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空腹喝牛奶?不能空腹喝牛奶的原因是什么?
【千问解读】
牛奶含有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牛奶可以给人体补充营养成分,牛奶也成为了生活的常见饮品,然而有人说,牛奶是不能空腹喝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空腹喝牛奶,空腹喝牛奶有什么危害呢?也有人说不能空腹喝牛奶是谣言,正反两种观点让大家将信将疑,下面我们就将正反两种观点整理出来,帮助大家分析,让大家早知早受益。
空腹喝牛奶有危害?
人们之所以相信不能空腹喝牛奶,是因为大家相信空腹喝牛奶有危害,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危害一:空腹喝牛奶有碍消化。
牛奶中所占的水分比较重,空腹喝牛奶,会稀释了胃液,导致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而且牛奶的营养成分也不能很好的吸收。
牛奶喝到肚中,它没有停留的时间,就直接被冲到了大肠里面。
所以早上一定不能空腹喝牛奶,不然就白喝了,再贵的牛奶,身体都吸收不到它的营养,牛奶只是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走了个过场。
危害二:空腹喝牛奶不利肠胃。
早上起来一定不要先喝牛奶,应该先吃一个东西垫垫肚子,再喝牛奶。
先喝牛奶的话,有可能导致胃胀气的情况,如果你喝完牛奶胃胀气,一定是你空腹喝牛奶导致。
有些人肠胃不好的人,如果空腹喝牛奶,还可能出现拉稀的现象,你们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危害三:空腹喝牛奶会产生有害物质。
牛奶中有很多优质的蛋白质,如果空腹喝,它很快从胃排出,然后被分解为热量消耗掉。
而一些氨基酸,小肠没来得及吸收,就被排到了大肠,最终在大肠里面产生有害物质,给人体带来一定的负担。
到底能不能空腹喝牛奶?
针对上述三种危害,广东省中医院临床营养科中级营养医师临床营养专家何盈犀给出了相关的解释和建议,整理如下:
真相一:人体会先消耗乳糖与脂肪
牛奶的营养成分,纯牛奶里百分之八九十是水分,3%——4%是蛋白质,4%——5%是乳糖,3%——5%是脂肪,也就是说,除了宝贵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其他物质也不少。
牛奶进入人体后,不停留地“穿肠而过”只是人们的猜想,消化道不是漏斗,即使胃肠蠕动功能强劲,或者消化酶水平稍低的人,牛奶营养成分也会大部分被吸收,而不会白白浪费掉。
说“蛋白质首先被转化为热量消耗掉”的人,更是不了解人体机制。
其实人体挺聪明的,健康的人喝下牛奶,会率先消耗乳糖、脂肪等,转化为热量,然后才轮到蛋白质转化热量。
比如说,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内的婴儿,都是空腹喝奶。
母乳就是营养成分最齐全的奶类,他们难道不是靠吸收其中养分而长大的吗?他们行,为什么成年人反而不行了呢?
“况且,第一口是空腹喝,那第二口就不是啦!”何盈犀认为,真的别想太多了。
真相二:喝牛奶拉肚子是因为乳糖不耐受
出现喝奶后不舒服的状况,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因为空腹的关系,而是乳糖不耐受。
人体肠道里有乳糖酶,从小孩到成人,乳糖酶水平会持续下降,没有一直持续喝奶者下降得更快更多。
大多数人儿时断奶后就再也没怎么喝奶,到成人也没形成“每天一杯奶”的习惯。
遇上突然喝奶的情况,因为没有足够的酶来及时分解乳糖,可能会出现糖分残留在肠道造成高渗状态,又因为液体增加,这才会拉肚子。
事实上,这种乳糖酶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脱敏式”喝法来解决。
也就是说,原先没有天天喝奶习惯的人,有过乳糖不耐受经历的,可以先从每天喝50毫升的牛奶开始,持续几天观察,再增加到100毫升、150毫升……类似于脱敏疗法,逐渐加量后,大多数人都可以每天早上喝250毫升——300毫升的牛奶。
当然也有例外,还真有人喝不了牛奶,这个问题我们稍后会和大家解释明白。
真相三:空腹喝牛奶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主要在胃内被消化,在小肠吸收。
牛奶喝进去后在胃内会变成凝块,但不会影响消化吸收。
进入小肠后大部分营养成分都会被吸收,不被吸收的废物则会进入大肠。
肠道含有数量庞大的菌群,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大部分是对人体有益的,它们能合成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多种维生素,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还能促进铁、镁、钙等矿物质的吸收。
所以,并非进入大肠的物质被细菌分解都会产生有害物质。
哪些人不能喝牛奶?
