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那么厉害?为何能够成为抗金英雄?
【千问解读】
岳飞一直被认为是南宋初期非常有名的抗金英雄,他带领岳家军抵抗金国的入侵,使得金国人一提起岳飞的名字都会胆战心惊。
不过,很多人大概都在关注岳飞之死,他的死的确是南宋的一大损失,不过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与岳飞之死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要说一说,岳飞为什么能够做到让金国人提心吊胆。
岳飞自从出世以来,无论单兵作战,兵团作战,还是谋略兵法,几乎每战必胜,在南宋初年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岳飞21岁入伍,从一名战士做起,几乎参加了南宋初年的剿匪平叛抗击金军等各类形式的作战,18年后他已经是枢密副使少保衔,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军委副主席,全凭的都是不世战功。
《宋史》作者赞叹“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笔者总结了岳飞领军的五大原则,这或许能解释军神是怎么炼成。
1、身先士卒,鼓舞士气
《宋史》记述,有一次岳飞带领800人参加剿匪战斗,与拥有50万的匪军的王善、曹成等人相遇在南薰门。
双方兵力悬殊让岳飞的部队都万分恐惧,只有岳飞非常镇静,回头环顾大家说:“吾为诸君破之。
”说完,岳飞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土匪被岳飞的突然攻击打的措手不及,军阵开始大乱,这也鼓舞了岳飞部队的勇气,随着岳飞冲入敌阵,最终竟然取得了巨大胜利。
如果说当时的岳飞还是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话,那么在10年后的郾城大战中,岳飞正在视察阵地,发现金兀术援军正朝这边开过来与自己的部队开始交战,已经是大军区司令员的岳飞,二话不说自己带领以四十名随扈纵马杀入战场,这给了岳家军将士莫大的激励,很快击溃了金军。
2、体恤国家,爱护下属
随着岳飞的部队不断壮大,从后方补充的军粮也日益增多,亲眼目睹过各地百姓的悲惨的生活环境的岳飞总是紧缩双眉内心充满了不安,他对部下说:“东南百姓已经民生凋敝,不应该再让国家承受如此多的负担。
”岳飞随后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招募流民种田,也让自己的部队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仅此一项就节省国家调派军粮总数的一半,从而使百姓总算可以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岳飞的体恤国家之难经常受到宋高宗的夸奖,防范武将心思极重的宋高宗对岳飞还是有着一定的信任度的,宋高宗曾给岳飞表达过这样的态度:“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
作为统帅,岳飞爱兵如子。
士卒受伤或有病,他亲自调药;手下的大将们抛家舍业跟随岳飞四处奋战,岳飞时常派自己的妻子登门慰问;如果有将士战死疆场,岳飞亲自给与祭奠并出资养育烈士的孤儿,烈士家里的子女长大还当起了媒婆,让烈士们的子女之间婚配。
每次打了胜仗有了嘉奖,岳飞也会平均分给有功的将士,自己却一分钱都不拿。
岳家军的将士有了这样的统帅,还有什么理由不奋勇杀敌报效国家呢?
3、纪律严明,赢得民心
岳家军的严明军纪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即使放到当代也足以成为楷模,岳家军有个闻名的军纪“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足以震撼环宇。
曾有士兵拿了百姓一缕麻布捆扎草料,被立即斩首示众。
这就形成了岳家军铁一般的纪律,晚上宿营的时候,有百姓主动开门请士卒屋里休息,但没有人敢擅入一步。
有时候军队缺粮,将士们即使在村庄驻扎,却只能忍饥挨饿,没有人敢向老百姓要粮。
慢慢岳家军形成了良好的军队形象,当百姓看到岳家军的旗帜都奔走相告:“此岳爷爷军”,争相拿出粮食慰问,甚至踊跃参军入伍。
而在金国侵占的宋朝故土的很多义军也都积极和岳飞取得联系,只要岳家军收复故土,各支义军都会全力支持相互策应。
所以岳飞才会非常自信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除了赢得民心,严明的纪律也表现在岳家军训练的严格上。
每当岳家军完成驻扎就要开始训练演习,演习绝不是走过场,无论跑坡道还是跳战壕,一律都是身着重铠甲训练。
一次,岳飞的儿子岳云骑马训练跑坡道没有控制好,马摔倒在地,岳飞不但没有关心自己的儿子是否摔伤,而是“怒而鞭之”。
岳家军与金军在郾城进行规模宏大的大决战的时候,岳飞派遣岳云率领骑兵打冲锋,并告诫岳云:“如果不能取胜,我就先杀了你!”
