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原文及赏析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版
【千问解读】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版本二) 译文 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
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
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 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
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秋月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木叶:树叶。
“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
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
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
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
“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
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
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
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
“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两晋时期杀胡令杀了多少的胡人
后来汉人就颁布了杀胡令,那么这个杀胡令杀了多少胡人呢? 杀胡令的颁布者冉闵画像 要想了解杀胡令杀了多少胡人,还要从杀胡令本身开始说起。
当时胡人攻入中原之后,迅速占领北方之地,有的的汉人逃走了,然而留下来的汉人却被胡人狠狠的虐待而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武悼冉闵就发布了让汉人奋起反抗的杀胡令,这才能让的血脉传统保存下来。
因为杀胡令,汉人的心都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胡人。
公元前349年11月,冉闵带领汉人击杀胡人,然而,由于胡人的激烈反抗,导致冉闵杀掉胡人军队和百姓十几万人。
公元前350年2月,冉闵又发动了邺城大战,他骁勇善战,带领汉人军队再一次击杀胡人军队和百姓二十几万人。
这才将胡人的锐气大大消减,才得以让汉人有了栖息之地,虽然汉人手段过于残忍,虐杀了将近四十多万的胡人,但是正是因为冉闵的英勇,以及汉人的团结与坚强,才让民族崛起。
冉闵虽然杀了几十万胡人,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行为,才让当时的汉族没有像其他三个民族一样灭亡,不然北方和南方的几百万汉人就会因为胡人的残暴而全部灭亡。
杀胡令的经过 因为朝廷南迁,中原汉人被胡人大肆屠杀,留在北方的汉人百姓数量急剧减少,仅剩下四五百万。
被逼入绝境的汉人在冉闵的带领下决定奋起反抗,同时冉闵对外颁布的杀胡令不但成功团结汉人激起民愤,更是冉闵攻败暴胡的一项重要政策。
杀胡令共有三条,并非同时颁布,这更让百姓群情激奋,打得胡人措手不及。
杀胡令图片 杀胡令的经过还要从第一道杀胡令说起,第一道杀胡令是冉闵软禁后赵后颁布的,原文是“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翻译过来就是: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
这到命令让积压这多年仇恨的汉人开始拿起武器,联合反抗,胡人则纷纷逃离城池。
面对胡人向北逃难的局面,冉闵紧接着颁布了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
可是怎样算与官同心呢?官家到底是什么心思呢?虽然百姓不甚明了,但是羯族外逃的部队正与追杀胡人的汉人在城门口相遇,汉人将羯族围困城中。
没等胡人撤退,冉闵颁布了第三道命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便可加官晋爵。
此令一下,汉人好像得到赦免一样开始理直气壮地屠杀胡人,为汉人报仇。
一日之内,数以万计的胡人被砍头,,血流成河。
数百万氐、羌、胡、蛮族人面对汉人疯狂的血腥报复,无能为力,只好向北迁徙,重回草原。
在胡人向北迁徙道路上,时常能看到病死、饿死的胡人。