确实有喝牛奶过敏的人群,这属于蛋白质过敏的一种。
如果喝牛奶后出现皮疹、丘疹等症状,需要就诊由医生确诊。
尤其是婴儿,如果蛋白质过敏,连母乳都不能喂食,需要改用氨基酸类配方奶粉。
这种情况,不能采取“脱敏式”喝法,连酸奶等奶制品都不能饮食,最安全的办法就是避免蛋白质摄入。
不能喝奶怎么办?
临床上总会碰到有人坚决不喝牛奶,或是碰不得奶制品的,那缺失的营养该如何补上?专家推荐,可改吃豆制品。
虽然二者的营养不完全一样,但牛奶里最关键的钙、蛋白质,豆制品里都有。
50克干豆比如红豆、黑豆、大豆,其营养成分约等于300克的奶,相当于300克的嫩豆腐。
而豆浆因营养成分稀释度高,不建议作为牛奶替代品。
此外,也可通过青菜、虾、贝类等其他食物来补充钙质。
“饮食要均衡,食物品种要多样化”,专家最后强调,蛋、奶、豆制品、肉、青菜、水果、主食等等,其实最好不是替代食用,而是什么都吃,什么都不要过量才是最好的。
乳糖不耐受者怎么喝奶?
1、混在食物里“喝掉”
早餐时先吃点包子、米粥、麦片等,再喝牛奶;还可以用奶来煮麦片、做馒头和蛋糕等。
2、改喝无乳糖或低乳糖奶
针对乳糖不耐受者,有的商家已经开发出无乳糖或低乳糖牛奶。
超市里常见的“舒化奶”,就是处理掉乳糖的奶品。
3、改喝酸奶
酸奶是通过添加乳杆菌将乳糖分解成乳酸,将原本体内完成的酶分解放到了体外完成,乳糖量会大大减少,一般还会有少量乳糖存在。
4、改用奶酪
10斤奶才能浓缩成1斤原制奶酪,每天吃20——30克就可代替喝奶。
5.可购买乳糖酶片服用
通过增加体内乳糖酶水平,来克服乳糖不耐受。
喝牛奶注意事项
喝牛奶并没有真正的禁忌,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即可:
1、低温和高温都会造成牛奶蛋白的变性,失去一部分的营养价值;切忌高温加工牛奶,也不要冷冻储存牛奶;牛奶冷藏储存即可,加热到60-70度即可;
2、对某些有过敏体质的人,喝牛奶会出现哮喘、荨麻疹或者过敏性鼻炎症状,那就不要喝牛奶和吃牛乳制品了;
3、吃药的时候不要喝牛奶,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容易与某些药物成分结合,既不利于发挥药效又破坏了牛奶的营养。
普通人如何喝奶?
