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怎么评价民国土匪“川北土皇帝”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2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说到黄清沅其实这个人也是挺有意思的,话说他好像真的挺给力的,话说他被誉为是民国时期的川北土皇帝,但是他其实还是一位土匪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人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黄清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怎么评价民国土匪“川北土皇帝”

民国时期川北土皇帝黄清沅,其家族是标准的土豪劣绅,把持一方,贩卖烟土,拉帮结派,炫耀武力,欺凌底层民众。

土匪黄清沅家族在当地根深蒂固,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财富,但是有文化真可怕,坏起来没深浅,加上平日为富不仁,劣迹斑斑,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1、家族往事

自清代中期开始,黄氏宗族在川北梓潼县重华场一带,世代经营百多年,逐步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家族。

虽然少有族人做大官,基本上是低功名出身,但是借助身份功名,危害一方却是足够了。

民国时期,秩序混乱,军阀割据斗争不休,地方治理成为空白期,天高皇帝远,黄氏家族开启了土匪化进程,美丽的川北蒙上了暴力的阴霾。

2、父子同恶

黄清沅的父亲黄德斋,清末秀才出身,民国初年当上了梓潼县的参议员,却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

起初,黄德斋联合晚清四川的地方衙门,虽然不学无术,但是包揽诉讼,善于欺压乡民。

这个时候,日子勉强过得去,是真正的黄老爷。

但是,由于他吃喝嫖赌,肆意挥霍,还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祖上留传下来的60多亩田地,为抽烟卖了40多亩,家产很快就成了镜花水月。

老百姓骂他为骚土地,烂秀才。

黄清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怎么评价民国土匪“川北土皇帝”

3、纵横川北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黄德斋的四个儿子都是狠角色,趁乱而起。

老大黄清沅、老二黄庸如、老三黄复初、老四黄燎如,依靠家族势力,联合地方袍哥,拜袍哥大爷敬俊卿为师,继续占据地方资源,发展自己的势力,被称为“黄门四虎”。

民间俗称,

黄门四虎,虎虎吃人,躲过初一躲不过初二。

尤其是老大黄清沅,有勇有谋,心狠手辣,做事果断,八面玲珑,很快成为周边数一数二的大哥,枪法也是一绝。

4、欺压民众

黄清沅纠集了一帮亡命之徒,给予一点好处,替自己卖命,利用江油、梓潼、剑阁交界处的重华作为老巢,榜上大土匪谢宴富,呼风唤雨,很快纵横周边200余里,没人敢惹。

黄清沅不满足于蜗居家乡,逐步的扩展范围。

在1940年代,一度活跃于江油、彰明、平武、青川、梓潼、旺苍、剑阁、广元八个县城,号称“八县联军”,拥有2000多支枪,百姓敢怒不敢言,生怕引火上身,黄清沅成了名副其实的土皇帝。

不仅如此,黄清沅长袖善舞,在国民党以匪治匪的政策下,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地方剿匪督练长。

自此,黄清沅组成国民党官僚、土豪、土匪、哥老会合一的封建势力,杀人越货,敲诈剥削,民众无不“谈虎色变”。

据一些人回忆,他们的行为极其恶劣和霸道,老四黄燎如人称“脚猪子”,仗着哥哥的势力,甚至要求当地未婚女子的“初夜权”,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黄清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怎么评价民国土匪“川北土皇帝”

5、走向末路

1911年,大清的真皇帝都不得不下台了,更何况一个所谓土皇帝。

最终,这一难缠的恶霸势力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951年初,黄清沅在江油雁门坝一带被活捉。

大概4月份,在黄清沅的老家重华镇麻柳树河坝,他被公审后处决。

这一带其他的大小股土匪也基本被清剿,川北地区终于回归到安宁承平和美好生活之中,民众一片欢呼。

满清如果当时坚持不入关,关内会是什么样子?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满清当时坚持不入关,自己在东北发展,关内会是什么样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如果满清不入关,在东北地区发展,个人认为百年之内满清一定会发展成为东北亚第一强国,并且很可能会越过白令海峡殖民阿拉斯加,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洲和北美的洲际大帝国! 然后举国东迁,在北美地区建立一个2.0版的大清! 满清不入关,关内会是什么样子? 1644年,当大军队打进京师的时候,就已经宣告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终结。

此时,关内主要有三个政权:、李自成政权和政权。

所以关内实际上形成了鼎立的局面,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三国鼎立和汉末有很大不同。

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曹魏,这个政权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而蜀汉和东吴只有天下的三分之一。

当江南地区经过上千年的开发之后,这里已经成为华夏最富庶的地区,所以明末的三国格局处于南北对立的形势。

南明握有天下粮仓经济最强盛,李自成占有整个北方军事最强盛,张献忠偏居一隅实力最弱小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南明虽说名为政权但内部一团糟,在北方大军南下的时候还在搞内斗,所以假如满清不入关在东北老实呆着,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很快就会南下夺取富庶的江南一带。