有了这样的严格艰苦的训练,严明的军纪,岳家军的战斗力指数级增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史书上记载岳家军战斗时往往都是说“一鼓拔之”,可见岳家军战斗力的彪悍。
宋高宗看到战报连连赞叹:“朕素闻岳飞行军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
”
4、诚信为本,仁义为先
岳家军有个类似解放军“缴枪不杀”的说法,叫做“坐下不杀”。
岳飞在筠州的一次战斗中击败了敌人,他让将士边追赶边呼喊着:“不想抵抗的坐下,我不杀你。
”听到此话,霎时间坐下的人就有八万多人。
这是岳飞的一个对待盗匪的原则,岳飞就曾经对张宪等将领说:“首领不能放,否则他们还会聚众当强盗,对大多数胁从的可以尽量安抚,千万不要随意杀人,让陛下保民之仁的名声受损。
”
岳家军曾在虔城平叛成功,抓获了几万俘虏。
正当大家讨论该如何处理这些俘虏的时候,宋高宗来了一道密旨,为了报复虔城曾经让太后受到惊吓,命令岳飞实施屠城。
换了别的将领,既然皇帝发了话,执行就是了,但岳飞却抗命拒不执行。
他给宋高宗上书,提出“诛首恶而赦胁从”的处理方案,宋高宗不许;岳飞就接着上书解释自己的意图,以及屠城后对朝廷的后果,来回三四次,宋高宗拗不过,勉强答应了岳飞的方案。
虔城人知道后,为了感激岳飞救城的恩德,专门画了岳飞的画像世代供奉,岳飞的仁义美名也得到广泛传播。
当岳家军进入洞庭湖准备剿匪时,水匪中一个头目就跟自己手下说:“岳飞号令如山,如果和他开战,根本是死路一条,不如我们投降了吧。
岳飞这个人仁义讲诚信,一定会善待我们的。
”众人听罢都纷纷赞成,岳家军还没有开始进入战斗状态就有一支部队归降了。
这或许就是仁者的力量吧。
5、兵贵在精,谋胜在心
岳飞打仗很多时间都是作战人数远远少于敌人,在《宋史》多次能看到岳飞面临的是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敌人,但结果往往是岳家军总能大获全胜。
这里面存在着岳飞的两个军事思想:“兵贵在精”和“上兵伐谋”。
岳家军训练的刻苦,战场军纪的严明,都让岳家军具备了很强的战斗力,往往能以一当十,而岳飞善于运用谋略又为岳家军这只猛虎插上了双翅。
遍观岳家军的战斗经历,岳家军采用伏击战,迂回战,夜袭战,围城打援战,心理战,反间战等谋略都堪称教科书般的经典。
就如岳飞总结:“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靖康之耻中受害最多最严重的为什么是女人?
在北宋晚期,、等人专权,政治十分腐败。
但是在辽国,也几乎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因此金国方面渡海来到北宋,和北宋签订了“”,约定了从南北两线夹击辽国的军事协议。
北宋方面以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辽国,因此出兵燕京。
不料在燕京城下,被刚刚从和金国作战前线撤退下来的辽国军队击败。
最后金国从居庸关出兵,一举攻占了燕京。
根据海上之盟的约定,在击败辽国后,将归北宋所有。
但是在灭辽的战争中,北宋方面实在乏善可陈,因此金国拒绝把燕云十六州归还。
此时在金国人的眼中,北宋的羸弱和腐败,已经暴露无遗。
最终金国和北宋经过协商,金国归还燕云十六州,但是北宋方面需要将原先赐给辽国的岁币转赐给金国。
1123年7月,一位名叫张觉的原辽国将领,在投降金国后,又带着金平州来投奔北宋,被北宋接纳。
金国得知此事后,就遣使对北宋进行责问,为何私纳金国叛将。
迫于压力,北宋不得不处斩了张觉,但金国对此依然不肯罢休。
恰好此时,原先一直主张亲宋的完颜阿古打去世,他的弟弟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
金太宗是一位军事野心家,他一直主张吞并北宋,因此他以张觉事件为借口,兵分两路,开始了对北宋的战争,并在靖康二年攻克了北宋的首都开封。
因此,靖康之耻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政策性失误和军事性失误,而张觉事件成为了金国入侵北宋的借口,也成为了靖康之耻的导火索。
靖康之耻是哪一年 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北宋不计其数的皇室成员和平民女子,被金国掳掠至北方,甚至连北宋的太上皇和也被金军俘虏。
两位皇帝最终都不能返回,客死他乡。
这场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是哪一年呢? 准确地来说,靖康之耻爆发于公元1126年底,从金国军队攻克开封起,中间见过多次谈判,直到1127年4月金国军队从开封撤军为止,前后长达近半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1126年初,金国已经对物产丰富的中原,在经过了宋军和辽国之间的战争后,宋军的弊端已经都被金国看在眼里。
因此,金国便找了一个借口,向北宋宣战。
金国第一次进攻开封的战争并不顺利,他们兵分两路,其中有一路被阻挡在山西太原一带,并没能参加合围开封的作战。
而另一支军队由于孤军深入,也在开封城下被宋军击退。