当年进攻中原的一众胡人,有八成都死在中原,仅两成回到草原,可谓元气大伤。
纵观杀胡令的经过,也可以看出冉闵的良苦用心以及其高深的智慧。
杀胡令的结果 杀胡令的结果并不好。
胡人被大举屠杀,几近灭亡,同时也对汉人产生了不可消除的仇恨。
几百万羯族、匈奴、羌、氐、鲜卑等胡人平民死亡,士兵被斩。
而受屠杀最多的羯族,在迁移和逃亡途中基本在中原灭绝。
曾经称霸一时的五胡十六国就这样成为历史。
这样的结局可谓是两败俱伤。
无论汉人还是胡人,都遭遇到血腥的大屠杀,死伤过半,平民和军队受到巨大创伤,短时期内无法恢复。
杀胡令的颁布者冉闵 杀胡令的结果中更糟糕的是,加深了中国北部游牧民族与汉人的芥蒂,形成一条无形的沟壑,使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江山社济安全的隐患。
而在此次杀胡令政策中,唯一获利的就是冉闵。
他利用杀胡令来故意激起民愤,对胡人大肆屠杀,使胡人几乎被。
而获得拥护的冉闵趁机自立成王,成立新的国家,定都邺,国号大魏。
可是在冉闵称帝后不久,胡人之间也相互联合,共同抗击冉魏。
冉闵精通军法,与胡人屡战屡胜。
虽然他的军师提醒他要争取一战取胜,但是冉闵开始骄傲自满,认为自己的实力足以与胡人周旋,一意孤行,最终战败。
不过杀胡令的结果也有积极的一面的。
冉闵在颁布杀胡令大退胡人后,曾给东廷写过信,信中写到,现在自己已经将胡军击退,希望东晋朝廷能发兵相助,这样就能一举统一天下。
可惜当时东晋皇帝胆小怕事,并未派兵,因此也错失统一天下的良机。
无论冉闵颁布的杀胡令到底是为汉人还是自己,他都拯救了百万汉人的性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军士兵为什么普遍不戴头盔?真相令人胆寒
对于常常冲锋陷阵的士兵而言,头盔是防身护体的必须装备。
秦俑是为何普遍没有配备这一必须装备呢?难道是工匠们的一时疏忽吗?显然不是。
大家都知道,秦俑是秦始皇军队的生动再现,历史上的秦军是不是也像秦俑一样不带头盔呢? 答案是肯定的。
在,步兵和基层官兵是没有头盔的,而只有部分骑兵才有用皮子做的头盔,严格意义上我们也可称为“皮盔”。
秦军不带头盔有很多原因,大多数人的观点是秦人尚武,不带头盔恰恰是作战勇武的表现。
秦自变法以来,实行的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秦军的战斗力是远超于其他六国的。
秦军为何有这么强的战斗力,这源于他的激励制度。
秦法规定,在战斗中士兵每得到一个首级,国家就奖一级爵位,同时也会安排一个劳动力每月给他家干六天农活,而爵位每升一级每月就多六天免费劳力,没有爵位的人不但没有这种待遇,还要常常沦为免费劳动力。
换言之,只要士兵在战场是多杀敌人,多拿首级,他们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况且这也是基层士兵出人投地的好机会。
于是,很多士兵往往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戴头盔之类的头部防护装备就投入战斗,为的就是省去麻烦,多得敌人首级。
有了这层保障,秦军的勇武往往令对手胆寒。
当然,作为一个战斗组织,给士兵必要的防护措施,远非有效激励那么简单。
不同于,秦军的装备是由国家负责的,这就要考虑统筹问题了。
一种装备一旦上升到战略统筹,就要考虑实际效果和成本和技术等因素。
基于这种考虑,秦军自然重视矛戈等攻击性武器,而轻甲具和头盔等保障类装备。
但不得不提的是,秦朝的武器装备在七国之中,也是比较差的。
就成本技术而言,不带头盔也是无奈之举。
在古代,头盔的主要材料是青铜、铁等金属。
秦军所处的时代仍然是青铜时代,用青铜制作头盔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成本比较高;铁的冶炼技术在当时已经出现,考虑到成本及技术问题,铁器的使用范围并不是很广,秦军也只有长枪的枪头和弩箭的头才有铁等金属成分。
加之,铁容易生锈,使用周期并不长久。
如此一来,有金属背景的头盔便不会在秦军中大量装备了。
就防御功效而言,戴头盔在当时似乎并非完全必要。
因为当时的武器主要是戟、剑等刺杀型武器,而刀、斧等砍杀型武器还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
这些武器攻击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这也是我们看到的秦俑披甲而不戴头盔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机文章木星大气层有多可怕,惰性气体是太阳的3倍探索蚺和蟒的区别是怎么样的,蚺的体积比巨蟒还要庞大(长达12米)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揭秘蜜蜂的飞行之谜,高频振翅达到快速飞行的目的(每秒240次)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养熊,俄罗斯的熊怎么没尊严/被驯服的没有尊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