽的潮水,与负心汉那狂热似火却须臾即逝的短暂之情多么相似;而那浩瀚永恒的大海,则正如痴情女那缠绵忠贞的爱的胸怀。
可是,诗人笔下这位女子对此却不以为然,予以否定。
在她眼中,江潮海水哪能与郎情己意相比呢?此言与众不同,一反常理,而反问句式更强调其意。
一下紧扣人心,感到新颖奇特,不知何故:是水长情短,还是情深于水?急于得知答案。
这样就为下文的申说发挥作好有力的铺垫。
紧承此意,转句即申说其由。
“相恨不如潮有信”,以君、潮相比。
潮水已是变化不定的了,但潮涨潮落,毕竟还有其定时,而君之离去,渺无归期,可见君不如潮,对比之下,更衬出君之薄情,令人相恨。
同时,诗人在此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诗意:“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从而暗示出这是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不幸女子,这种情况在中唐时极为常见。
当时官府重商弃农,盐商和珠宝大贾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姓名不在县籍中”,“不属州县属天子”,他们牟取暴利,生活豪奢,玩弄妇女,喜新厌旧,自然谈不上什么爱情专一。
“商人重利轻离别”、“日日逐利西复东”,故商人妇便更要常受“来去江口守空船”之苦。
了解这一背景可更深一层地理解此句之意。
既然君不如潮,则水就不似君情。
意思本已很明白,似可就此住笔。
然诗人意犹未尽,却翻空出奇,推出“相思始觉海非深”的妙句作结。
短短七字,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首先,它在上句君情潮水相比君不如潮的基础之上,再分别从情与水两方面加以延伸,将妾心与海水相比,谓妾心深于海。
同与水比,或不及,或过之,已自见出高下。
而这两组对比又通过潮不如海这客观差异而相联系,使君情与妾心之间形成更鲜明突出的反差。
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极为夸张而形象地渲染出君之负心与妾之痴情,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
其次,“相思”与上句“相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巧妙地给我们展示出思妇那复杂微妙的心理。
她既恨君不如潮,却又非李益笔下那位意欲“嫁与弄潮儿”的妇女一样泼辣决绝。
而是相恨又无奈,恨罢仍相思,思与恨交织融合,难以区分。
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有助于突出其忠贞不渝,情深于海;另一方面也更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层妇女孤立无援的不幸命运和深受残害的悲剧性格,因而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
在当时的罪恶制度下,她们除了默默的忍耐、无望的期待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
故作者所揭示的思妇心理,不仅有对负心汉的谴责,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讽谕。
第三,“始觉”二字,说明君之薄幸、妾之深情都是在痛苦相思之中悟出,同时还照应了上联,说明那异于常理之问并非来无端绪,而正是相思女子久经失望折磨后之体验所得。
这样,便充分地传达出无比深切的酸楚,凄婉动人。
由此可见,白居易诗并非只是如前人所批评的那样直露无隐。
这首小词既借鉴民歌常见表现手法,质朴明快,天然无饰,而又言简意赅,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一位与琵琶女身世相同的思妇的复杂矛盾心理。
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结合的典范。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白居易 赏析二这首词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本来是白居易的自度曲,“相恨不如潮有信”句诗人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诗意:“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在中唐当时,官府重商弃农,盐商和珠宝大贾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姓名不在县籍中”,“不属州县属天子”,他们牟取暴利,生活豪奢,“商人重利轻离别”、“日日逐利西复东”,故商人妇便更要常受“来去江口守空船”之苦。
这首词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
词人通过对一位复杂微妙的闺中女子内心矛盾的刻画,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首二句劈空发问,以水喻情。
“江潮”常汹涌而来,倏忽而去,与薄幸人起初热烈却又转瞬即逝的爱情极为相似。
大海既深且广,有如思妇对情人的思念。
但词中思妇却并不这么看,她认为江和海水不能与自己的情意相比。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上二句设问,这两句予以回答。
“江潮”纵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日夜夜有来有往,而那负心郎呢?他走后却再没有音信。
海水纵然很深,却不及自己对“君”的情意深厚。
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
词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贴切自然,读之叫人拍手称妙。
这首词虽写闺情,却是以欢情来显现,形式清新活泼。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白居易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大和至开成年间,作者时在洛阳。
白居易名句推荐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作者:白居易:出自《杨柳枝二首》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
作者:白居易:出自《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作者:白居易:出自《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
作者:白居易:出自《洛桥寒食日作十韵》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作者:白居易:出自《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作者:白居易:出自《雪夜小饮赠梦得》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作者:白居易:出自《彭蠡湖晚归》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作者:白居易:出自《雪夜小饮赠梦得》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作者:白居易:出自《彭蠡湖晚归》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作者:白居易:出自《寒闺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