经过短时间的整顿后,金国再次向北宋发动进攻,到1126年12月中旬,金国两路大军已经对北宋的首都开封形成了合围之势。
怯弱的北宋政府为了避免亡国之灾,答应了金国方面提出的天价战争赔款。
为了支付大笔赔款,北宋政府在开封城里掘地三尺,同时用开封城里的女子用作抵偿。
但是狼子野心的金国人并没有因此满足,他们掳掠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和大量皇室女子后,才撤兵北返,这些被金国掳掠的女子,在金国受尽屈辱,同时身为北宋皇族的帝姬、嫔妃都没能幸免。
靖康之耻的女人下场 在靖康之耻中,无数北宋宫廷女人和平面女子被迫迁往金国,遭到了非人的蹂躏,帝姬贵妃的遭遇,甚至还不如娼妓,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女俘。
靖康之耻的女人下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在途中病死,这部分占全部女俘的半数以上。
剩下的,经过,终于到达金国,但等待她们的,却是为奴为娼的生活。
靖康二年四月,金国大军攻克了北宋首都汴梁,的女被拿来当作战争的赔款。
这段历史,成为了军民最不愿被提及往事,也成为了他们拼死抵抗金军南下的动力。
为了减少负面影响,因此南宋时期对这段历史都讳莫如深,但是从民间的一些史书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由于无法偿清金国的战争赔款,北宋朝廷采取用女人抵押的政策。
首先被遣送到金军大营的,是蔡京等人的家眷。
由于宋徽宗的女儿福金帝姬已经嫁入蔡家,因此她也在遣送之列。
刚刚进了金营的时候,福金帝姬害怕得要死,但这并不能拯救她的命运,还是被金国的皇子斡离不玷污了,成为了靖康之耻中第一个被蹂躏的宋朝公主。
其中,在汴梁城中搜寻来的女子,依然无法满足金国人的要求,因此从北宋皇室的女性成员中挑选,最终选定了嫔妃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另有皇室近亲女子成员不计其数。
这些人被送入金军营中的那一刻开始,就被金国人逼迫着更换舞衣,为金国将领作乐所用。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不愿被金国人侮辱,当即被斩杀。
他们,以此来告诫其他北宋女性皇族。
其中宋钦宗的朱皇后不甘为金人所辱,选择了自杀。
靖康之耻的女人下场还远不至此,在迁往北方的途中,她们依然受到了非人的对待,很多人伤痛加身,死在途中。
但是在途中死去的女人,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她们不用活着到达金国,被送入洗衣院,成为娼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帝王为什么并不常穿“龙袍”?
也成为了今日影视剧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网络配图 在很多清朝戏剧中,叙述的故事影射曲解了历史的史实,而使观众误解了真相。
很多人都认为的龙袍必定会有龙,既然是黄袍加身,那也必定就是明黄色的,除了睡觉之外,什么时候都要穿着龙袍,以示自己的天命之身。
其实,皇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龙袍,龙袍也并不是什么场合都适合穿的。
在清宫内,每逢有喜庆节日的时候,皇帝便要身穿龙袍,参加这些宴会场合。
而当皇帝视察灾情,体察民生疾苦或者出巡打猎的时候,按照服制,要穿行服。
在皇帝所参加的一些隆重场合,比如祭祀典礼、大婚典礼、万寿圣节、殿廷朝会、重大军礼、接见国外来宾使节、召见少数民族首领等的时候,皇帝虽然所穿的袍子上也有龙,但并不是龙袍,而是朝袍,或者说穿的是朝服。
网络配图 朝服是皇帝所穿的主要礼服。
那它和龙袍有什么区别呢?龙袍和朝服的区别在于龙袍没有披领而朝袍有披领,披领就像是披肩一样的大领子;龙袍为衣裳相连的四开裙袍,而朝服则是上衣和下裳并不相连的裙式袍子。
在皇帝衣服的设计上,清朝的统治者融合了,满汉两族的特点。
帝王所穿的是传统的长袍宽袖的礼服,而的皇帝朝服保留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披领和马蹄袖,而上衣下裳也是我国服饰的普遍特点。
根据《大清会典》所记载,皇帝所穿的朝服,根据所参加的场合不同,朝服的颜色也是不一样。
朝服分为了明黄、蓝、红、月白的四种颜色。
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活动安排和时间来选择不同样式和颜色的朝服,比如皇帝在朝会的时候就会身穿明黄色的朝服;在天坛祭天祈雨要身穿蓝色的朝服;在日坛朝日的时候要身穿红色的朝服;在乐坛夕月的时候又要身穿白色的朝服。
网络配图 如此可见,我们普通百姓的各种衣服穿戴,到了皇室那里就有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和政治意义,就连身为的皇帝本人也要严格执行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