按照膳食指南推荐,我国成年人最好每人每天喝奶300克,建议采取250毫升牛奶+50毫升酸奶的饮用方法。
牛奶虽好,但不能“当水喝”。
比如一天喝超过500毫升,可能热量过剩,引发肥胖等问题,也影响均衡饮食。
1.早餐喝奶
采取一盒奶+一个鸡蛋+包子馒头等碳水类食物的组合更佳。
合格的早餐,需要有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青菜、水果,若加点坚果会更理想。
蛋白质可选用牛奶、肉类、豆制品;碳水化合物则可选包子、麦片,或者是用红薯、淮山、玉米等粗粮类代替;除了单吃青菜,还可以选择菜饺、菜包子等含青菜的食物,也可食用番茄、小青瓜等蔬果。
2.加餐喝奶
工间餐、课间餐、下午茶、夜宵喝奶也是不错的选择。
赶不上吃饭时,一盒牛奶或一小杯酸奶,再加一点饼干,对胃肠也是极好的抚慰。
推荐阅读:
酸奶为什么是酸的?
为什么牛奶加热后会有层皮?
为什么有的牛奶要冷藏,有的不需要?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吗?为什么他能安做皇位那么多年?
北魏第一名臣崔浩为什么被灭族?
时期名臣济济,其中,崔浩最有才华、却也死得最惨。
“国史案”爆发后,“清河无远近,范阳、太原、河东,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北魏的顶级世家几乎被一锅端。
崔浩落得这般田地,既有性格的原因,更是改革家的宿命:虽有宏图壮志、却输给了时代。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出身于北朝第一豪门望族清河崔氏。
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从曹魏直至时期,崔氏一直在各个政权中位居宰辅;其父(崔玄伯)号称冀州神童,官至北魏、赐爵白马公。
崔浩则青出于蓝,他自幼,天文地理、无不精通,是当时公认的头号才子。
成年后就顺理成章进入政坛,当时在位的是北魏帝国开国、道武帝。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十六国末期,一代雄主15岁时拓跋珪重建,从此带领拓跋鲜卑后发制人、强势崛起,先后横扫草原、击垮、打败,并在公元398年即皇帝位,奠定了北魏强盛的的雏形。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拓跋珪虽根据客观形势需要、加强了与汉族士人的合作,但整体而言,北方“胡汉之别”的思想观念还很浓厚,鲜卑上层贵族与汉族豪门之间不仅在文化、传统上存在差异,现实利益层面也存在剧烈冲突,比如中原租佃制与草原奴隶制、门阀制与血缘政治之间的分歧。
因此,当时的汉族士人若想在北魏朝廷占据优势地位,难度可想而知,但崔浩是个例外:他先后为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太武帝拓跋焘服务,每任皇帝都对他,可谓的。
而崔浩的地位,源自他无可辩驳的软硬实力:能力强、态度好,让所有皇帝都挑不出毛病,甚至是深为叹服。
比如晚年的道武帝尤为严厉,很多左右为了避免惹祸上身、纷纷撂挑子躲避,只有崔浩像没事人一样尽忠职守、“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以至于向来冷酷的拓跋珪都刻意让人送饭以示鼓励。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后,学识渊博的崔浩俨如“帝师”,经常为其讲授《易经》、《洪范·五行传》等各类经书。
而且崔浩精通星术、占卜,屡屡,因此得以参与军国大事,“凡军国密谋皆预之”。
在当时,甚至出现了“听崔浩的,一定能成功;反之,则必败”的规律。
比如公元416年东晋北伐后秦时,派人向北魏借道,绝大多数北魏大臣建议阻止刘裕西上,只有崔浩提出了让晋秦、北魏坐收渔利的策略。
然而,拓跋嗣听取了多数人的想法,结果被刘裕的“”痛击,以至于他后悔不迭、“恨不能用崔浩之计。
” 崔浩料事如神,他曾准备预测出刘裕无法彻底拿下关中,甚至还精准地算出刘裕自立的时间点,对于当时各个政权的特点、优劣更是洞若观火,以至于拓跋嗣经常跟他谈到深夜仍意犹未尽。
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面对内部形势复杂、外部威胁的困局,不顾朝廷内的汹涌反对声,采纳崔浩的主张主动出击柔然。