在李自成的大军压境之下,南明很少会有人真正抵抗,那么南方很快会被占领。

张献忠依靠四川根本没有能力抵御李自成,也会很快被打败。

所以,没有满清入关,李自成多半会暂时统一天下。

李自成统一不久天下还得乱起来,因为李自成政权最大的特点是对精英阶层不友好。

最终,一个比较靠谱的人会打败李自成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权。

而这可能会需要持续几十年的时间来实现! 所以,在17世纪中期,位于东北地区的满清政权会获得一个比较平稳没有中原政权干预的黄金时期。

在关内乱成一团的时候,17世纪中期满清的发展! 17世纪开始沙俄派出了大批哥萨克来到西伯利亚,他们利用手中先进的武器对当地进行了的征服。

1643年,沙俄哥萨克就已经流窜到了黑龙江流域。

1658年,清军1400人在松花江口和500哥萨克发生激战,几乎将这支侵略军全歼。

可见此时清军在面对哥萨克的时候还是不落下风的,当清军人数占优时足以全歼对手。

所以,假如满清不入关,面对哥萨克的入侵将会快速做出反应,并且派出大军果断将侵略者逐出东西伯利亚。

17世纪中期,小冰河期还没过去,满清要想在东北发展,珍贵的动物皮毛将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普通满人致富的手段。

所以,为了获取皮毛,清人一定会深入东西伯利亚,那么越过白令海峡来到阿拉斯加的就不会是俄罗斯人而变成了满人。

那时候,大量满人会在财富的刺激下不断东进,并且通过阿拉斯加南下来到今天的加利福尼亚等地。

17-18世纪的美洲西部可是一片还未开垦的处女地,这里土地肥沃几乎从来没有被开发,随便扔点种子就能获得丰收。

凭借着满人的战斗力这里的印第安人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当地会建立大量满清的定居点。

越来越多的人会被吸引到这里来居住,因为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一定会出兵东北征服满清,他们不想来也得来! 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不会坐视东北亚地区有一个强大的政权存在,大清一定会退到美洲。

利用中原大乱的几十年,满清握有东北亚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拥有了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等地。

此时的满清已经是东北亚第一强国,那么无论他愿意不愿意都会和中原王朝再次爆发冲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原王朝在大一统时期对国家安全是极为重视的。

即使强大如和,一样不允许身边有次级强国出现,所以当崛起之后,两个王朝都对其进行了持续的打击,直到把他灭掉。

满清如果不入关,他就是17世纪的高句丽政权,所以一定会引起中原王朝的担心,进而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

中原王朝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统一之初的骄兵悍将,几乎可以肯定会击败偏居东北的满清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读书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一般都有什么才艺

还不了解:古代读书人才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读书人有哪些才艺? 一说到古代的读书人,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帮摇头晃脑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

古代读书人远比我们想象的有才,以下提到的这四门才艺,是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呢?然而对古代读书人来说,这些不过是些寻常技艺罢了。

一、书法 别看现在是“书法热”,一夜之间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家”,但绝大部分是写毛笔字的,跟书法真没多大关系。

古人则不同,且不说、、颜真卿、柳公权等等公认的书法名家,就连普通读书人的书法,恐怕也要令当世不少书法家汗颜了。

退一步说,就算今人把一幅字写得再漂亮,但古人笔墨间随意流淌的那种情趣、情怀,恐怕是很难找回来了。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叫《笔墨祭》的文章,说的正是此意。

毕竟,挥毫泼墨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就好比现代人在手机上打字一样,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行为,你说怎么比? 二、音乐(古琴) 古人精通音律者极多,有名的如儒将,当时有谚语说:“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写的曲子《长河吟》,连他的死对头都会弹奏。

中国传统文化对音乐极为重视,尤其是儒家学派。

就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我们都了解儒家有“”,其实应该是“六经”,还有一部《乐经》,惋惜已失传。

孔子本人也擅长弹奏古琴,且造诣很高。

与今人更多地把音乐作为一种消遣不同,对古代读书人而言,音乐是修身必要的一门基本功,不及格是不行的。

三、中医 关于中医的争论,近年来突然多了起来,原因其实很简单,我总结就两个字——“不懂”。

真的,现在懂中医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然而在古代读书人中,懂中医的人就非常多。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古人比今人更讲孝道,“孝”体现在哪里?所谓“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懂一点医术,能更好地照顾父母,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孝。

不过,现代人学起中医来,确实是越来越难了。

因为中医是需要国学作底子的,尤其是《易经》。

但是,通国学的人未必能学好中医,毕竟中医还是要有实践的……可是医院到处都是,今天谁还有这份闲心? 四、易经 国内现在也在流行“易经热”,这当然是好事,然而再怎么说,学易还是“小众”的活动。

而在古代读书人那里,《易经》可是一门必修课,“四书五经”里边就含着《易经》不是?就算是没兴趣,可是为了当官,为了考试,也得好好学啊。

学易有什么用?古人都了解,现代人则未必了然,还当成算命的书就不对了。

其实还是孔子那八个字,叫“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当我们没有师长请教时,靠《易经》来指引人生方向,如同小时候聆听父母的谆谆教诲。

可是在当今社会,我们所接受的各种指引、各种攻略太多太多,能静下心来自己去玩味卦爻、寻求答案的人,恐怕就不会太多了。

所以现在是有智(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有慧的人越来越少。

急中可以生智,定静才能生慧嘛! 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毕竟还在薪火相传着。

我相信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不会湮灭,终会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黄清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怎么评价民国土匪“川北土皇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