此战后,北魏不仅减轻了北边的压力,还将大量被柔然奴役的高车人编入军队,使得北魏的军事实力大增。
拓跋焘能够顺利统一北方,崔浩功不可没。
对自己这位顶级智囊,拓跋焘极为尊重,甚至是言听计从,还称赞其为“长胜之家”。
接下来,为了促进北魏迈上新台阶,全面汉化已势在必行。
毕竟当时的北方,鲜卑人不仅在数量上极大少于汉人,其文化、政治制度也相对落后,为了实现长治久安,制度与观念上的汉化至关重要。
而推动这份工作,崔浩可谓当仁不让。
崔浩作为名门之后,向来致力于“以人伦为己任”、“欲齐整人伦,分族”,即孜孜不倦于为恢复汉文化、家世传统而努力。
为了坚定拓跋焘加快汉化的决心,崔浩利用将其包装为“太平真君”、树立为继之后的一代圣人。
后者龙颜大悦,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比如重设、建立和秘书省,组织大批汉族士人参政;整顿赋税,考核官吏等。
此外,为了打造一个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儒教政权,崔浩坚决打击鲜卑人在民间信奉的杂神,甚至还声称要“荡除胡神、灭其踪迹”,进行激烈的“灭佛”举措。
但可惜的是,崔浩却也由此把自己推向了绝路。
其一,崔浩聪明绝顶,但却勤于谋国、疏于谋身。
崔浩身上带有的传统气节与精神,人格正直、坚守准则而不会见风使舵。
他仰仗自己的过人才华、高贵的门第、历任皇帝的宠信,、藐视群臣,经常言辞犀利、,屡屡说出“陋矣哉,公卿也”这种赤裸裸的羞辱之语,压根不给人留情面,得罪了大批同僚; 崔浩知道自己的才华可以睥睨众生,因此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常以自比,对于才华的展示也极为迫切、压根不加收敛。
但崔浩这种作风并非出于自私、而是一心为公的表现,比如他曾经当面痛斥弘农王奚斤、李顺等人受人金钱故意歪曲事实、将个人私欲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可耻行为;南线将领主张与交战,崔浩却一眼看穿这些人意图借机敛财、不顾大局的小算盘。
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崔浩越成功,其他人就越嫉恨,毕竟没有人愿意长期跟一个智商碾压自己的同僚共事、经常被其一眼揭穿。
其二,崔浩触动了鲜卑统治集团的利益。
崔浩出身汉人豪门世家,是儒家道德理念的忠实拥护者、践行者,他致力于恢复汉家文化、实现高官与博学合一的政治理想,打造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政权。
但这对于鲜卑贵族而言则无异于晴天霹雳。
一旦以家族、学术为标准的贵族政治建立起来,基于血统的鲜卑贵族将被取代,已经到手的巨大利益将面临失去的危险。
因此,拓跋焘汉化举措越多,崔浩与鲜卑贵族的矛盾越激化。
而崔浩消灭杂神、打击的运动,更是招致了鲜卑上下的忌恨,双方的矛盾达到了顶点,声势浩大的反汉化运动随之展开。
而对于拓跋焘而言,之所以接受“太平真君”的头衔、推进汉化,说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
但如今既然已经造成了政局动荡,他毫无疑问会选择支持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鲜卑贵族、旧俗。
在这种情况下,崔浩和很多汉人知识分子沦为了牺牲品,至于在修编《国记》时、毫无避讳地尽述拓跋氏的历史,不过是一个借口和导火索而已。
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
崔浩的悲剧,不过是北魏曲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崔浩极力促成政权汉化,大方向时英明、正确的,毕竟拓跋氏想要统治中原,必须彻底融入中华文明。
当时显然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拓跋焘个人、大部分鲜卑人都还未实现汉化,直到后来的孝文帝时期,崔浩的理想才成为了现实。
从这个角度而言,他可谓是生不逢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